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武汉市第16中学
闵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联系的含义,重点把握联系的三大特征。
2、能力目标
(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全面的分析,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目标
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漫画、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
(二)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反复研读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联系的特点。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2—3分钟)可用课件展示“食物链”图 或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食物链之间存在的关系或鸭子与水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一个新概念——联系。
2、情景分析(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教材的重点(联系的特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特点(重点)第一、联系具有普遍性
可通过让学生从食物链中找多少条食物链?
1、事物之间(横向联系、纵向联系)
2、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3、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联系的客观性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特别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 可用课件展示:12星座图(略)
探究一:①星座的能预测你的未来和命运吗?
②真的是乌鸦报丧,喜鹊报喜,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吗?
③吉凶数字:7424994 —真的会“妻死儿死舅舅死”,168—“一路发”吗? 学生讨论: 总 结:不是,联系是客观的,上述都是主观臆造的联系,缺乏科学依据。探究二:根据相关理论解释“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空气质量下降”等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讨论:
总 结:联系是客观的,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必将受到惩罚。(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探究三: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 结:不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借此机会,还要给学生指出,人们建立起来的联系,即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一样也是客观的。例如:毛泽东诗词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就可以论证。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先可通过课件展示:
①“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时势造英雄。④“虚心使人进步”。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⑥唇亡齿寒
这些成语典故体现了哪些联系?说明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分析联系多样性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做事情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知识反馈练习
第二篇:联系的教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授法,探究法,举例法、练习法等。
【设计思路】: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情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程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十八大报告摘录——“五位一体” 【学生思考】:“五位一体”的提出体现了哪些辩证法思想?
材料:六度分割理论 【学生思考】:这个理论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 【理论解析】: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外部联系,也包括内部联系(2)、联系是诸要素之间的影响、制约和作用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
2、普遍联系 ①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或过程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②表现:
第一,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横向联系(空间)——左邻右舍
纵向联系(时间)——古往今来
第二,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思考】:事物为什么是普遍联系的?
③原因:联系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思考】:普遍联系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思考】:事物的联系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思考】: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拓展】: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思考】:如果只见事物的联系不见区别,则会导致什么?
如果只见事物的区别不见联系,则会导致什么?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高考点击】略
【漫画】看书与输钱 【学生思考】:漫画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理论解析】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2、表现: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思考】: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客观的存在了,而人为事物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渗透了人的目的性和创造性,为什么仍是客观的呢?
3、方法论要求: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思考】: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注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三)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具体性、条件性)
1、多样联系的含义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2、表现
3、方法论要求
具体分析联系的多样性,注意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以及联系的中间环节,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材料:中国与太空
4、联系的多样性之二:条件的多样性
①含义: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联系的性质、地位、作用、形式各不相同。【思考】:条件是可以改变的,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意的改变条件吗? 材料:中国引进薇甘菊 【思考】:外来生物入侵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②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练习巩固】略 【漫画】:井底之蛙、盲人摸象 【思考】:他们共同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含义 【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明什么?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
①含义、②地位、③作用、④功能 【思考】: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2)相互联系
①相互依赖:整体离不开部分,由部分构成;部分离不开整体,是整体中的部分 ②相互影响(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要求(统筹兼顾)【思考】:请从哲学角度,分别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所蕴含的哲理?
(二)、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深化——系统优化的方法
1、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系统的本质特征(2)有序性
(3)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
(1)、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练习巩固】略 【课后反思】: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的某一部分,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增强自信心。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不仅能自主地获得知识,而且还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课后调查表明,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它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和谐发展,可以营造一种学生乐于主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情境和民主氛围,可以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升华,主体性价值得以实现。
但由于是高三复习课,所以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材料丰富但较简单,深度不够。
第三篇:坚持联系观点教案
坚持联系的观点
导入新课:同志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运动的,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新的问题,世是联系还是孤立的。上课前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有句古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想一想,两个互不认识的人要相互认识,中间要经过几个有直接关系的人?
