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 《推敲》教学设计
《推敲》教学设计二
《推敲》教学设计(文化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题李凝幽居》的大体意思。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新课:
讲述《郭沫若改字》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引出话题“推敲”。学习课文新词语: 出示下列词语:
推敲 和尚
醒悟
驴子 妥帖
车辆
闯祸 外貌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抽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学生练习书空生字。学生练习默写词语。
学生纠正刚才默写错误的词语。默写词语正确的学生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检查课文中的有关词语的意思: 醒悟:觉醒明白
妥帖:十分合适,恰当
皎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斟酌: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避让:躲避;让开 宽恕:宽容饶恕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体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大体意思的掌握情况。教师总结:
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语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学习古诗,增加学习背景 出示古诗: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各自尝试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教师指名学生进行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如何分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段情况,教师总结: 课文分为三段:
一(1)写贾岛早年因家贫当了和尚。
二(2——7)写贾岛和韩愈一起推敲诗句。
三(8)写韩愈与贾岛一起思考,确定了用什么词语。教学检测: 默写词语。
推敲 和尚
醒悟
驴子 妥帖
车辆
闯祸 外貌
《推敲》课堂实录(贾志敏)
贾志敏
贾志敏老师《推敲》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叶圣陶: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书写。
一本:以学生为主。二主: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你听了累不累?如果累了,语言不精炼,如果不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材仅是教学的材料,教无定法,因为文无定法。现在目标有了,关键是我们对教材的处理。)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明针等,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节课我们说的那个“木”字。(师板书,画“木”),(写“休”,)一个人在树边上休息。再比如说,“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两脚跨出去,不是一步吗?词也很有意思,“左右”,(让生举左右手)“左右”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表示方向,两个字摆一起,就变成了物件。(生读)
师:这是什么?
生:书。
师:这是什么、生:粉笔。
师:我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变成骂人的话了。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摆在一起变成考虑了。
师:再看这个词、板书上: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你来敲。(敲桌子)
师:谁把课题读一读。(生读题。齐读课题)
师: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把书念一念。
(师范读)
师:黑板上有几个生字,借着拼音谁来读一读?(生读生字)
师:不错,四个字都念对了。谁来读下面五个字。
(生读)
师:哪个小朋友能把九个字都念对了。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看这个字“皎”,左边什么?右边什么?合在一起什么意思?不知道?和哪个字连在一起“
生:皎洁。
师;什么意思?
生:很白的意思?
师:一般表示什么?
生:表示月亮。
师:换个偏旁,变成其他字。(生说:校,郊等)
师:
生:驶,驰,蚂,驴。
师:这些字会读了,自己把课文念念。
(生自读课文)
师:第一个同学读书流利,还带有一点感情,第二位同学嗓音好听,第三位同学读书姿势最好,待会儿请你们来展示。
(生描红)
师:看一看练习的第三题,有八个词语,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再指名读)
师:避让什么意思?
生:避让是让开的意思。、(表演避让)
师:躲开,让出路来,给别人走。)
师:沉睡是什么意思?
生:睡得很沉。
师:家境贫寒。
生:家里很穷。
师:贫是什么意思,寒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家庭状况很差。
师:给每个小节加个节号。几个小段,每个小朋友来读一小节,随便你读哪个小节。先告诉大家你读第几节。
生:我读第二节。
生:我想读第七自然段。
(师打断,帮助学生强调“也”是一位诗人,“过了一会”。
生:我也喜欢读第七自然段。
师:(师打断)你能不能读得快一些。(示范,并给予表扬,再示范)
师:孩子们,听着,他很会读书,前后语调有变化,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继续。(生继续读第七自然段)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这句.话读得最好,“大街上人的看到他这个样子,”这个样子,这个样子,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生示范)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刚才六个小朋友中读得是第六个。但你读得很认真,再给你一次机会。(生读)
生:我想读第五自然段。
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距今天好几百年前了了。说到贾岛,他生于,死于,活了68岁。如果把唐朝放在前面怎么说?
生:唐朝的贾岛是一名诗人。
师:如果把诗人放在前面怎么说?,生:诗人贾岛是唐朝的。
师:唐朝盛,诗歌旺。出了好多诗人,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
生:李白,杜甫,贺之章。
师:谁能背李白的诗。
生:背《望庐山瀑布》
师: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有名,但也写了一些诗。这首诗的全诗是这样的。(师读,并解释。)
生:他明明是敲的,为什么诗里是推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这为什么叫《题李凝幽居》。
师:题是写,李凝是他的朋友,幽是幽静,居是房子。
(生连起来解释)。
生:鸟已经沉睡了,怎么还被惊醒?
