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教案
一、让我们来猜个谜语吧!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 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就跑。它是什么呀?(风)
二、你们知道哪个带有风字的词语?
[出示课件]:风平浪静 风雨同舟 风和日丽 满面春风
风雨交加 风吹雨打 风风火火 风吹草动
三、你们在生活中看见过风吗?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怎么知道风来了?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一首小诗《风》 板书课题:风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完后说说这首小诗共有几小结?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三人读)
谁也没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风,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的里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诗中那些地方告诉我们风来了,用“﹏”划出。
4、学生汇报:
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板书:树叶颤动——在那儿;
林木点头——正走过; 河水起波——来游戏了
5、师:说的真好!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我们看到颤动的树叶、点头的林木、泛起波纹的河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来了。
4.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边读边想:如果自己就是那树叶、林木和河水,当微风吹来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呢? 自由汇报,引导学习和朗读: 第1小节:
个别读、谈感受;喜欢的学生齐读。(1)识记“颤”字(分部件记忆),组词
树叶“颤动”会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用自己的手做做“颤动”的动作。什么是“颤动”?(轻轻的抖动)。
(2)树叶轻轻地颤动,多么温柔的风呀!就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一小结。
5.第2、3小节师引导学生自学自读、相互评价。
小结:在诗人的笔下,“风”就像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呢。指导“波、游、戏”识记书写:
“波”换偏旁组新字(坡、披、被、玻、破)。重点指导书写“戏”。
四、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读课文,你们同意吗?(师生合作读文)
五、拓展成诗
[出示课件]:全文
1.同学们请看,这首小诗,你发现什么了?
2.每小结的第一句是一样的,都是“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3.我们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都能感受到风来了,你们还从哪看感受到风?
4.那你愿意当一位小诗人,也来学着课文的样子编一编吗? 5.学生续写小诗。
6.师生合作口头展示学生编的小诗。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 的时候,我们知道风。7.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的风给大地披上绿装,夏天的风给人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的风吹响了秋收的号角,冬天的风带来了片片雪花。
六、自主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首小诗,你最想做什么?(找风的成语或者诗句、仿写这首小诗、画一幅“风来了”的图画还是给爸爸妈妈朗诵这首小诗。„„)
第二篇:《风》教案
邛崃市泉水小学备课组研究课
《风》教学设计
执教:张
军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风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
2、以读为主,感知风的特点。
3、在生活中观察风,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教学重:目标1、2
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的真好,老师决定玩个游戏奖励你们,游戏的名字叫“听声辨物”。看谁的耳朵最尖!
2、播放风的声音,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声音,汇报。
3、师:你们真厉害!是风。你们见过风吗?(学生汇报)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讨论)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风是淘气的,它有时很温柔,有时又很暴躁。那你们想知道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风是什么样的吗?就让我们来欣赏《风》这首小诗。
2、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三、识字。
1、师: 听了这么美的诗,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试试?那请你们也像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 大家读得很认真,这有几个叶子宝宝要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3、抽读生词卡片。
4、“颤”字笔画比较复杂,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学生讨论汇报
5、师: 同学们真棒!叶子宝宝夸你们了。现在它们回家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师生齐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师: 刚才咱们读了小诗。现在要考考你们,谁来说说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你风来了?
2、学生汇报: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
3、师:说得真好!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我们看到颤动的树叶、点头的林木、泛起波纹的河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来了。这时的风怎么样?生: 舒服,温柔„„
五、品读感悟。
1.师: 多么舒服的微风啊!就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你喜欢这三节诗中的哪一处微风,先美美地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选择,自读感悟。
2、师: 你最喜欢哪一处微风?谁来说说。(根据学生的汇报分节学习)第一节:(1)学生朗读谈喜欢的原因。其他学生评价。(2)比动作,理解“颤动”的意思。(3)小结: 原来知道一个词的意思除了读课文,还可以做动作感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想象,请大家举起你们的小树叶,闭上眼睛。(4)师口述,创设情景。师:我们就是那一片片颤动的小树叶。秋姑娘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身上,一阵微风吹过,我们轻轻地颤动。小树叶们,现在请睁开你们的眼睛。在那样的美景中,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5)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个性朗读。(6)小结:看来每个人对课文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朗读的味儿也不同。请大家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自由朗读这节小诗吧!第二节:(1)学生谈喜欢这处风的原因并朗读,其他生评价。(2)师: 你觉得怎样读好小诗?你有什么建议?(3)师生配动作朗读。
第三节:(1)学生谈喜欢原因并朗读。(2)师问: 风和水会在做什么游戏?(3)学生展开想象,并指名说一说。(4)男女生比赛读:多么有趣的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六、尝试背诵。.1、学生齐读全诗。
2、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汇报)
3、尝试背诵。
4、配乐表演背诵。
七、拓展延伸。
1、师: 现在你们喜欢风吗?(喜欢)那么请你们一起来仿照写一个小节,像诗人一样读出来。
①出示范句: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___,我们知道___。②小组讨论,轮流说。
2、组内代表汇报,评选优秀诗歌。
3、班级汇报,师生赏析并点评。
八、课堂检测:展示仿写的一节诗歌,点评。板书设计:
风
树 叶 颤 动
林 木 点 头
风来了
河 水 起 波
第三篇:风教案
详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读ppt)
同学们猜到了吗? 生:风
师:那么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见过风呢?
