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摄影教案(九)
第三节:光源的方向分析
(重点)
光源的位置及照射角度即为光线的方向,光线的方向决定受光面与阴影的范围及位置,会影响摄影的空间控制、立体感、质感与画面气氛,为摄影之重要技巧。
一、正面光
1.定义
又称“顺光”。光线向被摄物体正面照射,故能全面受光,但极少阴影的衬托,较无立体感。
2.正面光的特性
(1)立体全面受光,影像清晰。
(2)色彩均匀亮丽。
(3)缺少阴影衬托,较无立体感,可使用大光圈拍摄,使前后景模糊,增加深度感。
(4)强光直摄刺眼,使被摄人像表情僵硬,只需稍微改变脸部方向就能改善。
(5)极易产生暴光过度,需注意暴光值的掌握。
3.适用时机
a.顺光具有清晰描写之优点,但因缺少光影衬托,较无立体感,尤其当拍摄明亮的雪景或婚纱时,更易因曝光过度而损失影象层次。
b.但对于不会产生强烈反光的被摄体。例如衣服、布鞋等,顺光则可以清晰地表现层次细节。
二、斜侧光
1.定义
光线的分布,随着投射角度的移动,产生多样的变化,由侧面斜照过来的光源较富立体感,为商品摄影所常用。随着灯光与立体感位置关系之改变,可分为前侧光、正侧光、后侧光三种。
(1)前侧光:灯光在立体左前或右前方。强调被摄物体形态与立体效果时,较常使用。
(2)正侧光:灯光在立体左方或前方,着重侧面轮廓及被摄物体的立体表现。
(3)后侧光:灯光在立体左方或右方,以强调侧面轮廓线为主。
2.斜侧光的特性
(1)能制造阴影,产生立体感。
(2)反差适度,层次丰富,对质感的表现效果佳。
(3)色温调分明,便于营造气氛。
(4)不似顺光刺眼,人物表情较自然。
(5)若以硬光照明,明暗反差悬殊时,曝光难以控制,色彩表现不宜。
(6)容易出现生硬不雅的阴影,可用补助光降低反差来改善。
3.使用技巧
a.运用补助光时,多使用光量稍弱之冷光灯或反光板,并可使硬光柔化。
b.前侧光对质感的表现极佳,后侧光可勾勒轮廓,此种光影的变化对于立体的描写及气氛营造有极佳的表现,可多加利用。
三、逆光
1.定义
光线由立体背后投射,立体处于暗位,表现形态美感。
2.逆光的特性
(1)能强调立体轮廓线条,表现形态美感。
(2)立体正面位于暗部,得不到适度光亮会拍成“剪影”效果,具神秘美感。
(3)画面明暗反差大,测光不宜。(4)被摄立体易成剪影,如无适当的前景或背景衬托,画面易流于平板。
(5)光源容易直摄入镜头,造成光晕或迷蒙现象。
3.适用时机
a.背景深暗时,采用逆光技巧拍摄,会产生明亮的边光效果。
b.若正面以冷光灯或反光板补光,则主体与背景皆呈像清晰。
c.拍摄透明体时,使用逆光束光法,可得极佳的透明感表现。
4.逆光拍摄的表现方式
(1)剪影法:以背景亮度为曝光标准主体形成黑暗的剪影效果,适合主体轮廓优美的表现。
(2)明晰法:以处于暗位的主体为曝光标准,让背景曝光过度。
(3)补光法:以背景亮度为曝光标准,处于明暗处的主体利用反光板或闪光灯补光,主体及背景都得到正确的色彩。是逆光下能同时兼顾主体和背景的束光法。但若补光过强,则会有不自然的表现。
四、顶光
1.定义:
光源位于主体上方,是一种特殊的束光方式。
2.顶光的特性
(1)恰似于正午阳光的照射方向,主体顶部受光,具有爽朗、光明、热烈之趣味。
(2)易使正面黑暗,宜补光改善之。
3.使用时机
a.主体顶部有特色,或主体上窄下宽,造型优美者。
b.适合拍摄透明物体,如香水、玻璃等,能表现其晶莹剔透之色泽。
c.顶光因与太阳光的方向相同,可获得极自然的气氛。
五、底光
1.定义
光源位于主体下方,也是一种特殊的采光方式。
2.底光的特性
(1)自然界中罕见此采光方向,光影效果异常,故具神秘诡异之感。
(2)影像下亮上暗,有减轻物体量感之效果。
3.使用时机
a.硬底光使用于透明体,例如香水、玻璃等,能表现主体晶莹剔透之色泽。
b.以柔底光拍摄人像,则产生透明亮丽之肤色效果。
c.但若以底光拍摄人像,则会因异常的光影效果,造成恐怖诡异的气氛。
第二篇:广告摄影教案
《广告摄影》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广告摄影
实训学时: 26学时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课
编写大纲教研室/实训室:电脑艺术设计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解决摄影中的实际问题。
二、实训方式 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法 考查
四、实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资料
1.《摄影摄像》刘祚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2.参考书:《摄影基础》孙伟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
五、实训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训项目一览表
六、实训项目内容及其要求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实训一 影像美学基础 实训二 取景构图和艺术创作 实训三 摄影和摄像实践 实训四 影像后期制作
学时 2 4 16 4 项目类型 必做/选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实训
一、影像美学基础(2学时)
【实训目的】:
掌握摄像美学基础。
【实训内容】:
美的属性的产生、影像与视觉、光线与形态、色彩的形式。
【实训设备】:
画室。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
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实训
二、取景构图和艺术创作(4学时)
【实训目的】:
摄影摄像拍摄技巧。
【实训内容】:
影像的画面、拍摄的角度与方向、画面的构图、摄影摄像拍摄技巧、摄影摄像艺术创作。
【实训设备】:
画室、相机和摄像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实训
三、摄影和摄像实践(16学时)
【实训目的】:
各种主题的摄影技巧。
【实训内容】:
风光、建筑、纪实、新闻、广告、人像、体育摄影和专题、各类摄像艺术。
【实训设备】:
画室、相机和摄像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实训
四、影像后期制作(4学时)
【实训目的】:
掌握图像处理技术。
【实训内容】:
图像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
