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陶者》
(宋)梅尧臣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 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陶者: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
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2、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出示生字。lín chén zhān 鳞 臣 沾(碰到)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三、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2、总结: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四、作业。
1、2、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 陶 者 chén(宋)梅尧臣
陶 尽 门 前 土,屋 上 无 片 瓦。zhān 十 指 不 沾 泥,lín lín 鳞 鳞 居 大 厦。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出示古诗《池上》(这首古诗是描写的儿童。)
二、读诗。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古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4.师小结:
5.指导朗读、背诵。
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试背。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
2、解题: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1)、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 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 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本诗前两句写景,仅用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后 两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贴切。真不愧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板书: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抒情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悯农》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 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齐读课题,解题义。悯:哀怜。悯农:同情农民。
二、教师范读,学生看书听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三、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1、教师检查,注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2、你用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注意区别“午—牛”的字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光字头)这个偏旁。
(3)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3、教师总结: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流利
板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种形式美读。采用多种形式抽背。
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
(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
师引言: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有的是名山大川、奇松怪石、平湖飞瀑等。而瀑布更是大自然的一大奇景。
(二)理解感知,精读悟境
1、网络互助学习,理解诗义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点击相应的字、词、句的链接,巩固
诗义理解。)
2、网络录音操作,精读悟境
再现庐山瀑布壮丽景象图及诗句,有情齐读古诗,用朗读体现诗句表 现出来的美好意境。
3、交流:学了古诗,你有什么体会?
(三)总结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宿新市徐公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喜悦的,此时你脑海中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板书课题)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出示诗文内容。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全班认读“宿、徐、篱、疏、未”五个生字,学写“宿、徐、店、未、菜”五个生字。
(三)借助意象,入情入境
1、我们常说诗情画意,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想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可又不知道该画哪些景物,怎么画?你愿意帮帮老师吗?(愿意)
2、集体交流:
你想画下什么,什么样的,从诗中哪儿知道的?(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画菜花,师画一朵,问:你满意吗? 黄蝶,什么颜色?为什么?
急走,你能表演一下吗?走,在古代就是跑的意思。(2)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过渡:一心只忙着追赶蝴蝶的孩子,并没有留心周围的迷人春景。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文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墨梅》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本首诗。抓住“淡墨痕”感知“墨梅”的特征。
2.抓住“清气”初步感知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3.初步学习借助“意象”读懂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从“清气”入手,弄清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咏梅的诗,诗题叫《墨梅》。(板书课题)
1、作者,元末明初,王冕: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这首《墨梅》便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上的题画诗。
2、想想“墨梅”是什么意思?(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反复读,出韵律
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借助“意象”,赏析《竹石》、《马诗》
1.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马诗》,我们来读一读。
2.谈一谈这两首诗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情志?
(四)课下延伸
1.积累背诵更多咏梅诗。
2.收集积累背诵借物言志这一类的古诗。
四、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
同流合污
人之初——不知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14句三字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不知义”14句。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14句三字经的含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扩展活动: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板书: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香九龄 ——千而万
授课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3、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三字经》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又因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吗?
二、复习已学语句 1、2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递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
3、游戏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中误读的情况发现、研讨、纠正、强化。
三、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学文释义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二)、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四、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4、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5、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七、板书: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第二篇: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教学重点:
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明白与人相处之道。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播放MTV《三德歌》
二、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我来给大家上课吗?(因为孩子们平时很爱上我的课)大家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第二部分中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大屏幕投示),自由读,指名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短片,想不想看?
三、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播放电视短剧《布丁的故事》。
①.谁来说说他们错在哪里?违反了《弟子规》的哪一句?
学生很快说出上面有关语句,或其它如:“人有短,切莫揭“等语句。
②在我们自己家里或班里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我们该怎么做呢?
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没有谦让,更不能相互揭短,要和睦相处,父母长辈才放心
2、观看动画片《孔融让梨》 ①哥哥为什么让孔融先拿?
②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
③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
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读)
3、折筷子实验
①.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②如果是一把呢?
这个故事说明……
4、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动画片《将相和好》。①.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大的时候很不服气,开始说的什么?如果是你听了这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会怎么做?蔺相如听了怎么做的?蔺相如是怕了廉颇吗?他说了什么?从这儿可以看出蔺相如懂得怎样?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结果廉颇还生气吗?
