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篇: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能对验证方案进行改进,学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

2.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掌握探究活动中各种注意事项、杠杆平衡的条件。3.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协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杠杆的平衡

1、问题一: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观察小实验: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不平衡

3、学生动手小实验:

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

二、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

1、通过观察二幅图片猜想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可能与力的大小和力臂有关

2、实验验证猜想:

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F1、L1、F2、L2的数量关系?

如何猜想:比如: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得出猜想关系:

F1+l1=F2+l2;F1–l1=F2–l2;F1 · l1=F2 · l2;F1 /l1=F2 / l2

3、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便于探究挑水怎样才能成水平的平衡状态,可以对它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扁担,用钩码代替水桶和水。

4、器材设计:

(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通过两画幅图的力臂,比较哪图的力臂更好测量得出结论

力臂的画法:一找(支点)二画(力的作用线)三引(垂线)四标(标垂足---直角符号、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

5、教师实验验证

能满足猜想一:F1+L1=F2+L2和猜想三:F1 · L1=F2 · L2这二个猜想是否都是对的呢?

分析:(1)此实验只做一次,能以偏代全吗?

(2)观察实验数据的不妥之处,得出要用国际单位

6、实验方案的改进

(1)、只做一次实验误差大,要做多次实验,至少三次。

(2)、勾码要用弹簧秤测出它的重力、力臂用刻度尺量出或直接读出、要选用国际单位。

7、学生选用实验器材和设计实验表格

8、学生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9、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杠杆的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F1·l1=F2·l2

四、练习

1、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阻力为40N,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2、、一条扁担长1.4m 左端挂300N重的物体,右端挂400N重的物体,问人肩能挑距左端多远的地方,扁担才能处于水平平衡?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做一做:

(1)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

(2)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二、想一想、答一答: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猜一猜: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是什么?

四、想一想、猜一猜:

(1)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用上面相同方法,你可以怎么猜F1、L1、F2、L2的数量关系?

五、动动手、做一做:

(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

六、(1)画一画:请大家把下列两幅图的力臂画出来

(2)想一想: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七、制定实验表格

八、动动手: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实验结论:

九、练一练:

1、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阻力为40N,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2、、一条扁担长1.4m 左端挂300N重的物体,右端挂400N重的物体,问人肩能挑距左端多远的地方,扁担才能处于水平平衡?

第二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

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

(二)杠杆平衡

创设情境:

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

F1L1= F2L2

F1+L1= F2+L2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

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即杠杆平衡条件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

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

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计算钩码的重力。

4、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记下实验数据,讨论研究得出实验结论。

5、根据数据讨论实验要多次测量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小故事

讲兔子拔萝卜,要猴子和小羊来帮忙,最后分萝卜的故事。

学生课后用萝卜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14年07月10日

第三篇: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教案

2、撬棍的学问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地同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教学重点:

研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了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在杠杆上有三个点,分别是什么?

出示组装好的杠杆尺,学生指认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假如我们把杠杆左侧第2个格定为阻力点,在阻力点位置挂两个钩码,杠杆右侧做为动力点,在右侧什么位置挂一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授新课

1、实验:使杠杆保持平衡

现在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在一侧第2个格处挂2个钩码)杠杆尺,发现了什么?

生:杠杆尺歪了 生2:杠杆尺斜了

生3:杠杆尺向有钩码的一侧歪了 师:谁能有办法使杠杆尺恢复平衡(让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师:你能说一说杠杆尺的三个要素点在哪里吗? 生:阻力点、动力点、支点。(指着杠杆尺说)

师:刚才我们发现,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两个格,阻力点处挂了两个钩码时,在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4个格处挂1个钩码杆杆尺平衡了。你们猜一猜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杠杆尺平衡?

(动力点第4个格挂1个钩码)

生观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几个格?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几个格?动力点、阻力点各挂有几个钩码? 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阻力点位置不变,所挂钩码数增加到3个,动力点位置在第几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可以平衡? 看看谁的方法多?生记录实验结果

(3)改变阻力点位置到第3格,挂1个钩码,动力点位置在第几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可以平衡?

生记录实验结果

2、归纳平衡规律

(1)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想一想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钩码数的乘积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钩码数和乘积有什么关系?

(2)小组内讨论交流,寻找实验规律

从实验中发现了杠杆平衡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原来杠杆尺平衡有规律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板书: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三、总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杠杆,知道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杠杆的知识,同学们想继续研究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寻找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钩码数=支点到力点的距离×钩码数

第四篇:《杠杆平衡》说课稿

《杠杆平衡》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平衡》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杠杆平衡》说课稿1

一、说教材和谈学生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杠杆平衡》是小学自然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杠杆与平衡》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文具制作一个简易跷跷板,初步感知杠杆;第二部分:通过观察跷跷板的运动,从而认识什么是杠杆;第三部分: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跷跷板”等杠杆,对杠杆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自然课上学生已经习惯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但学生对进行复杂实验比较薄弱,同时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从中找寻规律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探究杠杆平衡实验,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实验中自主探究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相同,且所挂位置相同时,杠杆可以平衡。

3、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不同时,适当调整钩码位置,杠杆也可以平衡。

4、培养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并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亲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了解使杠杆平衡的方法,尝试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和总结规律。

