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推荐】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教学内容:
课本第118—11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及“做做画画”练习二十六第5—9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
三角尺一副。
教学过程:
1、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判断再分别说明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三角尺上的角。
1、认识直角。
(1)说明:三角尺中的一个是直角。
(2)出示另一把三角尺上,找一找其中的直角。
(3)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一找直角。
(4)说明:直角也可以画出来(示范板演),再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5)找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2、举例生活中的直角。
3、教学直角的判断。
(1)教学判断的方法。
(2)练习“做做画画”的第1题。
4、教学画直角。
(1)示范画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请学生说说画直角的步骤。
(2)学生练习“做做画画”第3题,要求画后标上直角符号。
1、完成“做做画画”第2题。
师生一起折纸,折出直角标上符号。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1)学生判断,并标上符号。
(2)指出:只要与三角尺的直角重合,就是直角。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中各有几个直角?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练习二十二第7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
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2)用完全不规则纸折。交流提问:最少折几次?分别是怎么折的?第一次随便怎样折可以吗?第二次能任意折吗?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1:这个角是直角,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这个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来的,是原来纸上就有的。]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 “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
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内容
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初步学会画角,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画角。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学具准备:小棒、三角板、练习纸、圆形纸片、三张长方形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拼图游戏:请同学们拿出4根小棒,围成一个漂亮的图形。
拿掉1根小棒,你能将它围成什么图形?
再拿掉1根小棒,你还能将它们围成图形吗?让学生将两根小棒两头接住,拼成怎 样的图形。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操作过程中自觉参与学习,一步一步揭示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周围或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哪些实物上面有角?比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
2.指角
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角,并用手指给大家看。(学生在指角时可能会出现指角的错误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适时练习:请学生拿出三角板,用正确的指角方法指出三角板中有几个角?
3.认角
我们在三角板中找到了角,请大家来用你的小手摸摸这个角,先来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摸这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小组讨论,发现角的特点)
我们来给尖尖的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叫做顶点。直直的两条边我们叫做角的边。
板书: 边
顶点 边
请同学们指出三角板中其他两个角的顶点与边。
师生共同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画角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角,你能给你所找到的角画张相吗?(学生活动:尝试画角。并且展示学生作品)
课件展示正确的画角过程。学生再次画角后交流,并且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板书: 边
顶点
边
(学生第一次学习角的认识,要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学从具体实物引入“角”,并通过玩“活动角”,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感知。)
5.课堂练习。课件演示,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且请学生上台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角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教师的“导”、“扶”、“放”与学生的“探”、“思”相结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大胆探索下,培养了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最后一组练习,及时让学生掌握了新知。)
6.折角
1)小游戏:(教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来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提问:你所折成的这个图形有3个角吗?为什么?
7.比角
1)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的角,比较角的大小?请学生想办法如何来比较?
教师小结:将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比较,张开的大的这个角就比较大。
2)课件出示不容易判断大小的红角与蓝角
请学生比较哪个角大一些哪个角小一些?为什么?
提问:你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3)小活动:
A:请学生用纸条图钉做一个角,教师做一个边较长而角大小相等的角,请学生判断,哪个角大一些。
B:请学生用活动角做一个比教师所做大的角。
C:同桌做角,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这一游戏,让学生再次将所学的新知理解、掌握、深化,并进一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练习:
1.猜角:出示一组图。请学生在下面图形中找出有几个角?并且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也深化了新知,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动手做一做: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数学小灵通,他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裁纸的游戏好吗?
A:一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裁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活动)
B:可是数学小灵通说,一张纸裁掉一个角,也可能有4个角。同学们你想知道是怎么裁的吗?试一试吧。
C:小灵通说:也可能是3个、5个角,你知道是怎么裁的呢?
3.活动:用准备的绳子,同桌合作做一个角。
(通过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猜测——求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玩的高兴吗?我们认识了角,并且画、折、裁、做。你从中都学到了什么呢?
案例评析:
这节课是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用手摸、用眼看、用手画、动手折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新知。
1.借助多媒体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借助实物、图形的外部特征及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从图形中辨认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的表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精心设计趣味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教师在最后设计开放性试题,一题多解,有趣新颖。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好奇心被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迫切想得到答案,而当答案多解时,又产生了疑惑,进而又促使他们去思考。如此过程,达到了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良好效果.
