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推荐阅读)

时间:2020-05-10 17: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

第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2、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太阳与影子观察记录表(一)

太阳与影子记录表(二)

研究太阳、影子、日晷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相关文章:

1.《光和影》的教案设计

2.大班光和影科学教案

3.科学-太阳和影子-教案课件

4.《灯光》教案

5.《光和影子》优秀教案设计

6.小学美术《光和影的现象》教案

7.小学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8.光和影探索的游戏教案

9.太阳和影子课件

第二篇:《光和影》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光和影》教学设计

高桥镇何家小学

唐家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影子长短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8)、白纸(8)、长方体的橡皮(8)、实验记录单(8)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有趣视频?想不想看?一边看一边思考:

1、这是什么表演?

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

分析:播放的是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师: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板书:光和影

二、探究

(一)认识光源

1、课件出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这些图片那些是光源?

3、月亮是光源吗?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成为光源?

三、探究影子产生条件

(一)实验一:探究“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

1、导入:白天在阳光下,我们的影子总是一样的吗?(不一样)那么我们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谈)

2、师:那么你们知道影子与什么有关系吗?

3、它们有怎样的关系,你能说说吗?

课件出示:影子与光源的照射的角度有关系吗?

4、我们怎么验证他们的关系呢?(做实验)

(1)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实验方法。请学生读一遍。

(2)现在明白怎样做实验了吗?实验结束后我们评一下那个组做的又快又好,现在开始吧!

(3)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反馈:

(1)激励:现在谁愿意将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我们看哪个组积极踊跃,而且汇报得好。

(2)学生汇报。

(3)评价。

(二)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系”

1、引入:还记得视频里的大手拉小手的场景吗?

2、请学生猜测表演者是如何做到的。

3、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也就是说,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系,怎么验证他呢?(做实验)

4、师:简要的指导实验的注意点。

5、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反馈:

(1)激励:大家的实验成功不成功呢?现在谁愿意将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6

(2)学生汇报。

(3)评价6。

(三)实验三:探究“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1、课件出示实验图,问:当光照这一面时会是什么?当光照另一面时又会是什么?谁能猜到?(学生回答)

师:相信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猜测,等会把你们猜到的填到实验单上吧,这个实验会做吗?

2、学生做实验。

3、汇报

(1)激励:你们的实验结果出来了嘛?现在谁愿意将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我们看哪个组积极踊跃,而且汇报得好,我将为他们组颁发一块奖牌,谁愿意?

(2)学生汇报。

(3)评价。

四、拓展应用

1、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2、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3、小结,下课。

五、板书设计

光和影

1、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

3、探究影子的特点:

长短

大小

形状

光源的照射的角度

到光源的距离

光源照射的物体的形状

第三篇:《光和影》教案

《光和影》教案

普通学生

随读学生

(知识能力品德)教学目标、要知道影子产生的条:光源、遮挡物、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自己能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的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用处。、知道影子产生的条:光源、遮挡物、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自己能发光的物体;

3、知道影子的长短、大小形状与光源有关

(重点、难点)教材分析

探索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知道这节研究的是光和影子的关系

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示意图

21光与影

影子产生的条:光源

遮挡物

光源:正在发光且自己会发光

斜射

直射

离光源近

离光源远

光照面的形状

影子的形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随读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题

展示小狗的图片,观看视频《狗狗的一天》,让学生由视频中的手影表演激发对光和影的兴趣,由此进入今天的题——光和影

观看视频,并模仿视频中的手影活动。

、观看视频。知道要学的是《光和影》

讨论影子产生的条

展示手影及皮影图片,提出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2根据学生回答,整理主要问题:

⑴需不需要光?光从哪里来?

⑵影子是谁的影子?

⑶需不需要有东西承接影子?

