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教学设计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有顺序地观察、有顺序地记叙也是本文的难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插图,把课文中有关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图文对照,学习课文。通过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体会观察的顺序,领会叙议结合,有感而发,赞叹升华的写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长城长》。
一、复习旧知,感知美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唱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课题——17 长城。
师:昨天我们已学过《长城》。请一个同学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本文作者游览长城看到长城的雄伟气魄,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赞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板书:“看”、“思”)指两名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完以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课题?
一名学生把声调拖得很长,然后说明理由:因为长城很长,所以我想这样读。
一名学生大声朗读,然后说明理由:因为长城气魄雄伟,所以我想这样读。
师:是的,长城以特有的雄姿和壮美,以及久远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游览长城是我们心中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评:歌声激情,朗读表情,以情激情的开课,既有效地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迅速地将学生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期待。
二、精读课文,品味美
(一)图文结合大胆想象
品味气魄
1、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长城的气魄,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师出示远景图,要求学生看图自读第一自然段,自读自悟,找出文中给自己感悟很深的词句,细细品味长城的雄伟气魄。
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第一句给我的感受很深。我觉得作者把长城比作龙真是太像了!看,长城还好像在动,就像群山在舞动长城一样。像人们过年过节时舞龙一样,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蜿蜒盘旋”用得很准确。看,图中的长城在高高的山顶上弯弯曲曲的,一直伸向远方。
师:很好!这说明你们学习得非常认真,不仅知道了长城的样子——像一条长龙在高大的山岭上蜿蜒盘旋,(老师板书:岭顶盘旋)还理解了 “崇山峻岭” 指的是高大的山岭,“蜿蜒盘旋”指长城弯弯曲曲地向远方延伸。下面老师朗读第一句,大家一边听,一边看图,想一想你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描述长城的样子吗?
老师朗读第一句,学生边听边想。
生:长城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上凌空飞起。
生:长城啊,你是不是哪吒留给人间的灰色浑天绫啦?舞动起来神气十足,威风凛凛。
生:长城像一道道白色的巨浪在崇山峻岭上翻腾。
师:你想象得很合理,既描述出了它的样子,又用“翻腾”描述出了它的气势。但是巨浪是在海上翻腾,这里山挨着山,连绵起伏,所以我们可以把这里想象成什么海呢?
许多生:岭海。
师: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
生:长城像一道道白色的巨浪在岭海上翻腾。
师:此时你们最想说句什么话呢?
生:长城啊,你是中国的一条龙。
生:长城,你真壮观!
师:你们通过看远景图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悟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第二句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吗?
学生朗读,然后交流。
生:这一句中的“一万三千多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数字说明它很长很长。我想一个人即使站在长城的最高处,也肯定看不到长城的头在哪儿,尾在哪儿。
师:是啊,长城的确很长。(板书:长城长)如果用刘翔百米跨栏的最快速度在长城上不分昼夜地跑,也要五十多天才能跑完全程。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朗读这句话,并画出这句话中说明长城很长的词语。
学生朗读,画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评:利用期待的契机,抓住关键词语,咬文嚼字地品读,具体地比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感悟,认知长城雄伟多姿的空间。
2、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能用数字说明方法有顺序地介绍长城的结构。
师出示近景图。
很多学生:啊!好高大呀!
师:这还只有长城的一部分呢。你们想真切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就边看图边自由阅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把课文中的数字与生活中见到的某些物体结合起来,感受它的高度、宽度,思考长城有哪些设计,这些设计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辅导,经常有学生欣喜地主动与老师交流。
师:很多同学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家在小组内对照近景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交流,注意要用上数字,还可以把搜集的相关资料加进去。然后请一名同学当小导游,到前面来借图带领大家蹬上长城游览。
小组交流,老师巡回辅导。
一名到过长城的小导游上台看着近景图: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长城。现在我们在好汉坡,这里立有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今天大家来到这里,一定要爬到最高处。接下来让我们蹬上长城看看长城的设计„„
大家补充,评议。
师(指着垛子):假如你就是一名士兵,拿着弓箭正躲在垛子下方从射口向外瞄准敌人。感受一下,你觉得长城设计得怎么样?
