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共五则)

时间:2021-01-25 15: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

第一篇: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

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东星资源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高二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

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篇二】高二生物教案

导入: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基因能够发生突变,那么染色体能不能发生变化呢?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物的性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出示投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照片。

2.让学生观察: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

教师补充说: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3.投影片放映:病因---染色体缺失图,包括:

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

①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

②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断;

③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

④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讲述: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病儿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投影片上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5.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何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等方面来加以思考。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那么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回答:会)染色体数目会如何改变呢?(回答:可增加,也可减少)。

2.前面所说的仅是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它只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类型。

例如,人类有一种叫“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是三条,其征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等;

再如,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叫“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外观表现为女性,但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另一种类型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这种类型的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后一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

放映: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

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二次,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减少了一半。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精子中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使染色体成单存在。

(3)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成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

出示:雄果蝇染色体的活动投影片。

【篇三】高二生物教案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还提到了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第二篇:高二年级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年级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紫溪中学高飞

新的学期开始了,高二生物组将一如既往,在踏踏实实,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继续开展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革工作,以提高我校生物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师的个人发展为目的,教学中注重抓好学生思想的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兴趣,以“学习终身有用的生物”为目的,为了在新学期里更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生物组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生物备课组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树立合理改造自然的理念。

二、常规工作

1.加强管理,规范备课组活动

1)规范活动时间,定每周二上午第二、三节课为备课组活动时间。

2)规范活动主题,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备课组活动主要以研究备课为主,注重教学设计的研究;另外备课也应主题化,不应随意,每次活动都应围绕已定主题。

3)规范活动分工,备课组各成员在活动中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活动主备人需提供活动主题简案,其他成员积极评议,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经备课组讨论过的教学设计,可供全组成员共享。

2.听课评课每位教师每周听1节课,具体安排如下:

1)听课、评课要形成制度,不局限于形式。要认真作好记录;

2)评课时要注意吸取他人经验,找出不足,取长补短。

3.教师成长

1)加强学习,端正教育信仰,重新研读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下读书笔记,积极订阅生物专业杂志及教育专刊,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武装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规范听课后的总结工作,听课是学习他人之长最直接的方式,以往在听完课后就匆匆结束,没有配套的总结工作,收获几乎等于零。因此,本学期,要求每位备课组成员在每次听课后,认真写下小结,小结包括:你对该课的评价,你对该课的重新设计以及你的努力方向。该小结于下次备课组活动时交于备课组长,形成资料。

3)每位教师确保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但不规定开课时间,届时会邀请教研组长、学校行政参与听课。

三、备课组的努力方向

为了让全体生物老师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还应发挥备课组活动的强大功能,除探讨备课外,还应关注教师论文的撰写、课程的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我们会为此而努力的。

2009-9-2

第三篇: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七)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九)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4、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难点:本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容易把握,要点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学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两点宜采用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予以评析、明确的方式进行;关于文学情趣这一点,略有难度,宜主要以教师讲析为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仅看见过,听说过,而且品尝过。今天,我们要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三、解题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长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时间

丹:明艳的色泽

(结合课文注释①)

2、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四、检查预习

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词语注音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

龟甲()蒂部()渣滓()贮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课文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

两课时: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__uán)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

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理清提纲:

明确: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段)

4、质疑、点拨

实词:属、贯、辟、奇、就

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5、分析评价

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讨

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广泛学习

(2)、不要骄傲自满

(3)、从容淡静

(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们不妨用一副对联对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业

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八、板书设计

张衡传

一、品格、文学(1节)

二、科学成就(2—4节)

三、政治才干(5、6节)

九、学科组长点评:

这节课注意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落实,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渗透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读方式新颖,让学生在理解中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的泛读。这种形式,避开了教师感染影响,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计划,教师的泛读只起到订正作用。

多元解读的环节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头脑,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期坚持利于课堂的操作,利于思维的培养,利于成绩的提高。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十、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共安排了两课时,按一般的教学设计,课时疏通文句,整体感知。第二节课进行内容分析。我考虑到那样设计会割裂文句与内容的结合,所以做了一下调整,本节课没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疏通并分析理解段,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开始担心时间紧张,教学目标完不成,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朗读和整体阅读又较为容易,所以一节课下来,时间够用。

本节课我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第四篇: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

两课时: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__uán)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

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理清提纲:

明确: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段)

4、质疑、点拨

实词:属、贯、辟、奇、就

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5、分析评价

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讨

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广泛学习

(2)、不要骄傲自满

(3)、从容淡静

(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们不妨用一副对联对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业

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八、板书设计

张衡传

一、品格、文学(1节)

二、科学成就(2—4节)

三、政治才干(5、6节)

九、学科组长点评:

这节课注意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落实,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渗透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读方式新颖,让学生在理解中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的泛读。这种形式,避开了教师感染影响,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计划,教师的泛读只起到订正作用。

