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宫教案
1课时
课题故宫博物院
课型:周次:15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下载的故宫图片。
看得出,同学们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并理清游览路线。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习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
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
的特点与联系,有比较清晰明白的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导入并要求学生出示图片
出示
检查并正音
出示并交流
齐读
读写
听读并画出有关方位词
完成练习一3分钟
2分钟
25分钟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对象的特点。《故宫博物院》的顺序安排,和故宫的建筑顺序是一致的。也就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
五、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位置,历史和总的建筑特点(1、2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3—15段)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六、学生质疑
七、小结:
北京故宫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房间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 一详细介绍,而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这篇说明文正是相略得当的选择了材料,用不长的篇幅,鲜明的介绍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
八、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音3遍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
小结
讨论交流
12分钟
3分钟
第 14课
通案
执笔人:栾恭城
初二语文组 第 2课时
课题故宫博物院
课型:授课时间:15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2、重点研读太和殿部分
3、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重点研读太和殿部分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出示目标
三、重点研读:
学生速读课文,并对照着本文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这是为什么?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这又是为什么?
全班讨论明确:
1、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太和殿也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重点介绍。
2、在“内廷”中重点介绍了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检查
出示投影
要求回答
读课文,思考问题
讨论并交流3分钟
5分钟
15分钟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1、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2、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3、“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是按照空间顺序介绍的。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都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定方位。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是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权的威严。
3、“后三宫”彩绘中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
小结: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建成,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他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建筑这样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皇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吗?
2、作者带领我们参观了故宫,你能体会作者写本文的感情倾向吗?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讨论交流,教师予以补充。
五、作业:
预习15课,查阅有关《说屏》中的古诗文
要求并提示,指导
第二篇:故宫教案
《故宫》教学设计
李 萍
《故宫》是小学S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五单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介绍北京名胜,展示古代建筑艺术辉煌,歌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文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以导游词的形式展开,按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教给学生学习说明的方法及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本文让我们领略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故宫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3、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交流)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略讲)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生答,教师小结: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本文结尾段中的“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一句话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分别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总结)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
(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
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学生自己总结,教师抽生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是:建筑和文物。)
四、总结。
1、读了课文,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故宫吗?
2、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
插入板书:
故宫
总起:
位置、名称、历史
前三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详)建筑
分述;
后三宫
乾清宫 交太殿 坤宁宫(略)
文物(略)
总结: 永恒的文化殿堂
《故宫》说课稿
李 萍
一、说教材
《故宫》是小学S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五单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介绍北京名胜,展示古代建筑艺术辉煌,歌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文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以导游词的形式展开,按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教给学生学习说明的方法及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本文让我们领略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二、说学情
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学习之后,思想开始发展成熟,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满足,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学生在本册书中刚刚接触到说明文,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体会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发扬民族创造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用:
(一)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理清课文中的说明顺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示法。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象,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三)拓展延伸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达到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预习清障法、自主悟读法、合作交流法。
为了逐步实现以上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故宫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图片中是什么地方吗?没错,就是故宫。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哪些精美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黄传惕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吧。
在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时,我将设计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走进故宫
在这一环节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标明作者参观路线途中的各景点,并加以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游览故宫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并思考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段落是向我们介绍太和殿的?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 根据讨论师生合作完成游览地图:
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根据刚才我们所游览的路线,回归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先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接着带领我们游览了四大门,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其中详细介绍了太和殿。最后,作者再次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强调其艺术特点。从中我们可知,本文运用了空间顺序描写。
第三篇:《故宫》教案
20、故宫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来介绍。第三部分(第十自然段)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课文编排了一幅插图,是故宫太和殿正面的全景照片。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故宫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自行选择内容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以不同的方式分组汇报学习成果。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感悟、自悟其法、自得其乐,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矗、湛、缭、阁、恒”,会写“玲、珑、凤、雕、矗、缭、恒”;理解“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等词语。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学准备:
收集故宫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通过课件感受到故宫的美,带上大家那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智慧的心,咱们到字里行间去旅行,来一次独特的集体旅游。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观看有关的故宫图片、影片。交流观后感受。
二、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学生板书时教师适当地点拨,使板书的词语能够按相关的顺序排列。利用学生自己板书,灵活地朗读课文相关语句,使预习的检查这一环节有些趣味。】 正音。相机学习生字词。
齐读: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学生自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矗立:矗,直立,高耸。高而直地耸立。湛蓝: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亭阁:亭,亭子,盖在路旁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阁,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面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永恒:永远不变。矫健:强壮有力。
烟雾缭绕:缭绕,回环旋转。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小巧玲珑)雄伟壮丽:有气魄,十分壮观而美丽。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无价之宝)
(看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故宫?)【不仅仅是简单理解词语,还使词语和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运用词语说自己脑子里的故宫的镜头的同时,赋予词语更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第二部分(2——9自然段)
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重视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理性地阅读、理解是使高年级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一个方法,也能指导学生注重习作的条理性。】(结尾段中的“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一句话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分别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总结)回忆从前学过的类似的结构的课文。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六、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照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语句,完成语文书104面课后练习2。上网看故宫图片,检查自己的图是否正确。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可以使学生的读书目的明确,更加仔细。作者的观察描写的顺序也在学生的读和画中一目了然。】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设计导游词的过程,是学生认真阅读主要内容,对比、选择精彩语句的过程,学生的忙碌是主动的。】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学生描写景物时,往往不注重景物的方位的介绍,使文章较凌乱。在学习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训练观察、行文的有条有理的规律。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渗透在每节课的细节中去。而不是仅仅为了理解课文内容。】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和资料。)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2、谈谈读了课文,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故宫吗?