【实训设备】: 计算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独立完成后期的处理。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完成后期处理。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不能完成后期的处理,作业速度慢。成绩评定: D
第三篇:摄影教案九[摄影构成]
第三章
摄影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构图的概念,掌握构图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结构构图形式。
重点:构图的基本要求
难点:各种结构构图形式。教学程序:
一、引人课题
展示两幅不同类别的摄影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提问:两幅作品它们在构图形式美方面有什么相同或不相同,画面这样处理对作品意图的表达有什么用处?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摄影艺术的创作,在对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谁都想拍摄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当你很熟悉了解自己的照相机和各种感光材料的性能并掌握了一定的用光,布光知识和技法;当你把镜头对着人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对着雄伟的建设场景和壮丽的山河风光,你考虑的一定是如何构成一个理想的画面,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来。也许就在这个决定作品命运的一瞬间,你深深地感到构图是那么重要,那么关键。在很大的程度上,构图决定着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因此,研究摄影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的事实中选择出典型的生活素材,并赋予它以鲜明的造型形式,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完美形式的摄影艺术作品。
(一)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这个术语中包含着一个基本而概括的意义,那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通过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摄影者,不过是善于用眼睛渤视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画面上而已。
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3、构图的性质
构图和设计可以通用,因为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设计的精确概念和它的原始含义是构思,即艺术家为了明确而动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适当安排各种视觉要素的那种构思。
构图不仅指具体操作,而且还意味着把整个形态作为与复杂的摄影规则相联系而描绘的对象,把自然物象引入到一个现实的境界,成为不同于自然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艺术的统一体。作品的复杂性是由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的。然而在画面处理上贴切自然,五彩缤纷,浑然天成,绝少斧凿痕迹,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在就在于摄影者在创作时,就象“工师之建宅”,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筹划安排,组织结构上下了功夫,在“经营位置、置阵布势”中体现了摄影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匠心独运。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安排,巧思结构,精心布局,突出主要的方面,强调出本质的东西,并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去。
构图学就是要研究一切构图的结构形式和规律,研究构图结构的原理和原则,研究构图和各种思维形式的对应关系。构图学必须建筑在全部思维科学的基础上。但构图是否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至今人们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画无定法”,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情感思想内容更是纷纭复杂,所以谁也讲不出构图结构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此可见,规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中国画论时的“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精辟论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因此构图称为画面总要,所谓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的意思,画面构图象写文章一样,做到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应,虚实对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疏密无间等的构图规律,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同时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目的。
(二)构图的基本要求