多元解读的环节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头脑,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期坚持利于课堂的操作,利于思维的培养,利于成绩的提高。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十、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共安排了两课时,按一般的教学设计,课时疏通文句,整体感知。第二节课进行内容分析。我考虑到那样设计会割裂文句与内容的结合,所以做了一下调整,本节课没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疏通并分析理解段,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开始担心时间紧张,教学目标完不成,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朗读和整体阅读又较为容易,所以一节课下来,时间够用。

本节课我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七)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九)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4、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难点:本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容易把握,要点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学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两点宜采用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予以评析、明确的方式进行;关于文学情趣这一点,略有难度,宜主要以教师讲析为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仅看见过,听说过,而且品尝过。今天,我们要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三、解题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长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时间

丹:明艳的色泽

(结合课文注释①)

2、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四、检查预习

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词语注音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

龟甲()蒂部()渣滓()贮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课文

第五篇:高2015届高二年级生物(随笔小结)

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高二下学期教学内容为:

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二年级组

陈德甫 教学准备随笔 开学第1节课就把《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其目标概述整理给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册要学的内容

这学期所学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各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本模块的核心知识关系图如下: 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课程标准理解与建议随笔

就《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这七条建议十分重要,适用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所有模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鉴于课程标准中要求大多是了解水平,教学中要避免讲得过深,更不能太专业,了解为度。

(2)重视现代生物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避免变成泛泛而谈。

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

(3)有些内容较难理解,我们要想办法将这些内容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如结合教材中“重组DNA分子的模拟制作”,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限制酶的切割部位和DNA连接酶的连接部位,理解两种酶的作用。

(4)注意建立起各模块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以达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加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在结合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全能性和分化、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内环境与稳态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细胞工程的学习。

(5)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知识的比较与综 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合。

例如比较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异同;分析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差异;细胞工程中植物组织培养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与联系,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的区别与联系,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的区别;胚胎工程中精子和卵子的产生过程的比较等。

(6)充分利用活的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活的教学资源是指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和一些动态的操作过程。例如播放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录像;在教学“基因工重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录像讲解更好。

(7)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围绕生物科技与生活实际的关系,组织好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同时通过科学实例,实现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8)要结合高考要求,强化有效训练和阶段性考试。可以从各种资源中精选习题,或者改编、自编:把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相关专题汇编整理归类编卷测试。这些习题必须包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基因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一

必修课有关基因工程的知识为本专题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其操作程序、基因工程的应用、蛋白质工程的原理是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中要重视设计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时,设置“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将怎样?”“作为载体没有切割位点会怎样?” “你怎么知道目的基因是否进入了受体细胞?”等问题,引入该部分知识的学习。这样,比采用直白的讲授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分析基因工程表达产物时,可通过天然蛋白质是不同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等问题,分析蛋白质工程的诞生及原理。

也要注意和必修当中知识介绍不同的地方的强调。如:基因工程的工具中提到的载体提法有差异。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基因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二

基因工程的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例如理解两种工具酶的作用,必须重温DNA的结构、DNA复制等基础知识(展示以前课件中的相关图片和动画),并比较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有何相同和不同点。两种酶都是作用于相同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一个是切断,一个是连接。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时,应联系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联系抗原、抗体、激素、某些营养品的化学本质及功能。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应重视分析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差异,结合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等基础知识,加强对蛋白质工程原理的理解。

《基因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教学媒体手段(插图、动画等)的运用,结合教材中的模拟制作,准确理解限制酶的切割部位和DNA连接酶的连接部位,理解两种酶的作用;紧密结合质粒载体结构模式图,便于学生直观地掌握理解,也更容易学习第2节中构建载体的有关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特异性等。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此外,要重视本专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基因工程的发展。在介绍基因工程的应用时,通过收集资料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既加深了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及其应用的理解,又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合作学习的能力。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一

整体教材反思:《细胞工程》专题内容是从细胞水平了解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个方面。细胞工程看似抽象、神奇,但其实生活中从各种媒介可以看到相关的介绍,比如“克隆”算是家喻户晓的了。《细胞工程》专题的学习是在必修中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全能性和分化、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内环境与稳态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二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中要重视设计问题情境或以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导入新内容的学习。例如,可用教材中的菊花图和问题“为什么用菊花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菊花呢?”引入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分化,并在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再如设问:“菊花的花瓣要长成一 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株完整的菊花植株,应该如何操作呢?”结合实验和已学知识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三

在《细胞工程》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知识的比较与综合,如植物组织培养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与联系,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的区别与联系,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的区别等。对克隆技术的原理不必拓展得过深,对克隆技术的操作不必介绍得过细。

但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记忆掌握,因为高考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知识。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四

在《细胞工程》教学过程中,多应用提问教学较好。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展示必修中胡萝卜细胞组织培养的示意图和文字流程,同时也提出问题:

(1)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的需要哪些条件?(2)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一定要进行脱分化处理才能培养成完整的植株吗?

