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5则范文

时间:2020-05-05 11: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第一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媒体应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音乐:

1、响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调不同的同一首歌;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分别引入响度、音调的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响度、音调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不同。播放音频 学生欣赏并找出这两组音乐的不同之处;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响度不同的声音和音调不同的声音。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

音调和响度教师播放准备好的2个动画,一个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一个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教师提示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物体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引入频率的概念,再由人耳听到的声音范围,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课件显示声音的波形 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音色 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我们还能区分吗?师生共同听两段音乐并说出如何区分的,从而引出音色。多媒体播放音乐。(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 让学生做课件上自我评价的随堂测试,检查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做自我评价中的随堂测试,自己检查这节课的收获。通过联系巩固

作业

1.《自主学案》P23 1—6。

2.预习2.3《声的利用》。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巩固提高

板书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3.音色: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内部结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理解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可以通过钢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动来感知、认识。在频率的学习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认识。响度比较容易,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认识音色可以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导致振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讲解。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 Hz(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5)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阳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由于调过高拔不上去,欧了,还有俗话讲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对调”这里的“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声音特性之一--------音调

(板书: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 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超声波、可闻波、次声波等知识点。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问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不同,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声音的又一特性-------响度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同学们之所以能分辨出来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声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4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三、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 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3.《声音的特性》练习题推荐

4.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5.初二物理试题:声音的特性

6.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课件

7.第四节《声音的特性》的教案

8.初二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试题

9.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计划

第二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 钢锯条(25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3 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慢

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板书)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

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

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师演示] 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 [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 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轻轻拨

声音小

用力拨

声音大

我的结论 振幅大 声音大(响度大)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师演示] 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

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三、音色(板书)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板书)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单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节音调、响度。

第三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课题:§3.2 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一)手耳并用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板书:

声音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板书:

声音

振动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木槌敲小木鱼,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木鱼,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木槌敲小音叉,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音叉,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

生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同样的力敲大小木鱼时,它们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

教师以生活实例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

大个子同学与小个子同学跑步时,他们蹬腿的频率如何?能将这个现象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类比吗?

学生总结出:

大个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个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同一琴弦,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振动部分越短,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钢笔帽和钢笔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帽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板书:(将音调与频率用箭头联系起来)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它们的差异。

听一听、议一议:

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阅读教材,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六)课堂练习: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A.说话声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调 C.说话声的音色 D.敲门声音的不同

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课堂练习后音乐欣赏:

欣赏男低音John Denver与男高音Domingo合唱《Perhaps Love》,再次体会音调的高与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学习。

课外知识拓展:

自学课本P41 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理解不同乐器改变音调和响度的方法。

参考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和水瓶琴。

第四篇:声音特性

声音的特征

一、知识概述

1、了解声音的特征。

2、知道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3、认识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2、噪声及其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2)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所以,要从噪声的产生到噪声的传播以及人耳接收声波三个方面着手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5、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6、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调、响度是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概念。振动的物体会发声,振动的频率决定了音调,振动的振幅决定了响度(响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如果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261.6Hz,不管这个物体是钢琴、小提琴、军号、笛„„我们都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为中央C调。我们常讲男同学说话声音“粗”,女同学说话声音“尖”,指的就是声音的音调不同。

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它使人的耳膜振动幅度大。响度与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概念。打鼓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而音调低,小鸟的鸣叫声音响度小而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而音调低,蚊子的嗡嗡声响度小而音调高。

7、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要能听到声音,首先需具备3个前提条件: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其次人耳要听到发声体的声音,还应考虑到声音的频率和响度。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另外,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典型例题

1、到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跳的声音是因为()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解析:

听诊器的基本原理:心、肺、内部的振动经固体(听诊器)传播,在橡皮管内声音振动把声波传递到耳朵,且声音在橡皮管中传播能量很散失,声音真实清楚,响度较大。答案:D 例

2、为什么给自己录音时,自己听起来不象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起来却没有多大的差别? 解析:

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方式传播的,而录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听起来感觉不同;别人平时和从录音机里听自己说话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听起来没有多大区别。

3、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音耳罩,请你设计一下材料的选择:(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A.软橡胶

B.泡沫塑料

C.硬塑料

D.硬纸板(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A.碎钢块

B.硬纸片 C.泡沫塑料 D.木屑(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A.纸

B.皮革 C.木板 D.绒布

点拨:(1)中反射声音较好的材料应选质地较硬且平滑的材料,硬塑料为首选;(2)中对声音吸收性较好的应选取质地软,且有疏松微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或蜂窝状的材料,由于填料要求材料越轻越好,因此选泡沫塑料;(3)中从肌肤的舒适角度应选取柔软、光滑的绒布。答案:(1)C(2)C(3)D 例

4、小芳在书房记单词,爸爸在客厅看新闻联播。为了不受电视机声音的影响,小芳采用的以下办法中较为合适的是()

