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杠杆》教案(范文模版)
《杠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
杠杆的组成、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等知识。
三、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使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木棒或竹棒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
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三、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任务:根据杠杆原理搭建一架简单起重机搬运重物,并研究支点的位置变化与省力情况的关系。
材料:提供搭建起重机模型的必要材料。
要求:各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起重机”研究:改变支点的位置(从靠近动力
作用点慢慢移动到靠近阻力作用点),测量力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第二篇:《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通过探究,学生知道省力、费力、等臂等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其特征,能从身边的物品中抽象出理想的杠杆模型──硬棒,并能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从而分辩其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对杠杆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从具有复杂的机械外形的生活用品中抽象出理想的杠杆模型──硬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各种简单工具(多媒体显示)。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F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 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 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 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 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教师:大家能从剪刀中抽象出简单的杠杆模型吗? 学生各自画出了带半圆形手柄剪刀的杠杆模型。
教师:剪刀上的半圆形手柄是起什么作用的?对于我们研究杠杆是否有实际意义呢? 学生:半圆形手柄是为操作方便设计的,对研究杠杆无实际意义。
教师:对,这是我们研究杠杆的次要因素。我们不仅要透过复杂的机械外形找到杠杆的本质的东西──硬棒,而且还要找到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师:观察用羊角锤拔钉子的情况,如图6(甲)所示,并画出其杠杆模型──硬棒。2.杠杆的分类(板书)
探究1:大家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对以上杠杆进行分类吗? 学生1:我认为杠杆可分两类:一是直杠杆;二是弯杠杆。
学生2:我认为可把杠杆分为两类:一是有固定支点的;一类是支点可移动的。如撬石头的杠杆的支点可移动。
学生3:我认为按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把杠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L1>L2,二是L1<L2,三是L1=L2。
学生4:我按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把杠杆分为三类:①F1>F2;②F1<F2;③F1=F2。结论: 后两种分类实质上是一样的,根据公式,①当L1>L2时,F1<F2省力费距离;②当L1<L2时,F1>F2费力省距离③当L1=L2时,F1=F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教师:这位同学对杠杆的分类已讲的十分清楚了。当生活中更需要省力时,就使用L1>L2的杠杆,当生活中更需要省距离时,就使用L1<L2的杠杆。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研究问题。
探究2:那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的杠杆有什么用呢? 精密的测量工具──天平就是这种杠杆。
探究3:剪刀刀口受力的部位往往在刀口的中部或离支点较近的部位。当然也有剪刀刀口尖端受力的情况,这属于费力杠杆。3.见过的杠杆:(板书)
今天,大家带来了哪些物品,你们能正确说出它们属哪一类杠杆呢?
教师:只要大家关注生活,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有。现在大家带来的物品我已登记在黑板上,没有带来的或不好带的生产、生活工具但你见过的还有哪些呢?
六、课堂教学小结和延展 今天,我们学会了杠杆的识别和分类,了解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中处理问题的一些办法和思想,这些办法和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益处的。大家下去后,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下列任务!把你看到的或想到或做过的的记录在自己的成长档案内,备老师检查评估。①参观一建设工地,工地上有哪些杠杆?
②仔细观察城市环卫车装卸垃圾箱的过程,哪个部分是杠杆? ③指甲钳上哪部分是杠杆?属哪一类?