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丰富、简练、有表现力。应该力求使整个画面干净,避免多余的物体出现在画面上影响主体。而且应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和突出想要表现的内容。
1、丰富——就是整个画面不拘一格,不呆板,无论是画面的形式还是画面的效果都是多样而不是单一的,被摄体无论是外观还是形状都应该多元化,这样整个的画面效果才会比较自然美观。
2、简练——整个画面的效果应该为主体服务,画面中那些可有可无的景物应该删去。因为整个画面的范围是有限的,不能因为一些多余的景物和个体影响整个画面和主体的效果。
3、有表现力——在安排景物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尽可能地让被摄体突出的原则,同时也兼顾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才会更有吸引力。
(三)构图的各种形式
1、线条——摄影要在画面中表现万物的形象美,就离不开线条这个基本因素。线条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还富有情感色彩,如果在画面中选用得当,可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1)线条的造型美
画面是用点、线、面结构而成的。线条在画面中的艺术职能,是连接各个物体或块面,使支离破碎的被摄体富有整体感,形成连贯的结构;线条又可使画面的块面分切明显,经纬清晰,主次分明,呈现出骨架脉络。线条的种种结构形式都有利于形象的塑造。如何在实景中提炼线条的美感?首先通过拍摄角度来强化线型的表现力。拍照时,我们围绕主体,通过相机的取景框仔细观察,选取最佳的拍摄点,使线条富有美的形态;其次,注意景物早晚的光影变化,即物体上明与暗的交界线,以及物体被照射而形成的投影线条,这类线条结构是根据光源方位变化而变化,形式简洁优美,清新悦目。
画面是两度空间的平面。为使它具有立体感,就要运用线条的透视规律,给人以三度空间的印象。因此,线条透视是画面空间造型的一个主要因素,它研究的是三个坐标向的点、线、角、面、体,伴随着视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画面线形的远近、大小、粗细,以及线条的发散与聚集,都随着视距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画平面上能通过线条体现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深度,表现出物体的立体形态。
我们欣赏一幅线条比较突出的摄影画面时,视线往往会不自觉地随着画面的线条进行视点位移,最终被引向画面的主体或中心。画面中的线条对读者具有指向的引导作用,它用自身的走向来约束人的视线外流。我们在处理画面的线条造型时,要掌握这个特性,用线条抓住读者的视线,使其一步一步地了解画面的中心含意。
(2)线型的系列
线条指被摄体具有明显的线性结构,使得在画面中可以形成的一些线条,如轮廓线、地平线等。线条构成的作品是摄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线条的形式有很多,线型可分为两大系列,直线和曲线。硬线条的折线是直线向曲线的过渡,是两者的组合。
直线——可分为垂直的竖线和水平的横线以及有斜度的倾斜线。
竖线:给人有力、坚实、庄严、高耸的感觉。由于垂直竖线的透视汇聚,会使被摄体显得高大宏伟。若是单调、平行的垂直线则给人以沉闷、呆板之感。
横线;像画面富有静态美,它平稳而变化小,行进徐缓。横线条构图其画面视野开阔,场面壮观,宜表现宽广深远的场景。如拍摄清清的河水,静静的湖泊等景物。画面中的水平线能使构图均衡,但是又有单调之感。可用小的物体加以点缀,改变平静的线条,使之有变化。此外,横线结构也适于拍摄海洋、高山,农村一望无际的大地等。画面的横线构图,一定要注意水平线的位置,否则有等分画面之弊。
斜线:一般指上升或下降的,有变化的坡形线条,它具有运动的趋势,适于表现运动的物体。它有较强的视线引向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到达主体,最能突出主体。它还有较强的透视感,可增强画面的纵深度。
曲线——曲线是富有自然美的、情感浓郁的、造型能力强的线条,在选择景物的曲线时,只能因势利导,使曲线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曲线才有艺术的价值。曲线在画平面中或上下弯曲行进,或向左右两侧弯曲,或向画面的纵深远行,使画平面增强三度空间性。而波浪式行进,螺旋式旋转,蛇形蠕动的曲线,不但能加强画面的纵深感,而且线形弯转,流畅活泼,富有动态。
使用线条结构画面,不仅整个画面效果鲜明突出,而且画面具有一种和谐的美。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切忌贪多,过多的线条会让整个画面显得凌乱不堪、没有章法。
2、和谐
和谐就是按照烘托主体和保证画面完整的原则,把画面的各个部分协调地安排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和谐分为均衡和对称两种。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1)均衡和谐
均衡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的对比。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画面结构的均衡,除了大小、轻重以外,还包括明暗、线条、空间、影调……等均衡的作用。如图所示。
(2)对称和谐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常可见到,特别在舞台摄影中用的较多。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的,拘谨的和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为多。
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以中心为界限,界限两边的物体的数量、形状、大小等基本一致。对称和谐的画面显得稳重和庄严,一般可用于拍摄建筑、风景等。但是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画面有些死板,缺乏生气。如上图所示。
3、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差异很大的物体放置在同一幅画面中,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产生对比,以达到增强表现力的效果。对比的类型和作用如下:
