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拨云见日法
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拨云见日法。
2.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材料寓意,写出寓意深刻的作文。
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运用拨云见日法写作。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材料的寓意,从中发掘并深入把握隐藏的深刻哲理。
教学步骤与安排:
第一节课(大约用时60分钟,其中休息5分钟)
一、手提灯——转转转(大约10分钟)
开心辞典——练一练
师语: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出示一张图片,(出示图片)找同学来复述一下图片上的传说故事。
学生: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师语:好了,X同学复述的非常好,月亮也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搜集一下关于月亮的别称,看那位同学知道的最多?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点亮灯——闪闪闪
1、奇思妙想——想一想
(1)师语:正式上课前,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路边的鲜花》
一个旅行者走在路上,看到路旁有许多盛开的美丽鲜花。他看了十分喜爱停下脚步,就去采撷,一边走一边采。沿途的鲜花陆续地开放,而且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旅行者采了一朵又一朵,当他看见更美的鲜花时,就扔掉怀里的,去采更美的鲜花。到了黄昏的时候,在将近旅程的终点的一条小溪边,他看到了一朵巨大的奇异的鲜花,在暮色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旅行者喜出望外,抛掉了他手中所有的花朵,奔跑过去,但他的脚步却因过度跋涉的疲劳而显得有些沉重。当他终于蹒跚地走到那朵奇花跟前时,鲜花已经枯萎了。他绝望地握住花梗,手一摇动,花瓣就一片一片地掉下来。
(2)师语: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故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总结:生活中,令我们喜欢的东西很多。但决不能因为贪恋沿途的风景而耽搁了赶路,我们必须努力向前走,前方是一条不断延伸的曲线,而不是一个凝固不动的原点。
(3)师语:下面老师念一篇范文,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范文好在哪里?
见导入新知参考:《在人生的旅途上》
师生共同总结:这篇文章好在,联系生活中很小的事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把眼光看的更远一些,这样才不会错失机会,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4)小结:当我们面对一则类似寓言故事的材料时,往往会觉得主旨不明确,不知道从何着手。其实,我们只要拨开材料表面的迷雾,潜力挖掘出深藏在材料后的深刻哲理,就可以把握材料寓意,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让我们在揣摩、把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得启示,取得更深一层的立意效果。
(两例可任选择一例。作为课堂教学)
2、导入新知:
在正式讲拨云见日法之前,我先讲个故事考考大家:
薛谭学唱歌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唱的歌很好听。薛谭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是拜当时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为老师,向秦青学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诉他应该怎样练音,怎样唱出节拍,怎样在唱歌时投入情感等。薛谭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唱的歌好听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便自以为学会了,可以出师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辞回家。
秦青听到薛谭不打算继续学习而要告辞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劝阻他,就在薛谭临行的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摆设着酒为他送行。当饮完临别酒后,秦青自己却向着他的学生——薛谭打着节拍,自己唱着送别的歌曲。秦青唱着、唱着,他的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木都仿佛被这抑扬动听、悲壮激昂的歌声振动了;那歌声优美动听、婉转宏亮,在天空回荡,连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动了,好像伫立在天空静听着。
听到秦青为他送行唱的歌一会儿慷慨悲壮,抑扬动听;一会儿优美宏亮,婉转悠扬。薛谭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完秦青老师的全部技术,自己唱的歌远不及老师唱的好,内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深造。从此以后,薛谭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师问: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后老师适度评价)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否则便不会有任何成就。(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定义及作用)
(此处寓言故事也可在B册中151页—154页中选取)
(1)明确拨云见日法的基本概念:
师语:原意是指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用在材料作文中,是指拨开日常生活小事或寓言故事的迷雾,从中发觉出隐藏其中的深刻哲理。这种技法主要运用于寓言型的材料,这类材料的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显现出来。
例如:《薛谭学唱歌》这个故事中,通过薛谭学唱歌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会成功。
(2)讲授关于拨云见日法的作用:
师语:能使我们在面对含义深藏的材料时,准确透过材料的表面意思,看到隐藏其中的深刻哲理,同时能有效拔高文章的立意和深度。
例如,在面对“路边的鲜花”这则故事型材料时,就可以通过拨云见日法,穿透旅行者采摘鲜花这个表层故事,去深入挖掘故事背后隐藏着的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懂得抗拒眼前的诱惑,向着那永恒的目的地前进。”
(3)基本方法:
教师导入:
A.