④到商店观察一下案秤的结构,它是什么杠杆? ⑤人体的手臂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⑥用扫帚扫地时,扫帚是哪种杠杆?请试一试。
第三篇:杠杆 教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木板、钉子、铁架台,杠杆原理演示器,锤子,钳子等,弹簧测力计,钩码,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学生比较力气来导入;
2.出示钳子、木板等,请同学上台比试力气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1、利用视频播放杠杆的使用,学生小组讨论杠杆的共同特征。
2、阅读教材76-77页,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并完成导学案的习题。多媒体课件展示力臂的作图。完成导学案,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画出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实物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2.提出问题:(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平衡,第一次竖直向下拉,读出示数;第二次斜向下拉,读出示数。看看示数怎样变?想想为什么?(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L1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四节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个杠杆的概念,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验证方案,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抽象方法; 2经历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理解和画法。 【教具】剪刀、钢丝钳、粉笔、羊角锤、剪枝刀、杠杆、钩码、铁架台、直尺、跷跷板、等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阿基米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移动地球。”这句话有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呢? 活动一:捏粉笔头比赛 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捏粉笔头表演。 男生:空手捏粉笔头,结果没捏碎。 女生:使用钳子夹粉笔头,结果粉笔被捏碎。 提问:女生的力气比男生小为什么反而能把粉笔头捏碎呢? 教师:钳子是最简单的机械,钳子是杠杆,什么是杠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十二章第一节 杠杆。 二、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播放三幅图片(跷跷板、撬石头抽水机) 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撬石头时用的撬棒、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他们在工作时,这三种用具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围绕固定的点转动。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得出杠杆概念: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支 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 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从支点O 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板书)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 2.关于力臂的教学:(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 动力臂阻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板书) 教师讲解画出跷跷板、抽水机、人推车力臂 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 活动二:这里有个跷跷板,给你两样东西,一样重,一样轻,根据平时的经验怎样把它调平衡? 学生上来演示„„ 教师演示:(杠杆倾斜状态)提问:杠杆平衡了吗? 教师:杠杆的平衡指杠杆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提问:要使杠杆平衡那么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五步: (1)提出问题:要使杠杆平衡那么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2)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4)搜集数据(5)总结得出结论(边说边演示)这里有一杠杆,首先应把杠杆调平衡,若不平衡,力臂还要通过直尺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不好找,平衡后,力臂刚好在杠杆上。挂上钩码后,钩码的重力就是杠杆的动力和阻力,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分度值为0.5cm,现在取3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5格上,作为杠杆的动力 。剩下的1个作为杠杆的阻力,若使杠杆平衡,这1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10个格上。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记录数据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重力是0.5牛) 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F1×l1=F2×l2 用比例式表示(板书)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四:生活中的杠杆 请仔细观察,利用撬棒撬石头时,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我们在使用时,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呢? 展示几张图片(剪刀、筷子、划船等) (1)省力杠杆:l1>l2,则F1 (2)费力杠杆:l1 解:已知F1=200N l1 =9m l2=6cm=0.06m 求m=?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F2=F1l1/l2=200N×9m/0.06m =30000N 大象的质量m=F2/g=30000N/10N/kg =3000kg 答„„„„„(2)思考: 哦,大象太重了!我怎样才能将它撬起来呢? 六、总结(抽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P80—2、3、4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杠杆 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 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 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从支点O 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2、力臂的画法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1)省力杠杆:l1>l2,则F1 杠杆 一、导入 创设情景让学生试着用木棍来撬动大石块。(3分钟) 用来支撑的点是支点,人用力的地方是力点,和重物接触的地方也就是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这根木棍我们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杠杆。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4分钟) 二、1、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杠杆?(2分钟) 2、提问杠杆的作用(2分钟)师:你觉得杠杆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省力,或回答不省力其他答案。 3、探究杠杆是否省力。(15分钟) 师:那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杠杆是否省力吧。实验材料有杠杆尺、钩码。让学生自主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别汇报三种情况: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选取多组学生并提问,你的杠杆省力吗?(5分钟) 教师以画图的形式表示三种杠杆。 5、归纳三种杠杆。(4分钟) 通过实验看来,杠杆不都是省力的,还有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那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让学生试着总结,教师加以归纳。 三、灵活运用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杠杆,你看看它是属于那种?为什么?(3分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你了解杠杆么,谁能来说一说?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分钟)第四篇:杠杆教案
第五篇:杠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