②是呀,在言语方面如果我们懂得忍让就会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一个家庭中兄弟如此,将充满和乐;一个国家中将相同心,将国泰民安啊!这就是——(引读)
四、诵读
1.下面我们把学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2.请小朋友们一边读一边写,把今天学的这几句话写在习字本上。
四、谈一谈,升华感情。1.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我们就像一家人,大家亲如兄弟姐妹,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了吗?——(引读)投示: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不光《弟子规》教育我们这样做,古人还有好多关于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的成语、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以和为贵;得饶人处且饶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化干戈为玉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古贤臣出孝门…… 3.最后老师有一首歌送给大家。我们来一起唱一唱结束今天的课程。唱《三德歌》。
五、作业
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第三篇:国学教案
“走进端午,感受传统”主题班会教案
鼎湖中学 符晶晶
肇庆鼎湖中学 526070 ***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氛。
2、通过活动体会端午节全民健身、防疫袪病、驱邪避毒、倡导健康的节日主题内涵,促使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树立健身心的意识,促进快乐成长。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4、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地点:初三(1)班教室
三、活动人员:三年一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前准备:
1、上网查阅关于端午节的民俗、故事。
2、准备好活动用的布、针线、材料以及粽子和五彩线。
3、排演有关节目。
4、制作相关小报和媒体幻灯资料。
5、黑板中间写“走进端午,感受传统”的标题。
五、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感受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端午知识竞赛,以小组形式抢答。)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等。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端午知识竞赛,以小组形式抢答。)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同学们知道赛龙舟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吗?(学生交流)
4、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5、播放世界各地人们划龙舟比赛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划龙舟这一习俗延续到现在,算是强身健体的一种体育运动。(播放代表性的湖北民歌——龙船调)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4、你会包粽子吗?是谁教你的?在当时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感受?
5、吃粽子比赛
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粽子),接下来玩吃粽子比赛。(主持人讲规则)
比赛规则:参赛者以四人为一组,待主持人宣布“开始”后,蒙好双眼,各参赛选手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包装吃完粽子,当完全咽下后举手示意,由小组长检查无误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为完成游戏时间最短的获胜选手鼓掌。
(三)缝香包
先由主持人讲解缝香包的要领和针法,然后同桌两人一组,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再动手,同桌可以互相帮助。时间为15分钟。比赛结束后,由班干部推选出5个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制作人各自配戴自己的作品一块合影留念。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1)《端午》唐 文秀(2)《端午日》唐 殷尧潘(3)《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4)《浣溪沙 端午》宋 苏轼
3、主持人小结: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所以影响最广最深。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关于中韩端午之争延伸网上韩企抢注“端午节.cn”的事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交流)
(面对韩流的再次侵袭,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以防遭遇流失危机。)
2、现在有些人的注意力被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吸引了过去,被我们注意到的传统节日反而越来越少。你觉得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打算怎么过呢?(学生交流。)
3、有些什么好办法能增加端午的吸引力,让大家都更加关注这个节日?
4、倡导书:一张大的白纸,上面写:端午,我们的文化遗产。中间贴各种画和学生的调查表,教师率先用彩色笔写“我们的端午,我们的民俗”并签名,生随后签名。
5、主持人总结: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可是,韩国却已经提前申请了端午节为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这可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让它们代代相传!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记忆,节日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认同。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因为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传统节日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积淀的是广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从七夕的金凤玉露,到重阳的登高赏菊,从秦腔的底蕴悠绵,到京剧的唱念坐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华夏浩繁的史帙中显得那样熠熠生光、璀璨夺目。我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让华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七、班会拓展:写一篇作文:记述自己与父母一起过端午节的过程、见解和感受。
第四篇:国学教案
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并达到熟练背诵。
2、能结合注释、实例、情境,理解古文表达的意思。
3、深入理解并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经典、诵经典的热情。【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
2、深入理解并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教学准备】教师筛选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典故或身边故事。
教师:大家已经学习《论语》一段时间了,我们背一段听听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师:看这个字“信”人言合成单字,表明造字者对人言的重视。
教师: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信,诚也。”(板书)指的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关于这个字,你都能想到那些词:
学生:信用、守信、相信、书信、信口开河„„ 教师:看来由这个字组成的很多词语的意思离不开诚实。
在《论语》中,不同章节、不同人物,从多种角度提到并阐述了“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几句
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指名朗读,要求一字一音,字正腔圆。注意正音和断句,教师可以多做示范,带领孩子们读几遍。
课件可出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3、变换形式朗读:
①自己连读三遍。②男生一遍,女生一遍。
③横排火车,一排一遍。④谁愿意站起来带着大伙读一遍?领读。
4、试背:
①教师提示——子曰:“人而**,不知/***。大车**,小车**,其/*****?” ②同桌之间互相提示一下,看能不能背过,试一试。③全班试背:认为自己已经记住的请把头扭过去。
师生探讨:同学们,我们先想想,牛拉车把车拴在哪儿啊?脖子上?(勒得慌)尾巴上?(抻得慌)肚子上?(一拽,跑了)犄角上?(一摇头,绕住了)肩膀上!怎么拴?靠一根横木。(出示图片)輗和軏就是固定横木的木销子。这輗和軏重要不重要?(重要)有多重要?(没有輗和軏,车就走不了。)
教师带领背诵理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③那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信用”呢?
师生讨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们走的了呢?对,寸步难行啊!