拨云见日法第一招——读懂材料法。
师语:例如在面对“爱因斯坦的父亲”这则材料(见导入新知参考材料一:《以自己为镜》)时,我们首先要分析材料内容,弄清楚这则材料讲了哪几个故事,下面找同学来回答。
学生答:爱因斯坦跟随小伙伴们一起贪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述了一个关于杰克大叔的故事。
师生共同总结:综合把握这则材料,我们就能明白这则材料的内容了:爱因斯坦十分贪玩,父亲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告诉他不要因为别的伙伴们都在玩,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爱因斯坦深受启发,开始勤奋钻研,最终得到了成功。
师语:当面对一则材料作文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精读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基本意思。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材料,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如果连材料本身的中心意思都没弄清,就很难根据要求进一步阐释寓意了。
但是,在行文中,我们又要注意内容的深刻性,不能写那些表层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含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招——板书如下:
B.
拨云见日法第二招——提炼寓意法。
材料:
一个自以为怀才不遇的青年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上帝从路边随意拾起一块小石子,又随便扔了出去,问青年:“你能找到我扔出去的那块石子吗?”青年摇了摇头。上帝又把手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子堆中,问青年:“你能找到那枚金戒指吗?”“能。”果然,青年很快就找到了。上帝说:“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则小故事里读出了什么?
小结:有的同学看到“摇了摇头”的动作和一字之答“能”,就草率地确定主题是“自信”,然后大谈自信的重要性。其实。这则材料的关键处在于“石子”与“金戒指”的区分,再加上“自以为怀才不遇”这一定语,我们就可以大体确定以下立意:别老埋怨没有人看重你,要被人发现,获得用武之地,就先要由石子变成金子,也就是使自己成为真正有才能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有才能的人。
师语:寓意,通常是指概括出的材料的主旨、言外之意,揭示出有关社会、人生、自然地抽象道理,达到警戒、启迪、教育等作用。写作文时,切忌停留在材料的表层,找到材料和寓意的共同点,寻切入口。紧扣了材料,就能概括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所构思的内容,就不会偏题、跑题了。
C.
拨云见日法第三招——现实阐释法。
想运用好“拨云见日法”,最关键的就是读懂材料的深层含义。所以,在审读材料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反复体会。如果在审读材料的中心意思上出了偏差,很可能接下来的阐发会离题万里。因此,对待寓言型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揣摩材料的深层含义,再来立意构思。
师语:老师口头讲述一则哲理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它的寓意是什么。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师生共语: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锐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师语:提炼出精准深刻的寓意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阐释,以便使这个永恒的寓意富有时代特点,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如果不联系实际泛泛而谈,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去寓意本身的启示效果。
3.故事大派送:轻松一刻
师语:同学们,你们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懂得了什么是拨云见日法及怎样使用拨云见日法。老师决定奖励你们一下,现派送给大家几个故事,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
故事A:
从前,有夫妻两人。他们一直没有孩子。后来,生了个儿子。他长得很结实,白白胖胖,干干净净的。夫妻俩把这个儿子当作珍宝一样爱护着,就连走路都总是扶着他。
“乖儿子,上街时要看着脚底下,当心别跌到了。在镶木地板上走路要看着脚底上,那上面最容易滑倒。走山路时还是要看脚底下,说不定你会从山顶摔到沟里去的。”夫妻俩总是这样教导他。
可是过了二十年后,这对夫妻死去了。儿子非常孝顺,决定严格遵守父母的遗嘱。当他在镶木地板上走路,上山,在春天的田野散步,在古老的森林里踯躅,在大街上徘徊,在沙滩上闲逛时,他总是用心盯着自己的脚下。他一生从来没有被绊倒过,从来没有滑倒过,从来没有扭伤过肌肉,从来没有碰伤过头,没有踩到水沟里。
