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八册音乐活动课: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A B C 三个音乐主题的变化, 听辨各段主题曲调的出现顺序,提高音乐记忆能力。
2.通过竖笛练习,提升竖笛吹奏能力。
3.通过音乐活动的多种形式表现,进一步理解乐曲的情绪,体会创作的艰辛,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情景,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
1.听辨三段旋律出现的顺序。
2.竖笛的高音训练
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第八册《森林的歌声》,通过创造模拟自然界音响,竖笛演奏、演唱等形式,利用欣赏课开展音乐活动,给学生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和竖笛吹奏能力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乐段卡片
授课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初听(播放森林图片)6分钟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些可爱的动物图片了吗?春天马上到了,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里如果我们能去大自然里去看看美景,听听鸟叫蛙鸣该多好啊,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首乐曲,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深处大森林的神奇感受!(播放音乐)
1.仔细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生:青蛙、蟋蟀、蝉、鸟、猫头鹰等)
2.你能为这个乐曲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在我国台湾省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多彩的树蛙、威武的豹子、顽皮的小猴、可爱的小鸟等,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
有些音乐人就在思考如果把这些美妙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将是怎样的奇妙效果呢?于是在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鸟类、蛙类、蝉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100多种自然声音,制作过程耗时5年,创作了这首《森林狂想曲》,乐曲里听到声音都是真实的录音。
通过初步聆听了解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自然”就是美,理解创作的艰辛,尊重一切自然存在的实物,要做个有心人。
二、学习旋律,了解乐曲结构(10分钟)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三段乐谱,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下乐曲的旋律吧(分别出示A、B、C段)
分别A段用“LU”唱.尾声加上“呱呱”
B段用“beng”模唱
C段用“La”模唱
2.(复听)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乐曲,刚才的那三段旋律在乐曲中反复出现,请你仔细听, 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出现的?
全班分成三个组, 分别代表A B C 三个旋律,听到自己的乐段是就举手示意,派一名同学拿着纸板上台展示.形成乐曲结构图。
通过旋律学唱,训练音乐记忆能力。用不用的声音模唱,体会乐器的不同音色。复听时就能很清晰地分辨出乐曲结构。
三、学习竖笛吹奏(10分钟)
师:接下来的任务是我们用手中的竖笛来再现乐曲
1.(一起复习高音34565-
32345-
要求:气息急促,紧密)
2.学习吹奏第一乐段、第三乐段,学习高音2的第二种指法。
结合本曲进行竖笛教学,有效地把课堂器乐融汇在一起,比单纯学习要有趣得多。
四、师生合作表现乐曲(10分钟)
1、再次聆听乐曲
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制造的声音,并演示,一边听一边在自己的谱子上加上标记,大家讨论各种声音加在什么地方。
2、师生合作再现乐曲
A(电子琴)
A(竖笛)
B(电子琴)A(电子琴)
A(竖笛)C合奏(间奏)A(竖笛)
注意:没有学会吹奏的学生可以在师生演奏时加上自己创造的音响,吹竖笛的同学可以在老师弹奏电子琴时加上自己制造的声音。
通过师生不同乐器音乐的交替和学生自己创造的声音相结合,会是本活动课最为出彩的部分。
五、再次聆听乐曲
(4分钟)
根据自己创造的声音随音乐自由表现。
总结,同学们,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快乐的时光,同样,我们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世界才会因我们而美丽,今天时间有限,但是我们的创造是无限的,期望同学们做一个音乐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能挖掘更多美妙的声音。
再次聆听乐曲时学生加上自己创造的音效效果,能更加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