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

2021-11-24 23: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另外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展思路,积累素材。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

2.品味、积累课内外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书面表达: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古诗词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会写“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诗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热爱大自然,还留下了许多描绘景色的优美诗句。你能背几句这样的古诗并说一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山居秋暝》,去欣赏诗中优美的风景。

3.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读准“暝”字。

4.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1)指导识记“浣”字:采用熟字“完”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注意正音。

(2)指导书写“孙”字:左窄右宽,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子”的提的下面。

3.指导朗读,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4.感知古诗大意: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学生自主讨论交流)

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5.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感知古诗大意。

板块三

再读古诗,想象诗境

1.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品味词语“空山”。

①“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

②以诗解诗:王维还有几句诗写山林的空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读)

(3)品味词语“新雨”。教师:是什么时候的空山?(新雨后)“新雨”是什么意思?(刚下过的雨)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

(4)引导发现: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学生齐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5)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听到了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语文要素

(3)教师点拨: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两句一静一动,“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板书:景

一静一动)

3.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品味词语“竹喧”。

①“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的欢歌笑语)

②竹林中怎会有喧笑声?(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时的欢歌笑语)

教师点拨:“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

(3)品味词语“莲动”。

①为什么荷叶会左右晃动?

②教师点拨:“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原来是有渔舟顺流而下,所以荷叶才会左右晃动。

(4)引导发现:“竹喧”“莲动”

“归浣女”

“下渔舟”都是什么描写?(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

语文要素

(5)教师点拨:这一联描写了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板书:人以动衬静)

(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

4.比较读。

(1)女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男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教师引导: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5.指导朗读前三联诗句。

(1)指导朗读:朗读首联时,要读得轻缓一些,读出“空山”的静态画面;朗读颔联时,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节奏要相对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2)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品味诗中的意境。指导学生用朗读再现由静到动、由景入事的场景。

板块四

走近作者,体会诗情

1.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指名读。提问:“春芳”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谁?(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引导: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王维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满足于这种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心愿。

2.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3.背诵《山居秋暝》。(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4.总结写法: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预设: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5.拓展阅读:《江雪》也是一首山水诗,请大家课后查找资料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设计意图】联系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设置拓展阅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比较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景——一静一动

人——以动衬静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题目,解字读题

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

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

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2.初解古诗大意,读出韵味。

(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诗的大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2)引导朗读:我们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请大家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准诗的节奏。

(3)指名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4)教师范读。学生试着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5)指名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通过听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中,初步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板块三

品读诗句,想象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诗。

思考:(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品读“乌啼”:“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啼叫)

(3)品读“霜满天”:什么时候会有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满天的霜?(“霜满天”其实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天气很冷)

(4)品读“对愁眠”:“对”在这里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愁”在这里指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5)引导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月亮逐渐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感受到霜气降临。

课件出示: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所闻:乌啼

所感:霜满天

语文要素

(6)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

(7)过渡语:在这静谧的深秋之夜,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呢?

3.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指名读。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

语文要素

(2)教师点拨:后两句写诗人听到的声音,以动景衬静景。

板块四

创设情境,体会诗情

1.感悟诗情。

(1)教师引导: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从“霜满天”

“对愁眠”

“夜半钟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2)教师引导: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呢?(板书:愁)

(3)引读全诗。

①教师引导: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久久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凉而愁绪满怀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提示: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朗读此诗)

②创设情境: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凉的深夜,诗人迟迟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下面就让我们在这钟声里,一起再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紧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再现了古诗的朦胧之美,推进了熟读成诵这一目标的实现。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所闻:乌啼

钟声

以动衬静

第3课时

《长相思》

【课时目标】

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3.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2.教师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枫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那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长相思》。

3.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4.指导读好题目。

(1)教师示范读:“长——相——思”。(充满感情)

(2)指名读,全班齐读。

5.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由诗导入词,简单介绍作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板块二

借助注释,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1)指导认读“更、聒”。

①更:多音字,在这里作为表示时间的量词,读第一声,可组词“三更半夜”。

②聒:“耳”加“舌”。引导推测:猜猜字义是什么,有谁知道?(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

(2)随文指导书写“榆、畔”。

①榆:左边“木”的末笔捺变点,“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②畔:左部“田”要写得窄小,右部“半”的第四笔横和“田”的收笔横持平。

3.默读《长相思》。

教师引导: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读读课本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课件出示:

词的大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词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长相思》这首词的大致意思,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板块三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上阕。

课件出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

预设: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在山上、在船上、在营帐里。

(2)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引导: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路途遥远)

(3)教师点拨:词人的“身”在哪儿?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他住在军营的帐篷里,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词人身在征途中。(板书:身在征途)

(4)引导想象:“山一程,水一程”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从中我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路途遥远与艰辛。

(5)提问:“夜深千帐灯”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引导:灯火万千,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6)学生齐读。

2.指导朗读下阕。

课件出示: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教师范读。引导想象: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风雪交加的音频资料)

(2)教师引导: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不止,此时的天气是何等恶劣呀!风雪之声如此聒噪,此时的词人又在干什么呢?

(3)品“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4)品“故园无此声”。

①提问:“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故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②引导想象: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学生分小组交流)

③描写画面: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或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预设: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空旷的田野上,词人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温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④指名交流。

(5)教师引导朗读。

①引导: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②引导: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又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教师引导。

①引导:面对此情此景,纳兰性德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写下了这个触动人心的“碎”字。同学们,是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②引导:读到《长相思》的最后一句,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预设:孤独、思乡、期盼、煎熬、痛苦、伤感。

3.齐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想象词人家乡的景象。学生两次想象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与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相融合的过程。

板块四

移情体验,读透内心

1.质疑问难。这首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预设二: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预设三: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预设四: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2.移情体验。

(1)教师引导: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词牌名为“菩萨蛮”的词中,他写有这样的词句,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教师引导: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词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①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但是,圣旨钦定,君命难违呀!纳兰性德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②古道边,芳草萋萋,朋友伤感地问他——(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他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③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惆怅地问自己——(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回归诗词。

(1)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默读《长相思》,你从哪里体会到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他何曾轻离别呀!他是那样的重离别,但是他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不得不与他的故乡和亲人离别,他的情感都融入《长相思》中了。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互文印证”的策略,以纳兰性德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为延伸点,引导学生转换成不同的角色与纳兰性德进行对话,跨越了时空,拉近了学生与词人之间的距离,为“移情体验”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了背景,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感悟。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身在征途

心: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本文三首古诗词分别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表达了词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大意。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述,且这些风景都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没有真挚浓烈的情感,作者就不可能创作出动人的诗词。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注释,引导学生感知诗词大意,借助关键字词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2.创设情境,读中想象画面。

这三首古诗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画面,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诗词大意,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创作诗词时所处的环境。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悟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意蕴。

3.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古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初步感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达特点,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下载「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5 古诗词三首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5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名称: 月是故乡明二、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1、会写1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1[人教版]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