这个可怜虫就这样过了一辈子,死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蓝色的天空,从来没有见过明亮的彩霞,从来没见过闪亮亮的星星,从来没见过城乡的美景,也从来没见过人们的面孔。
可能对于某些人,永不跌倒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只有经历过枯萎,才能知道什么是繁茂;只有经历了劳作,才能知道什么是收获;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知道什么是快乐。永不跌倒的人生其实是最无趣的。
(这个故事的题目叫《永不跌倒的人生》,是围绕一个永不跌跤的人的故事来展开行文的。故事本身显然是虚构的,但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却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深刻的道理,找个同学来阐述一下这个道理。
学生:永不跌倒的人生其实是最无趣的。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在听故事时,要善于透过故事表面,提炼出它的深层寓意。若是只把它当作一则笑话一笑了之,那就没有真正读懂故事。另外,要善于结合现实,联想自己身边发生的许多事,其实,我们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跌倒,但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只有不断跌倒,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滋味,才能感受到幸福和拥有,那种妄想永不失败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这样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就能将材料给我们的启示作用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了。
故事B:最好的大学
有这样一则材料: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稚园。”“在幼稚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基本上,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
一个班上的老师让学生们仔细阅读上述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下面是学生的一些作文片断。
学生甲
你曾经对我说:“如果这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幸福’,我一定会和你分享;如果那种东西叫‘苦难’,我一定会独自担当。”当时的我,咧开小嘴,轻轻敲你的额头,悄声说:“笨蛋!我们是有福同享、有难同担的朋友啊!”我们在笑声中度过了那个时刻,可你却没有发现我的双眸中含着感动的泪水……
小时候的我们是那么的要好,你经常抱着大西瓜到我的家中,微笑着说:“这西瓜好大,我一个人吃不完,我们一起吃。”我每每看着这又大又红的西瓜,总是感动地说:“你和我分享西瓜,那我就和你分享快乐!”说着,我们就一起牵着小手,脸上挂着西瓜籽,蹦蹦跳跳地跑着……
老师提问学生: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与朋友分享快乐,而材料中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提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那么本文段是否紧紧把握住了材料在论述呢?同学们觉得这篇作文合格吗?
学生答:本文不合格,虽然本文段的中心确实是“分享”,材料中也提到了“分享”,但材料中的“分享”并不是中心意思,而只是材料的一点细枝末节,材料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从幼稚园里学到的好习惯、好品质是一生的财富”。
学生乙
在离我家老房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幼儿园,叫“智慧星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小小的教室,有飘出香味的食堂,有供我们睡午觉的寝室,还有我记忆中的绿草地。总之,在我的记忆中,幼儿园是美丽的。
当我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我送进幼儿园的教室。我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写简单的字,做简单的算术。有一次儿童节,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勇敢地上了台,为大人们朗诵儿歌。我的勇气与精彩表演博得了一阵阵掌声。每当下了课,我总会和小伙伴们在那片绿草地上玩耍、嬉戏。有时,我和小伙伴们赛跑;有时,我会和伙伴们一起捣蛋。那时的日子真是快乐啊!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就上小学了。可是,我还是经常想起在幼儿园度过的快乐时光。我真想念我的幼儿园啊!
老师提问学生:分析一下,本文写得如何?有没紧扣材料中心进行论述?
