第一篇: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及教学反思
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仔细观察并正确记录观察结果,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仔细观察并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重难点:
重点:正确记录三种不同材质小船水中的沉浮速度。
难点:感知指的吸水性与只穿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事先请幼儿用普通白纸、报纸、蜡光纸折成小船(每个幼儿选一种纸,折一条船);活动记录单三人一张,铅笔三人一只。
2、儿歌《小船》
3、倒入水的小盆三人一个,上面三种材料的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师:小船漂啊漂,一起漂到小溪里;
小木船游啊游,一起游到江河里;
小木船开啊开,一起开到海洋里。
师:刚才老师的儿歌里说的是谁在漂啊漂,游呀游呀?
幼:小木船
二、认识不同种类的纸船,猜想结果。
1、认识不同种类的船:
师:除了儿歌里的小木船外,你还知道有什么船吗?
师:是啊,有些穿是用钢铁做的,有的是用水泥做的,还有的是用木头做的,开起来稳稳的,很安全。
2、出示纸船
师:老师这路也有三艘小船,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幼:白纸、报纸、蜡光纸
师:我们把这些纸折成小船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呢?我请孩子们来猜一猜哪艘船会最先沉到水里?哪艘穿会最后沉下去?(请2-3名幼儿猜测,老师将猜测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的表格上)
师:小朋友们猜的都不一样,那我们请记录表来帮忙,以三人为一组,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录在?标记的后面,第一个沉下去的,画上“一个点”,第二个沉下去的,画上“两个点”,第三个沉下去的,画上“三个点”。
3、请三人一组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情况
实验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
1、教师讲解和师范实验操作(事先已请幼儿折好小船)
T:我们猜的对不对呢?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吧。
T:老师这里有一盆水,一只手拿住两只船靠在一起的边,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轻轻地数“1、2、3”,然后把小船轻轻地、平稳地放进去,然后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是是谁第一个沉下去,谁最后一个沉下去,并且把你看到的结果记录在“○”后面,第一个沉下去的,画上“一个点”,第二个沉下去的,画上“两个点”,第三个沉下去的,画上“三个点”。
2、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请他将小组的三种纸船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T: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盆子,用刚才老师的方法,一只手拿住两只船靠在一起的边,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轻轻地数“1、2、3”,然后把小船轻轻地、平稳地放进去,放完后小手不去碰,小眼睛仔细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
4、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间的关系
(1)T:同样是小船,为什么有的沉的快,有的沉的慢呢?
(2)“吸水性”实验: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出示是那种纸和滴管,分别滴在塑料纸上,引导幼儿观察吸水速度,并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应,寻找答案。
T:哪张纸吸水最慢?(蜡光纸)
哪张纸吸水快一些?(报纸)
哪张纸吸水最快?(报纸)
小结:原来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谁吸水快,船就沉的快。
教学反思:
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扩展阅读: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船——独木舟(把一根圆木中间挖空)。然后,出现了有桨和帆的船。后来又出现了用蒸汽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船。今天人们用太阳能和喷气式发动机作为船的动力,航行的速度令人吃惊,最高时速已经可以达到500千米以上了。
第二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孩子们特别爱玩水的游戏,他们总喜欢把各种东西放到水里玩个不停。当他们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时,经常会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湿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于是,他们会在活动区中找各种各样的纸来叠小船,并把它们放到水中进行试验。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为什么有的小船能长时间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则迅速沉入水里,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本活动通过创设“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幼儿猜想——亲自实验验证——科学记录——分享实验结果——经验迁移,必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帮助幼儿了解由于纸吸水快慢能不同而导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另一方面,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质地的纸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在实验验证和记录的过程中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宣纸、报纸、纸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组一个、托盘每组一个、记录笔每名幼儿一支、集体记录表格、小组记录表格。
2、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并知道纸能够吸水。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认真观察纸吸水时的细微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难点:幼儿间合作观察及记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不同纸质吸水速度”现象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小船。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纸叠的? 幼儿:报纸、图画纸、宣纸。