师评:(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请2、3个孩子
师:风啊、他看不见,摸不着,可他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看到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风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读“风”)
二、初读课文
1、老师早就拜读了,觉得挺有意思,你想读吗?(翻书87页)这首小诗共有几个小节?用手势告诉我。PPT 3
现在我们就来看书读一下这首小诗。想读好首先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信心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由读文)
2、孩子们刚才读课文特别专注,现在同桌的两个孩子合作读书,互相展示你的朗读。如果他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他读得不准请你帮帮他。
3、刚才孩子们读的都很投入,现在哪个孩子能来展会一下读书成果?(抽3个孩子)听得孩子,听清生字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是否读准,呆会请你当小老师来评一评。
4、学生评价(评价两个)(评价颤动时一定出示词语卡片
读两遍
卡片注音)你是个灵耳朵,听得真准,老师表扬你,来全班一起读(两遍)生读完
全班都读得很棒。
5、下面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读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好。(手起来,读书)
6、认读生词
师:这一课的生词宝宝
孩子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请个小老师带领大家来读一读
每个词读两遍。(ppt4给词语宝宝加波浪线)
三、精读课文
1、师:认识了生字宝宝,现在跟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听老师读课文,请小朋友们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认真看,找一找风在哪儿。(ppt配乐)师范读
2、同学们,你们听的真认真。风娃娃说,你们一定能在文中找到我藏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拿起笔,看一看,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知道风就在我们的身边,请用“——”画出来。(PPT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反馈 出示ppt全文勾好的句子)师:你们勾画的是不是这些句子,请大家订正。你喜欢哪个小结,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
3、喜欢第一小结的孩子请你们起立,读一读。找一找风在哪里?(老师要评价:小朋友们读的都很认真)生坐下 师: 找到了吗?风娃娃在哪里
生:树叶颤动的时候,风在那儿了。
风娃娃在树叶上?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树叶在颤动。
师:怎样动才是颤动?让我们来做做这个动作。现在你的手臂就是树枝,手掌就是树叶,风儿悄悄地来了,呼——小树叶就轻轻颤动了。(生做动作)
咱们去看看树叶颤动的样子。
PPT6(在微风的吹拂下,小树叶轻轻颤动,这一片片树叶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又像一只只可爱的小手掌,和风儿轻轻地打招呼,亲切地说着悄悄话。你感觉风儿吹得怎么样?那颤动也是——轻轻的。词语:颤动(出示词卡)我明白了,怎样动就是颤动?那你能不能读好这个词?齐读,再轻点(读)
就这样把这个词放回句子中再来读一读。谁来?个别2人(一个一个评价)师评价:好在哪?(轻轻地)你再来试试?风儿是那样得轻柔——微风吹来亲吻小树叶的时候,感觉会怎么样?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读
师:刚才风儿只找到了一片树叶,他还想和其他的树叶玩呢?你们想当树叶吗? 请站起来吧,我们都是一棵棵可爱的小树,让我们带着动作看着大屏幕再来美美地读读。(齐读)
(2)一阵风吹来,风儿吹进了小树林,第几小节在描写这样的情景?PPT9、10喜欢第二小节的孩子起立,齐读。
你还从诗中的哪个句子找到风儿的踪迹?PPT11、12 说得真好,谢谢你让我们从林木点头知道风正走过了。咱们一起看看课文插图,你的小手指找到林木了吗?瞧,林木正在给风儿——点头呢!他会跟风儿说些什么呢?生回答
A、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句话。(有礼貌)
B、带着你的快乐读读。C、你真是心存感激,带着你对风儿的感谢读读。可爱的小树(看来,带着想象读书是读好书的好方法。)
PPT7 多么幸福的相聚„„多么开心的道别„„老师也想参加,可以吗?让我们带着对风儿的感谢再读读第二小结。(师生合作读2小节)
(3)多好的风儿朋友啊!他唱着歌还会到哪里去呢?喜欢3小节的孩子一定发现风儿的脚步,谁来说说?