学生答:本文段记述的是小时候读幼儿园的经历,虽然与材料看似有很大的相似处,但实质上还是没有抓住材料想表达的意思。材料中隐含的寓意是“好的习惯和品质足以成就一个人辉煌的一生”,而并非停留于对“幼稚园”生活的描述或留恋上。此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仍然没有透过材料的表层意思,发掘出材料的真正寓意。
学生丙
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用心去培育,去灌溉。培育美好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好的习惯会慢慢变成美德,当习惯成为一种美德的时候,它就会像风一样让每一棵树跟它一起和谐地摇摆。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个笑话,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到了局长,于是,他脱口而出:“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仅这一句话,我们都会大笑起来。但笑过之后,是否发现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公务员平时见到比自己大的官就会毕恭毕敬,溜须拍马,讨好卖乖,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种种习惯,有好习惯,当然也有恶习。好的习惯就像锦上添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坏的习惯却如江堤蚁穴,会让人非常厌恶。世间种种成败得失,归其原因,无一不与习惯相关。所以,趁我们还年轻,赶紧培育一些好的习惯吧,只要用心去浇灌,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老师提问学生:本文写得如何?有何优点?
学生:本文写得非常深刻,非常优秀。准确把握住了材料背后隐藏的深刻哲理,牢牢抓住“习惯”与人生得失成败的关系,从一个具体的事例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人生哲理,进而提升文章境界,给人以深刻启示。
教师提醒:拨云见日法是拨开日常生活小事或寓言故事的迷雾,从中发掘出隐藏的深刻哲理的写作技法,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能透视表面,忌浮在水面。运用“拨云见日法”能够提高文章的深度,看到蕴藏在材料深处的哲理,因此一定要纵深挖掘,切勿浮于水面。停留于表面的文章无法触及到所给材料的核心,也就不可能达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
二、要能体现材料,忌随意拔高。虽然通过拨云见日法可以透视具体事件,从而把握到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哲理,但这主要是针对寓意型材料。并非所有材料都有深刻的含义,因此归纳寓意时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力求使归纳出的寓意能体现材料,不能为了深刻而故意拔高。
(第一课时中运用的故事,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材料灵活运用,可以灵活的自行调整,但是要把握“度”,让学生接受,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节课
(大约用时60分钟,其中休息10分钟)
大家现在进入快乐之旅的第三站:灯引路——碰碰碰
三、灯引路——碰碰碰
玩中悟学——棒又棒(35分钟)
1、师生互动,交流拨云见日法的使用状况:
(1)什么叫拨云见日法?
(2)在什么状况下使用拨云见日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拨云见日法一般可以运用到哪些方法?
(4)在使用拨云见日法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什么?
(答案都在第一课时中)
2、范文品味:
A:结合范文,抓住技法赏析。
赏析范文《人生在掌握一个“度”》。
师语:同学们,请先看看“实战演练”中的一段材料,读完这样的故事,你是否觉得很好笑?如果让你写,你会从什么方面思考?在老师给你们念一篇优秀作文《人生在掌握一个“度”》时,请大家思考,这则材料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位客人到朋友家做客,因为朋友太热情了,一碗一碗地让他喝鲍鱼汤,最终让客人避之不及的故事)
师语:你觉得这则材料想说明什么道理?
(凡事适可而止,要把握一个“度”;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师语: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现象吗?(有,很普遍。)
师语:这种道理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启发:人生在掌握一个“度”,“过”与“不及”都不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不会“好心办错事”。)
B:结合材料示例,举一反三(阅读材料“寓言故事类”其5“哲学家与船家”)(B)
(1)学生自读材料,边读边归纳:哲学家与船家一共进行了几轮对话?(4轮)分别在谈论什么?(数学、文学、哲学与游泳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老师提问:材料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表层意思:没有学数学、文学和哲学不要紧,但没有学游泳,遇到困难时就会失去生命;深层意思:夸夸其谈不如真抓实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优势去嘲笑别人的劣势。)
(3)假如是你自己写,面对这样一则材料,你会选择怎样去写?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逐一点评。
(4)老师念一篇优秀习作(见导入新知参考:《空谈不如实干》),请同学们说说,空谈者与实干者分别有什么特征?