A.把电视机关掉

B.减小电视机的音量

C.打开书房内的收音机D.关闭书房和客厅之间的门窗

点拨:A项、B项虽然都运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原理,但A项因干扰了他人并不合适,应先B项。C项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防干扰反而会使噪声更大。D项是在传播过程中设置屏障来减弱噪声,对于本题来说是行之有效而又合适的办法。

故正确答案BD 例

5、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少噪声污染

点拨:在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甚至很近的地方,就有居民的楼房或单位办公室,汽车的轰鸣车必然会影响到居民楼内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在公路两侧竖起隔板,就可以阻断一部分噪声向两侧传播,这是对居民的一种负责任的保护。答案:D A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一些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2、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的是()

A.使劲拨动琴弦 B.在二胡的弓毛上涂一些松香

C.用力敲大鼓

D.转动小提琴的旋纽

3、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 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5、当你在家中复习迎考时,邻居却在家引吭高唱对你形成干扰,为了减少噪音影响,下列措施肯定无效的是()

A.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孔 C.与邻居好好商量请他小声点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通

6、表中列出一些音阶的频率,由此可以看出()音符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256 288 320 341 384 426 480 A.音阶越高频率越高

B.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频率越高越悦耳动听

D.相邻音阶的频率之差是相同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甲、乙、丙三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所以甲、乙、丙都是声源。甲振动频率为2Hz,乙振动频率为105Hz,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丙振动的频率为2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选C。

小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不仅与响度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人耳不能听到。

2、使劲拨动琴弦,用力敲大鼓,只能改变振动的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在二胡的弓毛上涂松香,能改变音色。转动提琴旋纽,使琴弦变紧或松,从而改变振动频率,从而改变音调。

B卷

二、填空题

7、“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8、女高音与男低音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引吭高歌与低声吟唱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不一样。

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

10、张平同学学了声学部分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8、音调;响度;音色

9、“听到的声音不同”,“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10、(1)“音调”;

(2)像皮筋被拉得越长越紧,振动越快。

三、综合题

11、高级音响一般都配有立体声音箱,这种声箱至少装有三只或三只以上的喇叭,它发出的声音美妙丰满,和原来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同,具有很高的保真度。你能说其中的道理吗? 答案:因为立体声音箱里配置的喇叭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低频声音,能够清晰地放出几十赫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高频声音,能够放出千赫以上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中频声音。再加上用精选的木料做成体积较大的音箱,有利于低频声音的共鸣,所以听起来低音显得比较丰富而且强,放音效果很好,几乎没有失真。

12、对因衣物没放平引起洗衣机身振动产生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减弱? 答案:可从声源处减弱,将衣物摆平,使机身振动减小。

13、小雪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开水,小林在一旁提醒她:“小雪,快满了!”“真的,满了!”小雪说,小雪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林说:“听出来的。”小雪大惑不解,请你帮助小雪弄清其中的奥秘。

答案:当向暖水瓶中灌水时,随着瓶里的水增多,瓶内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高,听起来越尖细。

小结:首先要搞清声音是由哪一物体振动发出的,然后再研究发生变化的因素。

14、夏天的晚上,蚊子叮人实在难受。可小明家不点蚊香,也不喷杀虫剂,却没有蚊子。有人问小明,为什么你们家不怕蚊子?小明拿出一个跟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的盒子来,说这个盒子能驱蚊,为什么那个盒子能驱蚊? 答案:解:叮人的蚊子都是雌蚊,特别是育卵的雌蚊更叮得厉害。可是,雌蚊在育卵期却回避雄蚊,只要感觉到雄蚊的声音就逃之夭夭了。小明家的那个盒子是一只电子蜂鸣器,它能模拟雄蚊声音(频率在9500—12000Hz),雌蚊感到这种声音,以为雄蚊来了,就远远地避开。

小结:解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只有多联系实际,抓住问题的关键,去除与问题无关的因素。

15、居住在允许夜间通行的重型卡车和拖拉机路边的居民,防止噪声干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案:解:因为该路是允许通行重型卡车和拖拉机的,且居民区位置也已确定,因此无法在源处减弱噪声,只能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可在道路两旁种植防护林带,住房的门、窗背向道路,室内挂上厚些的窗帘,也可戴防噪声耳塞。小结:减弱噪声的具体方法应考虑实际条件和产生噪声的根本原因,切不可忽略了人的行为目的。

16、噪声是有害的,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治理,而在这些办法中,最奇特的一个办法是“以声治声”。做法是:用电子计算机产生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的“抗声”,让“抗声”与噪声在空气中合成,其结果减弱或抵消了噪声强度。问题是,本来噪声就有害再由电子计算机发出声音不是增加噪声的响度吗?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弱噪声呢?