二、教学设想

“杠杆平衡”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在课堂上接触简单机械——杠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找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了四个主要活动环节:①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象与猴子是否能够一起玩跷跷板,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的兴趣;②利用文具制作简易“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从而认识杠杆;③实验探究杠杆平衡;④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讨论猴子和大象玩跷跷板的问题,并简单介绍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为下节课做铺垫。

其中第三个活动环节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钩码的位置、一个是钩码的数量。这是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按照自然课本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给定学生杠杆一侧的钩码数、距支点的格数,以及另一侧的钩码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来确定另一侧据支点的格数。这样的实验设计的确很简单,但将学生框得比较死,学生的实验是一致的,得出的实验数据是一致的,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帮助,也就是把实验设计得太简单了。而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而不做任何实验要求规定,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会特别多,也特别复杂,对这些实验数据的汇总和整理会相当费时,学生也不容易从这些数据中得出规律,这又把实验设计得太难了。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能力,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决定把这部分实验活动具体拆分为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有了这个前提,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不难得出结论,他们发现杠杆尺要平衡,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时,钩码所在位置也相同;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发现了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如果钩码位置不同,哪边的钩码离支点越远,那么杠杆的哪边就会向下倾斜。在第一个实验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二个难度稍大的实验。第二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有了第一个实验操作的基础,学生对杠杆的平衡也有了一定直观的认识,因此第二个实验也比较容易成功。在实验二交流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两边钩码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这两个实验难度递进,我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实践,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课件演示播放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引导学生思考大象与猴子能否一起玩跷跷板,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缘由:由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作为导入点,并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大象与猴子一起玩跷跷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探究的内容是从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4分钟)

学生用文具制作跷跷板后,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直尺代表什么?”“橡皮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跷跷板是怎样运动的?”指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

设计缘由:教师将所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问题的设计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观察并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2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又可以分为两个实验:①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②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

设计缘由:面对的这些具有一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年级学生,这一环节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亲自参与。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3分钟)

再次让学生讨论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缘由:自然科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学生运用自然课堂中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说教学特点

本节课教学注重了以下四方面。

1、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开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的引入,到玩一玩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到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始至终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注重学生观,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

我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我并没有简单地运用教材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进行实验设计。但我认为,过于简单的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简单划一的实验改成两个较为开放的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究感知杠杆平衡的规律,并让学生自行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实验规律。

3、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

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实验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整个活动的展开过程契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活动之间紧密联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

《杠杆平衡》说课稿2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分,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别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围绕 “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 认”基础上对比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究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别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惑点。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中的神密感,增加了亲切感。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楚的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学生课内课外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对物理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等和靠,要学会自我开发和设计实验资源,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去创造更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让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能研究的淋漓尽致。

《杠杆平衡》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粤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六章第五节内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见的简单机械中认识杠杆。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对杠杆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

二、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也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法,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本节课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身边的各种杠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知识的传承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从而缩短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三、重点和难点

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应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力臂不等于杠杆上的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画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确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和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除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外,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时,采用科学探究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1、形象引题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觉的一些简单机械为话题,提出疑问,引出本章话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2、创设直观环境,建立物理概念

结合用木棒撬石头的示意图,建立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概念。继而在这个示意图中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们的概念。展出描述上物理概念的文字,让学生看一遍,并且齐读上述物理概念,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引导学生画出多媒体中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教学难点。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点拨、设疑、引导、探索、概括、应用

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什么关系?教师简略说明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按多媒体的图表依次进行实验,把各次实验的数据填在物理课本23页的表中,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揭示物理规律。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

学生分组研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对学生的汇报,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给予补充,在此基础上扼要板书杠杆原理,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完成探索的过程,不但能学会知识和探索的方法,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还能认识到探索物理规律必须采取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刚刚知道杠杆原理,只有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因此,要安排一个例题,引导学生去做。学生通过演练,能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4、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5、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27 第1题

家庭作业:p27 第3、4题

通过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我班学生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效果比以往的各届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正确率都有上升。

第五篇: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设计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教学工具: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个支点,阿基米德可以把地球抬起来吗?

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只要弄清杠杆平衡条件就可以了。板书课题:杠杆平衡条件。

二、新授

1、介绍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机械。很久以前人们开始学会利用杠杆。杠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举例说明。

能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棍子,就叫杠杆。

2、介绍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点、动力臂、阻力点、阻力臂。

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这样动力臂变长了,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4、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5、实验要求:

A、每个小组用杠杆尺一侧的点定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B、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的位置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C、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几次实验。D、做好实验后整理好器材,放回原处。

E、观察分析本小组的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F、要求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认真配合,做到全员参与。

6、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汇报。(适时提示)

7、总结:杠杆尺的平衡规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即: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三、总结

今天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中的杠杆。

下载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通过探究,学生知道省力、费力、等臂等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其特征,能从身边的......

    杠杆 教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

    杠杆教案

    第四节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个杠杆的概念,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验证方案,得出杠杆平衡的条......

    杠杆教案

    杠杆 一、导入 创设情景让学生试着用木棍来撬动大石块。(3分钟) 用来支撑的点是支点,人用力的地方是力点,和重物接触的地方也就是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这根木棍我们给它起了......

    《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

    《杠杆》教案(范文模版)

    《杠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

    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 一、 教学目的 1、 熟悉什么是杠杆。 2、 了解并掌握杠杆原理。 3、 能够灵活地运用杠杆。 二、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

    杠杆讲课教案范文大全

    杠杆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力和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而本章的前三节学习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力的探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