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教案(含5篇)

时间:2020-04-22 13: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塞》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塞》教学教案》。

第一篇:《出塞》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出塞》教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

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

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

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

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xx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

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著名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塞》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二、诵读,觉“塞”之味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击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

史记记载:

(点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

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5、师:当飞将军李广在边塞的时候,匈奴数年不侵。还有“白骨乱蓬篙”的惨剧吗?(不会)还有“人为还”的悲剧吗?(不会)

边塞还会有悲惨、恐怖、可怕吗?(不会)

6、小结:龙城飞将在,数岁不敢侵。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龙城飞将在的边塞是怎样的边塞啊?(安宁、祥和、和平……)

7、引读:一边是悲惨、可怕、恐怖,一边是安宁、祥和、和平,哪一种才是人们心中的边塞呢?(安宁、祥和、和平……)

师:所以,当悲惨一次又一次弥漫在边塞时,人们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死亡一次又一次盘旋在边塞时,人们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恐怖一次又一次笼罩在边塞时,人们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过度。师: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至今已是二千多年,这两千多年,边塞是战乱得多,还是安宁的多?你能说说自秦朝到现在,在边塞发生过哪些战乱吗?(指名说)

2、出示历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

清朝数百年,西方列强入侵;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

(配低沉的音乐,学生默读。)

3、学生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结:看看,这就是几千年的边塞,这就是多灾多难的边塞,这就是充满苦难、死亡、与可怕的边塞。

当匈奴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今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八国联军、日本帝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边塞二千多年,则战乱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企盼,一种呼唤。你们说说,人们心中呼唤的是什么?(和平、安宁)

5、师:企盼安定,呼唤和平。尽在这首出塞28个字。一起来读读这首出塞。

6、总结: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企盼和呼唤啊!

板书:

出塞

唐 王昌龄

悲惨 安宁

恐怖 边塞 祥和

可怕 和平

【《出塞》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出塞》教学教案设计

2.出塞 教案

3.课文《出塞》的教案

4.出塞教学反思

5.《出塞》教学反思

6.出塞的教案设计

7.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8.《出塞》教学设计

9.出塞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昭君出塞教案

《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

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

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四、匈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33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兵.”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忘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引出问题:诗人是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对昭君出塞持肯定态度,起到协调匈奴与中原民族的关系,确保了稳定和发展.称之为“和平使者”,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六、后世纪念

教师展示幻灯片,给学生介绍昭君的故里,墓葬。课堂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第三篇:出塞教案 文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边关 征人

出塞 明 月

对英雄的渴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7)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8)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9)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0)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1)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4)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5)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

(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人未

同情征人

渴望和平

热爱祖国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背诵《出塞》,试着默写,对照板书检查更正。

了解“塞”的含义,简要介绍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说一说:

读诗句。理解大意

初识本句的写作特色: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拓展:运用了互文的古诗句

2、品一品

1、品味“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精妙之处。

学生自读自悟,比较:一轮明月照边关。

理解明月、边关作为符码,所蕴含的思乡情、征战苦。补充相关诗句。

体味: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

2、品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认为,这一句该怎样来读?(抽生读,师相机点拨)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无数生命的死去,诗人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痛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3、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军士们在万里之外征战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相互搀扶着,颤颤巍巍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柔弱无助的妻子,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边关,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角的泪,怨一声——

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她在心中默默的念着——

3、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安史之乱时,杜甫在《石壕吏》中所描绘的情景,更使人同情——

再读。

(二)品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了解“用典”及其好处;举例

(3)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拓展:引读:是啊,战争是无情的,“十五从军征——”战争更是残酷的,“战城南,死郭北——”

千百年来,多少人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妻离子散。王昌龄还有一组《从军行》,诉不尽的征战苦,流不尽的相思泪。引读《从军行》五首。

不仅是王昌龄,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也看到常年戍边带给人们的苦痛,引读“黄河远上白云间——”;所以,当恶战在即,将士们斟满了“葡萄美酒夜光杯??——”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

(4)整体再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否真的有了龙城飞将,战争就会结束?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战争”的看法?

(2)教师总结,升华认识。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

齐背《凉州词》。

生谈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课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师: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生2: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指名读诗,相机评价。

2、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两生读。师评价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理解“互文”,相机板书:明月边关

四、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2、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战事频繁,生死惨烈,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发表见解,读中悟,悟中读。

预设:

生1:明月——

引导体会思乡之切

生2:长

引导体会路程长、历史跨度大,将士们征战艰辛。想象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生3:未

引导体会失望与无奈。

„„

齐读。

3、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4、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可怜的妻子,孤苦的孩子,对儿子、对丈夫、对父亲的期盼,都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还有痛恨,还有愤怒!

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该死的战争,控诉它吧!——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同学们,你们也一定希望征人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幸好,征人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2、出示资料,了解“龙城飞将”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要是李将军在,就„„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质疑: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人们之所以怀念他,是因为——

生:希望朝廷起用良将,希望战争平息

板书:起用良将

4、对比: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将领寻欢作乐,醉生梦死

引读: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

5、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已亥岁二首》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交流看法与感受。

6、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痛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不仅仅是征人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

(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板书:人民

是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齐读全诗。

五、激情诵读,升华感情

1、国难思良将!所以诗人会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难道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一定能够平息、就会有和平吗?

交流看法。

2、出示战争名言

3、师总结:今天,我们的国家虽然暂时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但几千年的屈辱历史让每位华夏儿女没齿难忘,世界强权和种族歧视也时时在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安危,我们在呼唤世界和平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只有强大,只有发展才不受外辱,才可以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我们把这种豪情壮志通过诗,通过读书告诉全世界!

(齐声背诗)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积累、赏析边塞诗,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第四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 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这固若金汤的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第五篇: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出塞》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把我们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一看,说出你的感受。播放视频(生回答)

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最为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手书诗题,齐读课题。(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

1、“塞”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单介绍诗人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天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也被称为“七绝圣手”,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播放录音、跟读

3、划出节奏齐读

4、男女PK读

5、师生共读

四、明诗意

1、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

⑴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⑵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⑶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⑷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五、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行。读了这一句,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生读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播放尸横遍野的战争视频,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行。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又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板书:悲)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

12、汉代的将军李广,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启用良将„„)

13、老师想到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诗的后两行是什么意思?(板书:终不还)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

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生齐读)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板书: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七、作业练习

下载《出塞》教学教案(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塞》教学教案(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课堂实录(黄山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授课:洪艳艳(屯溪区黎阳小学) 评析:胡莉莉(休宁县海阳一小)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师:我想先问......

    《出塞》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出塞》 教师:马愿生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语文21课 授课教师:马愿生 课题: 《出塞》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一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一、赏析背景 1. 诗题解读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2.简介边塞诗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师:张丽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