(实干的人往往不善于宣传自己,表现自己,这点与喜欢空谈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们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工作很辛苦很努力,也做出了不少业绩,但是领导有时候往往看不到。相反,空谈的人,善于装饰自己,善于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反而容易给领导留下深的印象。)
作者是站在哪一边的?(实干者)
作者对实干者是完全赞同吗?(不是,作者建议实干者恰如其分地宣传自己,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
总结:从构思的角度看,作者在准确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越过材料中“哲学家”与“船家”对话的表层意思,归纳出“空谈不如实干”的深刻哲理,再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对拨云见日法的充分理解和合理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三节课:(共计60分钟左右)
接下来,我们进入快乐之旅的第四站:园飘香——乐乐乐
四、园飘香——乐乐乐
1、轻松一刻——乐一乐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师问: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小结: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
伤心故事
有三个人到纽约度假。他们在一座高层宾馆的第45层订了一个套房。
一天晚上,大楼电梯出现故障,服务员安排他们在大厅过夜。
他们商量后,决定徒步走回房间,并约定轮流说笑话、唱歌和讲故事,以减轻登楼的劳累。
笑话讲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层,大家都感觉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来讲个幽默故事吧。”
彼德说:“故事不长,却令人伤心至极:我把房间的钥匙忘在大厅了。”
师问: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小结:
我们痛苦,所以幽默;我们幽默,所以快乐。
2、口头冲浪——比一比(15分钟)
(阅读“实战演练”)(具体范文见口头冲浪参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阅读材料“寓言故事类”其5“哲学家与船家”))(具体范文见口头冲浪参考:《空谈不如实干》)
3、我有妙笔——写一写(40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具体学习了拨云见日法的使用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手练一练
题目:见导入新知参考中材料二、材料三
(具体范文为《苦难出成功》《年轻是一朵名贵的花》
(教师巡视,检查上周作业;了解当堂作业整体情况,并在不影响学生习作的情况下,专门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性的辅导;确定供当堂点评的两篇有较大代表性的学生习作。)
五、摘收果——笑笑笑(20分钟)
1、相互品赏——高乐高
(1)初步自评:学生自评习作,边读边改。(在学生自己修改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字词句的准确表述、段落划分的准确、文章结构的完整、在构思时是否正确使用了拨云见日法……)
(2)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赏:老师念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和学生一起逐段逐段分析、点评。
(3)学生分组互改。(评改形式可以多样化:分组改、互改、自改等等)
(4)再次自改作文。(在学生们互相修改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结合自身文章的失误进行相应的改动。)
(5)老师检查、评改。
附录:
板书设计:拨云见日法
一、概念:原意是指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用在材料作文中,是指拨开日常生活小事或寓言故事的迷雾,从中发觉出隐藏的深刻哲理。这种技法主要运用于寓言型的材料,这类材料的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显现出来。
二、方法:
A.拨云见日法第一招——读懂材料法
B.拨云见日法第二招——提炼寓意法
C.拨云见日法第三招——现实阐释法
三、注意:“两要两忌”:
要能透视表面,忌浮在水面;要能体现材料,忌随意拔高。
四、作文:
口头作文:
(阅读“实战演练”),(具体范文见口头冲浪参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阅读“新手试练”训练题二),(具体范文见口头冲浪参考:《执着与变通》)
我有妙笔:
题目:见导入新知参考中材料二、材料三
(具体范文为《苦难出成功》《年轻是一朵名贵的花》
导入新知参考:
在人生的旅途上
谁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正说明生命美好,这表达了人们对活着的依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这个物质的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尽量提高生命历程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这就不得不使人想起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顾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的确,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做到毫无悔恨,那也就很不容易了。怎样才能使人生没有悔恨呢?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实现心中的理想,摘取终点处那朵最美丽的鲜花,我们的人生才会没有遗憾。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总有一些人会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停下来流连、蹉跎,以致忘了最终的前进目标。这样的人是可悲的,等到晚年,看着别人被胜利的鲜花所环绕,他们一定会为曾经的迷失而悔恨。
