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摄影教案
课题:《留下你美丽的身影——人物摄影艺术》 教学重点: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以及构图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摄影画面的均衡。课时:一课时
作业:展示高中生活的人物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 A、导入
漫长的暑假即将开始!你打算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有同学选择外出旅游,很好的建议,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假期生活。
欣赏这些照片,你喜欢那张,不喜欢哪张、为什么?如果让你去为他们照相你会怎么做?(教师不去点评学生回答的对错,肯定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摄影课的重要门类——人物摄影《留下你美丽的身影》。B、新授
一、人物摄影拍摄方式
教师:谁来说说你平常怎么给家人照相的?(学生讲自己常用的拍摄方式,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补充)
1、摆拍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对被摄对象加以摆布后,完成拍摄。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摆布的拍摄方式,常用于肖像照、团体照、纪念照、广告照等。
2、抓拍 即整个摄影师过程中,不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就由摄影者地直接摄取人物活动中的典型而生动瞬间。抓取被摄对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时刻,及时按下快门。
3、摆抓结合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不告知确切的拍摄时间,以便使被摄对象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所从事的事物,而摄影者选择最佳角度和光线,在适当时间按下快门。展示摄影作品,请同学找找分别采用了哪种拍摄方式。你喜欢那种?这种拍摄方式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纠正和完善)
二、拍摄角度
刚分析拍摄方式优缺点的时候,有同学发现,摆拍时候的人一般都是正面的,而抓拍却很难看到正面,却有独特的美感。这就是拍摄角度不同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
正面角度
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图会给人端庄、稳重、典雅的感觉。我们来看:
斜侧角度
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位置。既能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且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我们来看:
侧面角度
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来看:
背面角度:我们来看:
选择何种拍摄方向,应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至于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是没优劣之分的,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
三、拍摄高度的不同,除了我们刚刚分析的照相机水平移动,会产生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如果我上下的移动,会产生怎样的构图? 对,平视构图,仰视构图以及俯视构图,好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同学分析,三种不同的视角拍摄的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补充完善学生的回答)
四、掌握画面均衡?
我们知道人物摄影并不是单纯的至拍摄人物,还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能够恰到好处的协调二者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咱们对比来看(引导学生点评作品)
1、人物头脸方面
人物摄影的头脸,在视觉上,脸部为重,后脑较轻。因此,拍摄侧面像时,影像需偏后一些,甚至后脑的后面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这样,既可给脸部的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
2、主体方面
人物摄影中,当被摄对象出现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往往导致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通过与主体有关的的陪衬物体作“衬垫”,就能使失重的主体起到稳重作用。
3、主体与陪衬方面
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较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而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例如,拍摄人物半身场景,其中较大面积的人物,可安排偏于一边,使画面得以保持均衡。
五、课堂练习:
题目:以“我们的高中生活”为主题任选其中一种构图形式进行人物拍摄。要求:构图合理,画面简洁,主体突出。(在拍摄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C、小结
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人物摄影的技巧,人物摄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门类,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领略到摄影艺术带给生活的美。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的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也很出色,是值得肯定的,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钻研的学习态度,使我们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的完成。
第二篇:摄影教案
1980年的一天,印象派大师莫奈吧画架支在了卢昂大教堂前。他注意到,从晨曦薄雾到日暮晚霞,光影游移,色彩变幻,庄严的教堂一刻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模样。1983年,莫奈终于完成了名作《卢昂大教堂》系列,从而揭开了光和色的秘密。画家遗憾的地说:“太阳落得那么快,我追不上它。”摄影家说,光影虽然稍纵即逝,但快门追得上它!
光是景的灵魂,光是摄影师的画笔,千变万化的光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捕捉瞬间的绮丽光影,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试一试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按一按电脑的鼠标和键盘,你会意外地发现,这些智能化的现代媒体设备十分“聪明”,会迅速执行你的艺术“指令”;看一看刚刚诞生的处女作,你可能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它比你想象的更美好、更生动;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现代科学技术正悄悄地伴你前行。装备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媒体实现了人类的信息传播之梦,艺术也进入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时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现代媒体艺术在光与电的转换中悄然进入每一个家庭。
很有幸,能参加今年五月份在济宁的全省美术教师模块技能摄影班的培训。虽然自己之前也拍过不少照片,但是关于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是很少,一些相机的构造常识、镜头的应用等方面得只是还是很欠缺。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开始喜欢上了摄影,虽然大学的时候学了一点摄影常识,但真正喜欢上它还是去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举行的“国土杯”摄影大赛,老婆在国土部门,要求发一些照片,周末就和老婆带着相机出去“采风”,拍完回来再挑选,有的时候拍了好几百张,也挑不出来一张好的。后来和很多“色友”们交流经验的时候,他们和我说,摄影靠技术,更是要靠长时间不断按快门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培训的时候拍了很多照片,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慢慢练吧。我想摄影真的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才能在很短的时间掌握这门技术,这真的是一个难题!