影调对比——借助景物明暗反差不同来进行对比,一般以明暗的和暗淡的进行对比
动静对比——利用比较慢的快门,拍摄运动着的物体,利用运动物体的模糊和清晰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动体的动感效果
虚实对比——利用大光圈镜头适当提高快门速度的拍摄,把背景虚化处理,与清晰的主体做对比,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形状对比——用小衬大,以低衬高,以短衬长等等,用不同的物体外形来进行对比,使其效果更加突出
4、结构图形
结构图形是运用一些平时熟悉的形状来安排画面,使各种景物都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到的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1)平衡式构图——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整,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变化式构图故意将主体安排在某一角落或某一边,能给人一思考和遐想的空间,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这种构图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对角线形构图是最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之一,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衬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画面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构图表现方法,利用了斜线作为主要的构图形式,因为斜线具有动感。在对角线构图在画面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动式,表现出纵深的效果。其透视也会使拍摄对象变成了斜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在摄影画面构图中,除明显的斜线外,还有人视觉感应的斜线,表现在形态的形状、影调、光线等产生视觉抽象线。因此对线性的把握是摄影构图运用线的关键。
(5)交叉线构图——景物呈交叉线结构,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画面以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形构图的特点,后者有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6)椭圆形构图——椭圆形构图容易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要特别强调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者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7)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8)十字形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影调或色彩的变化呈正交十字形,能剩余较多的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的背景和衬体,使视线自然向十字交叉的部位集中。多用于有稳定排列组合的物体,或者拍摄有规律的运动物体等。
(9)水平线构图——水平线式构图具有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等特点。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广阔平坦的原野、辽阔无垠的草原等。
(10)斜线式构图——斜线式构图分立式斜线和平式斜线两种,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11)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如果是自然形成的线形结构,这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角形斜边中心位置上,以图有所突破。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最好。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
(12)S形构图——这又是一种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画面上的景物成S形曲线的方式分布,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画面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物体时,首先应该想到运用S形构图。常用于表现河流、小溪、曲径等。S形构图具有曲线美的特点又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画面简捷明了。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C形的缺口处,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推移到主体对象。C形构图可在方向上任意调整,一般的情况下,多在工业题材、建筑题材上使。此外,半圆式的C字形构图,留有缺口,其缺口不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能给人活泼欢快的感觉,并有收敛视线的作用。S形构图是比较美的,也是常用的,它是双弯曲的正反两个方向的曲线组合,有对比又有变化,其双弯曲又相似而又相反,有统一的形,又有反向的对比,这种线条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我们拍摄盘山公路,弯曲的河流,曲折的小巷,产品的自然序列,生活中的瓶瓶罐罐,以及人体的舞蹈姿态,都可采取单弯曲或双弯曲及S形的各种曲线结构。由于心理因素,曲线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如凸形曲线使人有活泼激越之感,凹形曲线则使人感到低沉郁闷。只要曲线和画面内容配合起来,就能形成不同的思想情调。