教师:我们身边常见的纸都会吸水,那这三只用纸折成的小船它们会吸水吗? 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教师:小船吸水后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 幼儿:烂了,下沉了,散了„„
教师:那它们变化的速度一样吗?(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教师:那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 幼儿又纷纷猜测„„
教师:如何才能证明谁的观点正确呢? 幼儿:用实验来验证,查资料„„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会儿就请小朋友,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小组记录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玉林人新闻ylr8.com 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怎样记录小船沉在水里的顺序? 幼儿:第一个沉画一个对勾,第二个沉画两个对勾,第三个沉画三个对勾。(3)小组讨论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2、交代实验规则,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每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把三只小船同时放入水里,两个人一起进行观察,一个人当记录员,当发现小船有变化时,记录员要及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分工合作,引导他们共同观察小船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原因。(1)引导幼儿观察小船变化。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叠的小船湿了。教师:你怎样看出来它湿了? 幼儿:它一放到水里就湿了。它变颜色了。它有一条线,从这条线一点点湿的。教师:它为什么会湿? 幼儿:因为它吸水了。
(2)启发幼儿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样的原因。教师:它们是同时吸水的吗? 幼儿: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幼儿:宣纸变色了,画画纸和报纸没变。
幼儿:你看,宣纸变软了,都沉下去了,画画纸和报纸还是硬的(幼儿从水里捞出湿透了的宣纸船)教师:为什么宣纸都变软了,其他两种小船还是硬的呢? 幼儿:因为宣纸吸水多而且快,报纸和画画纸吸水慢。
4、实验结果分享。出示各小组记录表,每组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组实验的结果,手纸的吸水快慢不同导致各种纸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这一关键点引导幼儿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教师思路清晰,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前期的猜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验证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表现得自然、积极、愉悦,体现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规。材料都是教师预先准备的,封闭的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机会,应当让幼儿搜集各种纸自己来叠小船,然后让幼儿互相比较验证;其次,猜想部分应当及时挖掘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再说一说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儿盲目猜测。
综合评析:
1、本活动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
(1)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在活动中思路清楚,指导语启发性强,例如,教师先让幼儿猜测“三种船吸水的速度一样吗?”当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时,教师又进而追问:“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这种层层递进启发式的提问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
(2)活动的最后,教师利用本节活动的关键经验变成一个生活情境让幼儿自行迁移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对关键经验是否掌握,而且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小组合作反思活动应在关心和评价活动本身的相关要素之外,还需关注“反思问题的聚焦”和“对问题认识层面的提升与问题认识角度拓展”。教师能够通过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策略、活动效果等方面反思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但反思活动由于没有“可以聚焦的问题”而显得不够深刻,教师合作反思时,可以针对教师个体感觉到的“活动中的不足”的一至两点生发问题深入地探讨。例如,针对教师个体提出的“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间的合作意识不强,部分组幼儿记录没有商讨达成一致;在分享环节忽略了小组的合作”这一不足,可以聚焦并生发以下系列问题:“活动中为什么会出现幼儿的合作意识不强?(问题)——如何调整教师的指导行为才能增强幼儿的合作性?(改进策略)——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本身又将会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进程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实际效用)——科学活动中哪些探究环节最需要幼儿之问的合作?(规律性拓展)”等问题做深入的思考、讨论和探析。这样,反思活动才能够切实地帮助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提高实践性智慧水平。
第三篇:《水上的小船》幼儿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仔细观察并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重难点:
重点:正确记录三种不同材质小船水中的沉浮速度。
难点:感知指的吸水性与只穿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事先请幼儿用普通白纸、报纸、蜡光纸折成小船(每个幼儿选一种纸,折一条船);活动记录单三人一张,铅笔三人一只。
2、儿歌《小船》
3、倒入水的小盆三人一个,上面三种材料的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师:小船漂啊漂,一起漂到小溪里;
小木船游啊游,一起游到江河里;
小木船开啊开,一起开到海洋里。
师:刚才老师的儿歌里说的是谁在漂啊漂,游呀游呀?
幼:小木船
二、认识不同种类的纸船,猜想结果。
1、认识不同种类的船:
师:除了儿歌里的小木船外,你还知道有什么船吗?
