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懂得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相等。
2.懂得长方形四个角相等,两条对边相等。
教学准备
1.正方形小卡片36张
2.蜡笔36支
3.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卡片
4.幼儿用书第7页
5.黑板简笔画:书上第7页内容
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认识它们之前,你们首先要记得老朋友的名字(出示各种图形卡片,幼儿认)
2.有一条弧边的图形是?(圆形)
3.三条边夹着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4.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5.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的图形是?(长方形)
6.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看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7.发放小正方形,人手一张
8.将正方形上下对折,比较长度是否一样,四个角是否重叠
9.得出结论:正方形不仅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也相等
10.谁能把手中的正方形变成长方形?
11.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相不相等
12.得出结论:长方形四个角相等,四条边不相等
13.看黑板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老师指,小朋友说出名称
14.观察有几个圆形,几个正方形,几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
15.观察每个图形里有什么礼物
16.发放小蜡笔,回收小纸片
17.幼儿将幼儿用书中图形里相对应的礼物涂色
18.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19.布置作业:数学练习册第6页
20.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803字。
第二篇:大班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
2、提高幼儿观察、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
教学准备:
每人8根小棒(6根一样长,2根一样短)、几何图形片、拼图二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幼儿兴趣。
T: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兄弟,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出示图形)
二、幼儿观察、操作,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操作活动:
①请幼儿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数一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
③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T:教师总结: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个一样大的角,都有四条边,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对面的两条边一样长。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房子和船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有几个。
3、分类活动
给每位幼儿发一套几何图形片。
①请幼儿把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的图形找出来,数数共有几个?
②请幼儿把四个角一样大,对面两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找出来,数数共有几个?
4、活动延伸:比比谁多
请幼儿动脑筋,用已学过的各种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讲出自己用什么图形拼出了什么物体?
第三篇:《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要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的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事帮指正,谢谢。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2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3
学生喜欢教学形式灵活动多样的,特别是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再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和评价,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学习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有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潜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恰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求。
布鲁姆说过: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巩固旧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4
一、备课
两次试上,第一次上完感觉非常糟糕,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点,但依旧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课那天,时间却绰绰有余,按照教案的流程讲最后一题时还有十分钟。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我在备课的时候很少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说还不能够去想到大部分同学的课堂反应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备课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备教材,备教法,学生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里,我做的还太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
平常上课时,班上的氛围挺好的,很多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也有部分调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学走神,但是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都过于规矩。在让他们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时,在我预想中他们应该是很活跃的,活动展开后就比较难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实际却是本份地坐在那里折折量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上课时,师傅说我要学会驾驭课堂,但是这节课很轻松的就控制住了课堂的节奏,环境有所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上课,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表现自己,像平时一样。
三、关于教具的准备
在听了郑主任的评课后,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没有准备到位。之前在网上看到某特级教师的说课,根据她的说课我准备了在课始给学生信封,一开始是每四人一个,冯老师在给我梳理的时候提到这边可能有点困难,后来我又每两人一个信封,信封这边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其实真正应该花时间准备的应该是给每个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以便在具体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能够一起测量,规范讲解。这边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以至于在课堂上他们自己测量时,出现了尺子长度不够,不会规范测量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要抓主要矛盾,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完全没有经验,需要多学习!
