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零丁洋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1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首联中诗人选取了xx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根据是(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民族英雄,学习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课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
4、小组读,理解诗意。
例如:
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无奈遗憾。
方法:
1、联系实际,体会真情。2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哪些?还有哪些名句是来赞扬人们的这种高尚情操的?
板书:
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4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小记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5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古代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习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材地位:
《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整册书中位于第三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和有关文学常识,知道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熟练默写,理解诗歌的意思。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通过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要用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二)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情感为主要目标,共分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展示南宋末年的社会、政治、军事形势和文天祥的生平,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首先,学生自读诗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小组内自主解决。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试着去把握诗的情感,通过朗读边读边加以体会。教师可从重音、节奏、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情感,读懂诗意。(三)品读,读出情感。
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品、赏析诗文:a、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内容;
b、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c、抓住典型的句子,领悟诗的意境之美(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入手);
d、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深刻精神内涵。
学生边读边在课本上作批注,并试着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内相互评价、纠正。
在学生展示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边读边说,读中体情。如诗的前三联写了诗人一生的遭遇和国家、个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境遇,重点抓住“风飘絮”“雨打萍”“惶恐”“零丁”等词加以体会,应该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尾联表现了诗人为国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应当用高亢、激昂的语气去读。读中有品,品读结合,在读中自主学习,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
(四)说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五)背读,小组内相互比赛,背诵全诗。
第二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读赏析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六、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 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
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诗人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
第三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3、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第四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河口学校 彭媛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知识,理解古诗意思,背诵这首诗。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重点介绍括号部分)1.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人,(南宋)(朝代)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2.背景介绍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三、自学指导
(一)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的字音。
2.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试着体会情感。看哪个小组听的认真,读的准确。3.朗读PK。
四、自学指导
(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如有疑问,可在小组内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正确译讲本诗。)自学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泛指战争。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丹心: 赤诚的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特指史册。2.理解诗意。
五、自学指导
(三)(结合译讲的内容,赏析诗句,思考问题,如有困难,同桌间互相讨论。)
1.此诗首联和颔联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六、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八、巩固提升 1.《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过零丁洋》 教学班级:七年级(6)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 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