学生齐答:非常安全。
生:我觉得长城设计得太完美了,敌人总是打不到我们。现在我很想到长城上去仔细看一看。
生:我觉得设计长城的人太聪明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骄傲。
(板书:豪情万丈)
师:所以作者在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写了这样一个词——智慧。(板书:智慧)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所以作者不得不由衷地赞美它是一个奇迹。让我们一起非常自豪地朗读这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
师生齐声自豪地朗读。
评:利用插图,抓住文中数和“高度”、“厚度”读、思、议,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认知设计者的匠心。
(二)、看图读文 演绎劳动 感受艰辛
师:长城是全世界瞩目的建筑,它与埃及的金字塔媲美,所以这里游人如织。但是登上长城的人各自的心情不一样,有的人兴奋不已,有的人踏着方砖,扶着条石,感慨万千。(出示游人扶着条石,望着远方,思索着的照片。)现在让我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蹬上长城想到了什么?你对本段的哪些句子感受很深?
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边勾画,有时同学之间在互相讨论。
生: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因为修筑长城的条石和城砖都是靠劳动人民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生:作者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因为每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而且这里的坡很陡。所以作者很容易想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很不容易的。
师:很好,你们都在认真思考。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一、二句话,想一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也可以试着做一做捡条石、搬条石、抬条石的动作。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听,有的在想,有的在做。
生: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很多人都低着头,围在一起抬一块大石头。他们的头上、身上全是汗。
生:我感到他们的手上、脚上、膝盖上、肩膀上先磨起了血泡,后来都磨破了,所以他们身上到处是血。有时也可能由于撑不住了摔了跤,所以可能脸上也是伤,还在流血。
生:我们现在有汽车,还有起重机,建一幢房子就要几个月。他们前前后后修了几百年,肯定累死了很多人。
生:是的。《孟姜女哭长城》就讲的是他的丈夫修长城死了,她的哭声使长城倒了,露出了她丈夫的尸体。这个故事虽然是流传的,但是那时候人们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而且他们做着沉重的劳动,所以肯定死了很多人。
师:此时我很想给长城换个名子。你们能给它取个什么名子吗?
生:智慧城。因为这是靠大家的智慧凝结成的。
生:血汗城。因为这座伟大的长城虽然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是完全可以说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师板书:凝结血汗城)
师:这些条石和城砖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落后,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此时作者再也不是自豪,再也不是骄傲,而是一种由衷的惊叹。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这气魄雄伟的工程,难道不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让我们带着现在的感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吧!
师生齐声朗读。(板书:惊叹不已)
师请学生朗读板书。学生明白这是对联,并加横额。
许多生:万里长城!万里长城!
许多生:气魄雄伟!气魄雄伟!
许多生:伟大奇迹!伟大奇迹!„„
生:用“伟大奇迹”,因为万里长城不论是长度、设计,还是建筑,都是一个奇迹,是人们难以想象到的,是不平凡的。
师:很好!你还很准确地理解了“伟大奇迹”的意思。(板书:伟大奇迹)现在让我有感情的把课文朗读一遍吧!细细品味长城的不一般。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评:由物入人,边读边思,引入情境,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有效地触发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聪明才智的赞颂。
给长城换名这个神妙的细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抒发情感的广阔空间。
三、知识延伸,保护美
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令世人惊叹不已的旅游胜地,不知有多少人为它感叹,让我们读一读几位伟人的感言。
师出示伟人的感言,学生朗读。
师:你们在课文的题目上方写上自己学了本文以后的感言吧!
学生先写后自主交流。
师:可是有人把感言写在长城的城墙、垛子上,请你针对他们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
师(出示图片):长城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还有28处。它们是那些呢?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读课后的“资料袋”,边读边看图,感受它们的美。
学生边阅读边看图。
师:这些美,不知道凝结着多少人的智慧和血汗。我们欣赏它,我们更要保护它。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美,让我们一起创造它,保护它吧!
评:名人感言的运用,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长城乃祖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有效地强化了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因此,有度的延伸实为本堂课不可缺少的一环。
4、近观长城,高大坚固:
①、指名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②、紧扣“高大坚固”,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特色。
③、借助图片,形象感知:
看简笔画:了解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4、拓展说话,想象自己登临长城,赞美长城:
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八达岭,目睹了高大坚固的长城,无不赞叹:“啊,长城!你
!”
