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案(一)(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1 22:2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摄影教案(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摄影教案(一)》。

第一篇:摄影教案(一)

摄影教案

(一)摄影术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术的诞生、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找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答案。

重点:摄影术诞生的契机条件。

难点:摄影术发展的因素。

教学程序:

一、摄影概述

1、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

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象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象面上成象。

(3)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

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时,同时还会发生折射。光的折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除了垂直入射外一般不等。两个角的正弦比等于光在这两种介质内部的速度之比。

(5)凸透镜成像定律——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时,由于折射现象的存在,使得在透镜另外一侧可能产生一个物体的像,其

规律是:

①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②像的大小/物的大小=像距/物距。

在摄影技术中,一般来说,物距较像距和焦距大得多。

2、摄影术的基本原理

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ManRay于1922年发明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照相利用的是小孔成像原理。为了保存影像信息,一般还要使用感光介质。完整的影像记

录,再现技术被称为摄影术。

小孔成像原理(针孔模型)

现实影像被依据针孔成像原理设计的光学结构转化后投射到影像纪录接口(软片/CCD)上,介质记录了光学信息并转化为元信息(潜影或元数据),该信息通过化学或数字流程转化为可被再次识别的现实影像副本。摄影包含静态的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电影、电视摄影,它们同属于基于时间的媒体形式(time-basedmedia)。背景资

料: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学中一种重要成像现象。如果在烛焰与光屏之间放一个带有小孔的遮光板,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这一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并给予了精辟的解释。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1000年阿尔哈赞开始利用小孔成像研究黑盒子。1267年英国哲学家R〃培根因描写了利用小孔观看日食的现象被教会以施巫惑众罪名处死。1490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再一次利用小孔镜头做了黑盒子实验。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是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形。带透镜的暗箱虽然能观察景物,但却不能把看到的景物永久保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影像如何复制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9世纪30年代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制造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并于1839年8月19日正式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由此小孔成像技术在摄影领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摄影梦想成为现实。背景资料:

小孔成像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不透明厚纸,浆糊(透

明胶),缝衣针。

制作实验:

⒈ 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不透明厚纸,并用缝衣针扎一个小孔,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盒扎有小孔的一面对着点燃的蜡烛(或室外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控制像的放大或缩小。

土照相机制作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和纸筒底面一样大的凸透镜,浆糊(透明胶)。

制作实验:

⒈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凸透镜,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薄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筒

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筒粘了凸透镜的一面对着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使物

体的像放大或缩小。

3、历史上人们对摄影术的幻想

1760年,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一种人们向往已久的情景:即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所看到的景物固定在画布上。为了把会消失的影像永远地凝固下来,人们制造出一种黏性物质,把这种物质涂在画布上,对准要描绘的物体,这时涂有黏性物质的画布可以很快地把影像固定在上面。固定好后,把画布拿到一个黑暗的地方晾干。一段时间后,画布上的影像就凝固了,其描绘的景物足以乱真,而且这影像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与我们现在的摄影有者很多的相

似之处。

二、影术的诞生及发展

1、影术的诞生

(1)“牛眼”——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的“牛眼”曾经流行于欧洲大陆,这种小设备是在一木球两端钻孔,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果,也许这个就算是最早的简易广角镜了。利用逆光投影暂存活动影像的方式也是人类摸索影像存储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如中国的皮影戏、针孔成像、暗箱成像等。

(2)“光影画箱”——到了19世纪,西方的画家为了取得更精确的写实效果,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作“光影画箱”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这种工具颇似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一密闭的木箱,光学透镜、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组成。使用时用透镜对准明亮的景物,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影像,再由与透镜光轴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顶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确、明亮、视场可随意调整的物影,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纸,便可用碳笔描摹成画了。“光影画箱”实际已完成了摄影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即成像设臵照相机雏型的探索。

(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柏油,从而达到将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系统。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将一种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然后用金属板放臵于暗箱中拍摄出了窗外景物,虽然画面很粗糙,却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尼埃普斯的发明大大地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也促成了摄影术的真正诞生。

这是尼尔普斯的油画像,他也是达盖尔的合作者,比达盖尔年长四岁,早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国政府在授予达盖尔6000法郎年金的同时,授予尼尔普斯的继承人4000

法郎年金以示奖励。

(5)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829年,达盖尔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请,开始研究摄影术。鉴于“日

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便独自探索,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银版摄影法”。他采用铜板作为影像的最终载体,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银层作为感光材料,有完整“显影”与“定影”工艺,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的基本工艺。银版摄影方法其实很简便易行,即将铜板镀银抛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板片上受光从碘化银中析出的银粒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此后将汞蒸汽熏蒸过的板片防入热食盐溶液中漂洗,为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能并溶解于水。于是由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基上面。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质极其优良,由于银粒细腻,汞合金明亮悦目,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丰富充实。直到今日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特性仍是其他摄影方法难望其项背的。

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

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

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进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进行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人像等等。这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作品《静物》。

制造于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机2007年5月26日再获“殊荣”。在以近8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售后,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贵的相机。这部相机由软木制成,重约5-6公斤,是一名教授在德国的一座阁楼里发现的。这架相机采用老式的盖尔银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镀银金属板上,可能制造于1839

年8月以前。

背景资料:

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公元1787~公元1851)享年64岁。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1787年达盖尔出生在法国北方的科梅伊镇,年青时是位艺术家,他约在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臵──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

趣。

先前达盖尔为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作出了努力,但没能获得成功。1827年他遇见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发明照相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获得了成功。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达盖尔仍在继续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1839年八月十九日,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然而法国政府为达盖尔和涅普斯的儿子提供终生恩给金作为酬谢。达

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一代英雄,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达盖尔摄影术迅即得以广泛的使用。达盖尔本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相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相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臵)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臵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

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

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

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相广为实用。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相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相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相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

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

相技术。

(5)“负片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

“卡罗式摄影”——其方法为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从而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显影,海波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即得到纸基正像,需先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此纸,阳光曝晒20分钟,再经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干,即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

背景资料: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卡尔彼特用他的卡罗摄影术拍摄的梯子

(6)“火棉胶摄影法”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时间往往要几十分钟,因此,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尔(Archer)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后,才使摄影感光材料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代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胶棉是将火棉(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产生的一种胶状的乳剂,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胶合剂。将碘化钠(NaI)和少量的溴化钾(KBr)与火胶棉均匀混合,然后涂于洁净的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玻璃板上的碘化银和溴化钾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晶体。这种以玻璃作载体的“火胶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时进行拍摄。拍摄

后,用连苯三酚作显影剂,用海波作定影剂,马上进行冲洗,待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

火胶棉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拍摄出像达盖尔式摄影法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式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像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那样,能用查纸进行反复印制,而影像质量却远比塔尔博特摄影法精细。它兼具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式或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都高,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自1851年问世以后,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

火胶棉摄影法的唯一缺点是,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胶棉未干燥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因为,火胶棉干燥后不透水,药液无法发生作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它的这个缺点,给摄影者带来

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外出拍摄,除了摄影机和三脚架外,还必须携带化学药品、暗室帐篷及其他冲洗用具,使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敢采用。

2、影术的发展

(1)摄影术的应用与改进——1839年9月,即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一个月后,摄影术便传入美国,年底整个欧洲都在仿效这种令人兴奋的技术.摄影一开始旧有极大的国际性,连当时被认为落后的亚洲,也很快接受了这种特殊技艺.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摄影术随英国的炮舰来到中国,并很快在广州等地传播开来.许多画家、文学家、记者甚至旅行家、科学家纷纷投入摄影行业。摄影成为肖像、静物、风光、自然或社会场景记录最便捷的工具。在摄影术诞生的第一个10年内,已一跃成为整个世界的时尚。

(2)1842年,耶拿光学玻璃于法国问世。——此后这种光学玻璃为德国耶拿的肖特和光学仪器商蔡司所改进,成为精确成像的照相机镜头透镜最主要的材料。曝光时间由数十分钟缩短到30秒钟又再缩短到数秒。1840年,法国人多恩成功的拍摄了骨头、牙齿的显微照片。1842年,英国人约翰.德雷珀拍摄了太阳光谱和月亮,到19世纪50、60年代,应用摄影术拍摄X光照片、显微照片等已经普遍。1850年蛋白纸开始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降低了反差和硬度。火棉胶湿版法在1851年由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首

创。背景资料

世界感光材料发展年表

1727○德国医学教授J〃H〃舒尔茨发现硝酸银具有感光性能。1826○法国J〃N〃尼埃普斯用光敏沥青涂布锡板获得影象的“日光绘画”问世。

1835○F〃塔尔波特完成了用图纸浸泡氯化银溶液获得负像,再复制出正象的“光力照相法”。

1837○法国画家L〃J〃M〃达盖尔用自己发明碘化银法拍出照片《静物》,1839年正式推出,命名“达盖尔摄影法”。1839○1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J〃W〃F赫歇尔配制出迄今仍在使用的定影剂“硫代硫酸钠”。

1840○F〃塔尔波特首次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

1841○F〃塔尔波特的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取得英国专利,命名“卡罗式摄影法”,后又称“塔尔波式摄影法”。奠定了负象——正

象的感光洗印基础。

1851○F〃S〃阿切尔的火棉胶湿板摄影法诞生,该法又译作“湿珂罗丁法”使摄影的感光材料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1852○H〃V〃赫尔姆霍茨提出以T〃杨的彩色感觉理论为基础的彩色照相法。

1855○J〃C〃麦克斯韦尔发明了加色法彩色摄影原理。1861年由T〃萨顿用三色滤光镜予以验证(时间有说为1860年)。

三、摄影术诞生的意义

1、纪实性:

摄影术诞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它是第一次实现了“客观”地记录自然精细。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记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看,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所谓纪实摄影,笼统地说就是摄影者用摄影机这种工具记录当时的一种客观存在。纪实摄影就是要告诉人们,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在某个地点、某个或某些人物主体做了某些事情,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2、促进社会进步:

运用高级显微照相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并记录下比灰尘还小的物体。通过红外摄影,人们可以拍摄到热辐射留下的影像。X射线可以很容易地穿透物体,这在后来被广泛用于医学摄影。不仅如此,水下摄影使人们对水下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全息摄影还可以使人们看到全息底片的立体图像,这是平面照片所达不到的效

果。小结:

1、摄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延伸。2、19世纪初,实用胶片诞生。

3、摄影不仅是记录影像的技术,也是给人们美感的艺术。

思考题

1、摄影的作用是什么?