师:是啊,有些穿是用钢铁做的,有的是用水泥做的,还有的是用木头做的,开起来稳稳的,很安全。
2、出示纸船
师:老师这路也有三艘小船,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幼:白纸、报纸、蜡光纸
师:我们把这些纸折成小船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呢?我请孩子们来猜一猜哪艘船会最先沉到水里?哪艘穿会最后沉下去?(请2-3名幼儿猜测,老师将猜测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的表格上)
师:小朋友们猜的都不一样,那我们请记录表来帮忙,以三人为一组,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录在?标记的后面,第一个沉下去的,画上“一个点”,第二个沉下去的,画上“两个点”,第三个沉下去的,画上“三个点”。
3、请三人一组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情况
实验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
1、教师讲解和师范实验操作(事先已请幼儿折好小船)
T:我们猜的对不对呢?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吧。
T:老师这里有一盆水,一只手拿住两只船靠在一起的边,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轻轻地数“1、2、3”,然后把小船轻轻地、平稳地放进去,然后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是是谁第一个沉下去,谁最后一个沉下去,并且把你看到的结果记录在“○”后面,第一个沉下去的,画上“一个点”,第二个沉下去的,画上“两个点”,第三个沉下去的,画上“三个点”。
2、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请他将小组的三种纸船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T: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盆子,用刚才老师的方法,一只手拿住两只船靠在一起的边,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轻轻地数“1、2、3”,然后把小船轻轻地、平稳地放进去,放完后小手不去碰,小眼睛仔细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
4、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间的关系
(1)T:同样是小船,为什么有的沉的快,有的沉的慢呢?
(2)“吸水性”实验: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出示是那种纸和滴管,分别滴在塑料纸上,引导幼儿观察吸水速度,并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应,寻找答案。
T:哪张纸吸水最慢?(蜡光纸)
哪张纸吸水快一些?(报纸)
哪张纸吸水最快?(报纸)
小结:原来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谁吸水快,船就沉的快。
第四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前与后(空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认识前与后》这一活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游戏,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2.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按指定的前后方向运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2.环境创设:营造森林情境。
活动指导: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提问:鼻子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屁股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一)游戏“找方向”。
1.引导语:请小朋友做猫宝宝,老师做猫妈妈。“猫妈妈”拍拍手,“猫宝宝”就到老师的前面来。“猫妈妈”跺跺脚,就到“猫妈妈”的后面去。
2.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并说说自己躲在教师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游戏“捉迷藏”
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组织幼儿到“森林”玩,引导幼儿听命令行动。
如:躲到大树后面,走到大树前面等。
2.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排排队》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孩子们听到“鼻子”、“屁股”这些身体部位时,都觉得很有趣。一下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找方向”,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听着老师的指令寻找方位,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确保不会找错方向。接着以游戏“捉迷藏”,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为了加深活动的难处,我在设计幻灯片时,动物和躲藏的物体都是相近色彩的,如,乌龟是绿色的,那么它躲藏的物体,我选择了绿色的帽子。这样,孩子们在了适当的孩子们认真的观看着幻灯片,寻找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寻找小动物的时候,就会很认真,而且会为自己找到小动物感到高兴。本次活动,幼儿充分体验、感知“前后”方位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躲猫猫”把学过的“前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组评议:
整个活动下来,游戏化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前后,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回顾已有沉浮经验:
教师: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做了有关沉浮的实验,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呢?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水里?那么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请幼儿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3、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4、提问:为什么小朋友放的鸡蛋沉在水底,老师放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9组,每组四个鸡蛋、四个杯子、一个搅拌棒,四杯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三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延伸活动: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查到的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温水的烧杯一个,熟鹌鹑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记录表一张,视频《死海的秘密》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1、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一个都没死,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第五篇: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1、认识四季 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里常见的花。
2、知道四季变化的顺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断变化的。
3、学会表达自己对四季变化的认识。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的花儿》、笔。活动重点:
了解具有季节代表性的花朵。活动难点:
用连线的方法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活动过程:
1、各种各样的花。
看图:“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见过吗?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的形状、颜色来表述。
2、教师指导幼儿阅读幼儿数学用书,并讨论:春、夏、秋、冬各季有季节代表性的花分别有哪些?
你家里或幼儿园里是否种植过这些花呢?