3、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板书设计: 20 故宫
总起一位置名称历史总体概况
分述二建筑宏大大殿风貌前三殿(详写)后三殿(略写)分述三珍贵文物
总结四永恒的文化殿堂 练习设计:
1、组词
风()雕()玲()凤()碉()岭()矫()潦()珑()娇()缭()胧()
2、抄写
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
3、默写。
自己喜欢的描写太和殿的一句好句。
赞美故宫的一个好句。
自己写一段话,可以描写你想象中的一个宫殿的摆设,也可以描写你印象深刻的一处建筑的样子。
补充建议:
1、本文写故宫主要从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两方面介绍,前者详细,后者简略。在理解课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感悟描述建筑的第二部分,对于描述文物的第三部分可作略处理。
2、学习3-9自然段时,提醒学生注意表示空间位置转换的句子,去把握作者介绍故宫建筑的行文顺序。如:“过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由南往北依次是„„”
3、在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重点描写了哪些宫殿,为什么把三座大殿(尤其是太和殿)作为重点详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读后的印象、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21 青花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艺瓷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课文有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也写出了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这部分文字较多地描写了我在“寻找——复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和心路历程。期间有痛苦的沉思,有满眼的迷惘,有美好的梦想,有成功的喜悦。文章歌颂了父子俩可贵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课文编排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父亲把一尊青花瓷瓶交给儿子的情景。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3、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鬓、疵、杳、惘、窥”;会写“鬓、锲、嬉”;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嬉戏、瑕疵、迷惘、窥破、郑重其事、如饥似渴、毛塞顿开”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收集青花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青花瓷图片。这首别致的歌曲,赞美的是——青花瓷。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交流课前阅读的相关资料。阅读课后的“学习链接”。)
2、歌曲里头有一句歌词是“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周杰伦这歌曲很现代也很中国味,配合精致的图片,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致。】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问题很简单,但是抓住了课文的主线。也渗透了有效地捕捉课文重点信息的方法——重视过渡句。】 给课文分段。
3、轻声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重点理解:
两鬓班白:鬓脸旁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头发已经花白了。
锲而不舍;锲,刻;舍,放弃,停止。镂刻不停息,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劝学》中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反义词有:半途而废;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嬉戏:游戏;玩耍。瑕疵:微小的缺点。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接连不断地到来。注意“沓”不要写成“踏”。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窥破: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暗中察看。暗中看出来或觉察明白了。
郑重其事:郑重,严肃认真。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马虎、不敷衍。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
茅塞顿开: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了。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也作“顿开茅塞”。
3、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美丽的青花,一代代艺人的骄傲和满怀的心事都凝聚在上边。到底父亲要儿子找到什么东西呢?下节课再一起琢磨!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
2、交流。
(1)抓住“独树一帜”体会父亲的“手艺高”。(2)抓住“完美”设计悬念。(什么是父亲心里的“完美”?)
