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谁的手,谁的脚》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谁的手,谁的脚》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科学教案《谁的手,谁的脚》含反思!
设计背景
手和脚是我们身体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手和脚不仅具有吃饭、走路、玩游戏的功能,还是他们学习探索世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的媒介。各种有关手和脚的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大脑潜能的开发与发展。这节课我们将带领小朋友认识其他动物的手和脚,知道动物们的手和脚与人类的不同之处。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动物的手脚外形及特征。
2、了解不同动物的手和脚的功能。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动物的手脚外形及特征,了解动物的手脚与人类手脚的区别。
活动准备
“自然放大镜”:《动动手,动动脚》、学习单:《超级比一比》、动物全身图片、动物图卡、动物脚型的图片。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一、律动热身《手心手背》:
1、教师示范律动的动作。
2、幼儿随音乐模仿教师做律动。
基本环节:
二、活动过程:
1、教师拿出一张图片,请幼儿猜测
——看看这是什么?
——猜猜这会是什么动物?
——像这样的脚可以做什么?
2、教师带幼儿一起阅读幼儿用书
——说一说图片里的人和动物用他(它)们的手(爪子)和脚(蹼、吸盘)来做什么事?
——为什么动物的脚可以做那么多厉害的事?!.快思.教案网出处!
——说一说动物的脚的外形特征和功能。
3、展示动物卡片及其脚型的图片,请幼儿进行动物与其脚型的猜谜语与配对游戏。
——将动物从头到脚的图片折成三折(脚、身体、头)
——只露出脚给幼儿看、猜猜是什么动物,并说说猜测的根据
——再露出身体和脚,最后揭露整张图脚型与动物图卡配对:
——将所有动物图卡与脚型的图卡盖住,充分洗图片后,依序排好。
——两人一组轮流翻图片,每人每次翻两张,配对成功后的可以将牌取回,未配对成功的话再把图片盖回去。
——最后谁拿到的图片多就算获胜。
结束环节:
三、请幼儿运用《超级比一比》学习单
看看其中的动物图片,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小手或小脚吗?比一比这些小手小脚的动物图片连起来。
延伸环节:
1、区域活动区:
* 科学活动区
在区域内放置挂图《动动手,动动脚》和一些相关各种动物的书籍,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基本特征。
* 益智活动区
投放动物脚和其他身体部位的图片,让幼儿自由操作。除了静态的配对游戏之外,也可以请幼儿表演该项动物的动作。
2、亲子活动:
请家长带幼儿去动物园,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动物,深入讨论动物的手和脚的明显特征和特殊功能。
教学反思
在本节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性环节较多,幼儿配合度较高,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并能发现新问题。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学问题提出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研究、讨论,寻找答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对幼儿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自信心、荣誉感、科学知识等方面,起到了锻炼和提升的作用。幼儿对个各种动物的手脚区分的较好,但对于手脚功能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在翻图片的过程中,个别幼儿对规则理解不是很清楚,会把没有配对的图片也拿回来,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将图片送回,这同时也说明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荣誉感,知道图片多就可以获胜,而忽略了怎样使图片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幼儿对事物关联性方面的训练。总体来说,本节课幼儿起了主导性作用,课堂氛围较为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良好。
本节课只是我设计的系列教学活动之一,我的活动除了让幼儿认识手脚的外部特征,了解人的手与脚所具有的特别功能,知道手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也会带领幼儿用手脚去探索环境,亲手亲脚实践各种活动,当然,我还会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手脚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不仅希望孩子能察觉手和脚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希望让孩子看到自己能力的展现,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心去从事各种活动。我的活动将不单单关注有关认识手脚的各种知识,更为注重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观察与比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以及通过实践增长他们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灵活的手脚、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让我们在“小手 小脚”的学习活动中,陪同他们一起健康成长!
小班科学教案《谁的手,谁的脚》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213字。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它是谁的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它是谁的宝宝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2.对动物的外形特征感兴趣。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它是谁的宝宝》。2.教学挂图:《动物的宝宝》。活动重点与难点:
观察、发现动物宝宝和动物妈妈的异同,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审美元素:
1.通过观察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动物的形态美。
2.小动物是从哪儿来的呢?自然界中,动物的出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通过老师的介绍,激发幼儿对这些奇妙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愿望。活动过程:
1.出示ppt:《它是谁的宝宝》,并引导幼儿对应观察。师: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宝宝吗?它们是谁?
