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乘分数》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2课(一课时)执教者:杨伟娜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最近一位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解答:1/5×4=4/5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表示1/5的3/4吗?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5×3/4=1×3/5×4=3/20(板书)。
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归纳的出: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巩固练习,深化主题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介绍蜂鸟的知识,出示例4。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重点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
1/5×1/4=1/20
1/5×3/4=1×3/5×4=3/20
教学反思:
1、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
2、不足之处,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3、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4、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既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又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5、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第二篇:分数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明和芳芳去野炊,想不想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吃的?你能帮他们把这些东西分一分吗?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学生交流,引出“一半”。(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1、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展示学生涂色作品。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
4、1/
8、1/
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5、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
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
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用学生作品验证。
(3)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
汇报:1/3 1/6 1/9 1/8(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请生阅读书P98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书上题目)长方形 1 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说。
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7、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五角星(1/5)巧克力(1/8)
8、黑板报。《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9、瞧,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课件演示把一岁儿童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4 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七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7 估计:
八、九岁孩子的头占身高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
师提供资料:十岁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10、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4?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1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分数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巨鹿镇校区
孙晓琳
一、教学设想: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节内容。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教材提供了情境图和操作活动。课标中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所以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是:
一、利用书上主题图编成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习数学就是身边的事,让学生“我要学”。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构建分数的概念,降低知识难度。
二、教学目标:
(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二)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三)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本提供的素材,教法是:创设情景法,演示法,激励法。学生的学法是:合作法,操作法,比较推理法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纸及纸带、蜡笔。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秋游吗?看,三一班的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了森林公园(出示91页—92页主题图),他们多高兴呀,有的在玩积木、有的在折纸、有的在喂鸽子、有的在分西瓜,小明和小亮也饿了,小明拿出来一个月饼,看一看他是怎么做的?(师引导生说出小明把月饼切开一人分得一半。)
师: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师用课件把分月饼的过程演示一遍。并引导生说出一人一半就是平均分成两份,一人一份。)
师:(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数表示吗?(不能)那“一半”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生根据经验可能说是0.5,也可能说出1/2。)
师:真不错!0.5是我们学过的小数。1/2 是一个什么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主题图,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兴趣和愿望。“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不能用学过的像1、2、3„„这样的数表示了”,学生认数,由整数、小数到分数,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让学生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1.认识 1/2。(1)1/2 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 1/2 表示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说出1/2 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师:(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分成一块大一块小)如果这样分,其中一份是这个月饼的 1/2 吗?(让学生明确如果一个物体不是平均分成两份,就不能用1/2 表示其中的一份。)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 的意思。
师:(指着另一半月饼)那这一份呢? 让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 1/2。(课件:在另一份上写 1/2)
师:现在同桌俩互相说说 1/2 的意思。(同桌交流,师巡视倾听、纠正)
师:知道了 1/2 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它怎么写。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条小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1/2”是由1、2和一个短横合成的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分数。这个数怎么读呢?(生读,师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对分数“1/2”含义的理解,学会分数的写法和读法,并强调“1/2”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分数。
(2)学生动手折纸,找出长方形的 1/2。
师:其实,你们手中的长方形纸上也藏着 12 呢,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1/2 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完的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长方形的12 的?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同学欣赏一下?(学生汇报多种折法,师生肯定后贴到黑板上)
师:(手指黑板上的三种折法)看来,长方形纸的大小和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操作,用不同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2,使学生感知“1/2”与长方形大小和折法不同都没有关系,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一个长方形纸的21。
2.认识 1/4。师:()猜一猜涂色部分是圆形的几分之一?(让学生根据 12 的含义来推想:把圆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圆形的四分之一。)
师: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演示四部分折叠后完全重合)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4。那1/4 怎么写?