总结:影子产生的条是:光源、遮挡物和光屏

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影子产生的条,明白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

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习影子产生的条,明白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

认识和判断光源

那么,什么是光源呢?先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判断一下这些是不是光源?(图片展示烛光、日出、萤火虫、荧光棒、月亮、灯泡)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提炼重要词语:能发光、在发光。

给出光源概念:像电灯一样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过渡:学习了光源这个影子产生的前提,那影子和光源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学学影子的特点。

学生明白光源的定义,并会判断生活中的光源。并思考光源与影子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同伴的帮助下,判断什么是光源

探究影子的特点

确定小组任务,完成三个小实验。由组长上台领取实验器材。

2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与光源的关系

实验一:影子的长短与光源角度的关系

实验员由小木块的左右和上方分别照射小木块,记录员在实验记录单背面画下影子,观察员负责核对检查是否属实,组长总结。

实验二:影子大小与光源远近的关系

固定木块位置,改变光源与木块距离,分别画下三个不同距离时的影子

实验三:影子形状与光源照射侧面的关系

利用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小木块,记录下影子形状大小

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分析数据,总结影子的特点

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参与实验

拓展与小结

根据最后一个实验的结果,给出“投影”的概念: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

2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影子产生的三个条、影子特点与光源的关系。

3投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小试牛刀(做练习)。

学习投影的概念;

小结本的主要内容;

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第四篇:开放式教案-光和影

坪 洲 小 学 开 放 式 教 学 设 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光

1、光和影

【授课对象】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五年级3班 【授课人】斯德琴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科学课上的小组合作,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点。秉承张校长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在开放的人际关系中合作,在开放的教学理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

二、教材分析

《光和影》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从认识光源、探究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和形状与什么有关等几个活动一一展开。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实际地去观察、整理数据、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桌上的材料,自主设计能形成影子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2、做光和影的实验,探究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与什么有关,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找到影子的特点。

坪 洲 小 学 开 放 式 教 学 设 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认识影子形成的条件;通过图片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光源。

难点: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影子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手电筒、长方体的橡皮擦、固体胶、A4纸(蜡烛、火柴等)、有窗帘的教室等。

分组实验:课本、手电筒、长方体的橡皮擦、实验记录单、铅笔、尺子、A4纸。

七、教学方法

开放式阅读、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导入:师展示手影视频,引出《光和影》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师从手影视频提问,手电筒、手、黑板等分别起什么作用,从而引出影子的形成离不开光、遮挡物和屏。

(1)认识光源。

师从“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提问“我们身边哪些物体可以发光?”,从而引出光源的概念,进一步补充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源。

2、影子的有哪些特点?(1)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的关系

师展示一组早中晚影子的图片,巩固光源,遮挡物,屏的概念,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提问“你能发现人一天当中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吗?”

师巧妙地提出“你能设计实验来探究影子的长短吗?”请学生们思考设计并操作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坪 洲 小 学 开 放 式 教 学 设 计

师总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顺便提到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照射的方向有关。

(2)影子的大小和光源的关系

师: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光源的关系,继续引导学生猜测影子的大小与光源有什么关系?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设计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总结:影子的大小与光源离遮挡物的远近有关。(3)影子的形状和光的关系

师: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的关系,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和光还有其他什么秘密,简单地请学生展示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影子的形状,从而得出: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的遮挡物侧面的形状有关。

(三)投影的介绍。

师:引出投影的概念。(像这种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请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投影的原理?

最后,再次请两个学生起上来合作演示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如让影子更长;让影子短些。让影子在遮挡物的右边;让影子在遮挡物的上边。让影子更大;让影子小些。让影子呈长方形;让影子呈圆形。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四)拓展——开放式作业

最后让学生预习下一课《阳光下的影子》,并搜集有关古代计时仪器——日晷的相关资料。

十、板书设计

光和影

1、影子产生的需要哪些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

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有哪些特点?

影子的长短和 有关。(光源照射的角度)影子的方向和 有关。(光源的方向)影子的大小和 有关。(光源离遮挡物的远近)影子的形状和 有关。(光源照射的遮挡物侧面的形状)

第五篇: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平上升为概念水平。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下载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大班健康《光和影》教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光和影说课稿

    《 光 和 影 》 说 课 婷 2011年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光和影》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知识体系属于物质世界。《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

    《光和影》说课稿

    《光和影》说课稿 胡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光和影》一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影子开始认识光......

    《光和影》优秀教案[五篇范例]

    《光和影》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

    光和影教学设计

    1、光和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光和影教学设计

    《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通过影子游戏,进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2、 认识什么是光源。3、 探究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4、 认识投影,发现物体的形状和......

    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2.1光和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和影》,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

    《光和影》教学反思

    五年级 上 册 科学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寻找问题,加快成长 周三周四连续两天的科学教师大比武活动虽然已结束,但是在本次赛课中我收获不少。从自己课前准备到上课和听其他老......

    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1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