(3)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理解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
【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些语句时越读越迷惑,迷惑于“完美”与“祖传配方”之间的关系和奥秘,迷惑于“手艺高”的父亲的古怪的动作、企盼的眼神、令人费解的话语„„学生越是迷惑,对接下来的重点内容的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浓厚。】
3、齐读第三小节。
4、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1)“我”怎样寻觅“祖传秘方”?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次我觉得成功了的时候,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3)研究父亲不同表现的原因。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
(1)理解第五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承上启下)(2)(6——8)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9——11)自然段为第二层,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12——16)自然段为第三层,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在有感情的朗读、交流重点语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修复好的青花是昨天的青花,复制好的青花依然还是昨天的青花,在精通前人的手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元素,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青花,才是最珍贵的、最美丽的。而这一切的目标的抵达与超越,都是在主人公艰辛的工作和深入的思考、想象中得来的。】
3、齐读第二部分。
4、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三、再读领悟。
把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四、练读拓展。
1、读一读。
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唱歌。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
2、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我更赞美 板书设计: 21 青花
默默期盼不满意——冷眼——笑容 传承——超越(完美)
苦苦寻觅寻找——复制——创造 课后练习:
1、比较后选词语填空 喜嬉
()戏()爱()闻乐见()皮笑脸 宾滨鬓 海()来()()发
2、读读抄抄
父亲默默企盼创新青花瓷艺 儿子苦苦寻觅终获祖传秘方
3、默写两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4、写一小段课文读后感。补充建议:
1、教学课文第一部分,要以父亲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他对儿子寄予的希望;教学第二部分,要以儿子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他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过程。
2、教学本文,要跳出文本,适当让学生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把本文体现的父子俩的创新精神与中国青花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巨大创造能力的历代人民群众创造的。
3、在引导学生体验“我”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过程时,可抓住“苦苦寻觅”弄清楚我所经历的“寻找——复制——自制”这三个阶段,进而去思考每个阶段“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联系描写父亲的不同的神态的语句,理解课文所赞美的历代艺人的创新精神。
22、陆羽与《茶经》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作者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从茶乡想到陆羽。作为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部分(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为元代赵原所绘,长条幅形,古色古香。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课件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陆羽不愧为茶圣”,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1)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16年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练读拓展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阅读短文,增长新知。茶字妙趣
领略茶的趣味,当从”茶”字说起,“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还有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绞股兰茶、罗布麻茶、杜仲茶、柿叶茶、虫屎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
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还有个茶谜,也很有趣,谜面为: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
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练习设计:
1、比较后选词语填空 剪煎
()茶()纸()熬 舀滔
()水波浪()天 吭坑
()道不()声不()人
2、找出文中三次使用“不仅„„而且„„”的句子,说说各处的作用,抄下来。
3、用几句话介绍陆羽。说清他为什么被称为“茶圣”。补充建议:
1、本文主要记叙了陆羽“辨别江水”的故事和“撰写《茶经》”的经历,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把这两部分作为重点,以使学生感悟陆羽出神入化的茶道艺术和倾心茶艺的奉献精神。
2、“撰写《茶经》”的经历部分,除了通过对“毫不犹豫”“毫不动摇”两个语句的理解去体会陆羽淡泊明志的精神品质,还要让学生充分想象在他游历天下和漫长的著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去体会陆羽耗费的精力和投入的巨大热忱。23*敦煌壁画 教材简析:
敦煌是我国著名历史古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篇略读课文就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行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敦煌壁画的地址。第二部分(2-5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特点。这是全文的分述,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二层意思(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三层意思(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画师。这是全文的分述二,有两层意思。先讲近代画家临摹壁画,传承敦煌艺术。再讲古代画师创造壁画,表现出令人钦佩的精神和意志。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的价值。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敦煌石窟、莫高窟壁画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敦煌
2、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3、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4、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二、自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注意生字读音。)
三、交流领悟
1、学习生词。齐读,说说词语意思,在文中指什么?(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交流。(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引导学生读书: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为什么?
【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才能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2)画师们是怎样创造、传承敦煌壁画的?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张大千的话,展开想象:当年的画师在创作时的苦与乐。)【“想象”,总是学生喜欢的的一项训练。在想象中,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学生„„】
3、总结:正是一代代伟大艺术家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和瑰宝——敦煌壁画。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永远散发迷人的魅力!