3、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四季的拼图每人一份。活动过程:
1、了解四季有意的变换顺序。
教师有意不按顺序出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各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引导幼儿根据四季的特征正确排列四季的变换顺序。
2、分组进行拼图游戏。
幼儿分组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不断提醒幼儿要按不同的季节进行拼图并排序。鼓励各组幼儿按排列的顺序,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四季变化特征。
3、制作册
教师引导幼儿在四张纸上分别画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
将画好的四季特征按顺序装订在一起制作成四季册,并请幼儿写上自己的名字。幼儿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四季册。
2、温度计和温度测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温度,培养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2、教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教幼儿初步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
4、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温度计,懂得温度计中水银柱升降的原理,让幼儿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1、每组一支气温计,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若干。
2、温度记录表若干。活动过程:
1、教幼儿认识温度计。
“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 呢?”
“我们看到桌上的东西就是测量温度的,叫温度计。它能告诉我们气温的 变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
“你们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教幼儿学习怎样测量气温。
“你们知道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是干什么用的吗?”请幼儿观察,红 柱子指到的数字就是温度。
“现在我们来用温度计测量活动室里是多少温度”。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 度,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你们测出来现在温度是多少?”幼儿交流。
“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到外面一会儿,测一测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儿继续学习测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你们发现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幼儿表达、交流。
3、介绍其他的温度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房间和外面的温度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 别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出示体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的体温,看他有没有发烧;水
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了解热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实验室测量水的温度等等)幼儿表达、交流。活动延伸:
1、在室内外各安装一支温度计,供幼儿日常观察。让幼儿在一天种不同时间观察、记录气温的变化。课后小记:
据我了解,多数幼儿家里没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了解很少,但对温度变化很感兴趣。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但他们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支温度计,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自制温度计教具一件。字卡:“上升”、“下降”记录符号“↑”、“↓”。活动过程:
1、迷语导入主题。
“一根红线墙上挂,能变长来能变短,天冷天热去问它。”幼儿猜出后,让他们讨论:温度计是做什么用的。
2、出示温度计教具
指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着重了解温度计中水银柱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
3、幼儿探究活动
让幼儿各自把温度计放在自己的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水银柱的升降变化,说出为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同时教幼儿掌握词汇:上升和下降,学习用符号“↑”和“↓”记录温度上升和下降。
4、老师规纳幼儿的发现
把温度计插入热水杯中,水银柱就上升;插入冷水杯中,水银柱就下降。
5、扩散思维训练 让幼儿想一想,除放进热水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让水银柱上升。幼儿通过尝试,知道用手捂、嘴呵气、太阳晒等都可使水银柱上升。
6、学习看度数,知道它的意思
(1)让幼儿看温度计,读出度数。教师随机指导。
(2)向幼儿讲解0℃以上和以下表示什么意思,各有什么读法。强调标准读法,如5℃应读5摄氏度,-6℃应读零下6摄氏度。
(3)教师操作教具,幼儿读出度数。先请能力强的,再请能力差的。
(4)让幼儿再次把温度计放进冷、热水杯中,自己读度数,同桌幼儿相互观察纠正,教师指导帮助认识度数有困难的孩子。
7、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温度计的用途,它跟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用温度计?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它?