师: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宝宝的妈妈是谁吗? 2.引导幼儿比较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
师:动物宝宝和它的妈妈长得一样吗?哪些宝宝和妈妈有一些相似?(如:鸡、鸭等。)
师:谢谢你们帮小动物找到妈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妈妈,小朋友们再帮它们找妈妈,好吗?
(幼儿拿出自己手中的小动物贴到相匹配的动物妈妈下方。教师观察小朋友贴的图片)
师:动物宝宝还有什么地方是和妈妈不一样的?(从动物的体态、身材进行区分。)
师小结: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图片。知道了鸡、鸭、鹅、蛇、乌龟都是妈妈生下蛋并孵出宝宝的,它们和妈妈的样子是差不多的,而且名字也是一样的。
3.出示教学挂图《动物的宝宝》,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观察蝴蝶和青蛙与其宝宝的区别。
师:蝴蝶宝宝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怎么长大了变成了蝴蝶的样子呢?(回忆蝴蝶的生长过程:毛毛虫-茧-蝴蝶。)
师:还有哪些动物小时候也和妈妈不一样?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长大了有什么变化?我们把它叫什么?(小蝌蚪-青蛙)
师小结:动物宝宝小蝌蚪和毛毛虫,它们的样子和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像,而且名字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长大以后就和妈妈一模一样了。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宝宝和它们的妈妈,知道了有些动物宝宝的样子是和妈妈差不多的,名字也是一样的。有些动物宝宝不仅样子和妈妈不一样,而且名字也不同。看来,大自然的奥秘可真多呀!下一次,老师再带你们认识更多的小动物,探索更多的奥秘。好吗?
第三篇:幼儿园教学反思:谁扔了花卷
幼儿园教学反思:谁扔了花卷
早饭后,我去盥洗室洗抹布,发现水池不渗水了。仔细一看,不知是谁把吃剩下的花卷塞到了下水口里。发现问题后,我没有马上去查问,而是耐心地等待孩子们小便洗手时自己去发现问题。一会儿,盥洗室里传来了叫喊声:“老师,水池子堵了。”我故作惊讶:“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这时,我发现豆豆用手指头捅下水口上露出的花卷,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不是我干的,真的不是我干的。”
堵在下水口中的花卷抠了出来,但是,没人承认是自己干的。这件事八成是豆豆干的,因为他平时吃饭少,爱挑食,并且爱扔吃剩下的食物,他刚才的言行也已让我明白了八九。但我不想在小朋友面前揭穿他,我急忙说:“好了,好了,不管是谁弄的,以后不弄了就行了。不过,我希望小朋友们做诚实的孩子,是谁扔的和我说一声就行了。”快到中午了,豆豆凑到我的耳边小声说:“老师,扔花卷的孩子承认了吗?”我说:“还没呢,不过那个小朋友仍花卷时镜子像照相机一样,把他的样子照下来了,等到他再去洗手时,水龙头一打开,镜子就会把他的脸照得通红,那样,大家一看就知道谁是那个不诚实的孩子了。”豆豆听了我的话,“噢”了一声就走了……游戏活动结束了,豆豆仍然没有承认错误。我想可能孩子心理有负担,大班幼儿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愿意在同伴面前暴露缺点。他一直有点儿紧张,表情很不自然,总是用眼睛瞄着我,一会儿,我发现他去了厕所半天还不出来。我偷偷在窗户外面看,他根本就没有小便,而是在里面打转。我发现他刚要把腿迈进盥洗室又出来了,他可能没有勇气面对镜子。我不能再坐等孩子来找我,而应主动去找豆豆,用我的诚恳、理解,帮助孩子尽快解脱。我看那儿没有人,就赶紧过去轻轻对他说:“豆豆,你在干什么?需要我的帮助吗?”他紧张地小声说:“老师,小声点儿。花卷是我扔的,我以后再不这样做了。”我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镜子听见了你的话,一会儿洗手时,你的脸准不会红了。其实,老师有时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一起改好吗?”听了我的话,豆豆的表情轻松了,使劲地点了点头。望着豆豆的表情,我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反思
事后,我总觉得有些事该做而没做,有些细节需要认真反思。豆豆已是大班的幼儿了,如果在我主动接近他之前,他真的去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没红,那会是什么结果呢?他可能会为自己侥幸躲过老师的责罚而高兴。如果他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那天的处理虽然顾及了豆豆的心理感受,但能使豆豆改正桃食的习惯,抑或能教育全班幼儿吗?以往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仅满足于该幼儿承认错误,再“借题发挥”,教育全班幼儿避免出现同类事件。至于这件事到底蕴含着什么教育价值,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而是等下次再发生问题,再想办法处理。
