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的语言》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的语言》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
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1.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2.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3.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4.讲述 “蜻蜓”“燕子” 低飞的故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除了蚂蚁能预报天气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5.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活动延伸:
事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关于天气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反思:
动物和天气的关系是非常抽象的,而且这些小动物孩子非常喜欢,但是在生活中孩子不会将二者联系,本活动也是让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奥秘。所以,借助于录像非常形象,通过儿歌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但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形成好的观察习惯。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的语言》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765字。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接龙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接龙(500
字)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接龙
设计思路:
幼儿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还能从成人那里获得较多关于动物的认知经验,父母也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关于动物的书籍:进入幼儿园后,三个年龄段的教学中都会涉及‚动物‛主题,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大班幼儿对动物的认知经验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不少幼儿比成人知道得还多。
如何让大班末期的幼儿有机会运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进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呢?于是,我设计了教学游戏‚动物接龙‛。
‚动物接龙‛是按照一种‚规律‛说一组动物的名称,如老虎、狮子、熊、豹(它们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这里的‚规律‛完全由幼儿自己来诠释。
具体的玩法:幼儿按意愿四个人组成一小组,共同协商一种‚规律‛,并且每个人按照这种‚规律‛选择一种动物,然后每个人轮流上来按‚规律‛说出动物名称,其他组的幼儿猜他们的接龙‚规律‛。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运用关于动物的各种经验建立接龙的‚规律‛,并在猜‚规律‛的过程中进行推理、判断。
2.在游戏中协调同伴关系,并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记分玩具架;白色大纸和各色彩笔。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商量‚规律‛
1.介绍游戏玩法:
(1)幼儿按意愿四个人组成一小组。
(2)玩‚动物接龙‛游戏时,需要用动物的名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接龙。
【设计意图:活动开始部分教师简单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其中游戏‚加分‛和‚扣分‛的规则要在幼儿熟悉游戏后,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慢慢加入。】
2.幼儿商量‚规律‛:
主要提问:
你觉得可以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来接龙呢? 【设计意图:活动开始部分就给幼儿提供一个抽象特征的想象空间和综合运用各种经验的机会;教师能了解幼儿对‚规律‛的理解,以及估计幼儿会产生哪些‚规律‛;此时幼儿亦会在同伴间的商量过程中丰富、变通自己原有的‚规律‛。】
二、分组协商、尝试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1)分小组竞赛:
*协商:每个小组商量好某一种‚规律‛,每个成员按照这个‚规律‛选择一种动物。*竞赛:小组成员轮流说出动物名称,让其他组的幼儿猜接龙的‚规律‛。
(2)猜中的小组和猜得有道理的小组都可以得分。
2.小组协商:
每组找个角落悄悄商量,教师巡回了解每组协商的情况。
【设计意图:对大班幼儿来说,三至四人为一组的协商效果较好;教师在巡回中除了可以了解每组协商的‚规律‛有哪些,还可以重点关注每组幼儿协商时是‚先有‘规律’后有动物‛还是‚先有动物后有‘规律’‛,即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
3.第一轮猜‚规律‛竞赛:
主要提问:
(1)猜一猜这一组说的动物可能是按什么‚规律‛接龙的?为什么?(2)你们小组商量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3)这次游戏,几个小组商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是如何来判断和推理的;游戏中教师要帮助幼儿初步梳理出他们自己创造的不同‚规律‛(幼儿曾经总结出的‚规律‛有:①按动物种类归类,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等;②根据动物某一特征归类,如看上去都是长得细细长长的动物、都有尖尖的嘴巴的动物等;③引用‚模式排列‛的规律,如外形大的动物和外形小的动物间隔排列、能发出很大声音的动物和只能发出很小声音的动物间隔排列、身上有条纹的动物和身上没有条纹的动物间隔排列等)。】
三、增加规则,增强游戏的乐趣
1.介绍增加的游戏规则: 加分:对同伴的意见提出反驳,并且反驳有理。
扣分:反驳同伴意见,理由不成立;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尝试,幼儿开始对游戏了解和熟悉,逐渐进入游戏的状态。在猜‚规律‛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同伴间的交流和辩论,有时虽没有完全猜对其他小组的‚规律‛,但理由也相当充分,就有了加分的规则;扣分规则的建立是为了帮助一些只顾表达自己想法的幼儿去倾听同伴的见解,以及认真思考后再表达。】
2.协商‚规律‛、第二轮游戏:
(1)小提示:游戏时可以增加‚规律‛的难度,不让其他小组的同伴轻易猜出‚规律‛。
(2)主要提问: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如果不同意,请说明反驳的理由。
(3)辅助策略:如果出现不同的意见,因为经验不足无法当场协调认同,则请幼儿将此问题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在白色大纸上。
【设计意图:在同伴交流和辩论的过程中,幼儿积极地思考和运用自身已有的相关经验,但由于各自经验的不同,有的问题未能达成共识,记录下来可以促使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使幼儿的学习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活动建议:
1.幼儿从了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到真正把握游戏,体会游戏的趣味性,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个游戏不一定只在一次活动时间内完成,可以分成几次进行,如先介绍游戏玩法,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协商,然后再在学习活动时间进行游戏。
2.游戏可以反复多次进行,小组人员搭配也可以调换,给予幼儿与不同的同伴协商的机会。
3.每次游戏中记录下的问题,要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在下一次游戏中公布正确答案,并加分。
活动价值|:
1.游戏是开放的: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抽象特征的想象空间,综合运用各种经验的空间,幼儿完全是‚问‛自己的,没有依靠别人,能让幼儿自己去建立或‚发明"联系的方法。
2.游戏是建构式的:从协商、确定‚规律‛和动物,到猜‚规律‛辩论,这个过程幼儿可以自己去建构,建构的知识是动态的、发展的。(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屈老师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科学
教教学
案案
教
(5000[1000案
字] 字字)
]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动物之最》
动物之最活动目标
(大班 科学)
大2 芮老师
1.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知道各种动物之最
2.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不同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 猜谜导入
1、天生脖子长,身穿花衣裳,想吃嫩叶子,不用费力气。(长颈鹿)
2、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身子似面墙。(大象)
3、似虎不是虎,速度快过虎,身披花点衣,羚羊填饱肚。猎豹)教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猜出这三个谜底了,那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猜出这些谜底呢,因为都是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来猜。今天老师上的这节课也是关于动物的,这节课叫做《动物之最》,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叫做动物之最呢? 二. 播放最特殊的动物图片
教师出示不同的动物图片(最快、最慢、最小、最长等动物),向幼儿讲解。
三. 演唱歌曲《小狗抬轿》
师:刚刚我们知道这么多的动物之最,现在我们歇歇小脑袋,唱一首有关动物的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演唱歌曲
2.根据歌曲内容请九名幼儿进行表演,其余幼儿边看表演边唱歌
四. 播放最常见的动物
教师播放动物图片(猫、狗等)
五. 保护动物
播放动物被关被吃的图片,逐步引导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向父母讲解今天所学的知识,继续向父母询问关于动物之最的动物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本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
1.境创设好,导入自然(观看《海底总动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丽,幼儿能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海洋动物。整个环节鼓励幼儿探索,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2.教学中,通过观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情境体验、自主学习、多种游戏等等,使幼儿始终在一种愉快、舒展的状态中学习;
4.让幼儿感知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了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活动存在的不足:
1.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表现老师对幼儿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自评和互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
2.应该丰富自己对海洋的知识,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特征及生活习性。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蚯蚓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
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