生:比比划划是什么意思。?
师:我也不知道,你一边走,一边比比划划。
(生来表演,教鞭当马)生:“簇拥“是什么意思。
师:“簇“是什么意思,许多,许多东西或许多人拥挤在一起,什么意思。生:“犹豫不决”是什么意思?
师:拿不定主意。
生:吟哦是什么意思?
师:朗读,唱。
第二课时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
(1)贾岛在()到(),去()。
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
师:看第二个。
(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
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师:(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好。
师:介绍韩愈。
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
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
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
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
(第二位说)
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
(生说)
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 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
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
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
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
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
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从《推敲》中学推敲
讷民
从《推敲》中学推敲
讷民
读完《推敲》一文,我想这样的一个故事能够给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如果说贾岛的推敲出名,那么人们更为佩服的是贾岛这种对待做文章的认真精神。那么对我们的写作的启发应该是这样的几点:
首先推敲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贾岛发现了自己即兴所写的诗有些不妥贴的时候,他才这样进行修改的。由此可以看得出来的是,对于写作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够时时刻刻有一种责任感。写作需要灵感,但是写作更需要时时刻刻的磨练。只有对于自己的作品进行长时间的揣摩的时候,我们才会时时刻刻从作品中发现新的东西出来。
其次,再推敲的过程中要能够全身心投入。
再推敲的过程中,贾岛是不顾路人的耻笑,仍然是在作出推敲的姿势,并且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一种比较也是一种对于当时的情景的一种模仿,一种创造。也就是说写作纯粹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们所盼望的那种能够创造出适合所有人的作品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三,再推敲的时候要能够采用多种方法
我们通常意味中的推敲就是自己在一字一顿,“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私人行为。或者是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的封闭行为。所以,我们很多人所推崇的就是贾岛的吟哦、推敲的动作。许多人在讲到了推敲的时候,都认为这是推敲。但是我却认为将自己的写作中的困难向他人叙说,邀请高手指点,这也是一种推敲。在文中贾岛就是及时向大诗人韩愈请教的。从而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由此可见我们在遇到写作难题的时候,我们所不可缺少的就是要能够对于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向高手请教,弄斧须到班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第四,在推敲的时候还要能够持之以恒
推敲的过程也是自己的写作功力增加的过程。虽然这样的增加过程是缓慢地,但是他对于一个人的写作成长是需要的。所以在练习这一点的时候,要能够做到持之以恒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
贾岛以前就在这一方面吃过亏,在遇到韩愈之前,他就已经因为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中,而已被关过一段时间的禁闭。但是他仍然注意的是自己的写作。这样的一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所以,我想从贾岛的推敲能够给予我们写作很多的启发。
《推敲》教学设计一
讷民
《推敲》教学设计
资料来源:讷民
如皋版
活动单导学是我们如皋教学的特色,类似于咱们长寿之乡的萝卜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默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够将课文分成三段。
活动内容:
活动
一、读书乐 1、2、3、4、5、和中间的词语。
6、做到正确流利。
快速读书一遍,两分钟内完成。
默读课文,听老师报词语,并且圈画出来。
每个带有词语句子大声朗读三遍。
将所有的带有词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一个同学读书,其余学生记录下一句话的首尾字
练习快速朗读课文,两分钟内完成。并且要能够
活动
二、习字乐
1、用近反义词方法理解词语。(凡是可以找到近反义词的都要标注上。)
2、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词语中容易错误的地方。
3、描红
三、理文脉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段?说说段落大意。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长汇报交流。教师总结评价。
四、检测反馈 默写词语。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如皋版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课后习题四的词语的区别。
2、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讲出这个故事。
3、能够说出故事的要素。
活动方案:
活动
一、写出故事要素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主要人物 时间标志 地理标志 事情的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的结局
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长汇报
同学评价,自我完善。教师评价总结
活动
二、完成习题四 自主学习: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对于李凝的敬仰?
2、哪些情境激发了贾岛的诗兴?
3、你认为在贾岛的诗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深夜的宁静?