实际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勇敢地承认错误,教育幼儿不再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幼儿这样做的原因,抓住教育契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园有18个班,幼儿往下水道扔玩具、奶食物的事时有发生。这本来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失之交臂很可惜。于是,我和公务班的班长商量好,近期如果哪个班下水道堵了,一定通知我,同时希望他配合我搞一次“下水道为什么堵了”的活动,他欣然同意了。同时,我与豆豆的家长及时取得了联系。我意外地了解到,在家妈妈允许豆豆把吃不了的食物扔到垃圾桶里、马桶里,但没有出现过堵厕所的现象。所以,豆豆在幼儿园也这样做了。家长表示一定与我们配合,共同帮助豆豆改正挑食的习惯。我还与班上两位教师约定,以后进餐时每次给豆豆少盛、勤添,既要保证豆豆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又要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这件事至此,我才觉得比较到位了。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反思:谁高谁矮(范文)
幼儿园教学反思:谁高谁矮
升旗时,孩子们每次排队都要问我:“老师,我是高个还是矮个?”“比较高矮”正是小班幼儿的一个数学内容,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第一次设计活动时,在确定好具体目标(见后附活动案例)后,我按提出问题、幼儿间互相比高矮、帮弟弟妹妹比高矮、给树和房子比高矮四个步骤展开。当时我觉得这个活动从孩子的问题而来,先让孩子亲身比较,然后抽象出图片的比较,再进行不同物体间的比较,逐步深入,每一步都有它的作用,让幼儿将所有比高矮中的问题都解决了,多好啊。我先给班上一半幼儿组织这个活动,结果第二步还没上完就上不下去了,十几个孩子中只有一小半幼儿能把小娃娃按高矮排队,其余幼儿根本没有排队的意识,或高矮不分乱排,活动只好草草收场。在接下来的反思中,我明显感觉孩子的水平低,而我的活动目标高了。可是我又想,在第一步时,孩子亲身比高矮不就是给他们做的一个经验铺垫吗,为什么第二步孩子就做不到了呢?这时,园长的一个提问让我陷入了深思,她问道: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什么?你们班孩子比高矮的前期经验在什么水平?这一问我才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除了问题来源考虑了幼儿,其余方面都是我的主观想法,根本没有分析孩子的经验水平在什么阶段,本班孩子的学习特点是什么。
首先,亲身比高矮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可孩子如果想得到高矮的经验应该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并且起初应区分高矮差别大的物体。而我恰恰让高矮差别不大的幼儿亲身比较,只是为了实体比较,似乎简单自然,但与孩子的实际认知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其次,孩子的学习特点是在反复的操作实践中获取相关经验。而我却简单认为,有了一个经验铺垫的环节就算是孩子有了高矮比较的经验了;再看下一步的“比一比”,虽然升旗是生活中的实事,可在这里并不是实际的现场再现,而是老师虚拟的一个游戏场景,与幼儿的真实游戏生活有很大差别,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水平和需求。于是我推翻了先前的计划,重新从孩子的兴趣、学习特点出发,仔细分析孩子的现有水平,设计了第二次活动——分辨高矮(见后附活动案例)。这个活动同样是比较高矮,但从孩子的实际水平考虑,在第一次进行高矮对比时,比照原来活动的基础降低了目标要求,利用本班孩子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特点,在活动的引入中选用了高矮差别相对大的“鳄鱼和长颈鹿”的图书,用观察图片的方式和动物模型实物比较的方法对感受高矮做了铺垫。鳄鱼和长颈鹿这两个高矮反差非常大的动物形象,让没有高矮比较经验的孩子一眼就看出来了差别,印象深刻。接下来,用给长颈鹿和鳄鱼搭高矮合适的家的形式,让幼儿充分比较、感受高矮。这时的搭建游戏,不是老师虚设的,而是孩子们每天都特别喜欢玩的真实过程,而且本学期我班建筑区的主题就是“我给小动物建新房”,只不过今天的新房要高矮合适。完全是孩子真实的游戏生活,自然地选用了区域小组的形式,活动前我又特意观察了孩子搭建“家”的水平,以我的观察,孩子们相对娴熟的搭建水平不会对感知高矮造成干扰。结果整个活动非常轻松、流畅、自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比着、搭着,调整着自己搭建房子的高矮。最后,两位能力稍强的幼儿为不高不矮的其他动物也搭出了合适的家。孩子学得主动快乐,老师教得自然恰当。可见,从孩子出发,适合孩子的活动就是最好的活动。附活动案例 第一次活动
●活动名称:谁高谁矮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物体的高矮顺序排列物体。2.感受高矮的相对性。
3.感受数学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活动准备 1.大镜子3面。
2.人手l份简笔画,画面上有不同颜色和高矮的小娃娃4~6个。3.各种不同形状、高矮的树和房子模型每人3份。●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最近总有小朋友问我:老师我是高个还是矮个?小朋友快来说说你是高个还是矮个?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是高个还是矮个? 2.比一比。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好,那就快比一比吧。(教师提问:你跟谁比了?谁高谁矮?引导幼儿感受比较高矮,如果比不出来可提示幼儿对着镜子比)师:看看我们在比较的时候都站在哪儿呀?(引导幼儿注意大家都站在同一平面)3.帮弟弟妹妹比比高。
