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家的男子汉(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个生字,读准
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结合小标题,理解作者为何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结合小标题,理解作者为何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图片上的这些人是你们心中的男子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文中的男子汉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
二
介绍作者
王安忆,1954
年3
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同安,当代作家。1996
年发表了《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长恨歌》《小鲍庄》《流逝》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
会认生字,积累多音字。
练
徽(huī)
谜(mí)
唇(chún)
尚(shàng)
荤(hūn)
绪(xù)
强(jiàng)
嘱(zhǔ)
咐(fù)
沮(jǔ)
绪(xù)
吭(kēng)
嘹(liáo)
妨(fáng)
廓(kuò)
qiáng(强大)
强
qiǎng(勉强)
jiàng(倔强)
kēng(吭气)
吭
háng(引吭高歌)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练
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沮丧:灰心失望。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3.检查初读情况。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课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
四
整体把握
1.课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①他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②他要求独立。③他沉着地面对生活挑战。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小男子汉对食物的兴趣的?
预设:作者是从小男子汉吃饭爽气,饭量大,吃的东西范围广,而且吃得极有滋味,也愿意耐心地等待食物等方面来写他对食物的兴趣的。
五
品读释疑
1.指名读“他对独立的要求”这部分,体会文章写法和表达效果。
预设:“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男子汉的手挣扎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要求独立的愿望之坚决。
2.小组合作读他买东西的内容,讨论:“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很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
‘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我”由之前的“忍不住”到现在的“忍住了”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预设:“忍不住”是“我”之前的不忍心看到他失败以及他对独立的要求受挫,是对“男
子汉”的关心和爱护。
“忍住了”是“我”要维护“男子汉”
要求独立的自尊,是“我”对
“男子汉”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这也是“我”对“男子汉”的关心和爱护,也正是有了“我”的关心和爱护,“男子汉”才能慢慢成长。
3.小组讨论交流: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他对独立的要求?
预设:①他要求自己走,不让人牵手;②他要自己买东西;③他自己买橘子水。
4.默读“当他满两周岁的时候,我们决定把他送进托儿所。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当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
思考:“我们”把他送进了托儿所,他的哭和“别的孩子”的哭一样吗?作者为什么要写
“我们姐妹几个”小时候上托儿所哭闹的事情呢?
预设:不一样。“别的孩子”是因“怕”而哭,充满伤感。
他的哭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并无伤感。写“我们姐妹几个”小时候上托儿所哭闹的事是为了与他不喜欢托儿所,却
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形成对比,突出他能勇敢坦然地面对现实的个性特点。
5.“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一部分中,作者是通过写哪几件事来表现“他”的个性特点的?
预设:上托儿所,面对进入陌生的环境这一挑战,他镇静、坦然,很快就适应了;回安徽,面对不得不回去的事实,他勇敢地蹿进了车厢,踏上了回乡之旅。
六
课文主旨
本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男子汉”的形象。
七
课堂小结
板书
开头语:交代写作对象(“我们”家的男子汉)
他对食物的兴趣
我们家的分述
他对独立的要求
男子汉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率真爽气
独立自主沉着勇敢
男子汉的成长
结束语:首尾呼应,综述男子汉的成长过程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他的成长过程正是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本文对人物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小男子汉的魅力。
成功之处:本课要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对讲解的内容不宜涉及过多,要让学生自读并展开小组交流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圈画关键字词,迅速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
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进行指导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