四、本课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是让学生分析和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本节课我更多的觉得是自己在说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归纳,就像在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这两个概念时我采取的方法也不对,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就能看出来,直接告诉他们长和宽,边长的概念,不去强化,不让他们自己多说一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多注重细节之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5
一、教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空间与图形”提出的`’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身边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三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是:弄清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引导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使他们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我采取了“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学习方式
本节课将体现一个张扬个性的课堂,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力争把讲授过程变成动态的探索过程,展现学生思维过程。
六、评价方式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况和展示知识的形式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七、教学流程
决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标指出:生活化的情境是学生熟悉、喜爱和了解的,在课堂上再起生活情景,会让学生感到很亲切,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课件出示校园楼景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当你沉醉在校园美景中时,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
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课件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认识由熟悉的校园过渡到数学上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了数学的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上学生活中的价值,能使学生养成自学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喜爱数学的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然后课件播放长方形正方形,说一说对它们的了解,根据已有知识判断课件中哪些图形不都是长方形、正方形。它的角和边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呢?自然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探索与掌握……”,“探索与理解……”是数学课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句型,它体现出标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也提出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对学生发现的一些特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喜欢的方式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等方法对自己猜测进行验证。这一环节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例如:可用直尺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可以用折纸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及四个角是否相等,也可以用木棒搭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验证等。这些活动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解了数学基础知识,以使他们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在学生以观察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特征。由于每个学生的观察、感受不同,所以他们的描述的特征也不同,如:“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形成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沟通。
(三)、巩固创新应用
将习题融入到《三兄弟赴宴》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思考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成功体验进而树立好好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再拼一拼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知识听构建。
(四)、总结延伸
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思考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成功体验进而树立好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把学生由课堂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想想“数学知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双次让学生感受数学力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八、预设反思
A、节课我力争体现“人人学习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标给课堂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思维,有的能研究三个图形,有的能研究两个图形,有的研究问题很全面,有的只注重了图形边的特点,而忽略了角的秘密,有的同学能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使我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A、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吸引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做中学变“听说学”为“做数学”。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达成互补。如在教学中没有直接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
以上是我反思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地方,本节课也存在着困惑,那就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对学生进行延缓评价?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6
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机器人引出新课,并借机器人鼓励学生,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进行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这一环节。叫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其实,在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3、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正方形时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不标准,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4、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5、教师的语言不凝炼,学生已经掌握的还要重复多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xxx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的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出发,让他们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再让学生找找自己所在教室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构建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及无限的魅力。
二、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发现虽然手中的长方形都不一样,但都是长方形,引发思考,小组讨论为什么都是长方形?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自己的发现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围一围、画一画等练习,让学生动手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画一画中,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练习中不断地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认识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改进:
1、在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是怎么认识长方形的?在认识正方形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去验证。
2、猜这个游戏环节可以放在最后,作为归纳总结。
3、练习中,画一画后可以再增加一个折一折的环节,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次加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
4、板书中要清楚的体现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适当调整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8
这一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基础上,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直观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为基础,用学生喜爱的搭积木作为活动的开始,通过描一描,从体上“分离”出面。学生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出三种基本的平面图形,通过分析和比较,将平面图形和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对应,学生感受了面与体的联系。
通过这一环节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把物体的面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名称。接下来让学生来分别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三个形体的特征及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下来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这些形状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分清体和面。通过交流、纠正让学生了解今天研究的是物体的一个面。引导学生在举例时能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此环节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中,又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和涂一涂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三种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活动中人人参与,在活动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积累了对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后,学生先通过猜想,判断能否围成圆,在动手进行验证,让他们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这时,我就要告诉学生这不是圆,把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当然本课有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掌握学情不够,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草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改进自身的不足。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9