2、你认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吗?为什

么?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篇:摄影教案一

六、摄影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术的诞生、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找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答案。

重点:摄影术诞生的契机条件。

难点:摄影术发展的因素。

课时:2课时 教学程序:

一、摄影概述

1、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象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象面上成象。

(3)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时,同时还会发生折射。光的折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除了垂直入射外一般不等。两个角的正弦比等于光在这两种介质内部的速度之比。

(5)凸透镜成像定律——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时,由于折射现象的存在,使得在透镜另外一侧可能产生一个物体的像,其规律是:

①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②像的大小/物的大小=像距/物距。

在摄影技术中,一般来说,物距较像距和焦距大得多。

2、摄影术的基本原理

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ManRay于1922年发明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照相利用的是小孔成像原理。为了保存影像信息,一般还要使用感光介质。完整的影像记录,再现技术被称为摄影术。

小孔成像原理(针孔模型)

现实影像被依据针孔成像原理设计的光学结构转化后投射到影像纪录接口(软片/CCD)上,介质记录了光学信息并转化为元信息(潜影或元数据),该信息通过化学或数字流程转化为可被再次识别的现实影像副本。摄影包含静态的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电影、电视摄影,它们同属于基于时间的媒体形式(time-basedmedia)。背景资料: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学中一种重要成像现象。如果在烛焰与光屏之间放一个带有小孔的遮光板,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这一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并给予了精辟的解释。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1000年阿尔哈赞开始利用小孔成像研究黑盒子。1267年英国哲学家R·培根因描写了利用小孔观看日食的现象被教会以施巫惑众罪名处死。1490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再一次利用小孔镜头做了黑盒子实验。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是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形。带透镜的暗箱虽然能观察景物,但却不能把看到的景物永久保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影像如何复制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9世纪30年代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制造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并于1839年8月19日正式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由此小孔成像技术在摄影领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摄影梦想成为现实。背景资料:

小孔成像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不透明厚纸,浆糊(透明胶),缝衣针。制作实验:

⒈ 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不透明厚纸,并用缝衣针扎一个小孔,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⒉将大纸盒扎有小孔的一面对着点燃的蜡烛(或室外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控制像的放大或缩小。土照相机制作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和纸筒底面一样大的凸透镜,浆糊(透明胶)。制作实验:

⒈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凸透镜,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薄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筒粘了凸透镜的一面对着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使物体的像放大或缩小。

3、历史上人们对摄影术的幻想

1760年,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一种人们向往已久的情景:即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所看到的景物固定在画布上。为了把会消失的影像永远地凝固下来,人们制造出一种黏性物质,把这种物质涂在画布上,对准要描绘的物体,这时涂有黏性物质的画布可以很快地把影像固定在上面。固定好后,把画布拿到一个黑暗的地方晾干。一段时间后,画布上的影像就凝固了,其描绘的景物足以乱真,而且这影像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与我们现在的摄影有者很多的相似之处。

二、影术的诞生及发展

1、影术的诞生

(1)“牛眼”——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的“牛眼”曾经流行于欧洲大陆,这种小设备是在一木球两端钻孔,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果,也许这个就算是最早的简易广角镜了。利用逆光投影暂存活动影像的方式也是人类摸索影像存储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如中国的皮影戏、针孔成像、暗箱成像等。

(2)“光影画箱”——到了19世纪,西方的画家为了取得更精确的写实效果,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作“光影画箱”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这种工具颇似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一密闭的木箱,光学透镜、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组成。使用时用透镜对准明亮的景物,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影像,再由与透镜光轴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顶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确、明亮、视场可随意调整的物影,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纸,便可用碳笔描摹成画了。“光影画箱”实际已完成了摄影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即成像设置照相机雏型的探索。

(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柏油,从而达到将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系统。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将一种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然后用金属板放置于暗箱中拍摄出了窗外景物,虽然画面很粗糙,却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尼埃普斯的发明大大地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也促成了摄影术的真正诞生。

这是尼尔普斯的油画像,他也是达盖尔的合作者,比达盖尔年长四岁,早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国政府在授予达盖尔6000法郎年金的同时,授予尼尔普斯的继承人4000法郎年金以示奖励。

(5)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829年,达盖尔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请,开始研究摄影术。鉴于“日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便独自探索,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银版摄影法”。他采用铜板作为影像的最终载体,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银层作为感光材料,有完整“显影”与“定影”工艺,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的基本工艺。银版摄影方法其实很简便易行,即将铜板镀银抛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板片上受光从碘化银中析出的银粒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此后将汞蒸汽熏蒸过的板片防入热食盐溶液中漂洗,为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能并溶解于水。于是由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基上面。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质极其优良,由于银粒细腻,汞合金明亮悦目,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丰富充实。直到今日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特性仍是其他摄影方法难望其项背的。

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

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进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进行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人像等等。这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作品《静物》。

制造于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机2007年5月26日再获“殊荣”。在以近8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售后,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贵的相机。这部相机由软木制成,重约5-6公斤,是一名教授在德国的一座阁楼里发现的。这架相机采用老式的盖尔银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镀银金属板上,可能制造于1839年8月以前。

背景资料:

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公元1787~公元1851)享年64岁。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1787年达盖尔出生在法国北方的科梅伊镇,年青时是位艺术家,他约在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趣。

先前达盖尔为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作出了努力,但没能获得成功。1827年他遇见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发明照相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获得了成功。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达盖尔仍在继续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1839年八月十九日,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然而法国政府为达盖尔和涅普斯的儿子提供终生恩给金作为酬谢。达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一代英雄,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达盖尔摄影术迅即得以广泛的使用。达盖尔本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相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相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置)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置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

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相广为实用。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相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相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相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相技术。

(5)“负片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

“卡罗式摄影”——其方法为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从而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显影,海波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即得到纸基正像,需先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此纸,阳光曝晒20分钟,再经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干,即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背景资料: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卡尔彼特用他的卡罗摄影术拍摄的梯子

(6)“火棉胶摄影法”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时间往往要几十分钟,因此,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尔(Archer)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后,才使摄影感光材料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代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胶棉是将火棉(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产生的一种胶状的乳剂,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胶合剂。将碘化钠(NaI)和少量的溴化钾(KBr)与火胶棉均匀混合,然后涂于洁净的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玻璃板上的碘化银和溴化钾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晶体。这种以玻璃作载体的“火胶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时进行拍摄。拍摄后,用连苯三酚作显影剂,用海波作定影剂,马上进行冲洗,待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

火胶棉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拍摄出像达盖尔式摄影法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式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像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那样,能用查纸进行反复印制,而影像质量却远比塔尔博特摄影法精细。它兼具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式或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都高,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自1851年问世以后,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

火胶棉摄影法的唯一缺点是,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胶棉未干燥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因为,火胶棉干燥后不透水,药液无法发生作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它的这个缺点,给摄影者带来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外出拍摄,除了摄影机和三脚架外,还必须携带化学药品、暗室帐篷及其他冲洗用具,使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敢采用。

2、影术的发展

(1)摄影术的应用与改进——1839年9月,即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一个月后,摄影术便传入美国,年底整个欧洲都在仿效这种令人兴奋的技术.摄影一开始旧有极大的国际性,连当时被认为落后的亚洲,也很快接受了这种特殊技艺.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摄影术随英国的炮舰来到中国,并很快在广州等地传播开来.许多画家、文学家、记者甚至旅行家、科学家纷纷投入摄影行业。摄影成为肖像、静物、风光、自然或社会场景记录最便捷的工具。在摄影术诞生的第一个10年内,已一跃成为整个世界的时尚。

(2)1842年,耶拿光学玻璃于法国问世。——此后这种光学玻璃为德国耶拿的肖特和光学仪器商蔡司所改进,成为精确成像的照相机镜头透镜最主要的材料。曝光时间由数十分钟缩短到30秒钟又再缩短到数秒。1840年,法国人多恩成功的拍摄了骨头、牙齿的显微照片。1842年,英国人约翰.德雷珀拍摄了太阳光谱和月亮,到19世纪50、60年代,应用摄影术拍摄X光照片、显微照片等已经普遍。1850年蛋白纸开始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降低了反差和硬度。火棉胶湿版法在1851年由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首创。背景资料

世界感光材料发展年表 1727○德国医学教授J·H·舒尔茨发现硝酸银具有感光性能。1826○法国J·N·尼埃普斯用光敏沥青涂布锡板获得影象的“日光绘画”问世。1835○F·塔尔波特完成了用图纸浸泡氯化银溶液获得负像,再复制出正象的“光力照相法”。1837○法国画家L·J·M·达盖尔用自己发明碘化银法拍出照片《静物》,1839年正式推出,命名“达盖尔摄影法”。