三、思——深入思考体会
1、“人,要讲信用。”这是圣人的告诫,可人为什么非得讲信用呢?听老师讲个故事,也许你会得到启发: 【季布卖梨】
有一天,有一个叫季布的人到集市上卖梨。有人问:“你这梨子多少钱一斤呀?”“五文钱!”“这么便宜呀!我全买了。”说着,就急忙从怀里掏钱,掏了半天忽然一拍大腿:“嗨,瞧我这记性,钱袋子放在桌上忘拿了,我这就回去,你在这里等我一下啊。”买梨人心急火燎地走了,留下季布在原地等着。这时又有一个人问:“梨怎么卖呀?”“五文钱一斤。”“这么便宜呀!我全买了”。“我不卖!”“为什么?”——你们说为什么?(学生:他答应卖给第一个人了,不能说话不算话呀!)季布也是这样回答的。那个人来了劲头:“他买你的五文钱一斤,我买你的,十文钱一斤怎么样?”季布回答:(学生:不好意思,我不能卖,我得信守承诺!)
看来,信守承诺让季布在卖梨这件事上吃了亏。是这样吗?(学生猜测)我们接着往下听——
季布的讲究诚信的故事渐渐传开,他也因此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后来他成了楚霸王项羽的部将,刘邦多次悬赏捉拿,还下令有谁胆敢窝藏季布,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结果仍旧有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冒着灭门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师:如果没有当初的“诚信”作为,结果又会怎样?(生:***********)师:正应了孔子那句话——(师生一起背诵)
2、教师: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了“一诺千金”之外,还有许多有关“诚信”的典故,你都知道哪些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看。
①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这句话也出自《论语 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②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侍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齐读成语,师:她们都在反复强调着孔子那句话——(背诵)子曰:“„„”
四、融——与生活融会贯通
1、情境设置:该怎么办?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应该时时、处处都应该说道做到,言而有信呢? 我这收到两位同学的小纸条,是他们在这方面遇到的一点小烦恼,请大家来帮帮忙啊!
①昨天小明答应要给借小刚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今天早晨有些后悔了—— ②圆圆和方方是一对好朋友,她们俩情同姐妹,曾经相互表示:无论谁遇到困难都要帮助对方。今天考试,圆圆有道题不会做,想抄一抄方方的——
2、全班交流。师适时引导背诵原文,同时引出《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讲信用要合乎于“义”,这样的话才能实行。写起来一个简简单单的“信”,蕴含的哲理可是不简单哪!
五、品——品味语言魅力
让我们怀着对圣人的崇敬,再来品味这句箴言所蕴含的大智慧吧!
1、齐背。
2、教师重复后半句。
3、女生重复后半句。
4、背给自己听,背出心中的那份“诚意”。【板书设计】 论语
信
诚 义
第五篇:国学教案
第一课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1、激发学习兴趣,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帮助;
2、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评判断、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评判断、看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板书:
第1课
人之初
人: 好品质、好品行
生活与学习:好环境
学习与做事:专心致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一、导入: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二、介绍《三字经》背景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这本三字经,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孩子上学学的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三、诵读新句子:
出示新句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指名读,齐读,背诵。
师:三字经在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那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一学其中包含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
“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 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字义,句子的理解,让学生知道人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
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
“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给我们的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个小故事《曹操的5个儿子》,听了这个小故事,同学们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设计意图:通过小故事,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假如”“迁:变动,变迁”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4、师:在古代老师如何教,学生又是怎样学的呢?听听下面的故事,《奕秋教棋》听完后,想一想,你应该像哪个学生学习呢?
小结:在我们学习中,不管是教还是学,都应该怎样做呢?(专心致志)
在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定听老师讲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只有专心做事,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不管干什么都应该做到专心致志。】
5、师:你们知道在古代,“教”字中所包含的意思吗?
出示投影:甲骨文“教”
五、练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
六、总结: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
第二课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复习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前两句,谁能把这两句背一背。再简单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呢?
二、讲授新句子
1、请同学们先听个小故事《孟母三迁》,听了这个故事,你能用《三字经》中哪句话来概括?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孟母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收到好的教育,都能成才。师:《窦氏五龙》讲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事,请同学们认真听。
2、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谁吗?用《三字经》里的句子说一说。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小结:这个住在燕山脚下的窦禹钧,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常好的方法。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他的五个儿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3、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师:是啊!父母不能单纯的抚养你们,如果不让孩子接受教育,就是父母的过错;父母把你们送到学校,你们不好好学习,这就是老师不够严格,没有尽到职责。你们知道这是那句话吗?(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是谁? 下面请听故事《拒子入门》
小结: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4、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大声的朗诵第一课,人之初
四、练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指名读,男女生分读。五:诗歌欣赏:春夜喜雨
小结:生命中有很多动人的场景,这次,诗人是为一场夜雨而感动:春雨似乎懂得季节的变换,在这微风和煦的夜晚悄然而至,默默地滋润着时间的万物。总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老师也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在我们的呵护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