你想在黑板上写哪个词告诉大家风来了? 板书:起波,读读这个词。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记“波”字的小窍门?怎样写才漂亮?(描红)
瞧,风儿可真调皮,他一来河面上就泛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一边看着图画一边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他们你追我赶,玩得多开心啊!他们在做——词语:游戏
怎么记住“游”字?„„怎样记“戏”呢?
评价:你的办法这有趣;你用讲故事记字的方法真好;
书空范写,你想提醒其他孩子注意些什么? 评价: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生字描红
做游戏是件什么样的事?咱们一起来高兴地再读读第三小节。
男女生比赛读
刚才你们读时,风儿悄悄告诉我,你们的声音是那么动人,我们再一起齐读小诗PPT17(齐读小诗)
多美的小诗啊,多么可爱的风儿朋友啊!你发现这首小诗每个小节有什么特点?
你能背吗?我们想着诗中的画面,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背!(老师学生一起背诵。)PPT18
四、仿写
1、风儿真是个可爱的小精灵,它会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PPT19老师收获了一些画面,你能为它配诗吗?
生:我仿佛看到了蒲公英满天飞舞的样子;
你~~这个词用的真美;
老师送你一个词“飞这个词”不够准确,我们。。;
叫学生换词
师:除了图画上的风,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遇到过风,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仿写单把你心中的小诗写出来。
第四篇:风教案
《风》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十个生字,指导书写“也”“风”两个字; 2.感受风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仿造《风》能自由创作小诗;
4.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情感。重点:
1.感受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写诗欲望,仿写诗歌。难点:
写字、朗读。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请同学们看图,猜一种自然现象。(课件出示自然现象:风、雨、露珠、雪花)
2、像这样的自然界的景物还有很多,这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人类的礼物。在这些景物中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就要数风了。今天,张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借着身边的事物,去寻找风的足迹。
3、齐读课题《风》。注意这个字是后鼻韵母,指读,齐读。这个字的笔顺有人知道吗?(指名说)(出示风笔画“横折弯钩”的课件)这个字的第二笔是今天老师要介绍给大家的新笔画——横折弯钩,请同学们拿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70页,找到这首小诗,自己小声地读一读,遇到不会的字用笔圈划出来,并借助拼音来认识它。读完全诗后请将书扣在桌面上坐好。
2、拿起书,听老师来读课文。
3、下面请你先将有生字的那句话读通顺,然后再将全诗读一遍。
4、你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互相检查一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你就教教他。
5、每个同学一定认识了不少的字宝宝,下面把你这节课新认识的字宝宝介绍给同桌(同桌互读自己的字宝宝,讲清字音、组词以及你认识它的方法)。说完坐好。
6、脱离语言环境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这首小诗里的字同学们都认识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1)带拼音认字: 出示带拼音的“走”:指读;读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指读;指名组词;这个字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自学笔顺;指名汇报;怎样记住这个好呢?(将“是”字上面的“日”字换成“十”)。
出示带拼音的“在”:指读;指名组词;自学笔顺;指名汇报;谁愿意带同学书空? 出示带拼音的“也”:指读;诗中有“也”那句话是怎么说的谁还记得?你能像它那样子说一句话吗?要记住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地”去掉“土”字旁。)它的笔顺谁知道?指名带大家写一写。
出示带拼音的“枝”:有人介绍这个字吗?注意要说清它的读音、组词和脊柱这个字的方法。
按照上面的方法学生介绍“说、听、过、”。出示带拼音的“没、跟、点”:指读;组词。(2)去点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指名读字组词
7、现在大家对字宝宝有了较深的认识,这回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课文,一会老师请朗读声音洪亮的同学给大家读。
三、感悟诗文,有感情朗读背诵。
1、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全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数一数全诗有几小节?