1839○1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J·W·F赫歇尔配制出迄今仍在使用的定影剂“硫代硫酸钠”。1840○F·塔尔波特首次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1841○F·塔尔波特的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取得英国专利,命名“卡罗式摄影法”,后又称“塔尔波式摄影法”。奠定了负象——正象的感光洗印基础。1851○F·S·阿切尔的火棉胶湿板摄影法诞生,该法又译作“湿珂罗丁法”使摄影的感光材料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1852○H·V·赫尔姆霍茨提出以T·杨的彩色感觉理论为基础的彩色照相法。1855○J·C·麦克斯韦尔发明了加色法彩色摄影原理。1861年由T·萨顿用三色滤光镜予以验证(时间有说为1860年)。

三、摄影术诞生的意义

1、纪实性:

摄影术诞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它是第一次实现了“客观”地记录自然精细。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记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看,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所谓纪实摄影,笼统地说就是摄影者用摄影机这种工具记录当时的一种客观存在。纪实摄影就是要告诉人们,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在某个地点、某个或某些人物主体做了某些事情,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2、促进社会进步:

运用高级显微照相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并记录下比灰尘还小的物体。通过红外摄影,人们可以拍摄到热辐射留下的影像。X射线可以很容易地穿透物体,这在后来被广泛用于医学摄影。不仅如此,水下摄影使人们对水下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全息摄影还可以使人们看到全息底片的立体图像,这是平面照片所达不到的效果。小结:

1、摄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延伸。

2、19世纪初,实用胶片诞生。

3、摄影不仅是记录影像的技术,也是给人们美感的艺术。思考题

1、摄影的作用是什么?

2、你认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吗?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第三篇:摄影教案

第一周 摄影艺术简史

一、视觉的延伸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是尼埃普斯1826年经过8小时曝光,在自家阁楼后窗拍摄的《鸽子棚》。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举行联席会议,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阿拉戈(D.F.J.Arago)向

二、时代的见证

《汉堡大火遗迹》——1842年5月,摄影师比欧乌、画家史特尔兹纳合作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大火后的汉堡遗迹,记录下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事件。从此,新闻纪实摄影由此产生。1855年,英国人芬顿受官方委派,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开战地纪实摄影先河。1855年,英国人芬顿受官方委派,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开战地纪实摄影先河。

“决定性瞬间”大师布列松

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三、审美的艺术

1857年,英国画家、摄影家雷兰德(Oscar Reilander 1813—1875)用30张底片叠放出一幅31×16英寸的照片《人生的两条道路》,在曼彻斯特艺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成为最早的摄影艺术作品,并被英女王维多利亚重金收购,立即引起轰动。

从此,摄影彻底摆脱“绘画的仆人和侍女”的地位,成为独立于绘画、雕塑、音乐之外的一门艺术。

第二周 相机构造 通常照相机是由机身和镜头两大部分组成。

机身部分又包括快门、取景、输片、倒片等装置;镜头部分包括光圈、聚焦和变焦装置。1.快门

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通常用快门系数来表示: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它们分别代表1秒、1/2秒、1/4秒、1/8秒„„。

快门的作用:一是控制进光时间,与光圈配合获得正确曝光。

二是影响成像清晰度。当被摄物体运动速度高于快门速度时,将影响物体成像清晰度。另外,当快门速度过低时,因为手持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成像清晰。

2.光圈

光圈大小用光圈系数“f”表示:

1、1.4、2、2.8、4、5.6、8、11、16、22、32、45、64(图32)。f系数=镜头焦距÷光孔直径。因此,f系数越小,表示光孔越大,进光量越多;f系数越大,表示光孔越小,进光量越少。相邻两数字之间,曝光量相差一档。

光圈的作用:一是调节进光孔大小,与快门配合获得正确曝光。

二是控制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重点突出;光圈小,景深大,画面整体清晰。例如:拍摄风光、建筑照片往往采用小光圈,以获得最大景深,保证画面清晰范围;而在人像拍摄时则多采用大光圈,以虚化背景,突出人物主体。

三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由于镜头存在像差问题,当使用最大和最小光圈时,像差最严重,影响成像清晰,所以在日常拍摄时,尽可能采用中等光圈,一般为f8、f11、f16,俗称“最佳光圈”。全世界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并预言:“摄影对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将会作出伟大的贡献”。

3、聚焦装置

聚焦装置又称对焦装置,其作用通过调节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结像。现代相机的聚焦方式有两类:手动聚焦和自动聚焦。

(三)镜 头

镜头是相机的眼睛,是相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机的性能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镜头性能与质量的高低。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和像差是评价一只镜头素质高低的几个主要标准。镜头是由透镜组和调节装置构成。1.镜头的特性

①.焦距

焦距从实用角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镜头光学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用毫米表示。②.口径

镜头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是镜头的最大进光孔,即镜头最大光圈。

“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显而易见,这种比值越小,代表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反之亦然。

③.视场与视角

景物透过镜头在底片(焦平面)上结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视场。视场与镜头光学中心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

④.焦距与视角、视场关系

焦距短,视角大,视场广阔,拍摄范围大,但成像比例小。焦距长,视角小,视场狭窄,拍摄范围小,但成像比例大。

第三周. 镜头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镜头的种类很多,根据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通常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远摄镜头)、变焦距镜头和微焦距镜头几类。

①.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指焦距长度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的镜头。画幅不同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不同。如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120相机为80mm 尽管画幅不同标准镜头焦距不同,但它们的视角却是相同的,都与人眼视角接近,为45゜左右。因此,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拍摄范围、透视比例,都接近人们的视觉效果,显得亲切、自然。

(三)镜 头

镜头是相机的眼睛,是相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机的性能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镜头性能与质量的高低。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和像差是评价一只镜头素质高低的几个主要标准。镜头是由透镜组和调节装置构成。1.镜头的特性

①.焦距

焦距从实用角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镜头光学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用毫米表示。②.口径

镜头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是镜头的最大进光孔,即镜头最大光圈。

“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显而易见,这种比值越小,代表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反之亦然。

③.视场与视角

景物透过镜头在底片(焦平面)上结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视场。视场与镜头光学中心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

④.焦距与视角、视场关系

焦距短,视角大,视场广阔,拍摄范围大,但成像比例小。焦距长,视角小,视场狭窄,拍摄范围小,但成像比例大。2.镜头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镜头的种类很多,根据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通常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远摄镜头)、变焦距镜头和微焦距镜头几类。

①.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指焦距长度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的镜头。画幅不同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不同。如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120相机为80mm 尽管画幅不同标准镜头焦距不同,但它们的视角却是相同的,都与人眼视角接近,为45゜左右。因此,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拍摄范围、透视比例,都接近人们的视觉效果,显得亲切、自然。

②.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焦距长度短于底片对角线长度,视角大于60゜以上。广角镜头的主要特点及用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空间里拍摄较广阔的范围和拍摄全景图片。

二是景深大,有利于同时再现景物近景和远景清晰度,特别适用于风光和建筑摄影。三是画面透视感强,夸大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是畸变像差强,在近距离拍摄时失真较大,边缘尤甚。在拍摄时要注意角度,尽量减小变形失真(图38)。

③.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又称摄远镜头,其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视角小于60゜。长焦镜头的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视角小,成像大,能远距离摄取无法靠近和易被干扰的物体。广泛使用于体育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

二是景深小,有利于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三是压缩画面纵深透视感,削弱远近物体的大小比例。

四是畸变像差小,在人像摄影中尤其见长。因而在肖像摄影、婚纱摄影、时装摄影领域广泛使用。

第四周 照明工具

1、电子闪光灯基本特性

电子闪光灯有四大基本特性:这就是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持续时间极短,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①. 发光强度特大 ②. 发光持续时间极短 ③. 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 ④. 发光性质为冷光

2、电子闪光灯类型 ① 小型便携式闪光灯

这类灯体积小巧,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常用于日常的拍摄工作,如新闻摄影、家庭摄 影等。②.大型电子闪光灯

这类灯体积较大,操作复杂,发光功率大,不便于携带,故常用于广告摄影、婚纱摄影等大型室内摄影棚内。

3、闪光灯曝光控制 ①.闪光指数

指闪光灯的最大输出功率。闪光灯上都标示有闪光功率和指数以便于使用。②.闪光同步速度

指闪光灯在相机快门完全开启后的瞬间闪光,使整幅画面感光。

③.光圈与闪光指数关系

光圈F=闪光指数/闪光灯至被摄体距离(摄距)。

第五周

滤色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滤色镜的种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认识其作用与功能。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演示使用不同滤色镜拍摄的照片效果,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认识通用滤色镜的极大品种与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滤色镜的种类。同时明白在拍摄时运用不同的滤色镜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明白摄影不单只是对事情或景物的一个纪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滤色镜从实用的角度可分为三个大类;

2、体会通用滤色镜中的不同品种与作用; 难点:

1、体会不同滤色镜的使用;

2、研究拍摄时运用不同的滤色镜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滤色镜从实用的角度,可分为三大类: 黑白摄影滤色镜、彩色摄影滤色镜、通用滤色镜。⑴.通用滤色镜 通用滤色镜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拥有众多的品种,常见的有UV镜、偏振镜、柔焦镜、中灰镜、多影镜、近摄镜、速度镜等等。

