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宝宝戴帽子》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宝宝戴帽子》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瓶盖的作用,根据瓶口特征,尝试用拧、按、扣、塞给瓶子盖上盖子,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瓶宝宝戴帽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根据瓶口特征,尝试用拧、按、扣、塞给瓶子盖上盖子
2、了解瓶盖的作用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活动过程:
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厨师小猴,厨师小猴遇到麻烦了,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他。厨师小猴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瓶盖混在一起了,让我们帮他找到合适的盖子盖上吧。
2、出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呢?引出瓶子和瓶盖让小朋友认识一下并仔细观察这些瓶子和瓶盖的形状、大小的不同。
3、师:这些瓶子宝宝找不着它的盖子朋友了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瓶口和瓶盖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罗纹并比较瓶口的大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盖子。
4、老师动手示范盖盖子的几种方法并让幼儿了解按、扣、拧、塞这4种盖盖子的方法并让幼儿分组动手实验尝试瓶子是用什么方法盖上的,并知道不同瓶子有不同的盖法。
5、让幼儿了解瓶盖的作用。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使用的是随处可见的饮料瓶,加上游戏使活动生动而有趣。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而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注重与每位幼儿的互动,这样活动才会更丰富而有趣,他们也会更乐于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
本文扩展阅读:瓶盖是密封瓶子用的,根据不同的功用,有不同形状、不同操作方法的瓶盖。
第二篇: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学习兴趣浓厚,幼儿常常可以在科学中想一想,动手做一做,通过各种感官活动来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在本次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中,我的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1.让幼儿以大胆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与声音的关系,这两条为主来开展活动的。
在本次科学活动的中,我出示的材料都是幼儿生活常见,都是幼儿熟悉的。
比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个空的瓶子,让幼儿听听瓶子会发出声音吗?小班的幼儿对于声音、动作等十分敏感,因此一个导入环节就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我让幼儿猜想怎么样才可以让瓶子发出声音来,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我们班幼儿的思维还是蛮好的,都能很好地回应教师。有猜想就要有操作验证的环节,所以接下来我让幼儿操作玩一玩瓶子,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的瓶子发出声音,会唱歌。以上几个环节幼儿与教师的互动都是蛮好的。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出示了许多的材料,让幼儿用材料来制作一个会唱歌的瓶宝宝,比如黄豆、绿豆、红豆、棉花、海绵、珠子等平常常见的材料。在制作这个环节中我缺少了一个猜测环节,如果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让幼儿先想一想哪些材料放进瓶子中,摇一摇可以发出声音来,接下来再去让幼儿操作,验证,这样的环节就比较好了。还有在这个操作的环节中,有个别幼儿可能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的要求是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放入到瓶子中,但是个别幼儿在瓶子中放进去了几种材料,这样与我的设想又有点出入了,就不能验证出来致谢是什么材料才可以让瓶宝宝唱歌了。
在这个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中,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的不足之处,让我了解要如何能更好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三篇: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
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物体与物质)
【活动目标】
1.参与操作活动,感知与发现不同物体在瓶罐内所发出的声音不同。2.关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体验玩瓶罐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一)材料投放:装有黄豆的红瓶宝宝、没有装黄豆的绿瓶宝宝人手各一个,黄豆、沙、米、纸、勺子各若干,《大雨和小雨》音乐。
(二)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瓶瓶罐罐、对瓶罐有初步认识:幼儿熟悉歌曲《大雨和小雨》。【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发现两个瓶宝宝的不同之处。
(一)幼儿自由探索两个可爱的瓶宝宝,比较绿瓶宝宝和红瓶宝宝的不同。
(二)提问:它们一样吗?
(三)围绕“为什么红瓶宝宝会唱歌,绿瓶宝宝不会唱歌”进行交流。
(四)小结:红瓶宝宝里面装有东西所以会唱歌,绿瓶宝宝里面没有装东西所以不会唱歌。
二、做一做,尝试让绿瓶宝宝发出声音。
(一)提问:有什么办法让绿瓶宝宝也能“唱歌”?
(二)出示有黄豆、米、沙、纸片、勺子,与幼儿一起讨论“让绿瓶宝宝唱歌”的方法:拧开瓶盖一用勺子舀豆一轻轻放进瓶内一拧紧瓶盖。
(三)幼儿动手操作,用勺子将黄豆、米等舀入绿瓶宝宝中,然后拧上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勺子把材料装进绿瓶宝宝并摇一摇,试一试是否能发出声音。
(四)交流分享:你在绿瓶子里放了什么?绿瓶宝宝发出声音了吗?
三、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绿瓶宝宝中摇动后会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
(一)幼儿分组操作,先将一种物品放入瓶中,摇一摇、听一听后取出,再将另一种物品放在瓶中摇一摇、听一听,比较前后两次操作后,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体在瓶中发出声音的不同。
(三)提问:你第一次在绿瓶宝宝里放了什么?这一次你又在绿瓶宝宝里放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四、唱一唱,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和着《大雨和小雨》的音乐旋律,引导幼儿尝试改变摇动瓶宝宝的力度为音乐伴奏。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1)继续将瓶子、黄豆、米等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引导幼儿探索学习。例如,引导幼儿分别在两个瓶子中放入不同数量的黄豆,玩一玩、听一听,从而发现瓶中放入不同数量的黄豆,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也可玩游戏“瓶盖找朋友”,尝试根据瓶口或罐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与瓶罐匹配。(2)在音 东区中可同时将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悬挂,引导幼儿击打(或摇动》并感知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节奏练习。(3)在美工区中提供大小不同的瓶子和装饰材料,开展给“会唱歌的瓶宝宝”穿上“衣服”等游戏。
家园共育:请家长利用亲子手册《瓶子琴》,开展有关瓶子的游戏。
第四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宝宝不见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宝宝不见了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幼儿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有些东西不能或不容易吸水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尝试理解饱和现象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哪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哪些东西不能或不容易吸水
2、难点:了解物体的饱和现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毛巾吸水的现象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个八宝粥瓶子(开一小口),记录表一张
(2)、每桌上有一盆水、毛巾、餐巾纸、海棉、石头、棉花、积木、毛线、泡沫等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哪些能吸水哪些不能)用
(3)、大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
(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3)、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
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
(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
(2)、打开八宝粥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
(4)、向幼儿提出疑问:老师刚才在你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毛巾(海绵)能吸水吗?(能)可是为什么我发现这个杯子里的水没有被毛巾(海绵)吸掉呢?
(5)、幼儿讨论实验得出饱和现象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再次实验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请幼儿回家与父母分享本次活动,并在家里寻找不同的材料和父母一起再次做实验。最后再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发现了什么新的材料以及它们的吸水性。
2、开展《水宝宝和纸宝宝做朋友》体育活动。(活动类似抢板凳,中间安排n个小朋友是纸宝宝,剩下n-1个小朋友在外围围成一圈,一个纸宝宝只能和一个水宝宝做朋友,外围的小朋友围着中间的小朋友转,老师一声令下水宝宝就要去抱住一个纸宝宝,没有抱到纸宝宝的小朋友淘汰。出现2人或更多人争抢的纸宝宝,则纸宝宝变成水宝宝,游戏继续。)
第五篇: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学活动《5的相邻数》教学反思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闫雪
本次活动我针对幼儿对“邻居”关系感兴趣且幼儿对相邻数有了初步了解但没有形成相邻数概念的现状,结合中班幼儿以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讲述来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情趣化、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大多数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抽象的数学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本次活动也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非常重要。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幼儿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让幼儿听起来有点模糊、混乱,这些不足都是我要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