8、让幼儿感受在同一时间里,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温度。幼儿自由选择地点测量温度。如:室内、室外、阳光下、阴凉处、厨房里等,发现差别,讲述差别并知道为什么。活动延伸:
让幼儿记录一周自己家中客厅里早、晚的温度。并从中发现规律。课后小记:
在此活动之前,我班大部份幼儿对温度计了解甚少,更不会标准认读温度计的度数,经过此活动后,教师再次测查,全班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向日葵 活动目标:
1、在感知葵花籽宝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葵花籽宝宝的特征
2、初步了解葵花籽宝宝种子的作用,知道一粒种子能长出许多果实。
3、能积极地参加探索葵花籽种子的活动,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4、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探究向日葵成长的变化过程。教学时间:2教时
活动准备:各种种子若干、课件、自制向日葵一棵、小篮子、牛奶瓶、录音机、磁带等。活动过程:
(一)认识葵花籽种子
1、找葵花籽
师:我是种子妈妈,今天带来了许多种子宝宝。现在我就想和葵花籽宝宝做游戏,请你们找一些葵花籽宝宝放进篮子里好吗?(幼儿找葵花籽宝宝,边放音乐)
2、认识葵花籽(1)师:“葵花籽宝宝长得什么样呀?”(幼儿自由说说,回答)(2)师:“葵花籽宝宝里面还藏着小秘密呢?”(请幼儿剥葵花籽探索)(3)教师小结:葵花籽呀一头尖尖的,一头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里面还有瓜仁呢。(二)了解葵花籽种子的生长过程
1、师问:“谁知道葵花籽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自由说说。
3、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那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瞧,(出示图片)(1)我们先把葵花籽种子放在泥土里,给它浇点水。(2)过了段时间,葵花籽慢慢地发芽了。
(3)再过一段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小小的向日葵。(4)慢慢地,向日葵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长大了。这样一粒种子长出了许多葵花籽宝宝。(出示自制向日葵,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4、师:小结:“其实呀,除了葵花籽宝宝是种子,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种子宝宝,也都是这样的”
5、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葵花籽宝宝的生长过程。(幼儿有节奏地随音乐表演)
三、玩游戏——摇摇瓶
1、师:“葵花籽宝宝呀很调皮的,它还想和我们玩摇摇瓶的游戏呢。请小朋友把葵花籽装进瓶子里,然后把瓶盖子盖紧。(幼儿操作,边放音乐)
2、师:“摇摇瓶做好了吗?我们来摇一摇,会怎样的?(幼儿„..)好像什么声音啊!(幼儿„„)是呀,它还有一个唱歌跳舞的本领呢。
3、(出示节奏谱)x x xx x(幼儿练习二拍子节奏)
4、幼儿舞蹈出场。课后小记: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我从物质准备上,突出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都是让幼儿在与直观的物质材料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并概括出事物的明显特点。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平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并和教师一起收集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物品等。物质准备:
教具:向日葵生长过程的故事。
学具:幼儿每人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向日葵动画”故事,了解向日葵生长过程
1、幼儿讨论:葵花籽是哪里来的呢?(教师出示向日葵的生长图片,但无顺序)
2、幼儿自由排图,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我们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图,请你看一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请你把它按顺序排下来。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师请不同排列顺序的几名幼儿到前边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2、欣赏故事,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到底谁排得正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向日葵的一生,你们边听边看,看一看哪种排列方法是对的。(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片,视听结合,使幼儿了解排列顺序)(1)讨论: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指着自己的图说一说。
(二)品尝“向日葵种子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
师:葵花籽的食品吃起来会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一起尝一尝吧!
1、幼儿和教师一起品尝葵花籽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教师引导幼儿不浪费食物。
2、讨论:向日葵种子做的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三)种植“向日葵的种子”,延续幼儿探究向日葵的兴趣
留小任务:春天到了,咱们班有这么多向日葵的种子,我们一起来种一种,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按照咱们知道的过程长大的,我们要细致的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做一个最棒的小小记录员。课后小记:
引导幼儿在实验、参观、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主动获取有益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探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本着这一思想,我在选择教育方法的时候,突出整合欣赏、谈话、实验等方法,突出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达到突破教育的重点与难点的效果。
4、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3、了解树木和人类的关系。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难点是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时间:2教时 活动准备:
沙尘暴纪录图片;树木作用图片一组;树宝宝头饰一个。第一教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纪录图片,引出课题。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图片,大家看里面介绍了一件什么事情?”,提问: 你刚刚看到了什么? 沙尘暴是什么样子的?
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沙暴尘?
