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教案(★)

时间:2019-05-11 20:5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忆教案》。

第一篇:回忆教案

《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回忆》,了解歌剧《猫》以及作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2、了解歌剧剧《猫》剧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 过 对 音 乐 剧 欣 赏,学 生 能 够 认 识 音 乐 剧 是 综 合性 的 审 美 舞 台 消 费 艺 术。培 养 学 生 高 尚 的 音 乐 兴 趣,发 展 音 乐 鉴

赏 评

析 能 力,提 高 了 音 乐 文 化 素 养。

教学重难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了解《猫》中《回忆》会,哼唱《回忆》,同时粗略了解歌剧内容。

课前分析:

因为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变声期间,再犹豫歌曲难度较大,所以范唱与教唱的课堂环节应降调和放慢节奏。课堂准备:

多媒体课件、原剧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礼仪),行师生上课礼仪。

二、1。引入:播放成都本土音乐剧《金沙》剧中歌曲《飞鸟和鱼》,引入音乐剧歌曲。

2.介绍音乐剧定义。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要、特技和综艺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

简略介绍当代四大音乐剧《悲惨世界》《西贡小姐》《歌剧魅影》《猫》

3.介绍词曲作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简述其个人成就与个人事迹。讲述其音乐剧《猫》的由来。

4.提问学生猫有几条命(九条)引入音乐剧《猫》的大致剧情。介绍剧中个别主要角色。播放视频剪辑大致介绍。引入《回忆》演唱的“魅力猫”格瑞泽贝拉。简述格瑞泽贝拉在猫中的剧情。5.初听第一幕时的《回忆》,感受其内心回顾昨天美好事物的处境。

6.再次聆听第二幕时的《回忆》,欣赏过程中讲解杰里科猫族在感受了她无比回忆美好昨天的心态了,原谅了魅力猫。选了她通往九重天之路。

7.PPT课件展示《回忆》简谱和五线谱。教唱第一句旋律。并讲解主旋律。第一句旋律教唱熟练后再次套用歌词教唱第二句。

(由于歌曲难度相对八年级学生较大,试看班级音乐素养情况教唱对比句)

8.介绍《猫》中的趣味数据以及创作及演出资讯。9.回顾与升华《回忆》主题:“爱与宽恕”

隐含了太多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强烈的刺激带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点一滴慢慢累积下的。这是一种在午夜时从骨髓深处逐渐浮现出来的恐惧,每个人都会在寂寞的时候回忆起曾经拥有但是永不会再回来的一切,这种悲哀是永恒的。

《猫》低声吟唱幸福的真谛,讲述着生活本身的小小哲学。10.欣赏翻唱流行版本《回忆》,介绍其中的流行音乐元素。

课堂作业:

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观看全剧《猫》

第二篇:回忆教案

《回忆》音乐剧《猫》选曲

内容:欣赏《回忆》 简介音乐剧《猫》以及作曲家 教学目标:

1、欣赏英国音乐剧《猫》中主要唱段《回忆》,初步了解音乐剧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还能让学生感悟出“爱与宽容”的主题思想。

2、在反复感受、聆听、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歌曲《回忆》的理解,能听辨其演唱乐段顺序,巩固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能积极参与音乐欣赏的全过程,并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中,了解什么是音乐剧。教学重点:

欣赏《回忆》,能感受其歌唱情绪,听辨越短演唱顺序。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剧《猫》的表现和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明确任务

谈话导入:教师播放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

提问:谁知道这首歌曲出自哪一部音乐剧?