有人说,人在旅途,就象爬楼梯。每当我们爬上一层时,这楼层里都有不同的玩具。如果你喜欢三楼的玩具,就无法登上四楼;如果你放下三楼玩具,你就会到达四楼;如果你喜欢四楼的玩具,你就会停在四楼。想要成功攀爬到胜利的巅峰,你就要放下手里的玩具,不断向上攀登。沿途的风光再好,你也不能过多地留恋。贪恋沿途的风光,你的人生就没办法再前进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但你只是一个异客,不是属于你的。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懂得抗拒眼前的诱惑,向着那永恒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一】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母亲再三告诫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说:“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有一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父亲说:“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非常脏,下来时,我看见你杰克大叔脸上黑漆漆的,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脸上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满脸愧色,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请认真揣摩这则材料,并以此立意,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以自己为镜
爱因斯坦的父亲讲的这个故事虽然可笑,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言而喻的。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为自己开脱,要深刻反省,以自己为镜,看到自己的缺点并认真改正。爱因斯坦正是从此事中受到启发,以自己为镜,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与失败,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照出了自己生命的光辉。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个像杰克大叔这样的人:看不清自己的“脸”,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只是一味地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有些事情哪怕明知道是错的,但只要别人去做,他也会跟着做。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懂得反思自己,一辈子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这真是可悲啊!
还有一些人,总是打出“古人云”的旗帜,或者拿出某些名人的话来搪塞。大家总以为古人或名人说的就一定有道理,于是我们便沿袭着,继承着。
其实,我们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应该活在古人、名人的阴影里,也不应该活在对明星、偶像的崇拜里。我们应该活出自我,活得最起码像个自己!有人为了出名,或出于对偶像的崇拜,千方百计地去模仿,去做作,把自我像丢手纸一样地丢掉!有偶像没有错,错就错在想成为偶像的复制品,而丢掉自我!
一个人应当时时以自己为镜,不为潮流所左右,保持用灵魂的眼睛审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也只有以自己为镜,才能让心灵的眼睛看清真理,看准前进的正确道路,从而最终取得成功。
【材料二】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他去海边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粒愿不愿意变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颗一颗都摇头说不愿意。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他都快要绝望了。就在这时,有一颗沙粒答应了他。旁边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颗沙粒,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可那颗沙粒还是无怨无悔地随养蚌人去了。斗转星移,几年过去了,那颗沙粒已长成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们,却依然只是一堆沙粒,有的已风化成土。
请认真揣摩这则材料,并以此立意,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苦难出成功
苦难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师,它激发了我们潜在的能力,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性情和耐力,教会我们认识真理的手段。
许多人一生之所以伟大,都是来自他们的苦难经历。是苦难激发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苦难给予了他们与抗争的动力。没有苦难,崇高就不能生成;没有挫折,人的精神就不能提升。世界上从没有未经过艰难困苦而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世上最精致的瓷器,都要经过多次焙烧。没有多次焙烧的瓷器,永远不会坚固和精美。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漫长的烧烤环境中禁得住磨练的人,才会有可能成功。就像一首歌的歌词一样,“不经风雨,那能见到彩虹;人生岂能随随便便成功。”