①.UV镜

又称“紫外线滤镜”、“去雾镜”,为无色透明光学玻璃,能有效阻挡紫外线,提高远景清晰度。由于其无色透明,大部分人用它作为镜头保护镜。

②.偏振镜

又称“偏光镜”,是最常用的滤镜,为深灰色双环镜片。主要用途:

一可消除非金属(如玻璃、水面、瓷器、上光木器等)表面的反光,增强表面质感表现; 二是在彩色摄影中可压暗蓝天色调,增加景物色彩饱和度; 三可透过雾气,提高远景清晰度。

③.柔焦镜

又称“柔光镜”,是一种能获得柔化画面效果的滤镜。常用于人像、婚纱摄影,起到柔和脸部的美化作用。当使用广角镜头和小光圈时,效果不明显。

④.中灰镜

又称“灰度镜”,是一种能阻挡部分光线、减弱光照强度的灰色镜片。主要用于强光下慢速摄影,以获得动感效果。

这类滤镜有星光镜、彩虹镜、渐变镜、红外镜等等。2.使用不同滤色镜拍摄的照片效果。

3.这些照片在使用滤镜以后,在表达情感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我们怎么巧妙合理地去使用这些滤色镜。

第六周

摄影基本技术 ——曝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摄影基本技术中的曝光这一环节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能够掌握怎样正确曝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介绍如何正确曝光与影响曝光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了解在摄影中正确曝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怎样正确曝光。同时明白在拍摄时影响曝光的几大因素,从而使学生在拍摄的时候能够掌握正确的曝光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表达创作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曝光的含义;

2、影响曝光的因素; 3.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哪些 4.测光表的正确使用

难点:

1、体会曝光的含义与揣摩不同光圈与快门产生的不同曝光效果;

2、研究曝光过度,曝光不够,正确曝光;

三、教学过程: 1.正确曝光 ⑴.曝光的含义

①.正确认识曝光

通过测光调节好光圈和快门速度,按下快门,光线通过光孔使胶片感光,并且获得一张密度正常、影像清晰、色彩准确的照片,这就是正确曝光的含义。

②.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当胶片曝光过度时,密度就大,底片发暗,俗称“厚底片”,亮部细节损失; 而曝光不足时,密度小,底片透明,俗称“薄底片”,暗部层次丧失。(2).影响曝光的因素

①.光线强弱----光线强时,减少曝光量;光线弱时,增加曝光量。因为胶片对曝光量的要求是恒定的。

②.胶片感光度----胶片感光度不同,对曝光量的要求不同。在同样光线条件下,感光度高的胶片,曝光量少;感光度低的胶片,曝光量多。

③.显影条件----显影液配方改变、显影时间的增减、显影温度的高低,都将改变胶片的正常密度,从而影响曝光量。

④.互易律失效—--互易律就是指光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正比互易而曝光保持不变的规律。然而,这一规律在曝光时间太长(如长于1秒)或太短(如短于1/1000秒)时,此互易律失效。要用增加曝光量来补偿。

①.相机准确性----器材性能,如光圈、快门速度及测光系统准确与否,是直接影响曝光准确的潜在因素。因此,经常性地检查相机上这三者的性能是正确曝光的必要保证。

(3).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题要点: ①镜头是否清洁;②拍摄时减少弦光;③拍摄时仔细焦;④使用中等光圈;⑤防止振动;⑥曝光正确.⑦ 冲扩质量的好坏等。(4).测光表的正确使用

①.反射式测光表工作原理

反射式测光表就是测量被摄景物的反射光亮度。相机内装的都属此类测光表。工作原理就是“以18%的中灰色调为测光依据,从而再现景物亮度(色调)”。

②.反射式测光表使用技巧

为保证获得正确的曝光,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反射式测光表的使用技巧。

A.机位法:即在相机位置朝被摄体测光。在拍摄景物整体平均亮度接近18%的灰色调时,此方式将能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如拍摄开阔的草原风景。

B.近测法:就是靠近被摄体测量局部亮度。此方式常用于测量复杂环境下的人物面部亮度或中灰调部分。

C.代测法:就是测量与被摄物体同等光线情况下的代测体亮度,以获得被摄物体的正确曝光。最常用的代测体是摄影者自己的手背,因为我们黄种人的手背肤色接近18%灰色调。当测准手背的光线后,再对同等光线下的景物对焦拍摄,即可得到正确曝光。

D.灰卡法:是以标准反射率为18%的灰色卡纸作为测光对象。这是一种最准确、简便的测光方法,但要注意灰卡必须与被摄体处于同样的受光条件下。灰卡可购买或自己制作。2.教师示范图片演示不同光圈与快门产生的照片效果

第七周

景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景深对摄影的作用,明白景深即成像的清晰范围对于摄影的影响。学生通过此课掌握如何把握拍摄时运用景深来表现拍摄的主题与情感。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介绍景深的含义景深的含义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并且明白在摄影中能够通过这些规律创作出不同效果与情感的摄影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景深的含义;

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难点: 体会不同的景深能够令同一个空间或者物品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教学过程: 1.景深的含义

景深是指被摄景物在底片上结成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即成像清晰范围。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景深清晰范围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长短及拍摄距离(摄距)远近的制约。

①.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关系:当镜头焦距和摄距一定时,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②.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关系:光圈、摄距一定时,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景深越长。③.摄距与景深成正比关系: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摄距愈远,景深愈大;摄距愈近,景深愈小 3.教师示范对于同一景物与物体的不同景深的表现效果。

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

摄影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使学生简单了解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特征和造型手段。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是“欣赏与学习”和“实践与讲评”两部分,“欣赏与学习”是使学生通过对一些摄影作品的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实践与讲评”是使学生把学到的摄影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摄影实践活动当中,并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与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⑵.了解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作品深层的思想与情感内涵。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特征和造型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中第一张幻灯片,提问:幻灯片中的这些摄影作品,哪一幅最吸引你?为什么?简单评述一下这个作品。

2、小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瞬间与永恒——摄影艺术。

二、展开

1、简介摄影的发明与发展。

2、由课题“瞬间与永恒”,进而介绍摄影的特性。

3、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认识供学生参考。

三、深入 教师:

1、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摄影的造型手段,并出示相应的幻灯片进行深入说明。摄影的造型手段:(1)构图与视角(2)黑白与色彩(3)光影与调子

2、引导学生从拍摄对象和摄影风格两方面了解摄影的分类,出示幻灯片:类型与风格。

3、通过一些获奖摄影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体会摄影创作中形式与内涵的关系,出示幻灯片:形式与内涵。

4、出示经典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介绍作品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

1、根据观察和讨论分析,总结出一些摄影造型的手段,如注意构图、色彩的运用,注意光线等。

2、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大概的分类。

3、进行欣赏并评述其中的某些作品。

4、聆听老师的讲述,进行讨论与思考,发表自己对这幅作品和这件事的看法。

四、总结

小结以上所学,出示一些大学生摄影作品进行讲评,以启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取景和角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摄影的取景和角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些摄影作品的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一些摄影的取景和角度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主体和陪体的组合

四、教学过程:

一幅完美的风光照片,除了要有表现主题的主要景物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物体作为衬托。这主要景物和衬托的物体在摄影术语中就叫做主体和陪体,物体是有主次之分,在画面上就应有适当的安排,一般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地位,陪体只位于画上或上或下,或左右的一部分地方。绝不能把陪体彼此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不然就会形成一个主、次分散的画面了。有显著建筑物作为景物目标的风光,应当以建筑物作为主体,有些景物的主体物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甚至可以占满整个画面。我们拍摄这类景物时,首先要决定它在画面上应该占有的位置,然后决定采取的数量,再选择拍摄的镜头角度。

没有建筑物作景物目标的自然风光的景物是比较多的,正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景物目标,所以自然风光的景物范围就比较广,可取的拍摄位置也比较灵活,在没有固定主体目标的自然风光里,应根据景物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理想的太阳光线来决定景物范围和拍摄角度。例如桂林山水风光,山川必然有山有水,究竟应以山作主体,还是以水作为主体呢?这就要根据所拍摄的景物情况来决定了。如果河流近而山层远的山川风景,就应以河流作主体,反之,则应以山作为主体。拍摄以河流为主体的照片时,必须把河流安排在画面上最明显的地位,把远山安排在河流的远处或两旁,作为陪衬河流的陪体。河流景物的水平线一般都是很明显的,最容易把画面划分为二,影响宾主物体的联系。因此,如果采取的河流是横过画的,它的水平线必须很明显,我们就要选择有明显直线条的物体(如木船、桅杆和可作近景物的树木枝干等)冲破横的水平线,或以较远距离的船艇作为近景。如果采取的河流是弯曲的,它的水平线就不会很明显地划分画面。但为了显示出河流的深远,就应站在较高的位置以俯视角度拍摄。这样不但能显示景物的深远,使弯曲的水平线在画上形成弧线而增加了线条的美感。

山川风景也有不少山近而河远的,这就必须以山为主,以河为辅。山必然高于河,在山近河远的情况下,站在山下不但不能看见河流,也不会完全看见山层的面貌。因此,拍摄山近河远的景物,就必须站在高山上,采取山层作为主体,用俯视角度拍摄,使白色的远河在山层间呈现。

拍摄没有河流可见的山层景色,可站在高山上摄取山层为远景,也可站在山下拍摄山形。应采取一些适当的景物作山景的陪衬,才会在画面上形成孤山的感觉。表现出高耸雄伟或山峦峻秀的气势,也要寻取适合衬托高山的物体,使山景在画面上显现得更美而不至于枯燥无味。