5、小结板书:高大坚固历千年
三、走进历史,缅怀长城,感叹智慧美:
1、谈话过渡,导读:“岁月匆匆如逝水,万里长城永不倒!”当我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很自然地想起。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3、重点品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劳动人们修筑长城的艰辛
②、简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化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深情朗读
4、课外知识链接,进一步感受长城所凝聚的“血汗和智慧”
(课件出示资料,自由读,说说感想:)
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
5、有感情地诵读:(课件出示课文结尾段)
①、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②、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说说自己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6、小结板书:血汗智慧凝结成
四、畅游长城,四季如画,领略风光美:
1、多媒体课件演示:“长城四季”
长城之春——山花烂漫;长城之夏——群山苍翠;
长城之秋——红叶斑斓;长城之冬——山舞银蛇
2、齐读毛泽东诗句,感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板书:江山如画)
五、血性长城,民族忠魂,凝聚精神美:
1、谈话过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历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而巍然屹立;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四季如画的壮丽风景;更重要的是,她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危难,万众一心,前赴后继,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2、多媒体课件演示:抗日烽火映长城
①、喜封口——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②、平型关——八路军115师奏凯歌
③、雁门关——游击健儿逞英豪
④、昆仑关——中华英烈铸铁城
⑤、娘子关——百团大战敌胆寒
3、小结,板书:民族魂
4、大声诵读题词,激荡情感:
①、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
②、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
叶利钦
③、几千年滚滚风云,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屹立于历史的潮头,自强不息,奋斗不屈,不正靠的是浩然挺立的万里长城般的毅力?不正靠的是坚实不散的万里长城般的向心力?不正靠的是“万众一心”的万里长城般的民族凝聚力?诚如国歌所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著名作家刘白羽 《长城赋》
5、自由题词,激情满怀:
(想象自己就是一位登临长城后的游客,在留言本上,为长城留下心中的感言)
六、布置作业,编写小报,引导实践: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板书)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站的在长城上,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作者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己读,读好后,你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反复读一读,可以放声地读。
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句话。请你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很艰难
师:修筑长城非常得难,同学们也来看看这句话从哪里你看出了劳动人民难?生:我从一步一步体会到的,那时山非常陡峭,他们又要背着山石
师:多么艰难的一步一步,还有哪读出了难
生:两三千斤重,我们一个同学才五十多斤,三千斤重,那不累死了
师:两三千斤重,大概是我们全班五十个孩子体重的总和。多难搬啊,你还从哪里看出了难?
生:从数不清读出难,下面说一块有两三千斤数,那条石数不清
师:数不清的条石,多重啊生:条石压在肩膀上,山这么陡峭,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师:这字里行间都写满了难。你还发现了?
生:就是陡峭。条石特别重,压在身上就特别大的压力,山还很陡峭很容易滑下去
师:沉重的石块,还有陡峭的山,真是无法想像的难
生:没有车,没有起重机。都靠劳动人民的肩膀,十分的艰难
师:没有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多难啊,还有什么地方能读出难?生:还从一步一步看出来。两三千斤重就等于五十多个孩子,还有无数双手,无数个肩膀,他们一步一步的修过来,还要接着来铺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抬上这个词可以说明,因为当时没有机器,只能用手,抬上去是很重的
师:从一个抬字感受到了,还有
生:还有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无数看出很难„„很多人为建筑长城付出血汗。
师: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从数不清看出师:真是困难重重,来,把我们体会到的送到这句话中。你来读生读师: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
师范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很多人受伤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从陡峭的山掉下来摔下来
生: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压死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抬着条石无奈的低着头,我看到了那些人民为了长城都累死在长城脚下。
师:一块石头那么重,劳动人看到血汗,一块石条这么重,怎么办,生:我还看到监工在打民工师: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的劳动,请你读生齐读
师: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一起再读齐读
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拿起书,自己再读读第三自然段。配乐指名一男生读课文。
师:我们的祖先用,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欣赏媒体——长城
师:此刻,你面对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长城我爱你
生:长城我为你骄傲
生:谢谢祖先们师:谢谢你
生:长城你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
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师:俄罗斯原总统赞叹说生: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这样大的工程师:以色列前总统说
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点击屏幕上的网站,这节课就上到了,下课
(3)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战胜困难修筑长城的?教师可先适当地介绍有关长城的一些民间小故事,以饱满的情绪先去感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如: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鼓励学生们多说,发挥想象
(4)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才”字是什么意思?