(3)什么因素是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 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4)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消毒、灭菌,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消毒、灭菌?

(5)脱分化和再分化需要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光照条件有哪些异同点?为什么?

(6)移栽时是否需要添加有机营养物质吗?

(7)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的阶段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五

在《细胞工程》教学过程中,多应用提问教学较好。例如“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教学,可提出问题:

(1)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进行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如何去掉细胞壁)

(2)联系酶的专一性,用什么酶去除细胞壁?(3)去除细胞壁后,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有哪些融合方式?(AA型,AB型,BB型三种。或归结起来:自身融合,和其它细胞融合)

(4)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哪些?(5)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的区别有哪些?(6)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7)杂种植株已不是原有物种,那么它属于哪种变异类型?

其他的如动物细胞的培养也是利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六

在《细胞工程》专题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关科学史,实现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例如,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进行克隆动物的历史、成果,以及克隆动物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等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科学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热情,从中得到启迪而产生科学畅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样还可以利用高一学生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课件制作汇总方面。

《细胞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七

在《细胞工程》专题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讲到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作用要特别强调: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瘤细胞,即在两两融合的AA型,AB型,BB型组合中选出AB型杂种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 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胚胎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一

《胚胎工程》专题是在动物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了解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理解胚胎工程的操作流程,关注胚胎工程在生物学基础研究、医疗、畜牧业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关注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对我们老师和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结合初中学过的一些知识,进行教学,我们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基础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胚胎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二

教学设计随笔:第1节是学习本专题的基础,我要重点阐述精子和卵的发生过程、受精过程;对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我们不仅要简述其过程,更要突出卵裂期的特点(包括细胞分裂方式、细胞总体积的变化、每个细胞体积变化、细胞内总DNA量变化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等)、桑椹胚细胞的全能性以及囊胚内细胞团的分化能力。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至于第2节的学习,我是以一则试管婴儿的资料引入,并让学生根据资料思考有关问题,接着便很自然地引入体外受精的学习。本节内容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知记,我只需做简单的说明和总结。

有关第3节的教学,是在第2节的基础上,以问题:“当我们在体外获得了早期胚胎,下一步应怎样做才能得到幼体呢?”引入,结合教材插图介绍胚胎移植的定义、现状和意义;结合教材讨论题帮助学生理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胚胎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三

胚胎分割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问题,如(1)什么是胚胎分割?什么是胚胎分割移植?(2)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性状会是一样吗?为什么?(3)对囊胚进行分割要注意什么?为什么?(4)为什么说胚胎分割技术也是动物克隆方法之一? 最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媒介收集有关胚胎干细胞的资料(课后完成),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当今社会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等热点问题,并引领他们科学地、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在教学“关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内容时,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关于“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的教学处理与第1节类似。对“禁止生物武器”等内容,教师可以播放与生物武器有关的影像资料,并利用教材插图或其他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武器的种类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从而形成坚决禁止生物武器的明确而鉴定的态度。

总之本专题多让学生自已阅读,然后分给讨论,小组展示的,个人评价,教师补充的教学方法。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生态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一

《生态工程》专题的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生态工程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态工程的建设与我们每个人关系非常密切。这样学生就会对本专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于对生态工程原理的了解,我们应注意结合必修中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生态工程的实例较多,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列举的实例外,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的实例,使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能够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生态工程的价值。我们要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和讨论等活动,从而深化学生对生态工程建设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态工程建设的情感。景洪市第四中高中生物教学随笔小结

《生态工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二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课中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应用,教学目标在于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书中选择了六个生态工程进行学习,各有特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区域的特色搭配出适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节教学中我选取的是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和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实例。方式是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调查城市生态工程的现状,然后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讨论。

在这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授导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避免了课堂的沉闷乏味,从而激发出学生特有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没有挖掘很深,另外问题的设置也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有对时间的合理应用与控制没有协调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渐改善。

本节课是新课程大纲中新增加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较为宏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汇报呈现生物圈2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学会了运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

下载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年级生物优秀教案大全(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年级生物组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

    2011年第二学期高二生物组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生物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

    高二年级上学期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年级上学期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周秋生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高二年组生物组由五名教师组成,分别是:周秋生、杨金元、徐明英、薛花、翁小金。 二、指导思想 为了高二生物教......

    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文明礼仪伴我行”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要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必须接受文明之教育,就像一块矿石,......

    七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

    高二生物

    2011-2012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实验总结 高二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基本顺利,但由于受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只按计划完成部分实验,本学期共做了3个实验,......

    颍上一中高二年级生物教学总结

    颍上一中教学总结 生物 高二年级汪国良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

    优秀高二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下册)

    优秀高二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下册) 精品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高二年级化学教学计划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思想与认识 1.继续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

    高二年级人物头像素描教案

    高二年级人物头像素描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人像比例、结构,提高对人物面部表情、头部结构的认识,从而达到刻划对象心理表情的高度,对日后进行创作有较好的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