(二)展开部分 介绍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出示树宝宝,以树宝宝的口吻询问幼儿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吗? 结合幼儿回答情况,出示图片。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很愿意与你们做朋友,大家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呢? 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三)结束部分 教育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人们不保护环境,会受到大自然的什么惩罚。
请幼儿讲一件自己亲眼所见或听说到的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你打算怎样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小卫士。活动结束: 课后小记: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从各方面收集有关“树木”的资料。(如:图片、录象、照片、实物等)活动过程:
一、幼儿分成两组,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1、老师:上一次活动结束时留了一个问题:“树能不能砍?”我们小朋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苹果队的小朋友认为“大树可以砍”,而菠萝队的小朋友却认为“大树不能砍”。我知道你们这几天从各种渠道(如:爸爸妈妈这里、网上、电视、报纸、书等等)找到了许多的资料、都有了自己的理由。现在就先请你们把找到的资料展示在两块板上。
2、幼儿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3、个别幼儿介绍 师:“你们找到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找来的,请你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老师对幼儿的理由均表示同意)“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二、幼儿交流活动:幼儿分成两组,开始相互讲述自己的理由。
1、师:“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想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那么现在请你去找一个和你意见不同的小朋友,把你的理由告诉她”
2、请幼儿相互交流,分别找对方的幼儿说理由。
如:一幼儿说:我认为树可以砍,因为树可以做家具<出示自己带来的照片>这就是我家的家具,就是用家具做的,很漂亮。又如:另一幼儿说:我觉得树不可以砍,(出示图片)让其他幼儿了解树木砍掉会发洪水的,等等。
3、共同看黑板,请个别幼儿讲述。(比较典型的意见和内容)师A:“刚才你是怎么用你自己的理由来说服对方的?(请两位幼儿讲述)或组织幼儿一同观看录像、碟片磁带等。” 师B:“有的小朋友还找来了录像、碟片磁带等,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磁带里讲了些什么?” 师C:(问整体)你们是否同意“苹果队”的意见——树可以砍。“菠萝队”,你们呢?
三、提出质疑,进一步探索
1、师小结:看来你们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接受你们的意见。那怎么既能满足我们生活、游戏中的需要,如做家具、桌子、积木等好东西,又不会因为砍了过多的树木而引发许多的灾害。如:“洪水”、“小鸟没家”等,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些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多。(引发幼儿探索以及学习的兴趣)
2、讨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刚才我们想了许多的好办法,等一会请你做“绿色娃娃”把这些好办法去告诉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课后小记: 教师的活动内容“树木”来之于幼儿感兴趣和一直争论不休的命题。幼儿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为学习者、探究者,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及时的反映。因此,尽管幼儿年龄小,但是发表自己观点时头头是道,非常想说、敢说、愿意说。我们在活动中,可以看到由孩子自己讨论的这个“树能不能砍”的问题,教学效果比直接向他们讲人与树木的关系、人要爱护树木,所起到的效果要好。
5、木制品 活动目标: 认识木材,了解的特性和用途,能说出常见的木材制品,知道爱护它们。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一次性的筷子等木制品。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一次性的筷子。提问:(1)这是什么?(2)它有什么作用?(3)它是用什么制作的?
2、通过上述启发式提问,引出课题,让幼儿了解木材的用处。提问:(1)什么是木材?(2)木材有什么特点?(3)木材有什么用处?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实地参观教室设施。(1)什么叫木材制品?
(2)教室里有哪些接物品是木材制成的?(3)小朋友在使用木材制品时,要怎样做?
2、结合幼儿用书,谈谈自己还见过哪些木材制品。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看看家里还有哪些木材制品。
6、塑料制品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各种塑料制品,了解其特性,知道塑料制品用途广泛。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教育幼儿不要乱丢塑料制品,防止环境污染。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塑料制品及其他物品若干;操作用的三组材料(桌子、水、袋子、蜡烛、塑料管、玻璃片、塑料片、金属调羹、塑料调羹等)。活动过程:
一、认识塑料制品,了解其用途。
1、师:老师在桌子上放了许多塑料做的东西,你们来看看是什么,有什么用?
2、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3、小结:这些东西都是塑料做的,我们叫它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有玩具、有锻炼身体用的体育器械„„塑料制品的用途可真多。
二、探索了解塑料制品的特性。
1、玩塑料制品,初步探索其特性。提问:老师请你们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塑料制品,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塑料制品颜色鲜艳,不容易摔破。
2、操作,进一步探索其他特性。
(1)提出操作要求,要求幼儿参加每一组的活动。提问:你又发现了塑料制品的哪些秘密?(2)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秘密。
第一组:比较玻璃片与塑料片,金属调羹与塑料调羹,玻璃杯与塑料杯的不同。第二组:燃烧小实验。
第三组:用不同材料的袋子装水。(3)幼儿探索后回答。
三、游戏“看谁找得对”
1、提出要求:在仓库里找到塑料制品放在桌上,看谁找得对。
2、幼儿游戏。
3、幼儿一起检验。
四、教育幼儿不乱丢塑料制品,爱护环境。
1、提问:(1)塑料制品也有不好的地方,你们知道吗?(2)塑料制品坏了、旧了怎么办?能不能乱扔?为什么?