森林与原野同是属于自然风光的景物,也是没有个别固定景物目标的风光。森林的景象是随着不同的季节而变化的,原野也会因不同的生产情况有不同的场面。例如森林里的树木在四季中有它不同的色调和疏密程序,原野上有数不尽的牛、马、羊群或各种丰茂的庄稼(植物园、龙胜季节),森林与原野虽同是适宜用大场面表现景物,但森林与原野的取景方法就应有所不同。拍摄森林需要身处林中,选取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疏有密的树木场面,以平视的镜头角度拍摄,才能在画面上显示出广阔、深远的森林面貌。如果站在林外拍摄,在画面上就只能见于是一片密密的颜色沉重的树林,不仅与天空的色调极不调和,而且没有景物的深度感。原野是一片平地,如果不站立在适当的高位以俯拍摄,也同样不能把原野上的生活现象全面表现出来。

十五周 摄影实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摄影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研究与掌握摄影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活动与安排,捕捉校园与生活的画面。教师指导与帮助学生,最后对其作品进行点评与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捕捉美好的一瞬间。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使用合理的摄影方法,捕捉生活的瞬间。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摄影是美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多去观察与体会生活的美好,用镜头去把这些美与自然的东西捕捉下来。

四、教学过程:

一、(1)在摄影实践课上,捕捉校园内的风景风情,完成一幅以“我的学校”为主题的摄影作品。(2)在生活中捕捉动人的一瞬王成一幅“我的生活”为主题的摄影作品。

二、安排学生分组并明确组员分工。

三、活动实践:

1、清晰地提出活动要求,再次强调本次活动的主题,指定出学生校内活动的活动范围,提醒注意安全。

2、在学生分散活动时,密切关注各组学生的动态,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及时召集学生回班,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安排下一节课学生自己评述作品的顺序和方式。

4、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提问。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给各组发放学生摄影作品评价表,为本组以外的其他同学填写评价意见。选出本班佳作,参加学校摄影展。

第四篇:摄影教案

题:寻找心中的安其拉---人像摄影

教学目标:掌握各种人像摄影的知识和如何拍好它的巧妙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心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具体知识与技巧

教学难点:主题的把握,技巧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谈到人像摄影,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拍,可是,好象到了最后看自己的PP,总是觉得是缺了点什么……有哪里“不对大头”(呵呵不大对头)呢。其实人像摄影说难不难,说简单却并非简单,如何拍的好,如何拍的美,是需要学习和勤加练习的,里边还是有些直接经验的小窍门的,但是我们短时间做到貌似专业还是有可能滴~~~,来吧,开始~~~

“人物(像)摄影”是以静态或动态人物为被摄对象,着重描绘其外貌和精神面貌,从而直接表现人物的一种摄影。凡是内容涉及人物和以人物为主体的各种题材,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与其他种类的被摄体相比,人物照片往往引起观众更为强烈的共鸣。人像佳作不仅仅只是向人们展现被摄人物的外貌,它还应该是一部视觉传记,通过捕捉人物的特征,揭示人物独特的个性和摄影者想表达的主题。

因此,人物摄影不能限于拍像还应当有主题。并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更好地传达和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更有精神。摄影者除正确掌握照相机使用技术和技巧外,还要在观摩优秀摄影作品和学习有关摄影知识的基础上,经常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养成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便在人物摄影实践中,能别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时机地选取题材,并抓住被摄对象典型而生动的瞬间,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来。

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下基础小知识:

一、摄影基础----基础术语

1、焦距: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2、光圈:

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装置,光圈可以调节大小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拍摄环境。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3、快门: 快门是相机上控制感光胶片或感光元件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快门可以调节开启的时间,假设你把快门设在1/800(800分之一秒)按下快门拍照,那么快门打开直到关闭的时间就是你设定的时间1/800.(800分之一秒)。快门速度是数码相机快门的重要考察参数,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是不一样的,使用时一定要先了解其快门的速度,掌握好快门的释放时机,才能捕捉到生动的画面。

4、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与相机有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对焦点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了解这些基本术语和他们的作用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大展拳脚啦。

二、需注意的技巧

1、从任何角度拍摄任何姿势的人像其基本都是针对眼部合焦。

合焦就是指拍摄的时候焦点的位置。简单的说就是相机的焦点要落在人的眼睛上。在拍摄人像时如果眼部没有合焦,那么整张照片就会软绵绵的,失去关键点。特别是开大光圈拍摄时,景深变小,合焦位置稍稍偏移就会造成眼部失焦,拍摄者应该加以注意。使用小型数码相机拍摄时,一般只要能够针对脸部的某一个位置合焦,就不用太在乎合焦点位置。但是使用高像素数码单反相机时,因为画面的分辨力很高,所以在放大的时候失焦现象就会特别明显。另外,因为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感应器很大,所以容易产生虚化。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时虚化更大,所以对合焦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要注意到应该对眼睛的哪一个部分合焦。

2、选择尽量大光圈的镜头是拍摄“背景虚化人像”照片最简单的方法。还有,焦距越长,虚化效果就越强。

3、使用广角镜头进行人像摄影的关键是,考虑被拍摄者和背景的对比,让照片具有主题性。

4、在体育摄影中,对焦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巧,这是因为体育摄影的被摄对象都具有很强的动感,速度很快,比较容易的方法就是借助于相机上的自动对焦系统。虽然自动对焦系统可以迅速地对好焦点,但如果使用方法有误,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也就是说,只有把被摄体恰到好处地留在取景窗中的对焦点上,才能达到准确对焦的目的。

三、实战演练

1、使背景美丽虚化的人像摄影常用手段

选择尽量大光圈的镜头是拍摄背景虚化照片最简单的方法。还有,焦距越长,虚化效果就越强(上边强调过)。能够自由决定光圈值的“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最适合拍摄人像。光圈值和背景虚化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应当使用光圈值不会自动变化的拍摄模式。

下面的图片就是一只镜头在70MM焦距拍同样的场景。但是选择光圈不同,所以景深也不同,可以清楚的看到光圈开得越大背景虚化也就越明显(光圈值是用F来表示的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2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上边也讲过。)

(这就是光圈的大小和景深的关系,光圈开的小景深就大,光圈开的大景深就浅景深越浅背景虚化也就越明显。)下面几张就是实际生活当中的照片。照片下面有拍摄数据大家看看焦距和光圈的关系。

(快门:1/125 光圈:F/2.8 焦距:70毫米 感光度:100)

(光圈:2.8 快门:1/500 感光度ISO:200 焦距:110)

灵活运用明亮的远摄镜头,虚化背景强调被拍摄者.谁都想尝试拍摄出有着美丽背景虚化的人像照片。在这里首先介绍一下背景虚化产生的原因。制造虚化的镜头要素在于光圈的大小和焦距的长短。这两个要素相互影响产生虚化效果。“镜头焦距一定,则光圈越大,背景虚化效果越明显。光圈值固定时,焦距越长,背景虚化越明显。从结论上来说,最大光圈明亮而且焦距较长的远摄镜头能带来最明显的虚化。”这是一种可以强调主要被拍摄者,并让画面简洁明了的摄影方法,既可以被全面用于人像摄影,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场景的拍摄。

2、将背景和被拍摄者巧妙融合的广角人像

如何将被拍摄者合理地配置在空间中,背景是广角人像摄影的成功关键。

使用广角镜头进行人像摄影的关键是:考虑被拍摄者和背景的对比,让照片具有主题性。比如新颖的和古老的,鲜艳的和朴素的等等看起来矛盾的要素被收进一张照片时,这张照片就有了新的意义,其完善度就更高。“广角镜头还能带来有很大视觉冲击的透视感和变形效果,这些独具魅力的效果是远摄镜头和标准镜头所不具备的。”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视觉效果和上述的对比叠加使用,就能让照片更加的完美。3:、体育摄影

方法1:利用高速快门(1/500秒以上)+高感光度(ISO400或以上)+较大的光圈(F6~F9)拍摄,这种方法容易掌握,但是拍摄得到的背景和运动员都是清晰的,也就是说运动员动作凝固,不能表现出动感。

方法2:追镜拍摄,也叫追随拍摄。是使用慢速快门(1/30秒左右),追随运动员拍摄,这种方法拍摄的背景在水平方向是动感模糊的,不过运动物体清不清晰就要看拿相机人的技术了。

追随拍摄是拍摄运动物体尤其是水平直线运动常用的特技。由于在曝光瞬间(约1/30秒),运动员和相机之间保持相对静止,而静止的背景相对于相机却是移动的,这样就使得画面上的运动物体比较清晰而背景则是强烈的线状模糊,因而画面的冲击力和动感也格外强烈。小结:说一千道一万,技巧要注意但最终要秉承一个原则才能照好人像,那就是

1、构图适当,主体突出。

2、要有远近、虚实变化。

3、要有对比、强弱的变化、动静等的变化。

第五篇:摄影教案

摄影教案专题摄影—人像摄影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人像摄影用的器材,分析人像摄影的特点;熟悉和掌握人像摄影技巧。重点:人像摄影技巧

难点:人像摄影器材的选择

教学程序:

人像摄影就是以人为被摄对象,并以拍摄人的相貌和神态以及形态为主的一种摄影门类。

所谓人像摄影,是指通过摄影的形式,在照片上用鲜明突出的形象描绘和表现被摄者相貌和神态的作品,它是被摄者自己的影像写真。很早以前,人们就以各种需要、各种方法描绘自己的形象。最早,人像画面出现在绘画中,尤其到19世纪早期,当时的油画肖像已经非常时髦,创作上也日臻成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肖像绘画作品。不久,当摄影术发明之后,人像开始进入摄影领域。当然,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人像的拍摄还仅仅处在初始阶段。随着摄影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艺术观念的发展,人像摄影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电子闪光装置、高速自动聚焦镜头、新型感光材料的诞生,使一个摄影师在一天内就能为许多被摄者完成一些逼真而自然的人像杰作,大大丰富了摄影师的创作可能性。

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是许多成功因素的总和:神情、姿态、构图、照明、曝光、制作均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组成部分。

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拍摄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

人像摄影以刻画和描绘被摄者的外貌与神态为自己的表现任务,应人物相貌鲜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和户外人像三大类。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

上图是一幅在照相室内拍摄的人像,它只表现人物的相貌和神态,并没有更多的生活情节,自然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下图则不然,被摄者的相貌在这幅画面中并不鲜明,它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活动,应该看作是一幅人物摄影作品。

一、人像摄影所适用的器材

1、照相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款适合人像摄影的相机对于摄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所有的照相机,无论是旁侧取景的“傻瓜”照相机还是体积大而且笨重的散页相机,都可以用来进行人像摄影。但如果想取好的效果,最好选用可以更换镜头及配件的照相机。因为可选用的镜头与配件越多,在拍摄不同题材的时候可以调节和控制的余地就越大。而单从胶片的成像质量来说,底片越大,照片的影像质量也就越好。在实际拍摄中,底片比较大的照相机一般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不宜携带且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画面效果较好,而且同时可以更换不同镜头与配件,价格适中且携带方便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35单眼相机轻便、机动性大、镜头可用范围广。一般来说,我们业余拍摄很少需要放大相片,顶多5×7就够了,所以135相机是最好选择。若向往120的领域,倒是可以选择最近蛮热门的自动对焦645片幅相机,最近婚纱业者越来越多人改使用此类相机,不过它的价格高昂,冲洗照片费用也高于135底片。若是您是初学者,手上的入门相机就足以应付一般拍摄人像的所需了。所以,有钱没钱背起相机拍人像去吧!

2、镜头

照相机的各种镜头,虽都能用于人像摄影,但同样的景物使用焦距不同的镜头拍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严格说来,人像摄影的镜头应有以下一些选择性:

(1)成像:人像摄影的镜头成像质量既要成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为人像摄影一般以表现脸部为主,镜头成像质量就应能达到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细节毕露、肤质滋润的要求。有一些特殊的镜头在拍摄头像的时候也常常会用到。如柔焦镜头,这种镜头能刻意地提高像差,降低影像的部分清晰度,从而对影像有部分柔化作用。这样既可以掩盖一些人物面部的瑕疵和疤痕,又能使整个画面部分体现出一种柔美的感觉。柔焦镜头对影像的柔化程度可以进行调整,当调整到“0”时,镜头没有任何的柔化作用,而调整到“3”的时候,柔化的程度更明显,这对于在拍摄人像时对最终影像的效果的控制是很有帮助的。还有一种镜头是专门为拍摄人像而设计的,称为人像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像质量非常高,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被摄者的细部层次和质感,而且所拍摄出画面效果非常明亮清晰。

(2)焦距:一般照相机上都装有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只宜拍摄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于拍摄半身人物或头像特写由于距离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视变形,而且有的镜头如果在近于规定的最近摄影距离拍摄,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点。所以,拍摄头像或特写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其焦距一般需要越过标准镜头1—2倍,以135照相机为例,镜头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这样,照相机与人物距离,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点清晰,又可避免产生鼻大耳小等变形现象,被摄体看上去比原景物要大,而且背景会大大地虚化。在室内拍摄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况,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镜头(即广角镜头),但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两边人物稍有变形的缺陷。尤其在拍摄人的正面的时候,这种变形尤为明显,会严重影响画面质量。

(3)口径:拍摄半身人物和头像特写,镜头的有效口径以大为宜,以便使主体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强远近空间透视感,从而突出主体。另外,镜头的有效口径大,在光线略暗而又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动态人物,仍可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

3、闪光灯

闪光灯可以在较暗的拍摄条件下提供明亮的光源,因其光源明亮,体积小携带方便且易于操作,现在已成为人像摄影中不可缺少的附件。户外晴朗的天气下闪光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补光以及眼神光点,如此一来可以就可以不用麻烦使用反光板或投射灯,却只有脸部补得到光。所以建议拍摄人像时,不妨使用闪光灯,可加上柔光罩等小道具柔化光线,将光圈开大,速度定为1/125秒,若天气阴阴的可调至1/60秒。就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闪光灯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物出现红眼,如下图:

4、胶片

通常感光度越低的底片,粒子越细,色彩越饱和。反之感光度越高的底片,粒子越粗,色彩较平淡。拍摄人像时可以常使用100度的底片,表现肤色最自然,当然还有一原因是它便宜。黑白底片方便转换照片的颜色,高感度底片适用于增感、粗粒子等特效。若天气阴暗须拍摄且镜头光圈不够大,高感度底片也可以弥补光圈的不足。在摄影中有一些胶片是被专门用于拍摄人像摄影,主要因为其拍摄出来的人像反差适中,颗粒细腻而且人像细部层次的还原好。这种胶片被称为人像胶片,目前,很多厂商都开发出了这种适合拍摄人像的胶片。

5、三脚架

在人像摄影时我们有时还需要一稳固的三脚架,以防快门速度过慢时,因手晃动造成的画面模糊。名牌的三脚架,定价高达两至三万元,在此建议初学者选择一只轻量、稳固又便宜的三脚架使用。

6、其它配件

快门线、反光板、滤镜或其它的小物品。

二、人像摄影技巧

1、外形的塑造

(1)布光法

在摄影中,布光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不仅体现着摄影师的个性和风格,而且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运用布光照明来修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做法是:利用有目的性的来突出被摄对象的外形和特征,同时利用阴影来遮盖脸部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拍摄时用前侧光,会在被摄体的脸部的背光侧形成阴影,这时通过调节光源的照射角度,让阴影部分向亮处移动,使阴影的面积增大,而亮部缩小,一旦阴影的面积要大于亮部的时候,被摄对象看起来就会显得比较瘦。而反过来,让亮部向阴影部移动,当亮部的面积大于暗部的面积时,就会使被摄对象给人以比较胖的感觉。布光法不光只是用来遮盖缺陷,也常常可以作为修饰,比如在被摄对象的光线已经确定好以后,再适当地加上一盏逆光或者侧逆光灯来打亮被摄对象的轮廓或者直接用来增强头发的质感,也可以达到进一步美化被摄对象的效果。

a、光线特性:摄影上,光线特性的研究一般从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等六个方面着手。

●光度——光的最基本因素,它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所呈现亮度的总称。光度与曝光直接相关,光度大,所需的曝光量小;光度小,所需的曝光量大。此外,光度的大小也间接地影响景深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清晰或模糊。大光度容易产生大景深和清晰影像的效果;小光度则容易产生小景深和模糊的运动影像效果。

●光位——指光源的照射方向以及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摄影中,光位决定着被摄体明暗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影响着被摄体的质感和形态。光位可以千变万化,但在被摄体与照相机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光位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和散射光等六种。

●光质——指光的硬、软特性。所谓硬,指光线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轮廓鲜明、反差高;所谓软,指光线产生的阴影柔和不明快,轮廓渐变、反差低。硬光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它能使被摄物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有助于质感的表现。硬光往往给人刚毅、富有生气的感觉;软光则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它适于反映物体的形态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物体的质感,软光往往给人轻柔细腻之感。

●光型——对被摄体而言,拍摄时所受到的照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各种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光型就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对被摄体起的作用。光型通常分为主光、辅光、轮廓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五种。

○主光:是被摄体的主要照明光线,它对物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的表现起主导作用。拍摄时,一旦确定了主光,则画面的基础照明及基调就得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个被摄体来说,主光只能有一个,若同时将几个光源作主光,被摄体要么受光均等,分不出什么是主光,画面显得平淡;要么几个主光同时在被摄体上产生阴影,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辅光:辅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主光所产生阴影部位的亮度,使阴暗部位也呈现出一定的质感和层次,同时减小影像反差。在辅光的运用上,有一点应明确,辅光的强度应小于主光的强度,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并且容易在被摄体上出现明显的辅光投影,即“夹光”现象。

○○轮廓光:轮廓光是用来勾划被摄体轮廓的光线。轮廓光赋予被摄体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和侧逆光常用作轮廓光,轮廓光的强度往往高于主光的强度。深暗的背景有助于轮廓光的突出。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用来对被摄体局部进行装饰或显示被摄体细部的层次。装饰光多为窄光,人像摄影中的眼神光、发光以及商品摄影中首饰品的耀斑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

○背景光:背景光是照射背景的光线,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被摄体、渲染环境和气氛。自然光和人造光都可用作背景光,背景光的用光一般宽而软,并且均匀,在背景光的运用上,特别要注意不要破坏整个画面的影调协调和主体造型。

●光比——光比是指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受光强弱的差别。光比大,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大;反之,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小。通常,主光和辅光的强弱及与被摄体的距离决定了光比的大小。所以,拍摄时调节光比的方式有以下两种:调节主光与辅光的强度,加强主光强度或减弱辅光强度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调节主灯、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缩小主灯与被摄体的距离或加大辅灯与被摄体的距离都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