(表面看来长城是由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实际上长城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为了修筑长城,古代劳动人民不知流了多少血汗,所以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一个“才”字,道出了长城的修筑是多么地不容易,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一个“才”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长城教学设计示例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国歌》,长城背景图、近景图,游人登长城实录,相关资料等。
②网上下载29处自然文化遗产图片。
③将学生带入微机室或多媒体教室。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①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背景图,同时播放《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②师:同学们,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长城,听到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呢?
③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依次出示三句话,教师激情诵读:
a.“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b.“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师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c.“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不要以为这是三位普通游客的搪塞之语,你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出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大屏幕依次出示三位人名)之口。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④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研读专题:长城奇在何处?即: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围绕专题,自主探究
①师生交谈,引出自主探究方式:
a.研读文本,选择感受最深的几处,默读批注。
b.翻阅所带的图片、文字资料,结合课文研读最感兴趣之处。
c.会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阅览,并下载相关信息。
d.联系自己亲自浏览长城的经历研谈课文。
„„
师: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探究方法,老师提醒大家,无论采用哪一种探究方式,都不要忘了研读课文。课文,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因而先请大家充分朗读几遍课文之后,再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自主探究。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选择探究方式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③学生在四至六人的小组内交流研读收获,推荐一至二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①课件出示应写的生字,学生读贴(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位置等),演示学生难写字的书写,学生自主确定好遍数练写生字、生词。
②布置课外选做任务: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文资料。第二课时
→全班交流,随机点拨,专题研讨长城之“奇”。
①汇报交流。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进行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这节课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的代表上台来汇报本组研读收获,汇报后小组成员可补充,研读相同内容的小组代表也可上台汇报或补充。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要随机引导点拨,指导读出感情。以下几点要着重随机引导:
a.长城的气势雄伟。
结合第一自然段感悟,出示课件——中国地图,看看长城所经过的省、市、自治区。要紧扣住“长”和“崇山峻岭”体会长城的气势雄伟。
b.长城的高大坚固。
图文结合感悟:学生展示所画的结构示意图进行介绍,认识“垛口、瞭望口、射口、城台”等。
联系资料感悟:例如,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上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达3.1米,重1.5~1.7吨;墙体填满泥土、石块,用夯筑实;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汁掺石灰粘结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等。
c.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
抓住重点句子(即课后练习题三)感悟;
展开想象感悟:想象一下,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筑长城的?
联系资料感悟:例如,公元555元,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
②小结:a.指名简要归纳长城“奇”在何处?
b.小结研读过程与交流情况,师生表扬善于学习者、能说会道者、善于引用资料者。
③激发自豪之情:(大屏幕出示长城背景图,播放《国歌》)
师: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课件出示如织的中外游人登八达岭长城的情景),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写什么?(学生说一说,然后写一写,有感情读一读所写的)
→拓展交流,阅读“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①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图片资料,如:
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②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准备。
3、交流第三自然段。
师:千年的岁月,千年的沧桑,长城以它无言的雄姿伴着青山依旧,成千上万的人,登上了长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们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感受最
深的句子画出来。
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谁起来交流一下?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那么重的石头抬上去,太艰难了!”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生:科技非常的不发达,而且那时是古代,得靠人力来把砖和用的东西运到山上去。(课件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指导读出艰难。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生交流。
师:具体说说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一步一步、陡峭、数不清、两三
千斤重)
师:同学们知道两三千斤有多重吗?相当于咱们三年级三班全体同学孩子的重量的总和。
生:(惊奇)啊!
师: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
步,抬上陡峭的山岭,你想想看,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呀? 生:要付出汗水。
生:得需要很长的时间„„ 师:是的,再想象一下(范读),还有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烈日下的汗水;还看到了皮鞭„„ 生:我看到了有人不小心摔下山崖,头破血流„„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吗? 指读
师:尽管困难重重,可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再穿越时空 的隧道去看看、想想,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配乐)。师范读
生:有人在皮鞭狠毒的抽打下死了,一些年老体衰的人实在支撑不住,就倒下了,永远的闭上了眼
睛„„
生:我想到孟姜女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音乐渲染的中进行范读,引导想象,活跃了思维,启迪了灵感。对于教材的理解达
到一定的深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不言而喻的。
师:是的非常感人,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这样的故事也不止一个两
个,而是当时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当时修筑长城的人十之八九一去不回,与父母妻儿生离死别,身心的痛苦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是相信在座的爸爸妈妈一定有更深的感触——(家长们眼含泪
光)
无数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
崇敬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最后两句)。
师: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界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
样的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齐)结晶。这就是我们的
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
四、总结升华
(配乐播放长城各方位资料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用血汗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万里长城万里遥,此
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交流一下!生:长城太伟大了!