第二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例1,例2.第40页中“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素质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教学难点:正确画角.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小棒.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一段录象.师: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 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生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 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 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会指了吗 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 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 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 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三)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
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 试试看.(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 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 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 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 怎么变(学生回答)
(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 试试看.(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 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学生再次画角)
(五)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 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 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觉得谁表现最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第三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习。
一、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本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吸管、水管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中认识角,使抽象变为直观,让学生了解角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各个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观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五、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剪刀、三角板、吸管等含角的实物,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学具:剪刀、小棒、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这是老师设计的新家,请同学们找一找,老师的房子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多媒体出示下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能回答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活动:从小屋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问:同学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用情景引入,帮老师找一找她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实物操作,探索新知
1、在主题图里找角(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活动:角不仅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上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本第38页,在美丽的校园里,就藏着许多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在哪儿呢?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再课件演示。(多媒体在这些地方红色闪烁)
学生活动:小组观察找角并汇报。(大剪刀上有角、大三角板上有角、球门框上有角、小红旗上有角,教学楼的门、窗上有角、钟面上有角、小朋友做操时两手之间形成了„„)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2、认识角(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
教师活动:不单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方也有角,观察剪刀、水龙头、吸管图,这三个物体上有角吗?角在哪里?你能把它画出来吗?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画角。
教师活动:我们把这三个角画下来(多媒体演示把实物抽象出角,并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小结:发现了这三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点,都有两条直直的线。这里尖尖的地方我们看作一个点,给这个点起了个名字叫做角的顶点。(多媒体板书顶点)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你能照第一个角的样子,将另外两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写出来吗?
学生活动:独立标出后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教师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看书P39的图,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
教师活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边直直的。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与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角的基础上,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3、生活中找角
教师活动: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知道了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你们能从我们的身边的物体上找出角来吗?比比看谁找的最多最快。
学生活动:找出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教师活动:谁来指指直尺上的角、数学书封面上的角和三角板上的角在哪里? 学生活动:自愿到讲台上指角。
教师活动:学生指了后教师进行订正(大多学生指的是尖尖的点),教正确的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找角—指角,使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逐步渗透“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知识做好铺垫。
练习1: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练习2: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
设计意图:巩固对角的认识。
4、折角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送给你们的圆纸片,摸一摸这张圆纸片有角吗? 学生活动:没有。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出来。学生活动: 同桌交流,然后学生汇报: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角来。教师活动:谁能折一个更小的角?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折一折后指名展示。
设计意图: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自己动手折角,目的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理解的角的形状,同时体现了图形间的转换。
5、画角(教学例2)
教师活动: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知道了角的许多小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角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大家都想,那请小朋友们打开书39页自学例2.学生活动:自学例2画角(师巡视),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活动:在学生展示时抓住学生错误的画法进行教学画角,黑板示范画角的
三个步骤:
(1)、点上一点。•
(2)、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3)、我们通常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教师在黑板示范画两个不同的角,画时强调:“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让学生用笔在堂上练习本上画一个跟老师黑板上画的不同的角,后进行展评,并请学生出来说说自己的角是怎样画的,简单向学生提下,为了画出来的角好看,尽量角的两边的长度要接近。期间教师及时改正学生画角的方法,强调先要点上一点。
设计意图:画角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采用先“放”再“扶”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再次加强学生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并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6、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边能伸缩的角,并指出顶点和边)同学们喜欢变魔术吗?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请仔细观察,这个角哪里发生变化,哪里没有变?刚才老师把角的两边变长变短了。可是角的这个部分(师指着叉开部分)没有变。也就是角的大小没变。不管角的两边怎样变,角的大小都不发生变化,说明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同学们看,老师的角还可以这样玩。(演示叉开收拢),你们想不想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呢?那你们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做一个能活动的
角吧,做好后玩一玩,看从玩中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用图钉、小木棒制作活动角,并展示。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叙述小结。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的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出示结语)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做角、玩角以及小组讨论、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角是有大小的。但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练习3:成书本P42第3题。
先让生观察两个角的边的长短,然后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比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再让学生总结归纳: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练习4:用小棒摆角。
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一摆,看最多可以摆出多少个角?(摆法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再次将所学的新知理解、掌握、深化,并进一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总结
教师活动:
这节课小朋友学的真认真,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那么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体感知。
七、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根据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贯穿始终的问题情景,运用设疑、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认角、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观辩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归纳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和兴小学 何艳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合作和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准备:
小棒、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课件、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小棒)看,老师用几根小棒拼成了什么图形?(用4根小棒拼成正方形)现在拿走1根小棒,又拼成了什么图形?(三角形。)接着再拿走一根,两根小棒又拼成了什么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数学上就把 它叫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齐读一遍。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这些角可喜欢捉迷藏了,(出示主题图)看这美丽的校园里哪些地方有角?(指名说,师指出)(师适时鼓励学生:同学们的观察力真强,相信这样的观察力对你们后面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2、(师出示三角板)三角板上有角吗?有几个?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数一数,看一看。请你用任意的一个角这样扎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疼、痒)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它是尖的)再摸摸这儿,又有怎样的感觉?(滑滑的、直直的)
3、(出示例1)这三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物体,它们有角吗?在哪?(生说,师指)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刚才大家都找到那么多的角,那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对同桌说说。然后汇报,老师总结:刚才你们说的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齐读一遍)
2、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要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角爷爷判断下 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不是角?(出示课件课本42页第一题)
3、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老师提出要求,小组四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三)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折角
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折出角吗?学生活动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来创造出角的,指指它的顶点和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制作了一个角,这个角能活动,叫活动角。小朋友们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老师说变大变小的口令,学生操作。小结: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因此,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板书)那两条边的长短变了吗?(没有)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出示两个角比大小的练习,进一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画角
同学们用双眼找到了哪么多的角,还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哪么多的角,真了不起!那么怎样才能画出标准又漂亮的角呢?