下面以“发现美的生活”作为案例开展一下教学设计。(前提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拍摄技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元素和构图方法。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远远胜于简单的记录,创作者要通过构图、透视、影调、色彩等创作手法创作出鲜明、具体的视觉艺术形象,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思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捕捉到生活中美得瞬间,通过摄影感染学生热爱生活。
2、能用相关的摄影术语分析一幅作品
教学过程:
一阵春风来了,一朵花儿开了,你可能突然发现,花儿是那样的美丽动人,把它拍摄下来,细心的裁剪一下。主题鲜明了,主体突出了,无穷的美丽就留在了这张小小的照片上。我们走到户外,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杨柳无言自多姿”,赶紧拍吧!
老师看,这花多漂亮!拍!
老师看,那有个蝴蝶。拍!
老师看,......拍!拍!拍!
《晨曦》 《俏》
《清雅》 《扭秧歌》
《萌》
《蝶恋花》
随着快门的不断地按,一张张鲜活的照片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学生学习起来的活跃劲是不可限量的,主要看教师怎么调动。一张张照片拍摄的背后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是很多的,我们在帮学生选择主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切不可过多的要求,这一节课下来我们就要求同学们拍花卉,那么我们就有着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拍摄花卉需要注意的各个事项,在拍摄前和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就能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过大的主题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受到过多的牵绊,造成什么都拍不好的后果。
我刚开始学习拍摄的时候也是这样,看见什么拍什么,最后看照片的时候,哪一类拍的都不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强调针对性的问题,我们这节课要练习光圈的运用,那么我们就将光圈,学习快门,我们就重点用快门。学习摄影不是一天两天,一节两节课能完成的,这小小的十八课时更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们要和学生将我们的课堂是基础,一定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在课后的时间里有空就要拿起相机去拍,这样日积月累,拍得多了,自然技能也就上去了。
教学评价:
1、教师通过专业的摄影知识选取1-3幅作品进行点评。通过光影效果、构图、色彩等因素让学生来分析自己的作品。
2、互相评价,学生之间对对方的作品进行评价。
最后看看我的作品吧(实话实说,上面和下面引用的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哈哈)
淄博玉黛湖偶遇画像美女,当时
我是“武松”也要打虎(儿子很
我都想给她画一幅了,哈哈 淘气,爬上老虎背大呼打虎)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怒放》
济宁培训的那几天,大院里天天有结 济宁人民公园的一孔碧水
婚的,天天和着喜气在培训,天天感
动啊,看新郎深情的表白,新娘都快 感动哭了。
王老师的笑脸,这张不如李雪平看老师们的镜头,其实这就是学生在上课啊,我 拍的那张,多么开心的笑啊!们也可以把这种模式用到课堂
我拍的模特,横条的衣服就是不好拍啊,老师说的在理!
再传上我在去年市国土资源局上发表的两幅作品,入门时间不长,勉强弄了个优秀奖。
(不好意思相机没电了,自己拿着书用电脑摄像头拍的)
作业先写到这吧,留些素材下次在发挥。以上照片全系本人原创(除了我自己的那张照片)。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法)
第三篇:广告摄影教案
《广告摄影》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广告摄影
实训学时: 26学时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课
编写大纲教研室/实训室:电脑艺术设计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解决摄影中的实际问题。
二、实训方式 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法 考查
四、实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资料
1.《摄影摄像》刘祚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2.参考书:《摄影基础》孙伟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
五、实训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训项目一览表
六、实训项目内容及其要求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实训一 影像美学基础 实训二 取景构图和艺术创作 实训三 摄影和摄像实践 实训四 影像后期制作
学时 2 4 16 4 项目类型 必做/选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实训
一、影像美学基础(2学时)
【实训目的】:
掌握摄像美学基础。
【实训内容】:
美的属性的产生、影像与视觉、光线与形态、色彩的形式。
【实训设备】:
画室。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
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实训
二、取景构图和艺术创作(4学时)
【实训目的】:
摄影摄像拍摄技巧。
【实训内容】:
影像的画面、拍摄的角度与方向、画面的构图、摄影摄像拍摄技巧、摄影摄像艺术创作。
【实训设备】:
画室、相机和摄像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实训
三、摄影和摄像实践(16学时)
【实训目的】:
各种主题的摄影技巧。
【实训内容】:
风光、建筑、纪实、新闻、广告、人像、体育摄影和专题、各类摄像艺术。
【实训设备】:
画室、相机和摄像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实训
四、影像后期制作(4学时)
【实训目的】:
掌握图像处理技术。
【实训内容】:
图像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
【实训设备】: 计算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独立完成后期的处理。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完成后期处理。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不能完成后期的处理,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第四篇:摄影教案四
摄影教案
(四)照相机的基本操作与保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在运用相机时认真细致操作每一个步骤,做到无错误出现。平时做到注意对相机的维护和保养。
重点:正确保养
难点:相机装胶片 教学程序:
一、检查相机、装胶片和卸片
1、检查相机
在拍摄前应该检查相机是否处于待机状态,也就是是否马上可以拍摄且无任何故障。通常的方式是看相机电池是否有电,快门是否能够按动等。如果以上步骤没有问题,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装胶片了。
2、装胶片
照相机拍照曝光是针对照相机中的感光胶片而言的,可以说装胶片是拍摄的第一步,若胶片安装不当,会造成很多麻烦(如未装上冲出来一片空白),正确地将胶卷装入相机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装片就是装胶卷,分为两种情况:手动装片和自动装片。
(1)照相机手动装片过程将胶卷装入相机时应在背光的地方进行,切忌在阳光下装入胶卷。
第一步,拉出倒片旋钮,开启机身后盖,把胶卷放入机身内倒片钮一端的暗盒舱内,推入倒片钮。(机芯凸出一端向下)。
第二步,将胶卷片头抽出适当长度,插入卷片轴相应的缝隙中,扳动卷片扳手或旋钮,使胶卷头紧紧地绕在卷片轴上,并使片孔和输片轮上的齿啮合好,使胶片平整。
第三步,盖好机身后盖,然后按倒片钮所提示倒片方向转动倒片钮(此时不要按下倒片锁钮),使暗盒内胶片绕紧。
第四步,扳动卷片扳手,按下快门钮,上弦卷片并空拍两张,直到胶片曝光窗张数计数器出现“1”。
第五步,此后就可投入正式拍摄,每拍摄一张后,就应拨动卷片上弦扳手或旋转至终点一次,使已曝光胶片移离曝光窗。注意:卷片上弦,观察倒片钮,若倒片钮反转(或手感觉比较用力)说明照相机输片正常,若倒片钮不动,很有可能是片头从卷片轴上松脱,须打开照相机后盖重新安装。
(2)快速自动装片
有些新型136照相机具有快速自动装片功能,只要将暗盒装好,把胶卷片头抽出适当的长度往卷片轴上一放,合上机身后盖就可进行卷片。
3、照相机卸片过程
135胶卷全部拍摄完之后,需将胶片倒回暗盒内方可开启机身后盖取出胶卷。在倒片时需先按下机身底端的倒片锁钮,再按倒片钮上所提示方向转动倒片钮进行倒片。倒片时不应将片头倒入暗盒,以脱离卷片轴为准,当倒至片头自卷片轴上松脱时,手会感到比原来的阻力增大,即应停止倒片,以免将片头倒入暗盒内,引起暗盒出入口漏光。此后,避开直射光线,打开后盖,才可把暗盒取出。将片头卷至暗盒外面,立即放入保护盒内。注意:倒片速度不可过快,否则会出现静点斑。倒片时一定要倒完,严防刚倒至一半就误以为倒完而开启后盖。
二、照相机的持机方式及使用步骤
1、持机的姿势
一般地,手握是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要求是:拍横幅照片时,应将两臂向上抬起,并贴紧胸部两侧,双脚站稳稍微叉开,双手握紧相机紧靠你的面部,眼睛紧靠取景器。右手握住照相机,用食指按压快门释放钮。左手应把握住(托住)镜头,同时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调整对焦环进行对焦,这样边对焦边拍摄。拍竖幅照片,相机有两种持法。一种持法是左手托住镜头并用拇指和食指对焦,手臂靠近胸部两侧作为支撑,而将右手抬起,从上方握住相机一端,用右手的食指按压快门释放钮。
2、调焦距
调焦距准确时能在胶片平面上获得最清晰的像。摄影时,拍摄主体和拍摄点确定后,物平面通过镜头光学系统成的像不一定正好在胶片平面上,要使像平面与胶片平面重合,就需要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光学系统(镜头),改变其物距、像距或焦距以调整像平面的位置,这个过程称为调焦。调焦方法之一是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中指)调节调焦环,直到从取景框中看到清晰的被摄体为止。调焦方法之二是裂像对焦,如下图所示:
调焦准确调焦不准
自动相机只要轻轻地半按下快门(不是完全按下),相机就会自动调节好被摄体的清晰度。
3、确定曝光组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后面的课程中再详细介绍。
4、快门拍摄
注意在按下快门前先把呼吸调匀,按动快门的时候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因为用力太大而破坏相机的平衡,即使是轻微的晃动,也会造成拍摄出的图像不清楚。均速地按下快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相机在拍摄的瞬间是稳定的。
三、照相机与镜头的保养
为了保证相机在拍摄时不出现故障,平时应注意对相机和镜头的保养,这样才能使相机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尘——灰尘进入相机内部后就有可能损坏相机和镜头,缩短使用寿命,给相机的正常使用带来了隐患。所以,我们的镜头最好长期加戴UV镜,遇到有灰尘的地方应把相机收起。
●防水—— 在雨天、海边摄影时,要注意不要让水溅到相机上(特别是海水);在喷泉及瀑布旁边拍摄时,要注意风向,不要让水珠溅落到相机上。
●防震——有时我们没有给相机戴上相机套、而相机又与其它硬物相撞,或者使用者一时失手跌落相机,都有可能造成相机的损坏。
●防蛮力——对照相机的操作要轻柔,不可硬扳强摁,以防日久造成隐性损坏。操作不当甚至会当场损坏。
●防火星——拍摄电焊以及节日、婚礼燃放的礼花和鞭炮时,要注意防止飞窜的火花飞溅到相机上灼伤镜头、机身。
●防潮——如果长期把相机放置于潮湿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引起镜头发霉,轻则会造成通光量减少,重则会使产生大量霉斑,不能使用(特别是霉斑长在镜头中间时情况会更严重)。况且,过于潮湿还会腐蚀相机内部的电子元件。
●防曝晒、防高温——现代的照相机一般都带有TTL内测光装置,镜头长时间对着烈日会严重损坏相机的测光系统,造成测光元件老化,测光精度下降。有些高档相机内部还有大量的电子元气件,对着烈日曝晒会使相机的温度急剧升高,造成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甚至一时不能使用(但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损坏)。小结:
1、要注意在装胶卷时的步骤,装好后注意照相机左面的把手是否随着过卷转动。
2、注意持机姿势,一端(右手端相机,左手端镜头),二收(两个手肘尽量往里收),三支(左手肘支在身体上)。这样保证相机可以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下拍摄。
3、注意相机的保养,注意保洁、防震,防止用手触摸镜头,使用电子相机时要注意使用环境。思考题:
1、在拍摄照片的时候,照相机的计数器在一张一张地走,但拍完后把胶卷拿去冲洗,底片上却什么也没有,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拍完36张胶片后,直接就去转动卷片把手卷片,却怎么也卷不动,这是为什么?
3、分别实际操作手动135相机及自动相机的装卷,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五篇: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基础教案:第八课 基本拍摄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取景的一般技巧、取景的要点,熟悉取景基本要求。
重点:
取景的一般技巧 难点:
取景的基本要求 教具:
照相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程序:
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拍摄什么样的景物,从哪个方向拍,应该拍多大,都是取景和构图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后期放大照片时可以对照片进行剪裁,但是比较费力而且会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要事先考虑到如何取景和构图,因为这是关系到照片最终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取景,就是怎样把镜头前面的各种不同的景物,有选择地、合理地安排在一张有限的画面上,艺术地表现出来。如果不进行选择和筛选的话,很难拍到满意的作品。
一、取景的一般技巧
1、照片的画幅比例
