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难点)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相机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2.诗人此时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孑然一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3.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并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变化之快。(重难点)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4.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读诗释义,想象画面。
1.齐读,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样澄澈平静。
三、赏析古诗,感受变化之快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感受动静变化。
(1)概括: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①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浓,抓“跳珠”“乱”体会雨大,抓“忽”体会风快,抓“水如天”体会湖面的静。
②结合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
(3)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4)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古诗,把画面留在心间。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重难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
3.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2)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2.配乐,男女生对比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板书]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天低树
月近人
旅途寂寞孤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白雨
风吹散、水如天
喜爱与留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蛙声
七八个星、两三点雨
陶醉与向往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再对词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再进一步引导背诵与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