(1)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观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2)学生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3)学生画,展示,评价。
三、巩固练习
1、看下面各图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课本第42页的第2题)
2、把一个正方形的一个角剪去,还剩下几个角?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上了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些什么?(生总结)角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出示课件)我们处处都能见到角,这些角可以组成很多美丽的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还将带大家探索角的更多奥秘!
第五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满各种图形的不透明布袋(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六边形)、小棒、两根硬纸条、四、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五、教学过程:
1、水果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吃水果吗?(喜欢)看看这个水果吃过吗?(出示杨桃的整体图片)
师:这也是杨桃(出示杨桃横截面图片),它的形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生:有个五角星的形状。
师:(出示五角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藏在五角星上的新朋友 “角”(板书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找角
师:你能找到五角星上的角吗?除了五角星,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到它们吗?真善于发现。
(幻灯片出示练习本、剪刀、钟面,让1个学生到台上指出实物中的角)剪刀中的角学生有可能会指错,如果指错?)
师: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指着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角。我们通常在角的图形里画“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幻灯片出示从实物中脱离出来的角)。(2)师:想摸一摸角吗?你来摸一摸,什么感受?尖尖的;这两条线呢?直直的。大家都拿出三角板来摸一摸,你摸了之后什么感觉?
师:角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呢!通过昨天的预习谁来介绍一下?(指明一位学生)
生: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学生边讲边演示幻灯片)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师:那么角都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
师:你还能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找到角呢?指正角的指法(他指的是角吗?刚才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他指的是顶点,还有什么呢?那你现在能完整的指出这个角吗?)
2、画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先画一个顶点确定角的位置,再用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边确定角的方向,再标出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瞧,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板书画角)这里就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能画出一个角吗?请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角。并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谁来展示你画出的角。(会忘了划小弧线)关于角我们还有一首儿歌呢,大家一起读一读。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不是角请说出原因。
师:调皮的小角又钻到了图形中,仔细观察,看看各有几个角,到台上指指看。
4、试着做角,初步感知角可大可小。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想不想亲手做出一个角呢?请组长拿出材料袋,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个角。师:请你来展示你做的角。
师:玩玩角,想一想怎样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变小一些? 生:往两边拉开一些角就变大了,往里面一些角就变小了。师:借着你的动作说一说。
师:大家一起举起手中的角,听老师口令:大一些,再大一些;小一些,再小一些。
师:所以,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5、比较角的大小
(1)第1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有大小,那我们来比比看。(出示差别比较大的两个角)
生:红角大,红角两边张开的大,蓝角两边张开的小。
师:这种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出结论的方法我们称为观察法(板书)。(2)第2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用观察法有信心挑战三个角比大小吗?(出示钟面上的三个角)生:1号钟面上的角最大,3号钟面上的角最小。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号钟面角的两边张开了5个大格,2号钟面上的角张开了3个大格,3号钟面上的角张开了2个大格,所以1号钟面上的角最大,3号钟面上的角最小。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3)第3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出示2个差别不大的角)比比这两个角。
师:不能用观察的方法比出大小,那该怎么办呢?(无学生知道时教师摇一摇手中的活动角:可以用活动角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请学生到讲台上演示,边做边说)
生:先做出和红角一样大的角,顶点和顶点重合,两条边重合;再把活动角和蓝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看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另一边在外面,这个角就大,另一边在里面,这个角就小。
师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发现蓝角大,老师发现,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女孩。这种比较方法我们称为重叠法(板书)
师:用重叠法同桌两人互相比较一下刚刚做的活动角谁大谁小。请两组同桌汇报一下。(4)第4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这是老师刚刚做的两个活动角,看,这两个角? 生:一样大
师:老师不小心弄断了一条边,现在两个角还一样大吗? 生:一样大。
师:另一条边也被老师不小心折断了,现在两个角还一样大吗? 生:还一样大。
师:由此你们觉得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生:无关。
师:那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跟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总结角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我是一个小小角……”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