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啦》
教材版本:(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七课
教学设计思路:
唤起孩子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通过猜谜语引入课题。再以歌曲创设情境,唤起孩子们对下雨的感受,通过观察雨景图片,引导学生探究雨点儿的画法。通过欣赏、对比了解画雨点的要领。最后通过雨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用绘画形式生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对下雨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用发现的眼睛观察雨的变化,用长短、粗细、疏密等不同的点和线,表达雨景。
2.回忆下雨时的感受,表现出下雨时的真实情景或自己的想象。
3.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乐趣。
教具、学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小谜语,有兴趣猜一猜吗?
教师:请小朋友们听好。(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段,落到天里秧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奖励你们一首歌听好不好?
2.放音乐视频《大雨和小雨》。(这是一首一年级上册的音乐,学生都学过,要求学生一边跟唱一边做动作,大雨时声音要大,小雨时声音要轻,同时注意观察视频的画面。)
3.教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把老师带到了雨的美妙世界。今天美术课我们猜的谜语,听的歌都和雨有关,大家猜到我们今天要学什么了吗?(学生回答)
4.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课题,同时板书课题。(板书:下雨啦)
二、充分感知,探究画法
(1)雨的模样。
教师:老师先带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出示小雨的雨景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图片中的天气怎样?(下雨呢!)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在下雨?(雨点、雨线)
教师:音乐中用来形容大雨的词语是什么?(哗啦啦)
音乐中用来形容小雨的词语是什么?(淅沥沥)
教师:哗啦啦,淅沥沥多好听的词语呀!老师也给这组图片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想知道吗?老师起的名字是早春细雨。形容初春的蒙蒙细雨。
(课件出示大雨的雨景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这组图片和刚才的那组图片有什么区别?(这组图片的雨大)
老师给这组大雨也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倾盆大雨。(对词语稍作解释)
教师:那小朋友们是从哪里看出雨的大小的?(多让几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蒙蒙细雨——稀疏、软柔
倾盆大雨——粗重、稠密
(2)
雨的表现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雨的图片,哪个小朋友能从刚才的图片中总结出雨的画法?谁愿意上台来试一试?(学生上台展示,不管学生画的怎样,都要进行鼓励。)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雨点、雨线来表现雨,雨有大小之分,画面中的大雨和小雨又该怎样区分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步板书)
小雨——稀疏的线、软柔的短线;小、稀疏的雨点
大雨——粗重的线、密密的长线;大、稠密的雨点
教师课件出示三组雨线,提问:你认为哪组画的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观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画雨的要领:要有次序、有方向感。(板书强调)
(3)
雨中的故事
教师:雨中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家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发生在雨中的故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讲述)
(4)作品欣赏
教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朋友们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大家要注意观察,看看这些小朋友是如何表现雨的。(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画面色彩、画面中人或物的心情、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赏析。适时教育学生万物生长离不开水,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应该学会利用资源。)
三、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雨中的故事。
作业步骤:
1、勾勒外形:用笔勾画出主体的人物、动物或风景;雨点或雨线。
2、描绘表情:注意露出主体颜色,3、添加颜色:注意雨景的色彩。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播放音乐,学生作品循环播放,供学生参考。)
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要不拘形式,大胆表现。通过练习,生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对下雨的真情实感。
四、作业讲评
组织学生的作品,展开自评、互评。介绍“我”用了怎样的线条画了怎样的雨,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针对典型作业及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丰富情感,增强自信心。
五、本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观察了雨的模样、学习了雨的表现方法、讲述了雨的故事,表达了独特的心情,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美发生在《下雨了》……(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学生边听音乐边收拾物品)
六、板书设计
下雨啦
1、雨的表现方法:
小雨——稀疏的线、软柔的短线;小、稀疏的雨点
大雨——粗重的线、密密的长线;大、稠密的雨点
2、画雨的要领:要有次序、有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