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项羽之死教案
关于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篇2: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 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 司马迁简练生动的 史家笔法
1、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 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篇3:《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
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 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 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预习《阿房宫赋》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篇4:《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知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教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二、答疑解难
1 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左,乃陷大泽中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⑤骓不逝兮可奈何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思考交流:完成课后练习一与练习三
3、写作提升:任选一场面,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点评,写成文字
第二课时
2 [准备工作]:
1、学生再次反观《学习辅助案》,继续深入把握文本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答疑解难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 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点拨。
四、展示·质疑·答辩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质疑与言语表达能力)
[要求]:请各小组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并积极答辩。
1、小组展示
2、同学质疑
3、小组答辩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请试着归纳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3、短评写作: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项羽”的认识是否又更进了一步呢?请据此写一篇“人物短评”。
篇5:《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评析人物形象,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3.探寻本文所带来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情节评析析人物形象。
2、体会诗文创造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由中探寻人生的哲理,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点拨法,讨论法,多媒体的辅助。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以“气盖世,力拔青山。道无义,乱世出征。 子弟兵,士气如虹。红缨出,三秦当灭。定中原,傲指苍穹”导入新课。 二. 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梳理文言字词: 指名发言,教师以课件总结。 三. 梳理情节:
师生讨论总结,全文分为三部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
四.合作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一)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总结如下: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性格特点:多情善感
第
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性格特点:英勇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于亭长——赐头于故人——自刎诀别
性格特点:知耻重义
(二) 比较诗文,体会创造形象方式的不同:
以胡曾《乌江》与本文相较,得出结论: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一) 以作者的创作矛盾引出关于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的话题;
(二) 探讨上述话题。 六.总结 七.板书设计:
(投影屏幕)
项羽之死
《史记》
篇6:《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 三. 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例如: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名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 学生练习分组展示 例句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小结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五、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基础知识
写作训练 反思:
篇7:《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英雄末路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儿女情长
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 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自负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知耻近乎勇。 ③ “笑” 高傲、自负。 ④ 赠马 重义
(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 赐头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结: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篇8:《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 (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又称《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__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__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__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三)、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二、学习过程
(一)、给黑体字注音
骏马名骓( ) 美人和( )之 麾( ) 绐( ) ]刈( )旗 辟( )易
(二)、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常幸从
(4)以故汉追及之
(5)所当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8)直夜溃围南出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
(11)项王自度不得脱
(12)身七十余战
(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14)田父绐曰“左”
(15)今日固决死
(16)愿为诸君快战
(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1)籍独不愧于心乎
(22)项王身亦被十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今义:
(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今义: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五)、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六)、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赏析课文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行动描写: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语言描写:
性格性格: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片段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