为什么同一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设计一和设计二中的老师都是想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构知识:设计一的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为操作而操作”,他没有将这一学习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没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效果不好;而设计二的教师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他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上述设计一和设计二中“从‘体’上剥离出‘面’ ——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以往有些数学课上,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教学环节进入学生操作时,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学生各自动手。而且有时用于操作的时间可多可少。这种“摆设”型的动手操作看看很热闹,其实可能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因此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上述两个设计同样是认识长方形,设计一中老师设计的活动看上去很细,但指导上还不够到位,如: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这位老师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又如,在找长方体上其他面上的长方形时,这位老师仅伸出食指指着各个面,这又易使学生对“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会对他们的后续学习(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设计二中的老师引导认识长方形层次非常清晰,指导非常到位: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因此,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其次,体验还需要与学生的思维相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如果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那么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浅显的过程。因此体验要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例如设计二中学生亲历了看、摸、画、比等多样的活动,他们对长方形的感知很直接,这时候老师进一步引导:揭示概念,想像,找长方形,学生对长方形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体验就更深刻了。正如语文书上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课后练习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及在反馈汇报时学生语言表达的引导,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两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及合作中教师注重语言表述的引导,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1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校园风景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张彩纸、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彩色小正方形各四个,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2
对于本堂课,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我觉得,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排头兵,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课前准备很重要。要布置学生回家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亲手做钉子板。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课根本就没法上。不是用课件放放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一年级孩子做9的确是为难他们了,但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一个问题,有的学生钉子板上的间距没有空耗,所以围出来的图形不太像。
二、课堂组织要有序
本节课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马上学生就兴奋起来了,玩玩积木,玩玩钉子板,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我让他们摸长方体的面时,有学生手里还拿着圆柱,根本就不听老师的指挥。相比前一单元的计算教学,课堂秩序要乱了很多,所以也耽误了上课的进度。小孩子今天很兴奋的原因,我想也和平时较少有机会动手有关,如果能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习以为常了。
三、课堂语言要精练
今天上课语言有些罗嗦,甚至可以说是“韶”,所以课堂上学生反而不知道老师说的哪句话是重点,对老师说的话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精练、简洁、充满激情的语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让学生对它们的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少,且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本身就较生疏。为此,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例如:3.5英寸软盘、钟面。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的方法,与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出来。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
3、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
4、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所有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课时还未减退,他们拿着笔、纸在操场上寻找图形,当他们又找到一个平面图形时,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说:“庄老师,我已找到了10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就会学有成效。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将它看作是一种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
3、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15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第四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教学反思
第三周的时候我讲了公开课——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回忆这一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教学思路太窄,没有创新。
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但总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有点创新,很少有自己的思路,而是跟随教材进行教学,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思想想象和创造力,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自主探讨,愿学,爱学。
二、教、讲是心理素质问题。
按理说有几年教学经验,一年级的课程又不是很难,学生又好领导,可是在教学的时候还是紧张,心理素质太差。这也许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太少,没有锻炼的机会有关系,再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创新,多参加这样的活动,积极磨练自己。
三、对主题的理解,还需多钻研。
在设计教学环境时,尤其在让学生说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时?只注重认识,不注重学生的亲身感知,在让学生明白了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时,应让学生感知什么样的称为面?在这,没有细致教,处理的太粗糙。
“学无止境”多学多问多看,不断勉励自己,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不断提高。
第五篇: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
学生喜欢教学形式灵活动多样的,特别是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再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和评价,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学习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有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潜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恰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求。
布鲁姆说过: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巩固旧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不过知识点零碎,本节课要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把以前零碎的知识与经验整理归纳,要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多边形有准确的认识,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各种图形。重点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时,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围绕情境图,联系植树节。让学生回想自己做过的树木保护牌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不是立体图形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氛围活跃,有的说树枝比较细,如果用长方体做保护牌太沉了,容易把树枝压断,有的说长方体保护牌上的顶点容易刺伤树皮,等等。大家众说纷纭,都是站在保护树木的角度出发,和预想的一致,同时也复习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视动手实践,积累知识经验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究得发现。特别是自主练习中的剪一剪,把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成四个相同的图形,有几种剪法。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操作中丰富了对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周末,安排学生自己做课外实践,用七巧板做拼图游戏,通过摆、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造美丽的图案,也可把自己拼摆的`过程和感想写成数学小博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让学生乐学。
教学中学生知识薄弱点:
一、学、用分离。
部分学生知识点学的牢固,可不会活学活用。例如分别给出一个长方体的一条长和宽的长度,不会利用长方体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直接得出另一条长或宽的长度,部分孩子存在用尺子量的情况。同时学生区别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有困难。课堂注意把握探究活动的细节。教师折纸演示,充分揭示对边就是上下两条边为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为另一组对边,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即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为上边和左边不相等,上边和右边也不相等,同样道理下边也一样,这叫做对边相等,对比正方形,动手折一折,让学生自己汇报什么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说一说,同桌交流自己的认识,巩固知识。
二、部分学生习惯性的徒手画图,不用尺子,画图不规范。
三、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只顾剪拼,缺乏思考,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教学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以说促思,以做促思,慢慢的,逐步抽象特征。
知识简单,教学不易,切学切思切珍惜!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4
对于本堂课,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我觉得,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排头兵,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课前准备很重要。要布置学生回家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亲手做钉子板。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课根本就没法上。不是用课件放放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一年级孩子做9的确是为难他们了,但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一个问题,有的学生钉子板上的间距没有空耗,所以围出来的图形不太像。
二、课堂组织要有序
本节课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马上学生就兴奋起来了,玩玩积木,玩玩钉子板,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我让他们摸长方体的面时,有学生手里还拿着圆柱,根本就不听老师的指挥。相比前一单元的计算教学,课堂秩序要乱了很多,所以也耽误了上课的进度。小孩子今天很兴奋的原因,我想也和平时较少有机会动手有关,如果能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习以为常了。
三、课堂语言要精练
今天上课语言有些罗嗦,甚至可以说是“韶”,所以课堂上学生反而不知道老师说的哪句话是重点,对老师说的话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精练、简洁、充满激情的语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课主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张形状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问他们是什么图形,再要求他们在教室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孩子们观察细致,学习热情高涨。
二、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并数一数。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验证,动手试一试,再小组内交流验证的方法,最后反馈。
