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目标
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分析文中景物的特点。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奔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舟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的;湍:急湍;急流溅起的雪白浪花)..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着清波;倒影:倒映着影子。一动一静)....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转:婉转;绝:消失)..
飞漱﹙急流冲荡﹚
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卷。(大屏幕展示)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三、教师泛读课文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一遍。熟悉课文。
四、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 哀转.久绝通“啭”,声音婉转
2、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奔驰的骏马
②良多趣味。
良:形作副,实在;真的③空谷传响。
空谷:名作状,在空荡的山谷里
3、古今异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古:到了;今:表示另提一事)或王命急宣﹙古:有时;今:连词﹚虽乘奔御风﹙古:即使;今:虽然﹚不以疾也﹙古:快;今:疾病﹚
4、一词多义
自.(介词,在)自.(连词,如果)
﹙动词,断绝﹚﹙副词,极,最﹚﹙动词,消失﹚
﹙形作名,清波﹚﹙形容词,清澈﹚
五、在对文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读课文,思考《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路清晰)
2、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山——奇险
水——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A、——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漳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在赏析的民睦要背熟这些句子)
六、小结: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第二篇:《三峡》教案
三峡课程计划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峡在自然景观文本中的描述,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2.掌握这个场景描述的特点。
3.引导学生积累古典知识,注意阅读培训,逐步提高古典阅读和翻译能力。4.学习古人们看风景的方式,欣赏精致的语言。
5.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重现现场,理解作品的艺术概念和作者的思想和感受,逐渐提高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爱好祖国的良好感觉。
●教学重点,困难
焦点。享受三峡美丽的风景,安静美丽的风景,深入的心情作品,感受屏幕的美丽,抓住美妙的风景区,仔细计算出完美的触摸词,把握场景的特点描述。
难度:掌握文章描述的场景生动,生动,美观的语言特点,把握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方法
习语方法。讨论方法和点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向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地图。
如果长江东岸是一个艺术画廊,那么三峡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它从奇迹出来,改变了四个季节,涌浪,高耸的山脉,激发了古代诗人画家多少的情感和灵感!北方地理学家李道元可能是最早的。今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三峡。
二,师生互动,自学,合作探索。1.了解学生的评论。
以下教师首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首先请再次阅读文本。(评价:学生阅读得很好,声音响亮,声音,控制太停顿,请看屏幕,做两个问题。
哪些学生说下面的话的意思?
(对于他们的答案,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1)这里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内容。文本的写入顺序是什么?)
(2)既然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写春,夏,秋,冬的顺序呢?
(3)的确,李道元写文章是突出三峡的特点。那篇文章到底强调了三峡的特点是什么?你看到什么词或句子?
(4)李道元夺取特色,只有155个字,为我们展现了三峡的无尽美。这三峡被称为中国的景观旅游 铅,被称为永恒的美!今天我们要大声朗读,品尝它的美丽,终于有了背诵它的感觉。
(过渡)为了品尝美的文字,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想象力,享受文字的美丽。在国王王。(黑板:眼睛有国王)2,阅读三峡 请阅读下面的学生阅读自己的文字,同时阅读一边的图片想象风景,准备用美国三峡说一个简单的话。
(1)。文本在哪里描述三峡?
(2)。如何描述三峡山?抓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
(3)。如何描述三峡的水?
(4)总结三峡在不同季节的美丽。
三峡水。秋天的三峡。哪个同学说?
春天和三个三峡的冬天秀丽。你看,白色的漩涡,回响着闪闪发光的青波;绿色深水池,摇晃美丽的反射。在奇怪的草地上有悬崖,崎岖不平;和悬挂的春天瀑布,水的声音爆裂,细雾飘移,人们着迷。3,阅读三峡:
三峡的美丽是令人愉快的眼睛。问学生用美的想象力,朗读文本。
(1)。看场景是抒情,这篇文章的表 什么样的感觉?在写山,水,四个季节,表达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2)学习积极的描述和侧面描述的组合。
(3)。知道这篇文章静态和动态组合的摇摆风格的写作
(4)。体验语言准确,精致,表达的特点。4,背诵三峡:
学生们读完了。然而,为了接触别人必须首先移动自己。阅读时间,我们必须动员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山心经历高俊,水的急流,春天和安静,秋天荒凉,是做爱心。
以下问学生用自己的理解Qi背文。
三,扩展练习:
水是三峡的灵魂,请按照描述你看到最美丽的水的风景的例子。
第三篇:三峡 教案
三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借助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感受古代诗文的美;
3、在品析中理解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增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文安排在文言文单元之后,在此之前,学生通过第一个文言文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但毕竟学的文言课文少,掌握的文言常识、文言语法、句法知识太少,学习起来还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古代诗文的无穷魅力;难点:翻译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借助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古代诗文的美。
3、在翻译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增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学时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时难点 翻译课文。4.1.4教学活动
一、名著故事(学生讲解)
二、激情导入 明确目标
(播放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美丽的三峡。你想不想了解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呢,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三峡》。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二)合作探究---第一步“读”
1、进行朗读训练:要求读准字音 听读、指导断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第二步“译”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注释练习翻译句子。(2)指名逐句翻译,师订正。
(三)合作探究---第三步巩固提高“练”
(一)重点词汇意义、句子。(二)课文背诵。
四、延伸作业:
1.用行楷抄写并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第四篇:三峡教案
2011年秋学期初一语文教案
课题:《三 峡》
审定:施云康
编写:蒋书霞
11月17日
教学目标
①能在自读的基础上正确朗读,翻译课文。②能说出课文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③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能说出文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成诵,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绝山献()飞漱()属引().... 1
2、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郦道元,(朝代)人,字,《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字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郦道元为《 ____ 》所作的注,做了扩充。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入语: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以下任务:
a、画出容易读错的字; b、分清句子的停顿;
c、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重在读懂、读通。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教师注意巡回察看,及时了解学生朗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3、释疑,扫除理解障碍。如有不清楚或没有把握的字词,提出来,其他同学解答。
4、考查:
⑴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
⑵文意看谁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
(同学自由发言。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如:你看书真仔细,背得准确等,这都是专心的效果。提问、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课堂秩序混乱,表面活跃的现象,教师应适当引导,控制。)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你看„„(文中的语句)”说一句简单的话。
示范:三峡的山美,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
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能不能在后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写呢?譬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1)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好交流的代表)。
(2)班上汇报(每组派一位代表站起来交流)。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说出三峡的美吗?