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长指定一人进行汇报。教师评价总结。
活动
三、表演故事
1、自主学习:
小组内一个同学读旁白,分角色表演读。
2、组内进行评价。
3、自己进行展示自己的分角色朗读局。
4、各自尝试讲故事。
活动
四、开拓视野
说说自己或者所读到推敲文字的故事。
《推敲》教学设计
9、推敲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教具学具: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二篇:推敲教学设计
9.推 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即兴、吟哦、闯进、斟酌、推敲”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讲述这个故事。3.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文章脉络,了解顺叙的叙事方法,提升概括文本的能力。
4.紧扣关键词句,领悟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把这种推敲精神用到实践中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把这种推敲精神用到实践中去。
难点:紧扣关键词句,领悟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指名读、交流、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的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填空、用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提炼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写批注、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章写法。
4.借助复述课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动词。(托、扔、抬、推、敲)
2.说起“推敲”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3.师板书课题,并提醒 “敲”字右半部分的写法,学生书空,齐读课题。(师做动作学生猜,并用准确的词表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又为力求用词准确的推敲精神作了铺垫。)(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师重点指导生字“睡”“貌”“街”的写法。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1)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和尚 即兴 大街 毛驴 吟哦 斟酌 妥帖 闯进 第二组:簇拥 仪仗队 思索 宽恕 礼貌 莽撞
(2)学生分组认读生字词,重点指导“和尚”的“尚”读轻声,“吟哦”“ 斟酌”的读音。
(3)说说对 “妥帖”、“仪仗队”的理解。3.了解课文主要人物(1)了解贾岛:
①读了第一行词语你想到了谁?(贾岛)
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介绍贾岛的句子,说说对贾岛有了哪些了解。③学生补充课前搜集的贾岛的资料。(2)了解韩愈
①同学们再看第二组词语,这次你又想到了谁?(韩愈)②找到文中有关韩愈的句子,用一句话介绍,学生借助课外搜集资料增加对韩愈的了解。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2-7自然段)快速浏览这些段落,同桌讨论后完成以下填空题。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结果他冲撞了()。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好。
(2)找出对应的段落,并用几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相机板书。
(3)师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板书: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一种顺叙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的层次同事情发展的过程相一致,脉络清晰,有头有尾。
(阅读教学要关注并经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这一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里是经历第一个整体。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时,先让学生听故事,再引导学生填空并用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推敲”的缘由
过渡:贾岛为什么要斟酌“推敲”呢?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贾岛访友的那个夜晚。
1.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出示图,学生对照图读读第二段,用“—”画出描写这幅图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的宁静、美好,指导有感情朗读。
3.贾岛访友不遇,面对此景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写下了《题李凝幽居》,贾岛创作的过程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即兴”。出示整首诗,学生朗读,感悟环境的“幽”。
(出示画面,再现情境,目的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环境的“幽”,为下文斟酌推敲提供场景。)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3—7段,了解推敲经过,感悟推敲精神 1.学习贾岛推敲部分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贾岛斟酌“推敲”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吟哦”“推”“敲”“不知不觉”“闯进”(板书:一边…一边…不知不觉 比比划划 闯)体会贾岛思考时的投入,感受到贾岛认真斟酌字眼的钻研精神。
(3)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贾岛?学生结合图感受贾岛的专心、认真、入迷。加动作读,边读边体会。
(4)再读3、4段,引导学生找出其它可以体会到贾岛的专心、认真、入迷句子。从大街上的表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中感受贾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板书:十分好笑 纷纷避让)
(5)总结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并相机板书。(6)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贾岛的字斟句酌,如痴如醉。(贾岛推敲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在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受贾岛严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的同时,领悟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2.学习韩愈推敲部分
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沉迷于推敲诗句,竟然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按照常理,他应该被抓起来,轻则关几天,重则打板子。路人都不禁为贾岛担心,可是结果呢?
