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下学期健康教案《长高了、变矮了》及教学反思
小班下学期健康教案《长高了、变矮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健康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能按指令踮脚、下蹲行走,体验游戏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健康《长高了、变矮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的:
能按指令踮脚、下蹲行走。
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魔术棒。
活动过程:
1、引题:我们一起来玩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手持魔术棒,发出“变小鸟”“变小兔”“变小鱼”等指令,幼儿做“飞”“跳”“爬”“游”等动作。
2、介绍玩法: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圈,按指令“长高了”“变矮了”做相应动作:长高了--双手上举、踮脚走;变矮了--蹲下走。
3、交代规则:听到指令后才能变换动作。
活动推进:
教师可逐渐加快变化口令的速度。
放松活动:
幼儿扮小鸟,做高飞、低飞动作。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本文扩展阅读:人体长高是骨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的结果,而骨骼生长需要摄取多种营养的配合支持。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长高除了良好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人体还需要同时摄取补充31种营养,才能实现长高,且缺一不可。
第二篇:大班健康活动:长高了,变壮了
大班健康活动:长高了,变壮了(身心保健)【活动目标】
1.感受自己的身高在逐渐增长,体重在不断增加。2.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结合亲子手册《我长大了》的内容,给幼儿讲述他们小时候的事。
(二)材料准备:幼儿不同时期的物品、照片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看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引导幼儿与同伴观赏照片,并猜一猜照片中的小宝宝是谁。
(二)引导幼儿分小组,边看照片边互相交流。
二、鼓励幼儿向同伴展示并介绍自己小时候用的物品,如衣服、鞋、手套、帽子、围巾、奶瓶、小杯子、小玩具等。
三、引导幼儿尝试穿戴小时候的衣服,体验自己不断长大的快乐。
(一)让幼儿尝试穿戴小时候的衣服,说一说感觉怎么样,体验自己正在不断长大。
(二)引导幼儿意识到自己在不断长大,体验成长的快乐。
四、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健康成长的快乐。
(一)引导语:小朋友们,请你们和身边的小伙伴说说自己过去不会做而现在做得很好的事情。
(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本领,感受成长的快乐。【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1)设置量身高、称体重的器材,让幼儿自己量身高、称体重。(2)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定期记录测量结果,并与上一次结果比较,体验自己长大的喜悦。
家园共育:与个别身高、体重未达标幼儿的家长共同分析原因,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寻找科学的对策。
领域渗透:本活动可与社会领域“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结合开展。
第三篇: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教学反思:中班语言活动《长高了》
教学反思:中班语言活动《长高了》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
1、感受成长的喜悦和快乐;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表现出成长的自豪感;
3、在讨论身体外部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尝试按照格式仿编1到2句儿歌内容。
在进行教学前我准备了教学挂图和小朋友的小时候照片还有一条很小的裤子,同时教学前看幼儿用书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长高了》这首儿歌教师用书与幼儿用书不同,有一句儿歌内容不一样,教师用书是“花裤子,变短了”幼儿用书是“小裤子,变短了”,经过考虑我选择了用幼儿书上的儿歌内容进行教学,利用幼儿在家复习。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所以此次教学活动整体气氛都很好,教学目标1、2两点幼儿很自然很容易就达到了,就是第3点目标:仿编儿歌内容,出现了一个让我比较苦脑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的时候总是转不过来,联想不到别人的东西也会变小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的引导吧!因为一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的解释和引导了一下,是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我便用实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孩子的思维必须借住具体.
第五篇:《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己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学生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桌子的高大约是80(),课桌的宽大约是45(),教室的长大约是8(),教室的宽大约是6(),黑板的长大约是4(),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测量自己的体高……
教学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己的体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产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话,测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对话是一种思考、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