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四、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第二篇:化学平衡 教案 说课稿
化学平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XXXXXX》。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教材在介绍蔗糖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g)在1L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旧(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方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四、重点、难点
因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下一课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举一些熟悉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
[教学设计]给出可逆反应H2(g)+I2(g)2HI(g)引导学生总结出:(1)可逆反应包含“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 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 然导入新课。蔗糖的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溶解平衡状态。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率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设疑]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建立起一个平衡状态呢?试以CO + H2O CO2 + H2 反应为例,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 ,H2O(g)的浓度和生成CO2、H2的浓度如何?正逆反应速率如何?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在t2时,V正=V逆)③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从t2开始,外界条件一定时,各组分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速度与平衡的关系 1、2、3、,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不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化学平衡的标志是:①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保持不变。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设疑] 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有何共同之处呢?化学平衡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有: ① 逆: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 ③等:V正==V逆
④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恒定
⑤变: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改变
同:在外界条件一定时,相当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间,不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X(g)+ 3Y(g)↔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
A.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 a mol X,同时生成3a mol Y
C.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X、Y、Z的分子数比为1:3:2(三)、小结
小结时着重强调在平衡状态时存在的关系:
(1)现象与本质(V正=V逆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为表面现象);(2)动与静(正反应和逆反应不断进行,而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内因与外因(条件改变时,V正≠V逆,平衡被破坏,外界条件一定时,V正=V逆,平衡建立)。
(四)、布置作业:课本41页练习一和练习二。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是对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而言。对某一反应物来说,正反应消耗掉反应物的速度等于逆反应生成该反应物的速度。
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等价标志
所谓“等价标志”是指可以间接衡量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1)与等价的标志
。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如: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如:。
③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④化学键断裂情况=化学键生成情况。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对不同物质而言,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分子内的化学键多少有关。如:对反应则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当有3mol H—H键断裂,同时有
键断裂,(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①质量不再改变:各组成成分的质量不再改变,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再改变(不是指反应物的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②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如:
除外]
③对气体物质: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化学计量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但不适用于
这一类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⑤有颜色变化的体系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⑥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当各组分(不包括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时,则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第三篇:说课稿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一)章节地位本章节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理解和学习爱国主义的定义、特征,教会学生理性爱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他们不断学习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和地区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章节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会理智爱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可以教会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做德才兼备的人。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章节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四个部分。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使学生懂得和了解爱国的基本要求,做到真正的爱国和理智爱国,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中国精神的内涵,学习和掌握爱国主义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相关的政治和理论知识。2)能力目标
通过该章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执政问题、地区发展和社会问题,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3)素质目标
本章节主要学会关爱包容、博爱报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道德观,学会关爱社会、报效祖国。在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所一致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品格和优良传统,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与其它章节相比,本章节更注重融合思想、政治、知识和实践性于一体,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因此,对老师来讲,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来说,则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4)情感目标