(1)想象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三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5、6自然段,再现当时的场景。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一组分角色朗读,学生评读。引导学生韩愈的话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读出请求原谅的语气。
(4)默读第7段,画出韩愈主张用“敲”的理由,同位交流。(5)引导学生思考用“推”的好处,学生针对“推”“敲”发表不同见解。①理由一:礼貌,学生想象情境,表演感受。
②理由二:宁静。联系上文“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体会以响衬静,使静更静,“敲”字的妙处。
③理由三:响亮。师补充说明原因: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所以说“敲”读起来更响亮些。
(6)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出示诗句,读诗)
(联系身份,联系语境,联系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来考虑,不迷信,不照搬,这才是真正的推敲。用字用词不是因为对错,而是为了妥帖,为了恰当,学生针对“推”“敲”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个推敲的过程。正如古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3.走近推敲
(1)故事最终有了一个结局,但是,推敲没有结束,引读最后一段。
(2)联系上文理解“斟酌”“推敲”。
(3)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让学生联系实践,明确今后写诗和作文时,也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指导讲故事。
1.喜欢这个故事吗?我们也来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吧。
2.讲故事不能像读课文那样死板,但也不能信马由缰,要有一定的条理,回顾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写这个故事的。出示故事脉络表(附表2),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每一环节的关键词语。3.哪些地方的语气需要特别变化一下?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总结和提示:故事情节要完整、清楚,还要关注故事转折点,讲好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4.学生在小组练讲,指名上台讲,师生根据要求共同评价反馈。
(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故事脉络表的运用使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自己提出关键点,以达到故事情节的清晰、生动,这也是一个学习运用,再创作的过程。)
(六)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推敲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学学贾岛推敲课后第4题的词语。2.出示课后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拜访”表现了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即兴”说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宁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
(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知了故事内容,了解了什么是“推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推敲”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会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学以致用得到了初步的落实。)作业设置: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力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推敲的故事吗?课下搜集有关推敲的故事。
2.你有没有见过像贾岛这样严谨认真的人?出示图(一个学生在认真学习,旁边的学生在玩耍打闹)要求:试着运用正侧画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段话,并推敲自己的习作片段。(推敲是一种文化现象,让学生搜集推敲故事,也是一种对推敲文化的熏陶与传承。给学生提供场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仿写片段,并自己推敲既是对“领悟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一能力目标的落实也是对实践推敲精神的深化,可谓一石二鸟。)
板书设计:
起因 题诗赠友 9.推敲
经过 贾岛改诗 一边…一边…不知不觉 比比划划 闯(正)严谨
十分好笑 纷纷避让(侧)认真 结果 韩愈定稿 礼貌 宁静 响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多措并举,培养自学能力。借助预习单,让学生独立识字、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较好地预习了课文内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进一步培养。
2.循序渐进,提升概括能力。为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更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我通过让学生填空,再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出小标题,为学生完成理清文章脉络,以及讲帮事扫除了障碍,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3.有机结合,情感能力并重。在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写批注的形式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弄明白正面与侧面描写均体现了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进而为后面读写结合的训练做好铺垫。不足之处:在精读感悟环节,如能放手让学生以演促悟,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由于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不够强,在复述这一环节,有些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较多,而自己的语言运用较少,形成了半背诵半复述的状态。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尝试用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时,不必强求学生的用词是否与教师的预设一致,只要学生运用的词语精炼且可以概括大意即可。
2.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当时历史背景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中国古代这种敬畏词语、沉入词语的品评风气——从表达的妥贴与精准出发的“推敲”文化,并继续传承。
《变色龙》教学设计
西关小学
乔 世
梅
《变色龙》教学反思
――乔 世 梅
《变色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捕食、变色等生活习性。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同学们走进变色龙的世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变色龙的特点,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下面我就本节教学谈谈自己的得失。这篇课文从外形、捕食、变色三方面描写了变色龙的特点,层次清晰、条理清楚。我在上课伊始就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总领全文的问题:变色龙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能浓缩成一个词吗?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学生用一些零碎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变色龙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特点的一段话,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变色龙的?通过对三句话的读悟,学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很快就找到了这个词——怪。接着我整堂课的教学就抓住这个“怪”字展开。先让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变色龙的“怪”。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深刻体会到底“怪”在哪里,圈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这样紧紧抓住一条主线组织教学,就使得整堂课的教学都有条不紊,重点突出。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默读这段话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变色龙擦写得如此生动?透过那些表现变色龙特点的词语,学生很快发现了,作者是抓住了变色龙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观察小动物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即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来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我读写结合不仅仅是单调的读写结合,我采用了给变色龙设计一张名片这种很新颖的方法来进行,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写的积极性。给变色龙设计名片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学生每学习完课文的一部分,就在名片上写一段话。如学生学习完变色龙的外形,就在名片上介绍变色龙的外形。这样读写结合,更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推敲》教学设计