请幼儿观察画面。师:幼儿园的小朋友站在平台上看升旗,你看看这个小朋友是高个还是矮个,要让大家都能看见小旗手,谁还能站在他的前面,谁还能站在他的后面? 4.给树和房子比比高。
师:幼儿园的树和房子看见小朋友比出了高矮,它们也想3个3个地比较高矮,小朋友帮它们比一比、摆一摆。
师:快把你摆的树和房子拿过来,它们要和小朋友一起看升旗。第二次 活动
●活动名称:分辨高矮 ●活动目标
1.在为小动物搭建房子的游戏中分辨2~3个物体的高矮。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活动准备
1.《搬过来,搬过去》图画书一本。
2.建筑区有关的材料:幼儿平时玩的长短不等的积木,辅助材料屋顶、立柱等。
3.长颈鹿、鳄鱼的模型5套,其他比长颈鹿矮比鳄鱼高的小动物模型5个。●活动过程 1.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你们看看讲的是谁的事? 2.通过视觉分辨高矮。
师:我们来看看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翻看图书引导幼儿分辨鳄鱼和长颈鹿的高矮,并引导幼儿发现高个的长颈鹿住在高房子里合适,矮个的鳄鱼住在矮房子里合适。重点引导:它们俩站在一起干什么?比的结果怎样?它们来到了谁的家门口?长颈鹿应该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3.在搭建中分辨高矮。
师:它们是很好的朋友,很想当邻居,可是谁能来帮它们建高矮合适的家呢?(听听幼儿的反应)其实呀它们今天都来了,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能干,就想请你们来帮它们每人搭建一座高矮合适的家。(出示动物模型鳄鱼和长颈鹿,幼儿自由摆弄,教师引导幼儿再进行比较)幼儿自主给小动物搭建家,教师观察幼儿的搭建,并根据搭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宜的指导,引导幼儿将小动物送进搭好的家,并引导幼儿说说它们分别住进了什么样的家。4.结束部分。
师:大家看看小动物都住舒服了,它们好高兴呀,说:“谢谢小一班的小朋友。”小动物休息了,我们也去喝点水吧。
第五篇:谁住顶楼 教学反思
谁住顶楼
教学反思
李春雨
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写的是新楼房盖好了,小动物们互相关心,想把方便让给别人,争着住顶楼的事情。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导入课文,抓住课文中心:谁住顶楼最好?再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方法识字;然后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最后分角色朗读表演并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感受小动物们和睦相处,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整篇课文我是以识字教学主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所以说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谈谈这学期及这节课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猜字谜,找朋友……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2.让学生做字卡,在学中识字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识字,我让学生提前做生字卡片,正面写生字,背面写拼音,学生很乐意做字卡。第二天先学生字,然后让同桌两人利用字卡互相帮助识字;有时让学生做“摆长龙”游戏,复习巩固生字。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收好字卡,制作了“识字袋”。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3、教会学生同时运用眼、耳、脑记住字形
听课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又是很难掌握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同时运用眼、耳、脑去积极地捕捉知识。眼,要注意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及笔顺。耳,要善于发现老师指出的重点,如老师说“雪”字上面是“雨字头”,“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或横折钩;“牙”,共4笔,第二笔是竖折,不要把它写成两笔等。脑,要牢记字的读音、字义、字形。简单的字,如“画”“叶”可以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分析字形;“几、用、笔”可与熟字“儿、同、毛”比较字形,加深记忆。
4.小组合作学习。刚入学的儿童大部分不会与他人合作,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我一学期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5.在阅读中识字。每一周我都精心准备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阅读课上讲给学生听,并且告诉学生“老师通过读书知道的”,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过两、三周进行一次评比,选出“故事大王”。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