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明·胡应麟《诗薮》评价《登高》之语,引出课题,“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
具体内容见ppt。
板书课题
“ 登高”
二、初读感知
1.句读及情感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应应该读出那种情感?提问后教师明确:
高亢激昂,第一句
回环婉转;第二句
一气读出,第三句
作延长音;第四句
重读以示沉重;第六句
第五句尾联宜慢读,第七句
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第八句
三、再读研究
1.分析意象、意境等
2.教师提问:
问题一、读前两联,圈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具体内容见ppt,先分析前2句。学生讨论后板书明确
格调高亢
气势恢宏
境界阔大
引导学生继续分析三、四句。学生讨论后板书明确。具体内容见ppt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提出2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具体内容见ppt:
问题二、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问题三、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板书如下明确:具体内容见ppt
个人(病困潦倒、壮志难酬)
国家(世事艰难)
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四、三读探究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逐层拔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试比较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分析有何异同?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3.杜甫晚年的律诗风格
问题一明确:
《秋兴》与《登高》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相同点:感情基调——很浓的悲秋情结。
结构处置——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营造了一个
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
用词造句——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2)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2.杜甫晚年律诗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炼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晚年律诗风格:沉郁顿挫
学生讨论后明确。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五、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