2、小结。
活动延伸:寻找处理废旧塑料制品的方法。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自带塑料制品
一、两件。
2、带领幼儿在园中搞“塑料垃圾”清理活动。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请把你们带来的各种东西拿出来吧,告诉大家,你带来了什么?有什么用?是由什么制成的?”
二、引导出现
1、在教室里寻找塑料制品。
2、寻找后启发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的特征。
教师出示实物,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薄厚不同、软硬不同、高矮不同、长短不同。(经过幼儿的观察比较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塑料制品的外部特征得到解决。然后同样用示范引导的方法,让幼儿说出它不怕摔、不怕水、比较方便、比较安全等内部特征。)
3、教师总结:塑料制品不但颜色鲜艳,看上去很美,而且轻巧,使用方便,不容易摔坏,它不渗水,遇到火会燃烧、变形。
三、培养幼儿的初步的环保意识而设计的。
如今,塑料制品垃圾已成了环境的重要杀手,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教育幼儿不随意乱扔塑料制品,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幼儿研究一些处理塑料制品的科学方法,让幼儿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清理幼儿园里的白色污染,引导幼儿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7、鸡的成长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有爱心。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鸡叫
提问:
1、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我们小朋友是妈妈生出来的,小鸡呢?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举手发言)
二、听故事
1、好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
“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这些小鸡是怎么出来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哦,小鸡终于出来子,小鸡慢慢长大了,变成什么啦?”关,倒带。
2、提问:刚才,小朋友听了故事,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鸡妈妈生的。
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幼: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3、演示教具: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狐狸头饰,鲜花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了解鸡的成长。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2、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动作提示)(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现在,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3、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4、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二、总结: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三、请个小朋友看图学说一说鸡的成长。
小朋友都道小鸡从哪儿来的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幼儿用书》这一次呢,小朋友要边看边说。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四、游戏:“小鸡和孤狸”结束活动。
8、鹅
活动目标:
1、认识鸭、鹅的外形,了解它们的习性。
2、知道鸭、鹅有什么用处。
3、能够从外形上区分出鸭和鹅。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鸭、鹅的图片多幅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猜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大白袍,爱在河里游,“戆戆”高声叫。猜一种家里养的小动物。
2、出示鹅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3、问:(1)鹅的头上有什么?
(2)(手指鹅的颈)这是鹅的什么?它长得怎样?
(3)鹅的身体怎样?身体两边还有什么?
(4)鹅的脚长的怎样?脚趾间为什么会有蹼?(5)鹅有些什么颜色呢?
(6)鹅是怎样叫的?怎样走路的呢?
4、出示鸭的图片,请幼儿与鹅进行比较认识。
5、相同:
(1)都有两只眼睛、扁扁的嘴巴、长长的颈,身上都有羽毛,都有翅膀,脚上都有蹼。
(2)它们都会生蛋,它们的宝宝都是从蛋里孵出来的。
(3)它们的肉都能吃,毛还可以做成羽毛扇、羽绒被、羽绒衣呢!
6、不同:
(1)头上不同,鹅头上有肉瘤。
(2)鹅的身体一般比鸭大。
(3)身上的羽毛也不太一样,鸭还有黑色的呢!
(4)鹅爱吃青草、青菜,鸭喜欢吃小鱼、小虾。
(5)鹅蛋比鸭蛋大。
7、今天我们认识了鸭、鹅,它们都是我们家里养的,我们把它叫做“家禽”。现在我们来学着它们走路的样子到外面游戏去吧!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上的图片。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第9页。
请幼儿观察书上面的图片,并说说图片上的物品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引导幼儿认读图片上的物品。请幼儿说说鹅还有哪些用途? 带领幼儿朗诵诗歌《鹅》。活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