指名学生读写 14。
师:谁来说说 14 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能说出:横线表示平均分,4表示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1表示取了其中的1份。)
师小结:像 1/2,1/4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1/2 读作:二分之一
1/4 读作:四分之一
九、教学反思:(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降低认知难度。从整数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呈现了两个小男孩分月饼情景图让学生理解一人一半就是每人分得月饼的二分之一。认识二分之一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用时较长,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用一道练习题过渡到了四分之一,学生根据对分数的理解,很容易就猜出 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
巨鹿教育报jljyxc@163.com
第四篇:分数教案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二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1)—的分数单位是()(2)—是()个—(3)—是4个()(4)3个—是().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
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米老鼠吃了1块,唐老鸭吃了3块,求米老鼠和唐老鸭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米老鼠和唐老鸭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 — 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观察算式:
提问: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1 3 1+3 1 — + — = —— = — 8 8 8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
约成最简分数。.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3 .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并板书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 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观察例1 和例2 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105 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3 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 题。
选择其中一道题,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8.课件上小松鼠和小狗画图题
独立做,指名回答
9.完成课件上金鱼题
全班齐练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自己给自己评价一下吧!老师给同学们加一个大星,希望以后你们的计算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第五篇: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约分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境激趣。
(小兔拔萝卜的课件演示或图片展示并可配音:小白兔家有四块同样大的萝卜地,秋天获得了大丰收。带着丰收的喜悦,小白兔四兄弟进行了拔萝卜比赛,我们大家来裁判一下,现在它们谁拔的快?〈出示教材第47页上的图案〉。)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问:(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只小白兔完成得最多? 引导学生发现:四只小白兔拔的都一样多。
问:为什么四只小白兔完成得都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引导学生答出: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
3、2/6、4/12、8/24。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四只小白兔完成得都一样多。
问: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2、明确概念。
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可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问: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时,再指明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问:还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教师肯定并进一步提问: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让学生说出: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肯定: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公因数只有1。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生:最简分数)。
问: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3、实践探究。
问:再看小白兔们带来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
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让学生答出: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问: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答: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问:都这样想吗?
答: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问: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答:用公因数去除。
问: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答: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让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问: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小白兔们感谢大家为他们作出了公正的裁判,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大家愿意去吗?
1、第4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问: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有什么体会?
引生答出: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问: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答出: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问: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小白兔们哪里去了?(出示标示分数的小房子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小白兔们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投送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49-P5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分数的基本性质。
▲△△(1)说一说“▲”占全部三角形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占“△”的几分之几? ▲△△(3)说一说 “△”占全部三角形的几分之几?
2、找最大公因数,约分。
(1)6的因数有哪些? 9的因数有哪些? 6和9的公因数有哪些?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2)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
二、提高练习。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指出下表中20的因数,15的因数,说一说20和15的公因数。这题主要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第2题,投篮,这题主要练习约分,先将这些数进行约分,再连一连。
2、(1)第3题,请学生现自己用分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这题要综合运用到分数的意义以及约分等知识。
(2)第4题,用分数表示图中各种颜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找出分数,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3)第5题,将题中的图形分成几部分,并用分数表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鼓励学生自由分割。
(4)第6题,请学生现读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因为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所以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4的倍数 6的倍数 4的倍数 6的倍数
4和6的公倍数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生说,师写(列举法)4.[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和 5
和 9
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例如3和5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5、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出示: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
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4、教学重难点分析: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在比较中掌握通分这一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并在此同时理解通分并学会通分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在取经的路上口渴了,悟空化来了一个大西瓜,有八戒来分,他给师傅和沙僧分完,剩下的给自己分了1/4,给悟空分了2/9,想想他和悟空同样多,还是谁多谁少呢?(由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可能出现两种答案)
师:这两种答案哪一个是正确的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答案吗?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讨论,教师解惑。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引导学生答出:
1.我们这组用的是折纸法,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这样的2份;另一张平均分成4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1/4> 2/9 „„
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试做,汇报)可能得出下面的意见:
1.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4=9/36 2/9 =8/36 所以 1/4 >2/9 2.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4=2/8 2/8>2/9 所以 1/4>2/9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并指出: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
师:谁能说一说通分是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这些知识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通分
三、即时巩固,升华提高:
师:请大家比较5/6和7/8,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最后引导学生答出以下几方面:
1.可以用5、7的公倍数35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2.可以用6、8的公倍数48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3.可以用6、8的最小公倍数24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数的大小比较。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板书:分数的大小)。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大家介绍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
4、可能还有人说出另一种方法。即: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近,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因为1-5/6=1/6 1-7/8=1/8 1/6 >1/8 所以 5/6< 7/8 那么你能快速的比较出2/3和3/4,3/4和4/5,4/5和5/6的大小么 学生通过通分等方法比较以上分数的大小,得出结论 2/3<3/4 3/4<4/5 4/5<5/6 学生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小1,分子分母大的分数较大
理论依据是分子分母越大就越接近于1.以后再遇见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可以直接运用这个规律来比较。
那么,对于以下几组分数,你能快速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么
3/5和5/7, 1/3和3/5, 1/4和2/5 2/5和4/7 同学们比较这些分数得出结论
3/5<5/7, 1/3<3/5, 1/4<2/5 2/5<4/7 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在比较它们的大小上,你又发现了什么
前两组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小2,后两组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小3,都是分子分母大的那个分数较大。
结论:两个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小相同的数,分子分母大的那个分数较大。
师(引导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使学生答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还可以观察分数的特点来比较,如果两个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小相同的数,分子分母大的那个分数较大。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书上54页练一练1、2、3、4题
2、师徒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师傅安装3台用4小时,徒弟安装5台用6小时。谁安装的快?