一般照相机的取景框都是长方形的,这也就决定了大部分常规的照片都是长方形的。一般拍摄的方法是平端照相机进行拍摄,有时候也可以把照相机竖起来拍摄。选择使用横画幅或竖画幅可遵循以下规律:在强调画面的左右延伸感,来表现画面的宽广的时候,适应使用横画幅;而被摄体较高或是有上下延伸的趋势的时候,适应使用竖画幅,如图所示。
横构图
竖构图
2、兴趣中心的安排
兴趣中心,指一张照片中最吸引观众视线,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一副画面中,一般都有一个兴趣中心,也就是一个主体,而其他的物体都是起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主体的安排也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来说,主体可以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比如占1/2或者更多,以所占的比例来吸引视线,如图
所示。
将兴趣中心放在中央
有时候也可使主体占据比较小的面积,但通过位置的改变或者与背景产生很大的差异,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这时候主体就不一定放置在画面的中央了,也可以放置在画面的一侧,如下图所示。
兴趣中心放在右侧
3、视觉的多样性
人的眼睛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可以观察所看到的景物,而且同时对于有差异的物体会非常敏感。所以在取景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重复的影像中插入不同类的物体,以异常打破正常,以突然打破平静,以非常规打破常规,这样也可以达到引起人注意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打破常规的构图
二、取景的三个要点
在拍摄同一个景物的时候,因为拍摄角度的不同,会导致拍摄出的照片效果大不相同。拍摄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同的拍摄距离、不同的拍摄方向和不同的拍摄高度。总的来说,这三个要点也就表明了取景的含义。在实际拍摄中,对于这三点的具体把握和结合也就构成了取景的意义。
1、不同的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远近变化的关系。拍摄距离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景别的变化。通过距离的远近变化,来确定景物形象的大小以及所包含的空间范围。通常所说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在摄影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是由摄影者根据被摄对象的性质所产生的艺术构思和立意来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内容,更生动地表现对象特征,更完美地创造新颖的构图形式。
在实际拍摄中,不同的拍摄距离会带来不同拍摄效果,一旦拍摄距离发生变化,那么画面的景别也就会相应变化,而不同景别的变化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使用同一焦距镜头的照相机,由于拍摄距离的变化,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现分述如下:
1)远景
是距离被摄对象远处拍摄,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可以显示出被摄场景相当广阔的环境和背景,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
远景构图
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远景总是以自然的气势取胜,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氛围等等。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岳的起伏、河流的走向、田野的图案、沙漠、海洋所特有的色调和线条等,并且要善于运用各种流动的因素,比如大气的状况,云彩的变幻,风雨阴晴,它们都是远景画面中动人的因素。
远景的特点是有利于向观众表现出被摄场景完整的印象,重点体现出被摄场景的气氛和气势。在实际拍摄中,远景常常用来风光类型的题材。这类照片一般都气势恢宏,整体的感觉很好。但远景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虽然在表现大的场景上很到位,但是场景过大,而对于场景中局部的表现不足,难以鲜明地表现出局部的细节。在器材的选择上,短焦距镜头视角大,常用来拍摄远景。
2)全景
全景能表现出画面中景物的整体范围和空间特征,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全景用来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见图。
全景构图
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是与主体对象的大小相对而确定的。比如人和其所处的室内的全景,自然要比人民大会堂的全景范围小得多,但它对主体事物来说都是以全景来称呼。结构全景画面,主要考虑环境与主体物的某种关联,注意主体整体的固有特征的轮廓线条,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以达到内容上的丰富和结构上的完整。
全景特别适合表现主要被摄对象的全貌和所处的环境特点。相对来说,全景比远景更能表现主题,在主体的塑造上也更加鲜明。全景照片的画面效果与人眼大致相同,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真实自然。全景虽然在主体的表现上相对远景有一定的加强,但毕竟也是一个大范围的取景方式,所以在某些被摄体的细节表现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器材选用上,使用标准镜头来拍摄。一般都可以达到全景画面的效果。
3)中景
取景范围相对于全景来说要更小,更侧重于对画面中主体的表现,而环境和整个被摄场景的气氛相对次要。目的在于表现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事物矛盾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如图所示。
中景构图
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如人民大会堂的中景,可能是突出正门的一排有气势的廊柱。中景人物中,手势动作常常是画面中的主要部分。
中景适合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它能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的质感和状态,而且在画面中主体的刻画上要比远景和全景细致和到位,所以中景无论在专业摄影还是在业余摄影中的运用都相当普遍。在器材选用上,一般都使用中等焦距的镜头来拍摄。
4)近景
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如图所示。
近景构图
近景通常会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主要面貌做出细腻的刻画,所表现的主体细节更丰富,更加的醒目,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近景对于主体的刻画和描写占了主导地位,对于主体所处于的环境的表现就些力不从心了。使用中长焦距段的镜头可以比较容易地拍摄出近景的画面效果。5)特写
较近景更进一步,把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