2、阅读第一小节:
(1)大家看一看这小节有几句话?
(2)谁来读读第一句话,从这一句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都看不见风)(3)怎样的语气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呢?自己练练,指名读。齐读,可以加上动作背诵。
(4)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有风呢?谁来读读第二句话。
(5)你找到风了吗?你是怎么找到的?(听到的)这里诗人把树叶的沙沙声想象成什么?多么美妙的想象啊!谁愿意来读读。能背下来吗?(6)小结:
能说话的只有人类,这里诗人把树当作人来写。让它能像人一样说话,多有趣啊!就让我们将这一小节美美的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我们背一背。
3、阅读第二小节:
(1)我们继续去寻找风。请同学来读第二小节,大家边听边想:在这一小节,你是怎样找到风的?(看到的)
(2)看到了什么?这里把树枝点头想象成什么了?
(3)哦,借助树枝,又让我们找到了风。让我们想像着树枝点头的样子,各自来读一读这一小节。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你能背下来吗?
4、有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多么细心的诗人啊,他将我们看不见的风借助树叶的声音、树枝的样子告诉我们风的存在。大自然真是奇妙,你同意诗人的感受吗?好,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想象着风来时的声音和样子来背诵全诗。
四、拓展训练: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感受过风吗?想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感受过?(课件出示:风车、风筝)
2、你也试着用文中的句式表达一下。(课件出示句式)
五、总结:
大自然中的一切,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感受,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她那神奇的美丽。
第五篇:《风》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教案
一、教案背景
1、课题:风
2、面向学生:小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
搜集与风有关的文字材料。(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材 分析
《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十三单元以风和水为主题的一首自读诗歌。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一)把握课标议教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因此,结合本课内容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多媒体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几种教学方法。
(二)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实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的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尝试“自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并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
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在这里,老师强调引导,对于所提的要求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如先提问:听听字音读得准不准?读得流利吗等等,而没有在刚学会生字后就提出了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三)、根据图片,感悟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师: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大屏幕上的四幅画,在这些美丽的图片里,画的就是课文中的四行诗,不信你就再读读课文,对照着课文找一找是这四幅图。学生读诗,对照课文找图画。(1)解落三秋叶
师:(生看图“叶”)现在正是秋天,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么样? 生1:秋天很冷,一说话能看见哈气; 生2:秋天,叶子都落下来了,很漂亮;
生3:秋天,虽然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很美,但是也有一些绿色的叶子被秋天的风叶落下来,看到绿色的叶子落到地上,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秋风有些残忍; 生4:我同意她说的。而且树上没有了叶子,光秃秃的,很冷清。师:那就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读读吧。指名读,齐读。(2)能开二月花
师:(生看图“花”)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师:你想怎么读一读呢?自己试一试吧。生练读。
师:现在请你读一读吧,让孩子们听一听你的感受。生读本句诗。
其他学生听,并带着同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诗。(3)过江千尺浪 师:(生看图“浪”)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汹涌; 生2:很有气势;
生3:我看到浪那么大,仿佛听着浪的声音,我的心情很激动。师:那就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看谁读得最有气势。指名读。齐读。(4)入竹万竿斜
师:(生看图“竹”)你们看,竹林里所有的竹子都被风吹得倾斜了,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学生练读。齐读。
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这首小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它为大地披上绿装;夏天,它给我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它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片片雪花。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自己先读一读,别忘了刚才你读诗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目的,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录像、声音中感受风,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思维。
师:风这么可爱,但我们好像看不到它们。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请读读下面的名子,说说你怎么知道风的哪儿?(谁也没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我们知道风在哪儿。)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师:这里有老师积累的一首写风的小诗,请大家读一读。(风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师:从这首小诗里,你们知道了风能做什么? 生:吹来燕子,吹熟庄稼吹熟果…… 师:你们还知道风能干什么吗? 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可是与风有关的词语、诗句还很多,帮助他们积累。)
(五)、学生自评
师: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生1:我满意。因为我以前上课总搞小动作,今天我没有。生2:以前我说话声音太小,今天声音很响亮,所以我满意。
六、板书设计
落 叶
开 花
掀 浪
斜 竹
七、教学反思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这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这首诗配以优美的音乐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史娇
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 学校:三家子小学
2008年8月参加工作,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潜心研究新课改潮流下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新生代的年轻教师能将新的教育教学思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以“快乐学习”和“趣味学习”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