逆境总是垂青成功者,命运往往总在最艰苦的逆境之后出现转机。拿破仑说:“最困难之时,也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最大的幸运者,也是最大的苦难者。如果苦难不能使他们低头,那么苦难就会助他们成功。当一个人突然陷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的困境时,他往往会出现想象不到的品质和意志。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无一不是伴随着坎坷中踉跄而行。许多才华横溢而又品性善良的人们,仅仅因为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出现可以使他们得以磨练的挫折,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果说世界上有“点石成金术”的话,那就是“艰难困苦”了。这可是人生的至宝啊!你忍耐着、坚持着,当走过黑暗与苦难的长长隧道之后,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平凡如沙粒的你,不知不觉中,已长成一颗珍珠。
【材料三】年轻,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它拥有着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清新。
请阅读上面一段话,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年轻是一朵名贵的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年轻必定是其中最为娇艳的鲜花;如果说人生是依次更迭的四季,年轻就是热情似火的夏季;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年轻就是其中的华彩乐章。
年轻是如此美好。我们可以在年轻的岁月里尽情挥洒汗水,去赢得属于我们的胜利;我们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尽自己所能,挑战极限;我们更可以在失败之后认真总结,迎接下一次的胜利。
在年轻的岁月里我们是宠儿,没有了童年的幼稚,也没有老年的感慨,有的只是不懈的奋斗和强烈的进取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早起去买花,卖花者让他尽量挑那些开放的花,因为一朵花如果早上不开,中午和晚上开的机会也就不大了。人也是这样,青年就是取得成功最有可能的阶段,22岁的牛顿,30岁的马克思,26岁的爱因斯坦,他们在各自的青年时期,分别发明了微积分、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提出“狭义相对论”,他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是因为他们珍惜青年的时光,他们懂得年轻是一生中珍贵的财富。
年轻是一朵名贵易谢的花,要珍视。青春无价,因为它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因为年轻,所以我们富有,世间的哪样财富能与我们紧握的青春相比?珍视青春,我们才有可能认真地对待生活,鼓足干劲去争取其他;珍惜青春,我们才有可能享受青春的美好,在青春的岁月里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青春易逝,说不定在哪一个瞬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够尽情抒发豪情,再也不能够披荆斩棘、搏击长空,所以,趁着青春还在我们手中的时候,多创造一些辉煌让这个世界感动吧。
在创新中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大意为: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可能因受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危险。
这里借用孔老夫子的话,是想说明不仅要学习,还要有所创新地学习。就像材料中的老鼠首领,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学习了一门“外语”——狗吠。正是这狗吠声,使老鼠们得以逃脱险境。
我们知道,学习,就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今人的经验、古人的经验等等。自己的经验自己最清楚不过,其他的经验大多通过观察、与别人交流、读前人的书籍等来获得。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经常学习才能少犯错误、少吃苦头。
那么创新,是在对过去经验的批判基础上的提高,是学习的后继和升华过程。学习往往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生存的本能;创新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它象征着一种有理性参与的自觉提升。如果永远固守着自发的学习而无创新,学习将一成不变,最终沦为一种低劣的思维定势。只有不断创新着学,在学中创新,才能使所学有所用,才能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老鼠是一种好奇和安逸的动物,人也是。好奇心促进人不断进步,安逸又不停地向进步捣乱,要想推动创新,就要克服安逸。很多国家和政府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创新之缺乏动力,因此他们致力于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宣传、奖励、制度等来鼓励创新。不幸的是,随着各种鼓励的不断增强,人类又一次走过了头,片面追求创新,把学习置之不理,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是“不思进取”,是“安于现状”。这种创新过热现象是有害的,是危险的。
因此,要将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在学习时创新,在创新中学习,方能不断进步,不断朝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口头冲浪参考:
空谈不如实干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空谈者,一种是实干者。