(《do re mi》是美国著名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音乐之声》是一部引起轰动的经典音乐剧,特别是插曲《do re mi》也成了一首老少皆宜、家喻户晓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美国著名音乐剧《猫》中的插曲《Memory》。)

二、聆听欣赏,感受体验

1、《猫》剧情介绍及作曲家简介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音乐剧《猫》讲述的是: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实现了它可以升入天堂的愿望。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1948-英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音乐剧《猫》《歌剧魅影》《贝隆夫人》等,曾多次获得格莱美奖、金球奖、奥斯卡奖。

2、初听《回忆》

师:歌曲《回忆》在音乐剧中先后出现了四次,其中有两次完整的演唱。因故事情节不同,在两次演唱中的歌曲结构也因所需表达的不同情感而不同。为了能更好地诠释剧中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在音乐分析中将剧中的两次演唱分别以《回忆》

(一)、《回忆》

(二)加以区别。首先我们一起来聆听《回忆》

(一),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歌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歌曲给人悲伤、凄凉、孤独、无助的感受。《回忆》

(一)为再现的三段体,其结构为A+B+A。A段演唱者苍凉的音色,把观众带到了对往事无限回忆的情景之中,充分表现出“魅力猫”孤独无助、悲伤凄苦的心情。B段将“魅力猫”不安、无奈、渴望回归猫族家庭的急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部分与A段相比,既加强了歌曲的结束感,又形象地刻画出“魅力猫”对重生虽然无望,但仍然有所期盼的心理状态。)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听赏“魅力猫”演唱的《回忆》

(一),体会女主人公内心复杂、孤独、悲凉、无助的情绪,同时用la跟唱。

3、复听《回忆》

(一)4、听赏《回忆》

(二),听辨其演唱乐段顺序,师引导学生讨论。

(1)师:在第二幕的后半部分,“最年幼的猫”用纯净的声音演唱了《回忆》的A段,同样的旋律却给人以温馨和幸福之感,唤起在场所有猫的怜悯与宽容。同族猫们的宽容与同情也给了“魅力猫”信心,她鼓足勇气再次唱起《回忆》【即《回忆》

(二)】,重温了过去美好记忆,倾诉着对重生的渴望。《回忆》

(二)是全剧中最为完整的演出,它将《回忆》

(一)的A+B+A结构加以发展,请同学们在听赏的同时完成时间与创造的第二小题。

(2)学生讨论,并请个别学生填写括号中的乐段。A +(B)+(A)+ 间奏 +(B)+(A)

三、深入感悟,拓展延伸

1、师:最后,“魅力猫升入了天堂,它的舞台形象被刻画的生动、鲜活。在音乐剧《猫》中,还有各型各色、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我们一同来欣赏几个片段。

(1)这段音乐和歌舞表现了什么样的猫?

(2)再来看看这又是一只具有什么音乐形象的猫?(3)这段又是表现了一只具有什么身份的猫? 师:通过猫丰富的形象和感人泪下的歌曲,如同折射出了人间百态,也似乎找到了人的影子,这也是音乐剧《猫》经久不衰的原因。

2、什么是音乐剧?

看了音乐剧《猫》的片段,我们一起来总结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种歌唱、舞蹈、戏剧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常以叙事为主,表演结合优美通俗的人生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

四、课堂小结

《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好听的旋律、动感的舞蹈、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它所传递的“爱与宽容”的主题感染了所有人。课后,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去了解、体验和聆听音乐剧这种新兴的艺术戏剧。

第三篇:欣赏《回忆》教案

题:艺术欣赏——《回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对音乐剧中的角色进行对比性欣赏;

2、学会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分析音乐剧中角色的特点;

3、逐步提高对音乐剧中的人物与音乐进行再创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出角色的特点;

2、运用分析法总结出歌曲的特点;

3、运用音乐制作软件对歌曲进行改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评价中,从音乐剧艺术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2、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欣赏音乐剧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难点:对音乐剧中的音乐、人物造型进行二度创作。

三、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内容;

2、介绍歌曲《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演唱者们

1)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 “格里泽贝拉”演唱的。

2)

伊莲.佩吉在扮演了“格里泽贝拉猫”后大红特红,被认为是音乐剧舞台上的第 一夫人。

3)

至今,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巴里.马尼洛 和帕拉契奥.多明戈等。·旋律的由来

1)