比如人物的眼睛常常是特写的内容,因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通过人的眼睛,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感情。
其次特写人的手,手是一个人行为和动作的焦点,能看出人的职业、年龄等特征。手还有丰富的“表情”,戏曲行话中说:“指能语”,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常常运用各种手势来帮助表达感情。特写雪枝下的一朵小迎春花,春天的一株小草芽,夏日的一朵荷花,秋天的一片红叶,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欢悦,比其他的景别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所以,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由于特写的注意力基本上全部集中在刻画主体物上,所以对于环境和场景的交代几乎是没有的。使用长焦距的镜头一般可以拍摄出特写的画面效果。
特写构图
景别的确定是摄影者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别运用是否恰当,决定于作者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对景物各部分的表现力的理解是否深刻。比如,拍摄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若不远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检验产品,而手却不在画面之内;需要强调神情又远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强调气氛的没有给予舒展的空间等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至于有些人事先不构思好景别的运用,往往先拍下来再说,需要中景、特写靠放大后再剪裁,这就是不了解拍摄距离对画面形象的质量和表现力的影响。要保证完美的画面质量,景别的确定要尽可能在拍摄时一次完成。
以上所介绍的景别,可以用同一焦距段的镜头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出来,也可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不同焦距段的镜头来拍摄。
2、不同的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在同一平面上的对应关系。
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三百六十度范围内,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不同的方位有各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能获得不同的画面结构。
拍摄方位的变化,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构图形式的变化。通过方位的选择来确定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结构方式,使主体、陪体与背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构图形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产生了正面构图、斜侧面构图、侧面构图、后侧面构图和背面构图等不同的构图形式。
1)正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正对着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即产生正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正局。
正面构图,能够清楚地展现出被摄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让观众可以看到正面的全貌。在这种构图中,被摄人物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位,面对着观众,似乎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和姿态与观众产生交流和联系,具有吸引力和亲切感。被摄景物则可表现其对称的风格特征。假如用正面构图拍摄天安门,许多平行匀称的线条,构成一种平稳、凝重的感觉,以国徽为中心,左右两侧完全对称的建筑风格,在构图中更加强了均衡的效果,让人产生一种肃穆、庄严、稳定的视觉印象。在新闻摄影中,每当报道党代会或人大会议时,常采用正面构图来拍摄大会的正面场景,往往以俯摄角度表现主席台上的横幅会标和众多的与会者,突出体现会议的庄严隆重气氛。
在人像摄影中,对于那些五官端正、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正面的方位拍摄。正面构图的形式能够塑造端正脸型的正面特征,通过眼睛的神情和面部的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拍摄正面人物肖像,除了选择面部形象正常的被摄对象以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被摄对象的姿势和手势,使双手处于合理的位置。在拍摄时要准确地抓取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这种神情往往是通过眼神来传递和流露的。
任何构图形式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正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三点:其一,容易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其二,画面中的各种平行线条难以产生透视效果,不易表现空间深度;其三,画面是平均地展现正面的各部位,不易使主体突出。这种构图形式不适于表现活泼气氛和富有运动性的主题。如图所示。
2)斜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在被摄对象的正面至侧面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斜侧面构图效果。
斜侧面构图,既能表达出人、景、物各种被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使构图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在这种构图中,各类线条均按一定的方向由近而远汇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利于加强空间纵深感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运用斜侧方位拍摄,将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配置适当,可以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增加景物的层次,使构图清新活泼,富有生气。在某些情况下,把主要的被摄对象置于线条透视的会合处,虽然主体占据了较小的面积,并处于画面的深处成为一个“点”,但是观众的视线却能够随着透视的变化而落到这个“点”上,这种最引人注目的点,通常称为视点。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由于广大摄影者充分认识到斜侧面构图能够加强立体感,富有层次和透视感,易于突出主体的特点,所以采用斜侧方位进行拍摄者居多。运用这种构图形式所创作的优秀摄影作品举不胜举。