空谈误事,空谈无益,这道理“地球人谁都知道”。但是,有些人就喜欢空谈。原因无非是出于满足自尊心、爱面子、作风不实、不爱劳动等。“空谈”是一种传染病,会影响到其他人。空谈的人多了,一个集体的工作氛围会变差,会影响“实干”人的情绪,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实干的人往往不善于宣传自己,表现自己,这点与喜欢空谈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们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工作很辛苦很努力,也做出了不少业绩,但是领导有时候往往看不到。相反,空谈的人,善于装饰自己,善于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反而容易给领导留下深的印象。有时候做领导的,往往被眼前的现象所蒙蔽,看不清谁是真正实干的人,谁不是真正做事的人,其结果往往令实干的人“很受伤”。
既如此,是否实干的人就可以丢弃了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放弃了实干的作风?非也。尽管社会有不平,不公平现象甚至仍可能相当程度地存在,但是,群众心中自有一把秤,“是非自有公断”。而且总会有一些关键的时候,实干者会脱颖而出,向大伙“亮”出自己的真本事,让领导明白自己的真才实学。那时候,任凭空谈者如何巧舌如簧,都掩盖不了他虚弱的本质;而实干者即便仍然沉默不语,还是会得到大家的推崇与尊重的。
不过,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不可能总是去等那个“关键”的时刻到来。实干的人,也有必要学会“实干”+“沟通”,要注意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多以恰当的方式方法让领导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出了哪些业绩等,并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机会、以适当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宣传自己,让周围的人了解你,关注你,而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不然,在那个遥遥无期的“关键”来临之前,你有可能早被空谈者的唾沫星子给淹死了。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读了材料中的故事,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那个热情的主人的一片好心,然而,我们同时又会感到哭笑不得:原来好心也会办错事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不是因为主人故意要让客人难堪,而只是因为他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有时候,善对别人不是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于人,而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考虑。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看小猪叫得非常凄惨,便说:“牧人常常捉我们,我们可从来不像你这样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你们的立场跟我不一样,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所以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就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着想,才能真正地理解别人。因此,当看到别人失败时,不要一味指责,认为别人蠢笨或者不努力,而应该用理解、关怀的心去体谅别人!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只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而造成了思维角度和方式上的不同。譬如,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很难体会饥饿的滋味,一个为生活所迫的人又不会理解有钱人的生活。这时,富有者不要觉得穷人“脏乱差”,因为他们必须为了活命而奔波;贫穷者也不要一味地“仇富”,因为富人也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如果富人和穷人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想“如果我处在对方的地位会怎么办
”,那么就会对对方的做法给予更多的理解,同时,也会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对方。
总之,只要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许多事情就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个世界就会拥有更多的爱与关怀。
执着与变通
我们常常赞扬执着,认为它是对目标、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于是,中国的神话中有了追日而死的夸父,有了日复一日心在填海的精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仿佛一匹脱了绳的骏马,奔驰啊奔驰,面对着万丈深渊,仍不停下步伐,最终在悬崖处划出一道弧线。这样的结果是悲壮的,但收获了什么?仅仅一个“执着”的缩影。
我不断扣问,我们是否要做夸父,直到渴死才放下追日的空想?是否要象精卫不顾汪洋浩荡,仅仅为了放下一颗石子耗尽一生?或者是否要像材料中的狐狸,都不仔细打量一下就执着地将毒蛇吞进肚子?
执着固然可贵,但有些执着其实是愚蠢的。当自己要为这执着而付出太大的代价,做出无谓的牺牲时,倒不如稍稍变通一下,或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阳光明媚,山水如画,何必穷迫心中炽热的太阳?涓涓溪流,抑或大海辽阔,又何需为了内心的一点怨恨,定要抹去大自然的一点蔚蓝?
舍弃执着,只要那么一点点变通,或许就是一线生机的诞生。科学家曾做个这样一个实验:让几条毛毛虫围住花盆,周围放着食物。毛毛虫固守着天性,不断的围着花盆转。几天过后,花盆剩下一堆毛毛虫的尸体。悲哉!只要毛毛虫放弃固有的习性,舍弃执着,懂得往团团转的队伍中挪出第一步,它就会找到食物,有怎会落下集体死亡的悲剧呢?毛毛虫到死也不明白,就是因为它们不懂的变通才会自吃苦果。
执着,有时是“一条筋到底”的固执;变通,却是转换思维的主动思考。当你走进死巷子时,不如回头看看,让变通教你杀出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