(13)向心式构图——主体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现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视线强烈引向主体,并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4)放射式构图——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向四周扩散放射。这种构图方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尔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现场又比较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特殊效果。
(15)垂直式构图——垂直式构图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纵深。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等。
(16)九宫格构图——这是最为基本的构图方式之一,将主体安排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这种构图方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17)L形构图——用类似于 L 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 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 L 形也可以是倒 L 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鲜明。常用于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18)黄金分割式构图—— 所谓“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A:B=B:A+B,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提5:8的比率来表示,对于实用,尤其是摄影的构图来说,已经是足够准确了。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黄金分割”是一种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一件形象作品时这一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被合理分割的几何线段,对许多画家/艺术家来说“黄金分割”是他们在现时的创作中必须深入领会的一种指导方针,摄影师也不例外。黄金分割式构图又称三分式构图法(井字构图法)。将照片的横与竖各分成三等份。形成井字格。这种分割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井字格的四个交叉点是视觉重点,而右侧的两个交叉点又是视觉趣味中心。这是人的视觉心理的规律。它们往往是景物主体的理想位置。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黄金分割的作用
●处理好画面的稳定感:稳定在摄影作品中一般指景物的水平线、垂直线是否正确。
●处理好画面的空白:空白指画面上的空间,一般在拍摄动体照片时,必须注意运动方向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在人物拍摄时,人物视线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不会留下阻碍的感觉。
●调整视觉重点的位置:照片上最能吸引人的那一部分,就是视觉中心。若要突出主体形象,就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
黄金分割—荷花
(四)摄影构图需要注意的地方
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一幅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更不能尽兴地表达内容。在迈入摄影艺术的自由王国之前,只有掌握其基本规律和标准方法,才能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现象。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
1、画面撑得太足: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
2、地平线倾斜: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头撞南墙——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附加物缠身——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破坏了人物原来的形象
5、落格——当被摄者与高大的衬景在一起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剩下个脑袋,落在画面的下端,非常难看。
6、画面分裂——取景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
7、喧宾夺主——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8、缺乏趣味中心——取景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取、“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
9、各顾东西,神情不一致——在拍摄众人合影照时,人物的位置没安排好,不能形成一个向核心靠拢的趋势,画面形势呈分裂状,与作品所欲表现的主题不相符。
10、画面失衡——在构图时没有顾及画面的影调结构、色彩结构的协调,造成画面色彩,影调失衡,影像照片效果。小结:
构图的基本形式分为:线条、和谐、对称、结构图形等几种。思考题: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各有哪些特点?