一、概述
《推敲》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定“敲”字,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诗人贾岛苦苦吟咏、字字斟酌的形象,表现了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不同的练笔时机,给予听课者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教学《推敲》课文第3、4自然段时,出示:(1)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不小心闯进了仪仗队。(2)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仔细比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第二句比第一句描写更具体生动,从中体会到贾岛是一个有着钻研精神的诗人。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体悟写法: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最后,总结写法,迁移练笔。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文中绘有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的创作态度。两幅图形象展现了课文主要内容。教学中要注意:
(一)感悟“推敲”的益处。
(二)讲“推敲”的故事。
(三)养成“推敲”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运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ppt,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诗人的诗句。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做“推”与“敲”的动作,生猜词语。
师板书这两个字。问: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以后是什么意思呢? 师:
“推敲”一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推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情况
1、生字词
第一组:贾岛、和尚(点身份:和尚,)
第二组:韩愈(点身份:京兆尹(首都的市长))、仪仗队(图片加注释)
第三组:门闩(附图片)第四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 第五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看来大家对斟酌“推”字和“敲”字这部分很感兴趣。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贾岛和韩愈分别是怎么斟酌“推敲”的?为什么贾岛冲撞了韩愈,韩愈不怪他,还帮他斟酌用哪个字好?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四)、精讲点拨
1、贾岛是怎么斟酌“推敲”的?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作者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什么是吟哦?那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2)让我们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3)看到贾岛这个样子,大街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4)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贾岛你会用什么词。
(5)指名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斟酌一个字眼如痴如醉的贾岛。
2、韩愈是怎样斟酌“推敲”的?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也来斟酌一下这两个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给人的感觉是:„„ 用“敲”:给人的感觉是: 小结:是啊!还是用敲字更巧妙。
师: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指名回读韩愈的话
3、释疑: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反而帮忙斟酌呢?
4、出示:贾岛、韩愈斟词酌句的资料
韩愈:韩愈也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是一位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贾岛:著名的苦吟诗人。苦苦地思索吟诗的诗人。为诗艺洒尽心血,几至忘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诗歌精品。后代诗人中甚至有人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侍之如神。
(五)、总结:通过这段资料你发现他们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斟酌词句。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表演、讨论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推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贾岛当时碰上的不是韩愈,而是你,你会帮他出什么主意呢?推?巧敲?还是其他的词?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但一定要有根有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改为“拍”字,因为贾岛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沿着山路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他肯定又累又饿,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的朋友,也想快点进去弄点吃的,再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是“拍门” ;有的说改“推”字,因为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密切,用不着这么多礼节;还有的说“扣门” „„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贾岛,一个个小韩愈,推敲的不亦乐乎。再就是让学生练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学完课文,我还尝试让学生推敲王安石的“绿”字之妙。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写出了春风吹后江南水乡那生机勃勃的景象。
八、帮助和总结
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贾岛、韩愈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茶前饭后,人们津津乐道,推敲的故事千古传诵,从而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启示: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能虚心受教。
第四篇:推敲教学设计
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讲授、谈话、想象、演示、创造性作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复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还记得这首诗吗?这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家喻户晓,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大家知道这首诗中的哪一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斟酌后才决定的吗?对,就是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王安石千锤百炼炼字炼意,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把这首千古名诗一起读一遍吧!(课件播放齐读录音)
2.看图画,猜诗句
接下来老师再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这幅画也和一首诗有关。请大家看图画,猜诗句。(课件出示图画。)师描述:请看,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寂,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是哪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呢?对,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课件出示诗句)
请大家读读这句诗,注意读准字音。那你们知道这首诗出自哪首古诗中吗?对,这句诗出自唐代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贾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呢?请丁丁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课件播放)老师搜集到了贾岛的一些著作。接下来请大家欣赏,首先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寻隐者不遇》,接下来欣赏《赴长江道中》,还有他的《剑客》《口号》。
在贾岛众多出色的作品中,这首《题李凝幽居》最具有代表性。请大家一起再来欣赏这首古诗
(课件出示古诗朗诵)
古诗的意境多美啊。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说过学好一首古诗必须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贾岛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吗?请大家看下面一段资料来了解吧!