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五、总结。
六、作业。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峡》,扫除了字词障碍,初步领略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这一堂课我们将重点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妙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适当把握语气和语调。)
3、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1理清思路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背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②深入研讨
1、教师指导语: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地貌特征有:山高岭连。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第1段中最后一句。
2、教师指导语: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1)、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水之景。(2)、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3)、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4)、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5)、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1)、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的秋天是水枯谷凄;
(2)、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同时 “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3)、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4)、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 4 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5)、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文字上的缺陷及时给以点评指导。)③揣摩妙点。
教师指导语: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现在我们再读课文,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一: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例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中“略”用得很好,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由于本文佳词妙句很多,应该给同学们充分寻找、思考和品味的时间。)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组长负责,并做好记录,准备发言。小组交流时,教师尽可能积极参与各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与鼓励。)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作者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有已于峡谷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隆”、“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拓展迁移。三峡知多少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资料
(充分开发可挖掘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肯定学生的发现,对学生发言中生成的问题给以点拨或指导。)
三、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1、高声朗读或齐声背诵课文,领略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作者精美的语言。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B、注重字词的锤炼。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他们的任何一点发现都是他们自己所得,不必把老师的答案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
1、完成随堂作业
2、准确默写课文
第五篇:《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b、学习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季节描写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c、学习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三峡四季不同的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章大意;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语句去分析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季节进行描写及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及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品读赏析法 [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使用背景音乐《高山流水》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观看后要求学生说说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
指导:朗读要注意节奏、停顿、语调变化,情感到位。
如:读描写“山”的语句,语速则是先慢后快,语气则是高亢的,要读出惊奇;读描写“夏水”的语句,则要语速稍快,语气豪迈,读出奔放;读描写“秋水”的语句,则要语速缓慢,语气低沉,读出凄婉。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工具书和教师补充注释解决字词疑难。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教师用多媒体给出如下补充注释:(1)字词注释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阳光)
或王命急宣(有时候)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很)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转折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沿溯阻绝(绝:断绝)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哀转久绝(绝:停止)
3、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三峡的山和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品析美景
1、师:我们应带着美的眼光来寻找三峡的最美所在,大家看看三峡的自然景观最美美在哪?
美在山,美在水。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2、师:作者是如何写山的呢?
三峡的山独特之处在哪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那么16个字,写出了连绵不断,高大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群峰连绵、山高峡长的壮丽。
3、师:作者是如何写水及其他景物的呢?
万物因水而有灵性,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 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
夏水:“沿溯阻绝”,“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景: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景“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4、师:同学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三峡很美,你能说说这些美是怎样的美?
[例]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这是一种高峻美、状丽美。
夏水—湍急凶猛—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婉美
5、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师: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 小组合作讨论后互相交流。
(提示: 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明确:除了上面讲的抓住特点写景外,文章在选景时有静立的高山,也有奔腾的江水;既有“林寒涧肃”,也有“高猿长啸”,动静结合;写法上正面落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同时在写秋景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让读者已经觉得凄凉,而“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一个“泪”字更将这份凄凉进一步升华。不禁让人触景生情,心生悲凉!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发挥想像,描绘三峡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三峡景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假如你要到三峡旅游,你准备哪个季节前往?”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强化背诵,巩固积累
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丰厚的文字功底,用一百五十余字囊括了三峡的山、水、四季景色,笔法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一定要铭记于心,为我所用!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结构去背诵。这样思路清晰,便于背诵。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A.教师小结: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B.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第26课第一、二、三题。
2、请仿照郦道元三峡的写景手法,写一篇以“××之美”为题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静)(衬托)(高峻美)
三峡{
郦道元
水:夏日:湍急凶猛(动)
(奔放美)
冬景:清荣峻茂
(动静结合)
(清幽美)
秋景:悲寂凄清
(情景交融)
(凄婉美)
执教人:丁沛东
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