通过美丽的山河景色、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了解和学习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等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学习中国精神、了解中国梦的含义,充分学习时代精神以及地区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激发正能量。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按照培养目标,采取“重点讲授,自学相辅,实践强化”的教学原则,将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及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模块的分配
根据课程任务,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模块教学体系。具体分为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和课外实践模块。
1、理论教学模块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案例式、启发式和课堂讨论式为主,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学习。
2、自学模块
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充分学习中国精神和地区精神。自学模块把课堂教学 2 和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3、课外实践模块
本课程的实践模块为“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结合理论教学模块,设计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课程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
以爱国、立志、树德、做人为教育主线,引导和教育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探讨人生意义,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学习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个人爱国情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五)解决办法
除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进行课外延伸,占领学生管理阵地,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爱国宣传活动、展板、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专题和针对性教育;发挥学生活动“成长成才”的作用,把教育内容引伸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理论教育:课堂教学,着重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及思想道德修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知理论,净化学生思想,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
学习阵地的延伸:课外教育,着重于将课堂所教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每学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主题,结合日常学习管理,帮助学生消除困扰,释疑解惑。
成长成才:自我教育,通过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着重于让学生感悟人生,强化实践,强化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实施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互动教学,合理利用多 3 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视频进行教学。以实践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余时间的讨论时资料收集,加强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
四、教学资源
1.可供利用的教材和数字化教辅资源
教材:教材选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此外,校内的图书馆以及网络化课程的课件和知识分享等平台都可以为本章节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2.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实现知行合一。本章节的实践教学计划为2个课时的“爱国主义”主题演讲。
第四篇:说课稿件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水平五职一年级,是短跑技术教学单元第三次课。
本次说课共有九个内容,分别是: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程序、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施本课程计划,本次课教学计划的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结合短跑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制订的。
一、本次课的指导思想是: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授课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技能外,还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短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所有起跑姿势中,蹲距式起跑更能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获得最大的初速度。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的运动技术。这两个运动技术掌握对短跑运动水平的提高,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对体育课的热情很高,很多学生乐于在体育课上表现自己。但通常没有足够的耐性,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练,在课堂中会经常做一些不符合运动规律的自创动作,如果不加以规范容易形成错误动作定型,影响其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当前独生子女多,合作意识较弱,通过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集体意识。
四、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3个: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蹲踞式起跑技术及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掌握蹲踞式起跑以及起跑后的加速跑的技术和要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自我,发展思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协作,互相鼓励的学习氛围和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有4个:
1、学习“各就位”“预备”“跑”起跑技术。
2、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
3、学习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
4、学习蹲踞式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
六、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起跑技术及起跑后的加速能力。
2、难点: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的衔接。
七、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本次课将根据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教材的特点,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遵循其直观性和自觉性原则,采用下列教学法:
1、讲解法:通过揭题,说明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分解和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愿望,进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学、练习法: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再通过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开创一个和谐、平等、高效的学、练平台,促进动作技术的掌握,从而产生运动欲望,开拓进取,达到目标。
八、教学程序:
本次课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程序分为课堂常规、激情引趣、学习体验、调节评价四个基本部分。
(一)、课堂常规:我将课堂常规部分安排为5分钟,通过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内容、目标;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等内容,强化课堂纪律,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为接下来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二)、激情引趣:激情引趣部分的20分钟,我是这样安排的:由于机体存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的惰性,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生,摆脱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惰性,激发运动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我将安排一套自编的8节徒手操(10分钟):例如:(1)头部运动(2)肩部运动(3)扩胸运动(4)腰部运动(5)膝关节运动(6)弓步压腿运动(7)侧压腿运动(8)手腕踝关节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由上至下的徒手操的练习,使学生的机体从相对安静的状态唤醒起来。我们都知道,单单靠这么一个徒手操来唤发学生的运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我将安排专门练习(10分钟),例如:(1)小步跑接快速跑(2)高抬腿跑接快速跑(3)后蹬跑接快速跑(4)转髋接快速跑。用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通过以上的徒手操和专门练习使学生真正克服生理、心理惰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体验:
由于学习体验部分是本次课的新授知识部分,既重点部分,因此我将安排45分钟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对于本次课的学习体验部分,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由于这技术涉及的注意事项相对于其他技术更多,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因此我将安排15分钟的时间用来学习这一技术,并准确的向学生讲述其动作要领:其动作要领,“各就位”口令前脚起跑线一脚到一脚半,后膝盖在前脚足弓处,相距一拳宽,两虎口张开,四肢并拢,两手间距略宽于肩,两臂伸直。“预备”口令两臂伸直,臀部慢慢抬起,重心往前移,臀部略高于肩,两眼斜看正前方,注意力集中。“跑”迅速启动。
要想做好蹲踞式起跑,重点在于:身体重心降低,起跑时蹬地摆臂动作连贯而有力。难点是:身体放松,快速有力向前蹬摆。在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完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及重难点后,我将组织学习进行练习:从原地徒手模仿起跑后摆臂动作——原地听口令练习蹲踞式起跑口令及技术——学生用起跑器练习起跑与摆臂结合等过程,由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促进学生掌握这一技术。
第二部分:学习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由于学生对这一技术认识较差,因此我也将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来教授这一技术,准确而简要的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跑时上体正直稍前倾,头要正,目视前方。起跑后,第一步不宜过大,前几步躯干前倾角度较大,以便获得较大加速度,随后步长和跑速加大,身体逐渐减小前倾角度。用前脚掌做扒地缓冲动作,后蹬腿、髋、膝、踝关节依次迅速伸直,摆动腿的大腿迅速有力的向前上方摆出且带动髋部向前送。同时两臂屈肘,以肩为轴,提高加速能力。
在讲解示范这一技术的时候,我将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并看清楚教师的示范动作,为接下来的练习打下基础。在讲解示范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反复采用蹲踞式起跑,听信号跑20米的练习——学生蹲踞式起跑后听击掌声音加快步频加速跑20米——女生站在起跑线前面5米,男生站在起跑线上,听口令练习30米追逐跑等练习内容,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真正掌握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同学学习某一动作环节时体会不完全,因此在学习完这两技术后,我将另外安排10分钟的时间,并划定4个学习区,例如起跑技术学习区,起跑后加速跑学习区,完整巩固区,心得体会交流区,用于完善和提高所学运动技术。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学习的区域,在这期间我将巡回指导并安排体验好的同学帮助体验还不到位的同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帮助的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意识。如果有学生需要特别指导的,我将安排1对1,或1对多等教师或同学互助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游戏部分(5分钟),为了有效的巩固本次课学习的内容,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将安排30米往返接力赛,进而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其方法为:将学生分成4组人数均等的纵队站在起跑线后,教师发令后排头同学跑出,绕过标志物后跑回,第二个同学原地接到接力棒后才开始出发,以此类推,以先完成任务队为胜。规则为①不能抢跑②必须在原地接到接力棒后才可以出发。
(四)调节评价部分(10分钟):
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在高强度的技能学习中恢复到安静水平,尽快消除疲劳,我将安排放松活动,导入情景,在愉快的气氛中和轻音乐的伴奏下,引导学生做放松性练习,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放松,促进疲劳的消除。并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总结本次课,促进学生在课后交流心得体会。并指导学生回收器材。最后师生再见!
九、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由于本次课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三次课,因此我预计,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90%的学生可以掌握短跑的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预计本次课学生的平均心率130次/分,练习密度为45%—55%,强度指数为1.5左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如上,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化学平衡说课稿
《化学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化工教研室,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叶凤霞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第二章第四节,课题《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高职化工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的形成、本质和特征有了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如何描述一个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还没有接触。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探讨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表达。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计算和化工工艺设计等知识的理论基础,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化学平衡”这一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我们的应用化工技术化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这两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方面:
(1)理解化学反应中存在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形成本质过程。(2)重点掌握平衡状态成立的条件、特征以及平衡常数的正确书写。2.能力方面: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化学平衡的本质、平衡常数的表达”。这是因为:
1.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平衡常数的表达。
2.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下次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移动以及有 关计算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平衡常数的表达是本节的重点。
3.化学平衡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4.学习“化学平衡”的目的在于应用,用它可以解释、判断一些实际反应进行的程度。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认识,精心创设问题情景,结合教材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也采用了讲授、讨论、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三、关于学法指导
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忘记学法指导。综合本节课的知识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课堂上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对比,归纳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教学过程的安排
第一步,引入课题。根据上节课所学“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引入课题,提出本科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激发兴趣。提出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步,指导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化学平衡的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步,精讲点拨。
第五步,习题练习。选用一些具有新颖性、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六步,本节小结 第七步,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可以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形象精练地呈现出来,对学生理解教材,2 开拓思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关于教具的选择
我选用了ppt课件。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