(课件出示文字和朗读读音)
原来这首千古名诗是这样得来的。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每一句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诗是贾岛最有名的代表作吗?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想不想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呢,一起来欣赏视频吧。
(课件播放故事视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文章的题目就是“推敲”。
(课件出示板书:推敲)让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该怎么办呢?对,我们可以采取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向别人请教等方法自学,现在请大家开始自由朗读课文吧。
(课件播放自由朗读录音)
大家读好了吗?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生词)请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看谁读的又快又准!请你们和同桌再来互相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大家读得可真认真,请冬冬带着大家齐读一遍这些词语。(课件播放冬冬读词)你们读的真棒啊!请你们来理解一下这几个词语的含义。(课件出示词语,边出示词语边出示含义)
2.了解作者
文章中还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就是韩愈。请冬冬给我们把她搜集到的韩愈的资料介绍给大家。(课件出示,简介韩愈)老师还搜集到了一些韩愈的名言和古诗、著作,请大家欣赏。(课件播放)看了这些,我想同学们对韩愈这位大文学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刚才的检查和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又有所提高了。
(三)再读课文,了解过程
现在我请我们的学习伙伴冬冬丁丁合作给我们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大家要认真听啊!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那么这篇文章讲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了发生在唐朝。那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完成下边的填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图画)
请大家看,图上是谁?在干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有的同学说了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请大家再想一想: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看看文章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课件出示第二段)。那么这一段中都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贾岛在认真专注的思索呢?
(课件播放学生录音)。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一段从神态、语言、动作上对贾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一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描写人物的习作中也能学会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各方面来描写,这样就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现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抓住重点词语来朗读这一段吧。(课件播放读书录音)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骑着毛驴认真思索的贾岛。那么,这一段告诉我们这时候贾岛当时正在反复斟酌。(课件出示板书)
就在他冥思苦想、反复斟酌的时候,韩愈的队伍“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却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队伍里。这时候的大名鼎鼎的韩愈有什么反应,他和贾岛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自由朗读课文3至8自然段,想想事情的经过,并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有的同学说了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来朗读他们的对话吧。老师读韩愈的话,你们读贾岛的话。(课件出示3——8段,分角色朗读录音)
读的真不错,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韩愈最后决定用“敲”字。那你们知道韩愈为什么最后决定要用“敲”这个字,而不是“推”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可能会有那些理由。
(课件播放理由)说得真不错,你们想不想知道韩愈当时是怎么说的呢,老师找到了韩愈的一番解释,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韩愈原话)
那么我们刚才学习的这一部分讲的就是(课件出示板书—韩愈解疑)
那么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有什么反应呢?文章最后一段向我们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并相机出示板书—确定用“敲”)请大家齐读一遍。
让我们再来欣赏这首《题李凝幽居》,体会韩愈的用词巧妙吧。欣赏了这首诗,请大家再来齐读一遍。
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课件出示词语含义)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对文章中的两个主人公有什么看法呢?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大家和同桌讨论讨论吧。我请一位同学说说。(课件播放录音)是啊,他们俩都是善于思考,认真求学的大文学家,希望同学们要多学习他们的精神。
下边,让我们也。
第五篇:《推敲》教学设计
《推敲》教学设计 宜兴市闸口小学 杨杰
【教材简解】: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定“敲”字,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诗人贾岛苦苦吟咏、字字斟酌的形象,表现了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在《推敲》中学习“推敲”,根据课后习题,掌握换词方法,学会推敲。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推敲”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本语言,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并训练思维,努力落实“双基”教学,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思路】: 依托文本,感悟“推敲”的益处。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认识了韩愈,让“推敲”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是推敲,让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
根据课文内容讲将“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情节富有变化而又非常生动,文章的语言优美,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细节非常感人,如表现贾岛的如痴如醉地创作时,抓住了“吟哦”、“比比划划”、“闯进”等动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养成“推敲”习惯。课文最后写道:“后来,人们就把在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教学本文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感悟到“推敲”的好处和讲讲“推敲”故事,还应让他们养成“推敲”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推敲”导入
1、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2、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想不想听?
看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3、指名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知道故事主要内容的请举手。
2、(出示词语:和尚、惊醒、毛驴、妥帖、车辆、闯进、礼貌)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同时,想想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懂的?
3、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交流故事内容。
(板书:访友赠诗、斟酌一字、冲撞仪仗、韩愈定“敲”)
三、体悟“妙处”
(一)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简介贾岛: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一诗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重点句:
出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 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导读好这句话。
3、观察插图(月夜惊小鸟):按顺序说图意;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和当时的环境,你看出了什么;给这幅画题名;拓展《题李凝幽居》。
4、指名感情朗读,其他学生指图体会。
(三)1、指导观察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如果你就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会怎么想,怎么说?
2、贾岛骑着毛驴又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相机理解即兴、妥帖、恰当。
3、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四)1、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五)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出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6、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六)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3、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四、布置作业:
1、鼓励搜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或其他名人推敲的小故事。
2、交流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9、推敲
访友赠诗——斟酌一字——冲撞仪仗——韩愈定“敲”
严肃认真、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