16、解:控制噪声,就是把不希望有的声音减弱,即把不希望有的振动在传播介质中想办法减弱或抵消强度。“抗声”就起这个作用。当噪声在空气中传播时,同时也让一个步调相反的振动也产生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噪声和“抗声”合成的结果,就减弱或抵消了噪声的强度,达到以声治声的目的。中考解析 例、(海南)下面几种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晚会现场,舞台上的合唱团发出的激昂而嘹亮的歌声 B.交响音乐会上,几十种乐器演奏时发出不同音色的器乐声 C.正在放映精彩影片的影剧院里,两位同学轻轻的交谈声 D.春游活动中,同学们活泼轻松的说笑声 解析:

本题中考查噪声不是从其产生机制出发,而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A、B、D中所呈现的声音都是人们正常生活所需的,而C中反映的两位同学轻轻的交谈声,虽然响度不大,但影响了其他大多数观众正常收看影片,因此属于噪声。答案:C 课外拓展

噪声的防护技术

噪声是繁华城市里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为了贯彻我国噪声卫生标准,减小噪声的危害,保护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必须对噪声进行防护.在噪声防护技术中,一是减小噪声源的噪声,二是减弱、控制噪声的传播,三是个体防护.下面概括介绍这三方面的防护技术.

1、对噪声源的防护技术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噪声源的发声体改为不发声体,例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锤打,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等.用这类无声或低声设备及工艺代替高声设备及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噪声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从声源上根治往往是不可能的,许多原有设备还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对噪声采取一些控制技术,仍然具有重要和普遍的意义.

对噪声源的控制技术如下表.

安装消声器 利用声的吸收反射干涉等消声设备,对空气声最有效 吸声处理 吸收声的能量,对空气声最有效 隔声 反射声的能量,对二次固体声有效 减振处理 吸收振动能量,对一次固体声有效 隔振 反射振动能量,对一次固体声有效

消声器是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方法,它是一种阻止声音传播而使气流通过的装置.消声器的形式很多,主要有限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以及微穿孔板消声器等.吸声处理是在噪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隔声是把发声体封闭在一个小空间使之与环境隔绝等.

2、减弱和控制噪声的传播,可以有四种技术

(1)远离噪声源.人远离噪声源,使噪声在远距离传播中衰减.

(2)改变噪声指向.噪声在低频时,一般无指向性,但随着频率的增高,其指向性也随着增加.因此,对于高频噪声,改变指向是一项控制噪声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3)筑墙控制噪声的传播.衰减量与声频或波长有关,与墙高度也有关.筑墙衰减噪声,在实用中被考虑的限度为25 dB.若在墙上贴吸声材料或在房间挂吸声板,也能有效地衰减噪声.

(4)大气、树木和草地可以削弱噪声的传播.噪声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折射、由上风处向下风处折射.根据这一规律,噪声源应设置在低温处和下风处.绿化城市,不仅可以减弱噪声的的传播,而且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3、个体防护

如果由于技术或经济上各种原因,未能达到控制噪声的要求,只好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1)帽盔.优点是隔声量大,对高频的隔声量可达40 dB~50 dB,而且可以减少对内耳的损伤,对头部又有防震和保护作用.缺点是笨重、不透气.因此只对强噪声适用.

(2)耳罩.外壳用硬质材料,内面用软质材料,内装吸声材料,隔声性能好.

(3)隔声棉.用石蜡或油浸透的棉花塞入耳道.

(4)耳塞.通常用软橡胶或软塑料制成.

第五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课 题】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类标准

2、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种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2难点:目标2

【课程导学】先通读教材了解概况,再依指导精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形成的,依据振动________可以将声音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乐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噪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

1(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目标2之响度:学习教材P40—P41响度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叫响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

2、响度与振动的______________有关,振动的_______越大,响度越_____

3、响度的单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环境下的声音响度是________dB。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2、4;课堂练习5、6、8;课后巩固1、6、9(3);教材P46作业:

1、2(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目标2之音调:学习教材P41—P42音调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叫音调。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

2、振动的快慢叫__________,单位______(符号____)

3、音调与振动的_____________有关,振动的__________越快,音调越________

4、音调的单位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3;课堂练习3、7、8;课后巩固2、4、5、7、;教材P46作业:

3(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目标2之音色:学习教材P42——P43音色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_______,人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发声体的种类。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4;课堂练习2、4;课后巩固1、3;教材P46作业:

4(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目标3:学习教材P43—P45噪声的防治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噪声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保学中,噪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物理学中的_________,还是________

3、正常环境的噪声标准为___________dB4、控制噪音的三个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5;课堂练习9;课后巩固8;

教材P46作业:

5、6

(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网络】重新完整阅读教材,整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拓展】音调和音色

1、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发声体振动发声时,产生一个较强的基础频率的基音,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频率是基音频率整数倍的泛音,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振动发声时产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声、不同的人说话音色均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是听音辨人。

2、弦乐器发声时是弦本身振动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时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空气柱越短、越细,振动时音调越高。

面发声体发声时是面振动发声,音调与面的面积、厚度、松紧有关,面越小、越薄、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学后思考】

下载《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声音的特性

    教学案例:“声音的特性” 张翠萍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5篇[优秀]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1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

    第2节_声音的特性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u 课型:新授课u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u 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doc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