在人像摄影中,采用斜侧面构图和侧逆光照明,可以使被摄对象的正面和侧面的“两个面”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使人物五官中的眉、眼、鼻、嘴各部位的线条产生透视变化,更加强了人物的立体形象,能较好地表现人物面部的皮质感。同时,斜侧面构图还能够使人物所处的环境特征得到适当的表达,用环境的空间深度、明暗对比、虚实变化来烘托主体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拍摄人物肖像时,可能会遇到个别人物的两只眼睛或两只耳朵大小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斜侧方位来拍摄,把眼睛较小的一侧靠近照相机镜头,依赖镜头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使两眼大小不一的缺陷得到适当纠正;至于两耳大小不一,则可将一只有“缺陷”的耳朵“隐藏”在观众所看不到的背侧面,在画面上只出现一只耳朵,观众就会感到一切都是正常的。拍摄人像时,要尽量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和美化人物形象。
3)正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与被摄对象成90度角拍摄,即产生侧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偏局。
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形象特征,适于表现人物或景物的侧面轮廓效果,使整个画面结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拍摄某些运动中的被摄对象时,能够加强活跃、动荡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摄影中表现运动员跑步、跳跃和赛车赛马等运动项目,侧面构图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感,具有你追我赶的动势。
正侧拍摄
在人像摄影中,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凡是侧面形象比较端正的人物,均可采用侧方位拍摄,表达其侧面的某些特征,表现侧面轮廓形象的健美或秀美。拍摄侧面人物肖像,除了那些五官端正、侧面轮廓线条富于变化的人物之外,尚有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面左右存在某些缺陷的人物,可以运用侧面构图来掩饰有缺陷的部分,美化人物形象。
侧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运用侧面方位拍摄某些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同样产生了正面构图的某些缺陷,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以产生汇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只能看到侧面特征,正面的主要特征难以表达,构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这种构图不适于表现平静、严肃的主题。如图所示。
4)后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侧面至背面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后侧面构图效果。
后侧面拍摄
后侧面构图,是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特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方位正好相反,所类似的是同样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立体感较强,各类线条也与斜侧面构图一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透视感。这种构图形式大多用于表现人物的背部特征,或以人物后侧面作为前景来展示环境和背景特征。
在人物肖像摄影中,有时为表现人物的背面和侧面的某些特征,常采用后侧方位来拍摄。例如表现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头饰,运用后侧面构图形式,既可清楚地表达人物头部和背部的一些精美图案的色彩效果,又可看到人物侧面的基本形象。
5)背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
背面构图,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征,通过背面形象来表达作者艺术构思中的含蓄意念。
利用背面构图形式所创作 的优秀摄影作品并不少见。在这类作品中,通常是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例如前苏联摄影艺术作品《未来的船长》(加利娜·桑科摄影),表现两个孩子站在岸边,凭栏眺望远处起航的巨轮,向往着将来能成为扬帆远航的船长。这幅作品的构图方式是以两个孩子的背影为前景,由深黑色的前景影调透视到远处朦胧中的船只,形成了较强烈的影调对比,远景与近景之间的虚实对比,产生了以虚托实的效果,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选择不同的拍摄方位,产生不同的构图形式,都是作为摄影造型的表现方法而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不同方位所构成的构图形式均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缺陷,但不能因此而主观武断地给各种构图形式打上优劣的印记。任何一种构图形式,只要它与某些被摄对象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扬其特点而避免其不足,能够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并给人一种美感,即可称之为优良的构图形式,且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如图所示。
3、不同的拍摄高度
不同的拍摄高度会使画面产生迥异的效果。拍摄角度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种。
1)平拍
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摄角度。
平拍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因此,这种平摄角度的表现方法在摄影实践中应用最广泛,运用起来比较快捷方便。
平拍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图
在人像摄影中,凡属身份证、工作证所用的半身免冠照片,均应以平摄角度和正面构图来拍摄;其他肖像照片,运用平摄角度也居多数。凡是人物面部结构比较正常者,通常应采用平摄角度,它可以使五官端正的脸型得到较好的表现。这种角度所拍摄的人物肖像,容易引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一种平易亲近的感觉。如图所示。
平摄角度的拍摄方法,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变形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凡是翻拍一些平面的文件资料之类的东西,均需采用平摄角度来拍摄。
平摄角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2)仰拍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
仰角度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仰角画面样式图
仰摄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如果以仰摄角度拍摄室外的各种景物,可以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
