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次的国庆阅兵,都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为祖**亲的腾飞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可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又是怎样的现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的。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
三、背景简介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针对这种情况,鲁迅为了批驳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这篇文章。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四、文体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分类立论文和驳论文。
3.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一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
五、词语积累
玄虚(xuán)
祈祷(dǎo)
省悟(xǐng)
搽粉(chá)
慨叹
(kǎi)
诓骗
(kuāng)
诬蔑(miè)
脊梁(jǐ)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一次自读活动
学习驳论,理清思路
思考: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作者批驳了什么?主张了什么?作者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作者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
主张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证思路: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二次自读活动
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鲁迅先生的杂文似刀似匕首,语言犀利而富有战斗力,通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犀利、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仿拟:“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的表达效果:“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第三次自读活动
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强、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作者反复强调,意在坚定中国人的自信力,号召更多的中华儿女挺起“脊梁”,努力抗争。
总结: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