四、练读拓展
1、为敦煌壁画写一个简短的宣传词。
2、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练习设计
比一比,组词。璀()孜()催()玫()摧()枚()
2、抄写喜欢的语句。从这个句子,你感受到 补充建议
1、对“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特点”这一问题,要提示学生先抓住相关段落去细细品读,注意文中哪些语句概括出了壁画的特点,哪些语句具体说明了这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可借助插图和课件资料。
2、提示学生注意张大千感叹的那些话语,去想象当时画面的环境和情景,从而在自己的脑海里树立起古代画师们生动而感人的形象。讨论交流时,要结合朗读有关语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24*编钟 教材简析: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出了最初的音乐,编钟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乐器,它最早可溯及殷商,而大盛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篇略读课文就从编钟的由来说起,用明白浅显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文物,赞美了我们的先人制作乐器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从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一方面(第2自然段):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第二方面(第3、4自然段):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第3自然段)。二是音乐性能良好(第4自然段)第三方面(第5、6自然段):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课文编排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曾侯乙编钟全套六十五件及钟架图,另一幅是曾侯乙编钟出土现场情景图。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情境,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利用课文,提高学生从读学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2、帮助学生认识“椭、卸”;读读记记“悠扬动听、赞叹不已、泪水涟涟”等词语。
3、引导学生设计节目单,提高从读学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教学难点:
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编钟以及曾侯乙编钟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列一个小提纲。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3、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学生开始准备。
6、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示。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诠释。而主动学习的平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三、交流展示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举了俩例子。)
四、拓展练读。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3、有感情朗读《编钟赋》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练习设计: 1.组词。椭()卸()随()御()奏()()()()2.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气势()的铸造工艺()的纹饰()的乐声()的掌声()的编钟
3.为课文的编钟照片配一段说明性文字,把曾侯乙编钟的造型设计叙述清楚。补充建议
1、引导抓住3、4小节自读,明白曾侯乙编钟在造型设计和音乐性能两方面各是什么样的。认识它的造型设计精巧这一特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找到相应的语句。认识它的音乐性能良好这一特点时,应该让学生注意第四自然酸的第一句话与2、3、4句之间的关系。(总分关系。)
2、课后拓展练习,可以鼓励学生去完成。评改时,一看内容上是否把音乐的时间、地点、节目名称及演出顺序写清楚,是否有简明而吸引眼球的宣传词;二看形式上是否生动活泼,可不拘一格。
第五单元综合能力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líng
lóng
chù
lì
xī
xì
ting
gé
zhàn
lán()
()()()()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与反义词。反义词:迷惘()永恒()自豪()镇静()近义词:迷惘()璀璨()矗立()永恒()四.组成成语。郑重()()似渴毛塞()()奇巧 奇珍()()利禄()如荼源远()()难逢博学()翩翩()历历()孜孜()璀璨()赞叹()()不舍
四、修改病句。
1、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2、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
3、校园里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
4、爸爸只见在台灯下看报纸。
5、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6、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7、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清洁、讲卫生。
8、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9、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他的病很快恢复了健康。
10、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终于窥破当初父亲故意打破那尊青花的心机:
我没有再问父亲,我想: 2.故宫建筑群规模,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 3.故宫和,构成了一座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你觉得曾侯乙编钟最令人惊叹的地方是什么。
2.陆羽是“茶圣”。他最令你敬佩的是什么?
3.造句
毫不犹豫: 不仅„„而且:
七.阅读短文后完成练习。沙漠玫瑰
一位朋友最近从北非旅行回来,送给我一份礼物。打开漂亮的包装盒,里面赫然躺着一把干草。朋友说,这叫沙漠玫瑰,很有名的。我疑惑地看了看朋友,朋友又说,自己看看说明书吧。
说明书是英文的,配上手头的英汉辞典,总算弄明白了:这种草其实是一种地衣,形状如松针。如果把干枯的它浸泡在水里,一个星期后,它就会复活。如果让它离开水,它又会慢慢枯萎如旧。从礼品的封装时间看,这把草已有两年没有绿过了。朋友解释说,最少的封装了一年,而最长的,有十年之久,但价格贵了许多。
我寻出久已未用的金鱼缸,注满清水,将其浸入,略带些激动地等着奇迹的到来。
第一天,那些草没有任何动静。第二天,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仿佛它们有了一丝绿意。第三天,我确信看到了一丝绿色。第四天第五天,我看到绿色一点点地伸展蔓延,它的身体仿佛春天的少女,渐渐圆润起来。
第七天是星期六,早上睡到九点多才起床,洗漱完毕,恰好有一朋友造访,便领着他到阳台上去看那把草。此时,一株饱满圆润、完全复活了的沙漠玫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浓绿的玫瑰正开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我情不自禁地惊叹啊多么漂亮的沙漠玫瑰朋友在一旁见状笑道干嘛呀不就一把草吗啥时改叫玫瑰了
我一愣,反应过来,忙把前因后果讲给朋友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株沙漠玫瑰,每一次暂时的枯萎,都酝酿着下一次复活时更热烈的绽放!