用仰摄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如图所示。
仰拍
在体育、舞台摄影中为了强调表现某些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跳跃动作的高度,采用拍摄点较低的仰摄角度极为有效。这种低角度可以把被摄对象有限的跳跃高度极大地夸张,形成一种展翅凌空的视觉效果。
在人像摄影中,仰摄角度不仅可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之高大,还可以纠正和弥补某些脸型上宽下窄或下巴以及口型比例过小的缺陷。
运用仰摄角度拍摄,仰角之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距离愈近,仰角愈大;距离愈远,仰角愈小。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摄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如果仰摄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使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这样的构图效果,将损害被摄对象的正常形象。
3)俯拍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摄角度。
俯视角度的视平线较高,如果以俯摄影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景物,地平线往往被置于照片画面的上方,地面景物占据画面中的绝大部分,天空常常只占一线的位置。在有些情况下,俯摄角度较高时,整个画面全部被地面所占据,天空和地平线在画面上完全消失。在俯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中,主体人物或景物与广阔的空间相比,显得渺小。犹如登上泰山极顶,环顾四周,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在照片画面上表现更广阔的场景,就需要尽可能升高拍摄点。当拍摄点升高到空中时,即通常所说的航空摄影,简称航拍。航拍所构成的画面,可以使远近景物在照片中由上至下有层次地平展铺开,最大限度地表现自然的空间感,能够清晰地交待总体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完整概念。航空摄影所形成的俯摄角度,一般称为鸟瞰。俯摄角度适于表现规模和气势,能富有表现力地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它适于表现辽阔的原野、大规模经济建设场面以及群众集会壮观的宏大场面等等。在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中,常常用俯摄角度来展现优美的图案效果,或以净化的背景衬托被摄对象形体姿态。
在人物摄影中,俯摄角度应用不当,会对人物的形象起到丑化作用。一般来说,不宜用过大的俯摄角度拍摄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肖像。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例外,个别脸型上窄下宽的人物,用俯摄角度拍摄,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可以适当纠正和弥补脸型上的缺陷,获得面部结构正常的效果。
三、取景的具体应用
在实际拍摄中,有很多取景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而且可以使画面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1)前景与背景
画面上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前景与背景都可以作为主体的陪衬,不仅可以点缀画面,也可以突出主体。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缘。
前景
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但许多情况下,前景却不起陪体的作用。在一些场面较大、景物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常常是有前景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①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目前。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潇湘竹、英雄树、雪莲作前景,具有湖、广、天山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常常对主题是有力的烘托。
②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结构画面时,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或树,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③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时,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以加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比如一幅表现解放军帮助农民割麦的画面,许多人在割麦,很难分辨哪是军人,哪是老百姓。如果在画面的前景上,有意安排放得整整齐齐的衣帽、水壶,便将军队有组织地来帮助割麦这一事物的特征突出了,加强了视觉的形象语言。又如历史照片《淮海战场的一角》,用一尊大炮作前景,把具有战场气氛的形象放在显著位置上,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深刻印象。中层景物是解放军押着一队俘虏走下战场,再远处是弥漫的硝烟,画面上战场气氛很浓。而且这前景的大炮告诉我们,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是精锐的,但仍然被打败了,这就反衬出了我军攻无不克的坚强意志。拍篮球比赛用球架作前景,拍足球赛用球门作前景,都明显地将这一运动的性质强调出来。利用一些富有特点的广告、标语作前景,突出某种时代特征,这在电影摄影中是常用的。
④设置前景以与后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前景是丰盛的食物摊,摆着面包,挂着香肠,后景是饥饿的儿童望着这些精美的食品,对比之下就把儿童的饥饿形象化了。香港摄影家的一些作品,用破烂不堪的棚子作前景与远处的高楼大厦对比;用衣服破烂的小姐弟作前景,看着远处阳光下穿着华丽衣裳去上学的富家子弟的对比,来表现香港社会贫富不均的阶级矛盾。有一幅反映青年题材的摄影作品,前景是两个穿着入时,提着录音机瞎逛的青年,后景是在公园长凳上专心看书的青年,两者对比,形成了令人深思的主题。
⑤前景的运用还给予观众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如用门、窗、床或桌子的一角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有利的。⑥前景的运用还能增加画面的装饰美,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增加了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如有的通过大型的圆钢管的内壁来拍工人的劳动场面,画面具有圆型的图案;的通过花枝的空隙来拍人物活动,周围就像装饰了一个美丽的花环。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竹篱,曲折变化的回廊,具有图案美的窗框等都可以装饰画面。