讲评:也许大家都会有自已的结果,以我和杜小康为例,我是经过同学介绍来报考消防,这里经过一个人,然后通过总队尤干事通知考核与报到,这里经过第二个人,然后经过当时学员队张队长在会上介绍认识的杜小康,总共经过三个人。由此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很远,但放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网里面,人的联系是很密切的。以下例子更能说明人类社会联系的密切性。
在美国,有个心理学家,他把一封写有一个著名股票经纪人名字的信随机发给全国各地的一些居民,并让这些居民把信转交给他们认为最接近这名股票经纪的朋友,然后让这些朋友再转交给他们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件都能送到这名股票经纪手中,这封信平均经手转交6.2次,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这个理论说明了人类社会是密切联系的。
我们再来看,“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说明了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而从近年来的环境问题来看,我们人与自然界同样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请翻开教材19页,找到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里大家要注意,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例如在我们人体,肝功能不好,会导致眼睛浑浊。由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统一整体。
从联系的定义来看,联系有四大特性,第一,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二,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三,联系具有条件性,第四,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下面我们一起探讨联系的其他三大特性。
首先来看联系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人类产生之前,事物间就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会因为人类的意志而转变。例如物体的胀冷缩,水的受热沸腾,这些联系都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联系的客观性的道理可谓浅而易见,但生活中往往有人利用联系的普遍性而不顾客观性,强词夺理,巧嘴狡辩,下面请看一段视频。相信大家都不会认同男主角说的话,他的话就是放大了联系的普遍性而不顾联系的客观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选号一定要选“8”而不能选“4”,“喜鹊报喜,乌鸦报丧”等等,我们来归纳一下,这些现旬都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上述所谓的“联系”共同点在于,第一,不是事物本人所固有的;第二,是人为主观虚构、臆造的,而且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由此我们应该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请大家在教材20页找到坚持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第一,是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第二,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提问: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人类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讲评:刚才同志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在事物的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大有作为,关键是要看到联系的第二个特性:条件性。今年六月,我们都在这里收看了“神九”返舰,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一朝实现。下面我们通过回顾中国的航天事业来探讨联系的条件性。
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如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美丽的传说,但这些都仅仅是梦想而已,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办法飞出地面,和地球以外的空间建立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有了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也实现了无人飞船升空,但还未实现天人对接。进入21世纪,从03年杨利伟作为我国首位航天员搭载神舟五号飞船抵达太空,到今天刘洋作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与景海鹏、刘旺成功实现了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我们来看,古代飞天梦想不能实现,是因为不具备现实条件,而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为载人航天创造条件,到后来,条件成熟了,飞天的梦想也就成为的现实。这说明,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抓住了事物的条件性,人们就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在这里,我们要突出强调,抓住事物的条件性,要懂得趋利避害,建立有利条件,消除不利条件,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联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事物都会存在多种多样的联系,下面我们继续通过“神九”飞天来了解一下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包括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等,下面我们将左边具体的联系与右边相对应的联系形式连起来。
看来同志们都能够区分事物联系的形式,既然联系具有多样性,那么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全面分析和具体把握事物存联系,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同志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下面我们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第三,联系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第四,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全面分析和具体把握事物存联系,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下面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它是主观的。”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
第四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案
六年级专题复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威远县越溪镇玉林小学校 曹米 教学目标:
1、懂得理解词语的几种常见方法。
2、知道要准确领会词语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
3、能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教学重点:学会如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组组句子,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两句话。(1)今天六
(二)班的每个同学都精神饱满。(2)居里夫人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两个句子中都有“精神”这个词,意思一样吗?“精神”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请你结合句子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①表现出来的活力、精力。②指人的意志、思维、情感等。
2、小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都会不同,所以,要怎样才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呢?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板书课题)做题目的时候,首先到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然后向刚才那样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看一看,凭语感猜想大概意思,再进行解释。(板书:找)
二、回顾,探究理解词语的方法。
1、阅读中,你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怎么办?谁来分享你的好方法?