1、给第五自然段补上标点。
2、第六自然段的“前因后果”中“前因”指
3、文中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主要有三个,分别是 分别写出不同心情的原因。
4、第七自然段中的“暂时的枯萎”你是怎么理解的?
5、读了短文,你得到什么启发?
八、习作乐园。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天津狗不理包子,陕西凉皮,四川麻辣烫,南京叉烧桂鱼„„都会让你垂涎三尺.现在就请你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特色美食,记住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适当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写完后仔细修改.题目自拟.
第四篇:故宫教案
《故宫》教案
《故宫》是一篇说明文, 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4、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
教学准备:
收集故宫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齐读: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学生自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矗立:矗,直立,高耸。高而直地耸立。
湛蓝: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亭阁:亭,亭子,盖在路旁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阁,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面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
永恒:永远不变。
矫健:强壮有力。
烟雾缭绕:缭绕,回环旋转。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小巧玲珑)雄伟壮丽:有气魄,十分壮观而美丽。
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无价之宝)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起 分述总结)
2.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试分段。
第一部分(1):简明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第三部分(10):简略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3.找出文中概括故宫建筑群的建筑特点的语句。
明确:第2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总说)
第16节“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总括)
请同学们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比较一下,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共同点:都突出了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宏伟);
布局的和谐统一(统一)
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同义词的变化运用来形容同一事物的同一特点,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多
立足点不同,观察得到的感受后不同,评价也不同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第五篇:故宫教案
《故宫》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2、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通过课件感受到故宫的美,带上大家那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智慧的心,咱们到字里行间去旅行,来一次独特的集体旅游。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观看有关的故宫图片、影片。
交流观后感受。
二、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学生板书时教师适当地点拨,使板书的词语能够按相关的顺序排列。利用学生自己板书,灵活地朗读课文相关语句,使预习的检查这一环节有些趣味。】
正音。相机学习生字词。
齐读: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
学生自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矗立:矗,直立,高耸。高而直地耸立。
湛蓝: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亭阁:亭,亭子,盖在路旁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阁,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面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
永恒:永远不变。
矫健:强壮有力。
烟雾缭绕:缭绕,回环旋转。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小巧玲珑)
雄伟壮丽:有气魄,十分壮观而美丽。
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无价之宝)
(看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故宫?)
【不仅仅是简单理解词语,还使词语和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运用词语说自己脑子里的故宫的镜头的同时,赋予词语更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自然段)
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序来介绍。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重视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理性地阅读、理解是使高年级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一个方法,也能指导学生注重习作的条理性。】
(结尾段中的“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一句话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分别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总结)
回忆从前学过的类似的结构的课文。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六、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照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语句,完成语文书104面课后练习2。上网看故宫图片,检查自己的图是否正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可以使学生的读书目的明确,更加仔细。作者的观察描写的顺序也在学生的读和画中一目了然。】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设计导游词的过程,是学生认真阅读主要内容,对比、选择精彩语句的过程,学生的忙碌是主动的。】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
(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学生描写景物时,往往不注重景物的方位的介绍,使文章较凌乱。在学习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训练观察、行文的有条有理的规律。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渗透在每节课的细节中去。而不是仅仅为了理解课文内容。】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和资料。)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2、谈谈读了课文,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故宫吗?
3、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板书设计: 20 故宫
总起一 位置 名称 历史 总体概况
分述二 建筑宏大 大殿风貌 前三殿(详写)后三殿(略写)
分述三 珍贵文物
总结四 永恒的文化殿堂 练习设计:
1、组词
风()雕()玲()凤()碉()岭()矫()潦()珑()娇()缭()胧()
2、抄写
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
3、默写。
自己喜欢的描写太和殿的一句好句。
赞美故宫的一个好句。
自己写一段话,可以描写你想象中的一个宫殿的摆设,也可以描写你印象深刻的一处建筑的样子。
补充建议:
1、本文写故宫主要从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两方面介绍,前者详细,后者简略。在理解课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感悟描述建筑的第二部分,对于描述文物的第三部分可作略处理。
2、学习3-9自然段时,提醒学生注意表示空间位置转换的句子,去把握作者介绍故宫建筑的行文顺序。如:“过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由南往北依次是……”
3、在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重点描写了哪些宫殿,为什么把三座大殿(尤其是太和殿)作为重点详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读后的印象、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