⑦前景还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因色调深,使画面压住了阵角,达到稳定均衡。
⑧近年来,在前景的运用上,人们常常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害主体突出为原则,如果乱得连主体也淹没了,恐怕观众就难以接受了。
以上谈的是前景的几种作用,当然,这是为叙述方便起见分开来谈的,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一箭数雕。适当运用前景可以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想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罗丹曾点明将他的一尊小爱神的雕像放在花园里,让花园作背景来装饰它。法国一位有名大画家的朋友,想送自己的儿子到他那儿学画,朋友谦虚地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才能,但可以帮你画画背景。”大画家听了幽默地说:“要是这样,就不是他向我学画,而是我要向他学画,因为我画画到现在,常常最苦恼的就是画不好背景。”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雕塑、绘画艺术家对背景重视的程度。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的不好而功亏一篑。
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①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比如有意地将一些能标志出地方特征的对象保留在画面中,如拉萨的布达拉宫,西安的鼓楼,上海外滩的钟楼等。这样,用不着看标题,就知道事件发生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观众了解画面内容的时代背景。如用立交桥为背景来拍摄北京的事件,让人一看,便联想到这事件可能发生在进入八十年代的北京。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产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如果在八十年代拍摄的工厂,仍然以冒烟的烟囱或火车头来作背景,就不会唤起人们的美感,反而使人产生有空气污染的忧虑。
有人拍摄人像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画面上给背景留下足够的面积,选取一些足以产生丰富联想的景物来丰富人物形象的视觉语言,具有说明的象征的意义,有人称之为“环境肖像”。这种背景处理,无疑是象征性的。油画家汤晓铭画白求恩大夫肖像,背景是延安窑洞的土黄色,隐约地看到壁洞里的一盏小油灯。这盏小油灯便很能说明白求恩大夫所处的艰苦环境,没有电,自然也没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白求恩大夫精神饱满,乐观坚定,更显示出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背景对衬托人物的性格,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摄影艺术同样应重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
背景的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比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背景,是正衬;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②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在一般情况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练。贪得无厌是失败之源,精简凝炼是成功之母。
仔细分析过许多摄影作品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段以达到背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分明;还有的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将不需要的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③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塑造轮廓形状的法则:“你应当把那暗色的体态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淡色的,那就应该把它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有淡有暗的,那就应当把暗色的部分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而把淡色的部分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这里揭示了绘画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背景对主体形象的影调对比,是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奉送于观众眼前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摄影同行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些处理背景的口诀:“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大家在分析一些照片之后,就会相信这是必须遵守的。因为绘画和摄影都是平面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会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影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在背景的选择上切忌太过复杂,因为太过纷繁的背景不仅对于烘托主体没有益处,反而会干扰观众的视觉,对于整个画面的表现产生副作用。所以在选择背景的时候一定要简洁干净。如果被摄体所处的环境过于杂乱,可以把镜头光圈开大,虚化背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2)地平线的运用
地平线在摄影作品中很常见,但在拍摄有地平线的画面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地平线不能居于画面的正中央,居中的线条会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割裂感,从而破坏照片的整体性。
2)地平线较高的时候,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更饱满。3)地平线比较低的时候。整个画面效果则会显得很开阔。4)地平线尽量不要过猛的倾斜,否则整个画面将产生倾斜感。
四、取景时要注意的问题
(1)在取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简化的原则,不要让过于杂乱的陪衬影响了主体的画面效果。
(2)尽量避免取景器的边框卡在人的四肢关节处(如脚踝、膝盖)。
(3)注意背景与主体的搭配,不要让杂物影响到主体,避免“脑袋上长树”之类的现象出现。
小结:
1、取景的技巧有照片的画幅比例、兴趣中心的安排、视觉的多样性。
2、取景的要点有:不同的拍摄距离、不同的拍摄反向、不同的拍摄高度。
思考题: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各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