五、回顾总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或体会?
相遇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师: 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 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 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实际上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40 =20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旅游费用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P58旅游费用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购买门票)
教学难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爱好:
同学喜欢旅游吗?
师:旅游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钱)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师:通常我们把旅游用的钱统称为旅游费用。
板书:旅游费用
师:旅游费用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同一个景点花费也会不同。聪明的人往往会利用智慧节省很多钱。你们想不想当聪明人?
二、研究探讨:
1、单选方案问题探讨:
师:据我了解,你们最熟悉的王新运同学也很喜欢旅游,而且还碰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吧!
1)课件出示图
师:请看大屏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方案
A 景园一日游 B 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师:从旅行社推出的两种优惠方案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分析,究竟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
同桌两人合作,先讨论方法,再把思考过程写在纸上。看哪个组最快。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可能出现)
第一种: 第二种:(大力表扬)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选B方案
680>500
选B方案
(对方法奇特的给予鼓励,对两人有明确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扬其主动合作意识)
板书: 4大1小 B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的思考过程?
板书:计算 比较 选择
师:同学们选择的结果和王新运一样不一样呢?让我们看一看。
(放录像2:结论)
师:看来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学好伙伴。就在王新运与妈妈继续商量准备的东西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放录像3:三个老师加入)
师:三个老师家究竟要选哪个方案呢?这可累坏了王新运,我们能不能替他分担一下呢?
出示投影:
蔡 老师家: 2个大人 4个小孩
王 老师家: 3个大人 2个小孩
刘 老师家: 1个大人 6个小孩
要求:选择一个老师家,自己完成任务。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2大4小A 3大2小B 1大6小A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能作出准确地判断,不愧是聪明人!那如果去6个大人3个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断吗?
2个大人5个孩子呢?
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随学生汇报板书: 小孩多用A 大人多用B
师:你们不仅通过计算、比较、选择为四个家庭作出了较准确的判断,还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发现了规律,并加以运用,真厉害!
2、小结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不仅掌握了基本方法,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方案已达到最佳目的。
五、巩固提高 数学书60页2题
四、作业:
1、回家向家长讲一讲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理财本领,并允许我们参加家庭理财活动。
2、运用我们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下节课 与同学进行交流。
课题:旅游费用(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59页 学习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租车方案问题.2.让学生体会到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租车方案问题比较简便.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及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1.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购票的优惠方案,如果租车去,又会有哪些优惠方案呢?现在育才小学租车去秋游, 为了节省费用,你能帮着算一算哪一种方案更省钱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旅游的问题-----旅游费用(二).导出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课件演示(或教材上第59页的主题图,使学生明确题意):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教材上的表格)。大客车(辆)
小客车(辆)
乘客(人)
租金(元)
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大体上有以下答案
1: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2: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3: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4:不租大车,租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哪种方案最省钱?(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下的试一试。
六、巩固练习教材60页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看图找关系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报纸、杂志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关系,往往更直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看图找关系。
二、读懂图表,获取信息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
如“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
“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
“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
“速度最快达到多少?”
“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
“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2、大家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其实是几个事物存在着的联系,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二者的关系。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4、学生汇报,重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看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三、结合情境,学会分析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教材62页1题)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请大家动手画一画,如果母亲回家时间长一点,父亲回家时间短一点,该怎么画呢?
四、练习巩固,思维训练
1、阅读书62面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集体反馈,说说排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2、看图编故事:王老师上午有3节课,上课的教室在同一个教学楼。下面这幅图描述了她上午上课直至中午吃饭的情形。请你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3、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