●光色——光色指光的“颜色”,通常也称为色温。对黑白摄影来说,光色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彩色摄影中,光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拍摄时必须选择色温同胶片平衡色温相一致的照明光源,不然,拍摄出来的影像会出现偏色。

b、常用影室灯具

布光法比较适用于室内人像摄影,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变更灯光的光位和效果,在塑造人物上的造型上可以说是比较简便的。人像摄影对影像的再现效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许多被摄对象都被置于影室内精雕细镂地进行布光和拍摄。用于影室内照明的光源有钨丝灯和电子闪光灯两种。由于电子闪光灯具有发光强度大,色温稳定,发热少和电耗小等优点,因此,目前人像摄影影室照明多采用电子闪光灯,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伞灯、柔光灯、雾灯、泛光灯和聚光灯等几种。

●伞灯——将不同质地、规格的反光伞装在泛光灯上就成为伞灯。伞灯的特点是发光面积大,光性柔和,反差弱。

●柔光灯——在各种闪光灯灯头上加上柔光罩,就成为柔光灯。柔光灯所发出的光是由闪光灯发出的直射光与反光罩的反射光混合后,再经柔光罩透射扩散而成的。柔光灯的特点是能提供平均而充足的照明,发出的光光性柔和,但方向一般强于伞灯,反差清晰,投影浓于伞灯,富有良好的层次表现。

●雾灯——雾灯是一种特殊的灯具。雾灯的灯头由特殊的闪光灯头做成,闪光管前有反射玻璃,其输出的光全部为由反光罩反射后的透射扩散光。雾灯特别适合商品(尤其是高光洁度物体)的拍摄。雾灯的特点是可提供非常平均而大面积的照明,光性柔和,对细部层次、色饱和度表现俱佳。

●泛光灯——泛光灯是最常用的灯具,它由电子闪光灯装上反光罩构成。泛光灯所发的光为直射硬光,光的亮度高,方向性强,反差大,产生的投影浓重。此外,光域的中心部位光值高,边缘部分显著衰减。

●聚光灯——聚光灯通常在光源后面装有镜面球形反光器,光源投射的光被反光器反射后经前部的聚光镜聚焦而发射出平行的光束。聚光灯的特点是发射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光束,光衰很小,亮度高,方向性很强,光性特硬,反差甚高。

c、影室布光的一般步骤与规律

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

●确定主光——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加置辅助光——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设置背景光——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在具体的布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并”的现象,或者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中央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对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胶片却会忠实地给予记录。另外,对经常拍摄的高调或低调照片的背景光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响被摄体的光效。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一般地,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处高一个EV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EV值即可。

●加置轮廓光——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轮廓光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二个或多个。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对这些投影的消除或减弱,除了调节灯位外,有时巧妙地借助反光器作轮廓光投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轮廓光布光时还应注意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通常轮廓光是亮于主光的。此外,布光时,应根据拍摄主体的需要选择硬光还是柔光作轮廓光。柔光的获得通常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将伞灯、柔光灯等尽量靠近被摄体,这样才能使轮廓光的亮度高于主光,但这样做往往较费劲;另一种方法较简便,只用将扩散片用于聚光灯便可使光柔化。有一点应当明确,轮廓光并不是每幅画面必需的光线,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不然,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加置装饰光——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装饰光与辅助光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眼神光、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审视——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前功尽弃。

d、影室布光技巧

为了取得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时除了要遵循上面所提的布光步骤和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掌握以下这些技巧和要领。

●控制好光源面积和扩散程度——光源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源的发光性质,而光源的发光性质又影响到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因此,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的扩散程度就可较好地控制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需要低反差时,光源面积大,并且扩散程度也大,使光的覆盖面超过被摄体;需要高反差时,光源面积要小,并且扩散程度也小,光具有方向性。

●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足够的照明亮度可使我们自如地通过光圈来控制所需的景深。虽然在照明亮度不够时可采用延长曝光时间或进行多次曝光的方法来解决,但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拍摄带来不方便。延长曝光时间容易引起曝光互易律失效,从而导致胶片的颗粒变粗,反差降低,色彩出现偏差;而采用多次曝光则要求被摄体和照相机的位置在曝光期间纹丝不动,并且曝光量的计算也较为复杂,拍摄的难度大为增大。

●选择合适的灯距——首先,灯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被摄体的受光强度,被摄体的受光强度是按灯距的平方倒数变化的,光强随灯距的变化非常大。此外,灯距的大小还会影响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当灯距很小,并且光源面积小于被摄体时,光源可看作点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大;反之,当灯距很大时,光源可看作面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小。

●尽量少用灯具——布光中,并不是灯具用得越多越好,使用灯具数量过多,不仅使布光显得复杂,而且会带来杂乱无章的投影,而这些投影的消除往往又比较困难,因此,在布光中,要尽量少用灯具,必要时,可选用反光器进行补光。

●多用反光器——在布光中提倡多使用反光器,除了它不大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投影外,还在于各式各样的反光器能提供不同光性的反射光,易于控制效果。反光器不仅可作主光照明,也可对被摄体的暗部作辅光照明,甚至可根据布光的需要和被摄体的形状进行切割,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进行补光,极好地控制着光域。在广告摄影中,经常会出现使用反光器的数量多于使用灯具数量的现象,而对一个广告摄影师来说,能否灵活而有效地使用反光器则是其布光是否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光比控制——布光中的光比控制牵涉到被摄体自身的反差以及画面中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被摄体的质感及细节表现。布光中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主体宜处理成高调;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当然,在不违背广告创意的前提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创造性地控制光比,以求得布光上的新意。

(2)选择拍摄角度

选择拍摄角度来修饰被摄对象的基本做法是:充分利用透视现象,一般都是利用眼睛的盲区和透视习惯,把想要美化的部分突出出来,而把想掩盖的缺陷转移到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来拍摄3/4侧面的被摄对象,既可以把较宽的脸部塑造得消瘦些,同时还可以将不足的一部分放置在视线无法看到的那1/4侧面上。不仅如此,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也可以将被摄对象的优点塑造的更明显,比如在拍摄女性的时候,选择前侧面或者侧面可以很好地突出女性优美的身体曲线,效果要比正面拍摄好许多。

相对布光法,选择拍摄角度的应用范围更广。当然,它应用的灵活性大,掌握起来就更难。所以,对于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确定,应该下一番工夫去学习。

拍摄角度的选择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的选择。拍摄角度的选择在人物摄影中十分重要。拍摄角度的稍微变化就会对被摄者的形象和姿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拍摄方向的选择是指以被摄者为中心,照相机在水平位置上的前、后、左、右位置的变化。有时候也可以请被摄者改变方向,以获得不同方向的拍摄效果。在人像摄影中对拍摄方向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正面照——采用正面的方向拍摄人物,能很好地表现被摄者正面特征,人物面部的各部分都处在相等的对称位置,给人以安静、庄严、肃穆之感。

●前侧面照——这个拍摄方向是人物摄影中最常采用的,因为这个拍摄方向不仅能表现出被摄者的正面结构和侧面结构,还能很好地表现出这两个面相结合的棱线,使被摄者的形象、轮廓和立体效果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方向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中的各部分不是处在同等地位,所以,画面中的影相显得活泼,富有变化,整个画面具有动势和较明显的方向性。

●侧面照——拍摄时照相机正对着被摄者的侧面进行拍摄,以表现出被摄者的侧面形象,线条结构。由于这个方向拍摄对被摄者的侧面轮廓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在拍摄剪影人物照片时,也多采用这个拍摄方向。同时侧面拍摄具有强烈的动势和方向性,所以,在拍摄高速向前运动的人物时,也多采用侧面方向拍摄。

●背面照——在人物摄影中,从被摄者的背后方向拍摄是很少的,只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采用。背面拍摄能显示出被摄者的背面特征和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纵深发展的作用。在选择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一定要注意被摄者的背面要有特点。

在拍摄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拍摄的高度会使所摄的画面透视关系发生改变。在人物摄影中,由于高度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拍摄角度:

●仰摄——采用低角度仰摄人物,能表现出被摄者的高大形象,同时还具有净化背景的作用。仰摄人物全身照片,能表现出被摄者修长的腿,对于上小下大脸形的人不宜采用正面角度仰摄,以免过分地暴露其不足。

●平摄——是指以被摄者直立时眼镜平视的高度为准的。平视拍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中各部分景物的透视关系,符合于正常人们视觉观看的心理,构图平稳,无特殊的变化。

●俯摄——在人物的近景拍摄时,如果采用高度俯摄容易形成上大下小的变形。在拍摄少女时,采用这种角度拍摄容易形成美丽的“瓜子脸”型效果。对于那些脸形较宽,较胖的女性,可以选择这个高度进行拍摄;但对于那些较瘦,脸形上大下小的秃顶的人,则不宜采用这个角度拍摄。在拍摄全身照时,一般也不要采用这种角度拍摄。

在这里还应该指出,在人像摄影中,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使所拍摄的人物照片产生不同的构图艺术效果。对于拍摄高度的选择应根据被摄者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创作艺术构思来确定。

(3)化妆法

运用化妆技巧来掩饰被摄对象的缺陷也是人像摄影中很常见的基本手法。比如消除手上及脸上的皱纹,改变脸部及颧骨的反光以帮助改变脸形等。但是在化妆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适可而止,否则化妆效果太重反而显得过于虚假。化妆法只是造型手法的一种,有两个忌讳:忌乱和忌多。而且化妆造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观众在最后的照片中看不出来被摄对象是经过化妆造型塑造过的。