第四篇:广告摄影教案(十二)(范文)
第二节:采光样式
(难点)
一.单灯及群灯采光法
(一)单灯采光法
在摄影的商品摄影中,使用单灯采光的情形很多,因为基本上,灯具盏数越多,越不容易控制,易造成混乱。
单灯采光时,此灯当然就成为主灯,依据被摄体的需要,主灯的方向可以是顶光、前测光、正测光或后测光,但应避免为正面光,因为正面光会抑制层次,使立体感尽失,是商品摄影的一大忌讳。
前测光可强调立体感与质感,是非常有效的光源,顶光符合“太阳只有一个”的原则,因此也是很自然的采光方向,将顶光稍往后偏则是“半逆光”的表现,具有明亮的特殊气氛。
由于单灯光源只从单一方向而来,容易使受光面的另一侧全暗,导致层次尽失,依次反光板和控光幕就成为单灯采光法最重要的搭配附件了。
控光幕使主灯扩散成柔光,反光板将光线反射到受光的另一面,是被摄体轮廓明显呈现,层次也就跟着出现。
(二)群灯采光法
有使因被摄体的体积较大或构图的需要,而使得单灯的光束显得过于狭小,此时可使用同一方向而来的多盏灯具,称为群灯采光法。
二.两灯至多灯采光法
两灯至多灯的采光法通常上一在描写被摄主体质感的主灯决定后,再视情况需要一盏盏加上去,例如阴影太浓了,无法用反光板补偿时,才加辅助灯;背景不够亮,或需特别表现背景时,才加上背景灯,认为主题轮廓需要有逆光,以产生“镶金边”效果时,才加逆光方向的强调灯,不加补充全体光亮的辅助灯。
有光线必然会产生影子,所有灯具都应考虑其光影的组合,多灯采光时一定要小心移动各光源的位置、角度及距离,仔细观察画面光影的组合,避免阴影产生或落在重要部位,必要时,需去除多余而只会产生干扰的灯光。
三.逆光采光法
当光源照射如玻璃类的透明体时,会因光亮差而产生浓淡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感即是对透明体最佳的质感描写。
逆光采光时,光源容易直接进入镜头而产生“耀光”,因此较少采用直接光,常需在灯光前加上控光幕或压克力板,使光源扩散成柔光。
使用逆光采光时,最常使用的辅助器材是“摄影台”,珍珠面质感的白色压克力摄影台面,可以便逆光采光法时灯具由后方照射而来的采光方式。
逆光采光法光源可由正后方直接向主体投射;将灯具向上或向下移,使光源由后上方或后下方而来,都可算是逆光采光法的变化形式。这些形式都适合透明体摄影的采光。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灯具前加上彩色胶片,或以遮光板遮去一部分光源,使呈现出来的光影效果更具变化。
四.光棚环围法
所谓光棚环围法,乃是将被摄体四周用描图纸或市售组合完成的控光幕围绕,光源在描图纸外向被摄体投射,镜头由适当的位置穿透描图纸予以拍摄。
这种拍摄法常用于立体形态的金属器物,例如不锈钢锅具,茶具等。为避免其表面会反映周围景物,而形成棱乱的线条,我们也可以使用描图纸做成像“蒙古包”状的中空棚子,将被摄物围绕后,光源置于棚外向主体照射,光线穿过描图纸而扩散成柔光,金属器物表面只能反映白色的描图纸,形成均匀平顺的金属光泽。
相机穿透描图纸的位置需注意配合摄角的选择,并避免破坏被摄体表面的反映。
五.平面反光法
形态简单且平面化的反光体,只要使用“平面反光法”即可达到前述“光棚环围法”的拍摄效果。平面反光法有两种拍摄形式“
1.以大块白色反光板将灯光反射到被摄主体上。
2.在灯前放置一大片描图纸或控光幕。
不管使用反光板或控光幕,皆需掌握被拍摄的反光主体,能反映反光或控光幕的影像,也就是由相机的位置观看被摄物,其所反映的是反光板或控光幕的影象。
另外,我们可以在反光板或控光幕上贴上黑色纸条,则反映在被摄体的影像就会产生黑色线条,可加强主体形态的描写,产生更细致的光影效果。
第五篇:广告摄影教案(十一)
第三节:被摄体分析
(重点)
从商品被摄影的角度来分析被摄体,基本上是依据“质感”来分类的。“质感”原来属于触觉的范围,又称“材质感”,美术的术语则称“肌理”或“物肌”。
摄影则将“质感的表现”定义为:利用摄影手法,有效地将物体表面特有的感觉描述出来,使人由观看相片即能看出触觉应有的感受,例如粗糙、光滑、柔软、坚硬、冷热等。
