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望》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我把这首诗歌当作典范来上,故而上的比较细致。
二、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的要求
1、(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背诵默写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取谈话法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疏通文意,理解诗句含义。这首诗朴素自然,晓畅通达很好理解,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完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谈,老师只做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之后用问题设置悬念引出作者介绍,这是在需要作者和写作背景时插入,孩子们更能接受,也显得自然有用。讲述王通与王勃是为了激起学生好奇心,顺势引导他们多读书,平时我会给孩子推荐可读的书目的。
在细读课文,赏析诗句环节我采用就近分组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初步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展示回答,老师引导订正补充。力求整个过程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使学生对诗句有深入理解,体悟汉语的美,以及作者精妙的写景抒情手法,体会作者苦闷,孤寂惆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依然是学生主体,老师指导,师生共同合作,让孩子们依然感觉是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是反复推敲,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所以让学生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诗文转化成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否则,根本无法体会文字的美,它们不过是一个个汉字的组合而已。在品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字词上,我想起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那一段,所以用换字的方法帮学生体会这几个动词为何用的自然而精警。
接下来是对诗歌语言和体裁特点的一个探究,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在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律诗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使学生对律诗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以前所学律诗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然后是布置作业,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把本首诗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全面、明晰、重点突出,只要通过板书就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整个课堂都浓缩在这小小的板书里。
【《野望》说课稿】相关文章:
1.唐诗《野望》
2.《野望》杜甫
3.野望古诗
4.野望原文及翻译
5.野望鉴赏
6.《野望》教学设计
7.杜甫《野望》
8.野望杜甫
9.王维 新晴野望
第二篇:《野望》说课稿材料优秀
《野望》说课稿材料优秀
一、说教材: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我把这首诗歌当作典范来上,故而上的比较细致。
二、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的要求
1、(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背诵默写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取谈话法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疏通文意,理解诗句含义。这首诗朴素自然,晓畅通达很好理解,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完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谈,老师只做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之后用问题设置悬念引出作者介绍,这是在需要作者和写作背景时插入,孩子们更能接受,也显得自然有用。讲述王通与王勃是为了激起学生好奇心,顺势引导他们多读书,平时我会给孩子推荐可读的书目的。
在细读课文,赏析诗句环节我采用就近分组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初步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展示回答,老师引导订正补充。力求整个过程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使学生对诗句有深入理解,体悟汉语的美,以及作者精妙的写景抒情手法,体会作者苦闷,孤寂惆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依然是学生主体,老师指导,师生共同合作,让孩子们依然感觉是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是反复推敲,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所以让学生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诗文转化成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否则,根本无法体会文字的美,它们不过是一个个汉字的组合而已。在品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字词上,我想起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那一段,所以用换字的方法帮学生体会这几个动词为何用的自然而精警。
接下来是对诗歌语言和体裁特点的一个探究,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在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律诗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使学生对律诗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以前所学律诗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然后是布置作业,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把本首诗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全面、明晰、重点突出,只要通过板书就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整个课堂都浓缩在这小小的板书里。
第三篇:《野望》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5.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野望》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6.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7.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第四篇:《野望》
李白曾“南穹苍梧,东涉溟海”,杜甫也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烟波浩渺的东海,到白雪皑皑的天山,从繁华喧嚣的长安城,到杳无人烟的西疆大漠,还有那顶天立地的三山五岳,甚至是千年迷城楼兰胜境,每一处,都能在唐诗中寻觅到其身影。《野望》
作者=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第11期
-诗词译文-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五篇:《野望》鉴赏
【古诗文鉴赏-八上】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颈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填空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 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 东皋,时间: 薄暮,事件 望。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运用了对偶和拟人修辞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古诗文鉴赏-八上】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颈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时间:,事件。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运用了对偶和拟人修辞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