2、姿势的处理及表情的捕捉

(1)姿势的处理

在人像摄影中,常常会遇到被摄人物摆布姿势的问题。实际上,人物的姿态和手势本身就具有表情,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因此,人物姿态和手、脚的处理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形成画面视觉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姿的表情主要靠头部的姿势和身体的姿势来表达。脸的朝向,仰俯都情调各异。一般脸朝向右比较合乎人的视觉习惯,朝左能增加神秘色彩。身体的姿势一般不取正面直线,因为取正面直线会显得严肃呆板,以曲线表现形体,脸部半侧朝向镜头等较有表现力。面部和身体的朝向应有一定差异,这样会显得既自然而又富于变化。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人体是很难套用什么固定样式的。特别是现代人像摄影更注重朴实和自然。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人像摄影中身姿和手势安排的一般原则。

a、模特要轻松,随意:

造物主给人类创造了最和谐、最完美的形体,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很多身材匀称的姑娘,无论怎么动作都是很美的。因为人的关节和线条几乎就包涵了艺术的韵律。轻松、随意,就能使人体本身具有的美得以充分发挥。相反,故作姿态,手脚无所适从等反而会破坏人的这份先天的美。一般说来,无论何种姿势,只要被摄人物感到轻松、舒适,旁人看上去就比较自然,不太会觉得僵化和呆板。因此,人像摄影中身姿和手势的安排首先要使被摄者感到自然轻松。

b、模特身姿手势要和情感一致

人的手、脚和身姿与脸部、眼睛一样,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让手、脚和身姿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如果手、脚和身姿由于故作姿态或僵化呆板而与人物表情及性格不一致,则看上去就会不舒服。如果能将手、脚和身姿融入到人物整体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刻画中,使它成为形象表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手、脚和身姿的处理就一定成功。

c、作者要经常研究和模仿成功的人像作品

国内外不乏经典和名家的人像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中人物的身姿、手势可以说既变化万千,又自然和谐,值得我们模仿和借鉴。应该说,学习人像摄影的身姿和手势的安排,最初应从模仿名家经典入手,从中找出规律,长期实践,最后达到能独立设计和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摄影人像的能力。

专业摄影师也为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常用的姿势,可以看到包括趴,坐,卧,蹲,立等等多种身姿都被总结在内。其中,抱怀的姿势就给出了8种选择。当然,包括头疼、牙疼、腰疼等姿势,这里也都有概括。

在拍摄时,如果觉得被摄对象过于紧张,可以适当地借用场景或者道具是拍摄人像照片的一个妙招,很多摄影师都会借此发挥。我们常常见到的就有“靠墙”这个经典姿势。另外,抱一些东西,或者趴在一些东西上,也能是不错的选择。

(2)表情的捕捉

拍好人像照片既要掌握摄影技术,还要懂得被摄者的心理,通过捕捉人物姿态与表情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我们镜头中的人物,大都不是专业演员,不少人一至镜头前,就会紧张得手足无措,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就可以有得到一张呆板造作或千人一面的人像照片。要使被摄者去掉拘谨的神色,关键是要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忘记自己是在拍照,这样才有真情流露的可能。比如要消除人物不安的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与其交流,慢慢使其放松,与其多加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他的姿态与表情不到位,也不要急于纠正,不断鼓励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引导,哪怕浪费几张胶卷也是值得的。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时还可以找一些共同的话题一起闲聊,当他精神放松、神情专注时,最佳的拍摄时机也就到了,因为专注的眼神是最真实的,没有虚伪和陌生。在捕捉人物的神情时,常常牵涉到嘴部的表现力,也就是笑与不笑的问题。如果在拍摄时一味地要求被摄者“笑一笑,再笑一笑”,其结果往往使人物失去了个性。我们不排斥所有的笑,但作为肖像,们应该追求的是常态的美,笑与不笑之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奥妙的,只要放松自然,真情流露,笑与不笑就都是次要的了。身体的姿态造型也与神情表现密切相关,首先要求人体姿态尽可能放松,接着可以进一步引导。比如当人物坐着,身体微微前倾时,往往会给人亲切随和的感觉,这果可以诱导他露出轻松的微笑;反之,当人物微微后仰时,通常给人以高傲的印象,这时不妨让他明白自己所处的角以,增强他的自信心,高傲的表情就会自然流露。真情流露在于引导,而最后的居功在于捕捉。记住加拿大著名人像摄影家卡希的这段话:“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需要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

三、人像摄影的注意事项

1、镜头

什么镜头拍人像最好?用中长焦距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人像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变形,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对于表现被摄对象的外貌有副作用。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可以把空间压缩,这样被摄对象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会更加突出和醒目。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2、使用大光圈

拍摄人像的时候,注意要避免使用 f/11到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被摄对象在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摄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你所要展示的是你的被摄者而非背景。在图1这幅用f/16拍摄的人像上背景相当清晰。人们就会试图分辨那是什么或那是哪里。而在图2这幅用f/2.8拍摄的更为有力的人像上就根本不存在背景会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你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

图1

图2

3、试用竖构图来拍摄

人像摄影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横画面。这种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坚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与头部本身或头与上身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采用横画幅时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左图的横幅人像虽然不错,但是请注意作者采取的从胸部剪裁的方式使画面显得生硬而不自然。对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选择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右图对被摄者的竖画面取景采用了这样的部位剪裁,就取得相对平衡而令人满意的构图。

4、靠近点

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不能成为照片上一目了然的表现中心,那么效果就差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 ·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人像照片来说这当然是对的。

图A

上边的照片是在15英尺距离上拍摄的,既算不上肖像,也算不上是市容照片。在下图中,由于靠近了被摄者,其效果没人怀疑它是肖像,而且是一幅成功的肖像。顺便说一下,上图还存在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即人物的头部处在画面中央。在人像构图时,要尽量使关键部处在画面的上半部分。图B

5、避免刺目的光线

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它将在眼窝、鼻子周围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职业人像摄影师喜欢选用开阔的荫凉场地,如晴天时大树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对局部阴影进行补光,在人物脸上形成流畅的没有阴影的照明。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时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创造一个开阔的背荫条件,即让被摄者把背对着太阳,从技术上说这叫逆光。这对于你的相机测光表会形成一种挑战,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改善图A用直射阳光拍摄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伞遮挡中午的阳光。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这光照明来解决问题,不过被摄者周围的强光会干扰你的测光表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靠近被摄者直接从其面部测取曝光读数。或者如果你的相机带点测光劝能,那么就用它测取被摄者面部的反射光好了。

6、选择简单的衣着

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装只会转移观众对被摄者的注意。要采用朴素的设计和沉静的色彩。如果你打算拍摄有些随意的肖像,手头上可以常备一件简单的汗衫。若为大土拍照,把一块红色或蓝色的绸缎料子围搭在她的上身用别外固定,能够代替露肩的或敞领夜礼服。如果你在拍摄时遇到被摄者身着不台时宜的服装,则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点。可以在构图上把画面处理得紧凑些,从而避开那件华而不实的衬衫,或在布光时把那件衬衫部位留在阴影里,并使面部相对更亮一些。人物的着装要保持简单。花哨的着装会使人们把对被摄者五官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图A)。在色彩方面,保持简单的着装通常是行之有效的。鲜艳的原色能为人像增添生气(图B)。但要注意选择能与被摄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装。如果可能的话,让被摄者自己选择衣服颜色,这效果会最理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颜色会让他们最好看。如果他或她身着颜色匹配的服装的话,被摄者的天蓝或采色眼睛将会更加明显。(红、绿、蓝的补色是黄、品红、青)

小结:

人像摄影技巧可分为:外形的塑造、姿势的处理及表情捕捉。思考题:

1、布光对人像摄影有什么帮助?

2、在人像摄影时遇到被摄者面对镜头过于紧张时,摄影者该如何处理?

3、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使用大光圈和小光圈会产生什么的画面效果?对突出人像主体有什么帮助?

下载摄影教案(一)(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摄影教案(一)(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摄影教案

    摄影 教案 姓名:刘凯 目录 1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1 2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1 2.1简洁„......

    摄影教案(范文)

    在高中课标里面,将现代媒体艺术划分为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这两个模块,而这两个模块中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以摄影为例,在普通高中开设摄影模块的课程,其实应该重......

    摄影教案

    课题:《留下你美丽的身影——人物摄影艺术》 教学重点: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以及构图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摄影画面的均衡。 课时:一课时 作业:展示高中生活的人物摄影作品......

    摄影教案

    1980年的一天,印象派大师莫奈吧画架支在了卢昂大教堂前。他注意到,从晨曦薄雾到日暮晚霞,光影游移,色彩变幻,庄严的教堂一刻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模样。1983年,莫奈终于完成了名作......

    摄影教案(5篇模版)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摄影 教学目标,方法,计划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主要是在《新闻摄影》(含《摄影基础》)、《广告摄影》课堂教学当中,做为一个重要的、必不......

    广告摄影教案

    《广告摄影》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广告摄影实训学时: 26学时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课 编写大纲教研室/实训室:电脑艺术设计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通......

    摄影基础教案

    第一节课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历史发展。了解摄影的基本制作流程。了解摄影与专业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

    摄影构图教案

    摄影构图 教学目标: 1、掌握摄影画面构图的特点。 2、理解色彩、线条、光线对画面的影响。 3、培养摄影视觉。 教学重点: 1. 掌握摄摄构图中的多样统一、均衡、对比、疏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