清楚而忠实地描述各种物体表面的质感并不容易,因此在商品摄影上,依据光线被材质反射、穿透或吸收的情形不同,将所有的被摄体大略分为三大类:
1.反光体
2.透明体
3.吸收体
虽然这样的分类并不能涵盖所有物体表面的特性,但因灯光是描述质感的重要功臣,所以这样的分法可以帮助我们有系统地了解采光技巧,进而将质感忠实再现出来。
这样分类的另一个难题是:许多商品并不是由单一种材质构成,例如金属的表现配上皮革的表带,透明的玻璃香水瓶,其瓶盖是金属制品。
在拍摄多种材质的商品时,只要把握:1.重要的 2.大面积 两项原则即可。例如拍摄手表时,当然以反光的表面为主,而香水则以透明体来处理即可。
一.反光体与半反光体
反光体能将周围景象反映在其身上者,例如不锈钢器具、电镀制品、光滑的塑胶、汽车等。半反光体则是指表面非常平滑的物体,例如皮革、珠宝、磨光的木制品等。
(一)反光体与半反光体拍摄要领
拍摄与反光或半反光体可使用相同的概念,因为重点都是要处理物体表面的反光。例如里珍珠之类的反光体,若未能做出反光,则看起来就只像是黑色的色块,而不像珠宝了。
但由于反光体会反映周遭景象,故应着重于遮断这些不必要的投影,而半反光体只要利用扩散光,将平滑的质感作大面积的光,以表现反光体的质感。
(二)反光体的拍摄技巧
1.光棚环围法 光棚环围法适合较立体的反光体,因为这种采光法可以完全遮断周围景象,避免投射在被摄体上,光源的处理有时并不需要很均匀,以便在反光体表面形成明暗层次。
2.平面反光法
平面反光法适合较平面化的反光体。
3.喷雾法
在反光体表面喷上专用蜡(又称消光剂),可消除,周遭反映投影。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单省事,缺点则有:
(1)容易失去反光面特有的质感。
(2)可能引起化学反应而伤害商品。
(3)商品质的摄影作品不适合使用此种方法。
4.遮盖法
使用大毛刷,沾取化妆用的蜜粉,扑在反光体上,使用量的很多,视反光体表面纹理而定。
5.偏光镜
在镜头前加偏光镜,即可减弱反光体表面反映的投影。
二.透明体与半透明体
如水晶、玻璃之类,可透过物体,清楚看见其背后之景象者都称为“透明体”;而如玻璃,塑胶制品等,可看见背后光影的变化,但不能看清景象者,称为“半透明体”。
(一)透明体的拍摄要领
透明体与半透明体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透过”光线,而非“反射”光线。因此采光方式以偏后侧的逆光,表现物体晶莹易透的质感为拍摄重点。
(二)透明体的拍摄技巧
通常配置白色压克力板的摄影台,以逆光表现。
背景以白或黑为主。花色背景或被摄体后面有其他物品时,容易产生干扰的情形。
采用黑色背景时,可利用两侧照射的光源,描写透明体的轮廓边线。
使用有色背景时,可在瓶身背后立起一张大小,形状比被摄体略小的白色纸片作为衬纸,以呈现被摄体的原色。
如需前侧补光以增加亮部效果时,可利用遮光的技巧,使灯光变成长条状,以避免光源在透明体上形成混乱的反光。
透明体的各指纹及毛屑很容易被察觉,拍摄时应特别注意清洁。
利用使用色素或水彩,可以调处比酒、果汁更亮丽的色彩。
(三)半透明体的拍摄技巧
与反光体的拍摄观念相同,利用经扩散或反射的柔光,将正面的光滑质感表现出来。
辅助灯的位置不管高度如何,只要处于被摄物后方,皆可表现其透明感。
三.吸收体
简单的说,除了反光体及透明体之外,其他不会反光也不会透过光线的物体,皆可以归类成“吸收体”。例如布料,绒毛玩具,以及皆有粗糙质感的木制品等。
(一)吸收体的拍摄要领
吸收表面不象反光体或透明体那样光滑,常会有凹凸的情况,使用硬光能造成比较强的明暗对比,产生明显的纹路,因此我们常采用侧面方向的硬光来拍摄吸收体。
表现吸收体质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影像要非常清晰锐利。“清晰锐利”严格来说必须掌握对焦、景深、快门震动、底片解析度、镜头解析度等条件,这对一个业余的摄影人士而言,并不容易!
(二)吸收体的拍摄技巧
(1)以侧面方向之硬光为主灯。
(2)另一侧使用反光板。
(3)影像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