学生在讨论之前往往想法没有那么全面,通过讨论,很多孩子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两组对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有的孩子对折之后进行比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个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证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维被别人带跑,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孩子能学着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小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6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从‘体’上剥离出‘面’——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认识长方形,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
3、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9
第三周的时候我讲了公开课——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回忆这一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教学思路太窄,没有创新。
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但总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有点创新,很少有自己的思路,而是跟随教材进行教学,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思想想象和创造力,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自主探讨,愿学,爱学。
二、教、讲是心理素质问题。
按理说有几年教学经验,一年级的课程又不是很难,学生又好领导,可是在教学的时候还是紧张,心理素质太差。这也许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太少,没有锻炼的机会有关系,再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创新,多参加这样的活动,积极磨练自己。
三、对主题的理解,还需多钻研。
在设计教学环境时,尤其在让学生说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时?只注重认识,不注重学生的亲身感知,在让学生明白了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时,应让学生感知什么样的称为面?在这,没有细致教,处理的太粗糙。
“学无止境”多学多问多看,不断勉励自己,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不断提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书本、魔方玩具,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习材料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让学生自己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的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出发,让他们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再让学生找找自己所在教室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构建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及无限的魅力。
二、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发现虽然手中的长方形都不一样,但都是长方形,引发思考,小组讨论为什么都是长方形?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自己的发现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围一围、画一画等练习,让学生动手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画一画中,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练习中不断地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认识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改进:
1、在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是怎么认识长方形的?在认识正方形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去验证。
2、猜这个游戏环节可以放在最后,作为归纳总结。
3、练习中,画一画后可以再增加一个折一折的环节,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次加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
4、板书中要清楚的体现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适当调整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这一课时后,我对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我的教学预设是:
1、通过“摸”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平面和曲面。
2、通过“画” 表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是从“体”上剥离出来的。
3、通过“找”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进一步识别新认识的图形,体会“形”和“体”紧密联系。
4、通过“找”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同时体会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5、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
6、通过“数”图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7、通过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拼”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总之,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比较理想的,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一)是学生在“摸”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时,能够一下子体会“平”的和“弯曲”的面的不同,因为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了有目的性地问,如“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弯曲的?”而不是问:“这个面是什么感觉?”以免学生的思考、回答没有方向性。
(二)是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时,长方体保持不动,学生能根据方位说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因为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如果长方体转动,就很难数清一共有几个长方形了。
(三)在“找” 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时,学生能发现“隐藏”的图形,如:书签中的小孔是圆的,手绢中有许多正方形的图案;能发现教室前面墙上的国旗是长方形的,教室门上的锁眼是圆,田字格是正方形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当然,这是在共同研究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发现问题后加以改进的,我觉得这种“一课多上”形式非常好,能使教师通过共同的讨论发现问题,并研究怎样解决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看上去挺像圆的,这时,不应教师告诉学生这不是圆,应利用实物投影仪把那个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除了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还可以提供小棒“搭一搭”,通过更多的动手实践方式使学生加深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相信通过自己动手搭图形,学生可以体验到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搭成正方形,用两根长的两根短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形,搭不成圆。
(二)由于语言不够精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而这一环节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展开讨论交流,发展学生的能力。
今后要在课堂语言上下功夫,教学设计要更紧凑,随着学生认识的层层深入,更细化“提问”和“操作”的目的性,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3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备课
两次试上,第一次上完感觉非常糟糕,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点,但依旧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课那天,时间却绰绰有余,按照教案的流程讲最后一题时还有十分钟。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我在备课的时候很少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说还不能够去想到大部分同学的课堂反应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备课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备教材,备教法,学生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里,我做的还太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
平常上课时,班上的氛围挺好的,很多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也有部分调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学走神,但是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都过于规矩。在让他们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时,在我预想中他们应该是很活跃的,活动展开后就比较难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实际却是本份地坐在那里折折量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上课时,师傅说我要学会驾驭课堂,但是这节课很轻松的就控制住了课堂的节奏,环境有所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上课,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表现自己,像平时一样。
三、关于教具的准备
在听了郑主任的评课后,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没有准备到位。之前在网上看到某特级教师的说课,根据她的说课我准备了在课始给学生信封,一开始是每四人一个,冯老师在给我梳理的时候提到这边可能有点困难,后来我又每两人一个信封,信封这边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其实真正应该花时间准备的应该是给每个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以便在具体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能够一起测量,规范讲解。这边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以至于在课堂上他们自己测量时,出现了尺子长度不够,不会规范测量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要抓主要矛盾,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完全没有经验,需要多学习!
四、本课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是让学生分析和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本节课我更多的觉得是自己在说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归纳,就像在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这两个概念时我采取的方法也不对,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就能看出来,直接告诉他们长和宽,边长的概念,不去强化,不让他们自己多说一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多注重细节之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让学生对它们的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少,且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本身就较生疏。为此,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例如:3.5英寸软盘、钟面。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的方法,与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出来。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
3、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
4、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所有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课时还未减退,他们拿着笔、纸在操场上寻找图形,当他们又找到一个平面图形时,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说:“庄老师,我已找到了10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就会学有成效。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将它看作是一种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