2、尝试把你们的办法运用到文段中,看是否可行。
3、练习,全班合作回顾方法。
4、校对答案,小结方法。
三、小组合作练习。
四、真题演练,小试身手。
板书设计:
找
运用合适的方法: 在原文中找
找近义词 找反义词否定 拆字组词合并法 想引申义
根据词语所在环境理解
解释格式:词语原意+文中指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
第五篇:学案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一)从教案到学案是“扬弃”
学案与教案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设计的教学方案,都是一种在课堂中沟通“教”与“学”的媒介。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教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由于科技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到来,科学技术领迅猛发展,更新越来越快,从而要求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合作精神、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教育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改革导致了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作为教学媒介的“教案”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需要,从而能适应现代课堂的教育需要的教学媒介“学案”便应运而生。当然,在学案设计中,并不是把原来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完全否定,其中优良的思想和方法得以保留并更加发扬光大。不适应的方法与思想被否定,并融进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方法,也就是说,从“教案”到“学案”,是“扬弃”.例如,在现代教学的“学案”设计中强调发现式学习,但并不排除原来的教案设计中的接受式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式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所以在学案设计中,要注意恰当运用原来教案设计中的接受学习,注意对传统教案设计的继续和发展。
(二)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1、观念不同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如何教而设计,重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围绕引导学生如何学而设计。设计重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并进行知识构建,积累自主学习经验,学会学习与创新。
2、目的不同
目标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设计目标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作准备,是教师上台表演的台词和程序,教案就是上课的剧本。学案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如何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调控。
第二,追求目标不同。教案的追求目标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理论升华、学科思想的形成主要由教师提炼后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案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培养创新能力。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理论升华都主要由学生自己提炼完成。
3、角色不同。
在教案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是观众。教案的编制是为教师上好课而设计,教案的实施主要由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导自演,其目的是让学生能看的懂、听的懂,当个好观众。在学案中,教师是导演(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演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设计主要还是由老师完成,但学案的实施却是以学生为主体,要靠学生阅读、对导学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完成。即学生才是演员,而老师是导演,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导,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
4、表达不同。
教案要讲的内容一般在设计中要反映出来。上课时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设计进行讲解。教案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和解题方法,且多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学案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多用激励性语言,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方法,生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学案的设计在表述上要求留有一定的空间。第一,有的表述要由学生自己来填写。例如前面讲到的导学过程的填空、经验教训的总结与理论升华的提炼等。第二,课堂中随时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上课不能生搬硬套,要随课堂情况的变化对进行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应调整,甚至是大幅度调整,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5、目标完成方式不同。
教案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很少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的交流更是很少。学案主要是老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在学案的设计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方法,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充分合作、讨论、交流,并形成共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它突出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例题处理方式不同。
在教案中的例题没有导学部分,一般只有解题过程,例题的完成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学案中的例题有导学部分,主要靠学生引导下,围绕导学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
7、性质不同。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知识和情感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知识和情感主要从教师流向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想什么,教师不是很清楚,其他学生就更不清楚;学生中有更好的思维方法,也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思维都没有得到展示,整个学习环境呈封闭状态,不利于共同发展。学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身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知识和情感的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开放性。课堂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教师的合理导向,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案,取代教案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取代”不是完全否定,而是继承中有发展,是扬弃。相对教案而言,学案是新生事物,它有着许多优点,教师在学案设计中要抓住学案的本质,关键在一个“导”字。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平起平坐,不要老想着怎样把学生教“懂”,而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如何去“学懂”,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教科研课题组活动安排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很好地区别教案与学案的不同,明白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作准备,学案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2015年5月18日
活动内容:学案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参加人:校领导和数学实验教师 地点:二楼教研活动室 主持人:刘晓勤 中心发言人:郝波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蛮会中心学校
郝波
二0一五年五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