据说在首演已经临近的时候,导演努恩依然对剧中这个部分的音乐不够满意。韦伯不得不听从导演的要求重写。

2)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努恩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努恩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 ·歌词的由来

1)同其他《猫》中的歌曲不同,《回忆》并不是根据艾略特的诗作编写的,也没有其他可以套用的诗。

2)努恩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写出了这首《回忆》。

3、请同学表演他们眼中“格里泽贝拉”这只猫的经历;得出“格里泽贝拉”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

4、欣赏歌曲《回忆》,回答问题: 1)演员运用了什么唱法演绎这首歌曲? 2)歌曲运用那些乐器进行配器,表现出怎样的音乐感觉?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果你们来配器的话,会选择那些乐器呢?

5、各小组对音乐进行改编并展示。

6、观看两组图片,将格里泽贝拉与其他猫进行对比,回答问题: 1)格里泽贝拉与其他猫的脸部化妆有什么差别?

格里则贝拉 其他猫 眉毛 稀疏 浓密 眼睛

向下,线条晦涩 向上,线条细致流畅 嘴唇

向下,轮廓模糊 向上,轮廓清晰 皱纹 有 无 头发

卷发,用人发做假发 直发,用牦牛的毛做假发 总体

难看,暗淡无光 好看,神采奕奕

2)

格里泽贝拉与其他猫的服装有什么不同?

格里则贝拉 其他猫 颜色

灰色、黑色相间 清晰明朗 款式、质地

晚礼服短裙外加灰色皮衣 柔韧贴身而易于移动 特点

不适合舞蹈

带有强烈的舞蹈特质

7、指出细节部分,总结格里泽贝拉的形象。

她的手指甲涂着红色的指甲油,脚上穿着高跟鞋,突出了她在整部音乐剧中的特殊形象:她最像人,是一个光华已尽的中年妇人。

8、请同学分组对“格里泽贝拉”进行化妆设计或服装设计并交流。

9、那么为什么最初遭人唾弃的格里泽贝拉最后能够升入天堂?请回顾音乐剧《猫》的简要情节,思考歌曲《memory》在整部音乐剧中的作用。

10、结束语:这首歌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在这节课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演唱《回忆》,体会这首歌曲的无限魅力吧!

四、学生反馈: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创作音乐和人物造型,掌握了选择乐器与设计人物的原则,并且立即反映出成果,他们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意图,气氛活跃但主体明确。

课后对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于音乐剧的喜爱也更进一步。

五、教学总结:

根据二期课改的课程目标,本节课着重突出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和能力,并在艺术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启迪、共同进步。本节课通过组织4次学生自主创造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目标:

1、根据“格里泽贝拉”的经历编排小品进行表演;

2、根据《回忆》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感觉自由选择乐器为其伴奏;

3、为“格里择贝拉”设计脸部化妆;

4、为“格里择贝拉”设计服装。

在听、看、唱、演、画、设计等艺术教育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了音乐剧带来的美的享受......

第四篇:山地回忆教案

《山地回忆》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 2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阅读孙犁的作品以及有关孙犁的评论,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以“关于孙犁”为话题,写一篇读书报告或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来交流。

第五篇:《山地回忆》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阅读孙犁的作品以及有关孙犁的评论,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以“关于孙犁”为话题,写一篇读书报告或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来交流。

下载回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备课教师:序号:课时数:2课型:新授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感悟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

    童年的回忆教案

    《童年的回忆》的三维目标 执教教师:程丽萍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听赏音乐,指导学生学习分辨乐曲的乐段,从而提高学生听辨和感受音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说、......

    《遥远的回忆》教案

    《遥远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朴素平实的人物描写中,体会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及执着的艺术追求。2.学习选取典型片断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说明:本文出于文学大家列夫·......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精选)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上海市徐汇中学温海光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

    《我的回忆》教案

    《我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2、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