生:我爱你,伟大的人民!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
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
: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
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此处借鉴优秀案例,加深了孩子对长城知名度的了解,更加能够感悟出长城的伟大、民族的伟大)
师:让我们和作者、和世界伟人一起赞叹:
(齐读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骄傲、自
豪:
(齐)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第二篇:长城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四年级下的学生已经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而长城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既远又近。“远”是实际距离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近”是心理距离近,“长城”一词从小就耳熟能详。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难点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教法为: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学法为: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勾画圈点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重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第二课时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将对第一课时进行具体说明:
环节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长城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欣赏长城美景的同时,激起表达的欲望。接着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充满感情地描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城》。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巧妙地走进了文本。
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解决生字词,想想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这个时候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验朗读的快乐,树立信心。
环节
三、图文对照,远看长城
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下方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读后感受。重点体会长城的长和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环节
四、图文对照,近看长城
学生默读课文后总结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后,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的瞭望口和射口以及屯兵的堡垒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能切身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然后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概括总结、动笔画一画、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到近看长城的壮观景象,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环节
五、立足文本,拓展想象
学生在音乐中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教师播放视频——《万里长城风光》片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由朗读课文。
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文本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通过音乐、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以情动情,以声传情,以读促情,长城的雄伟气势,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突出重点。
环节
六、自选作业,课外延伸
出示三个作业,由学生自由选择。
这三个作业是本课的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做,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第三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一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远看’‘近看’长城特点──—‘单看’条石体会血汗、智慧──‘多看’ 其它方面体会血汗、智慧”为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体会、观察、想象、感情朗读等手段理解长城的特点及修筑长城的艰辛,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一、整体感知课文,引导质疑定标
1、检查字词,了解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2、学生质疑,提炼定标
学生自由质疑,筛选定标: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板书: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板书:世界奇迹?)同学们经过认真读书思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自读体会、观察、想象、感情朗读等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二、从“远看”到“近看”,体会长城特点
(一)研读“远看”,体会长城特点
1、学生自由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顺学而导,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一万三千多里”(13000里除以8里每天等于150天,要走整整一个学期──长)
(2)用形象观察法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先观察课文下边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出示长城视频,感悟长城的──气魄雄伟)
3、指导感情朗读。(多么长、多么气魄雄伟的长城啊!你能用朗读把长城的雄伟气魄表现出来吗?)
4、小结过渡:这样长,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其他国家有吗?所以作者这样赞美长城:(指向中心句)学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略读“近看”,体会长城特点
1、学生自由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结构。出示长城近景图,让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
3、从长城的设计巧妙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1)引读:城墙顶上___________________。城墙外沿_______________城墙顶上______________。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________________。
(2)自由谈设计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4、小结:这么高大坚固的工程,让人不禁为其壮观震撼;这么巧妙的设计,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怎能不让人惊叹!(学生齐读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从“单看”到“多看”,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一)“单看”条石,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过渡:每一个站在长城上的人,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么伟大的工程是怎么建成的呢?)
1、出示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学生默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思考、体会、批注自己的体会。
3、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紧紧围绕数量多、重量大、设备差、山势陡来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4、配乐,学生闭目想象,教师激情描述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悲壮场景。
5、配乐激情朗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6、小结。激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二)“多看”其它,联系一、二自然段及课外积累,深入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过渡:“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仅看)刚才,我们只看了条石就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如果我们再联系1、2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2、生读书、汇报:(1)高大坚固、十分平整、设计巧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从长逾万里、崇山峻岭体会到工程浩大,艰难──
3、激情引读,深化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师:长城长逾万里,工程浩大──(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长城高大坚固,永远屹立──(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长城设计巧妙,举世瞩目──(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 从春秋战国至明朝,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了多少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生接读:“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 所以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生读: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总结学法:同学们,我们这样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阅读思考,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血汗和智慧。这是阅读课文的好方法,大家今后注意运用这个读书方法。
四、总结全文,延伸课外
师:(指板书)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城的魅力,它那雄伟的气魄,它饱含的血汗和智慧,都无愧于世界奇迹。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学们,有机会一定去亲眼目睹这世界奇观。也可以登录长城网站去更多地了解长城。)
第四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指导。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借助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涵泳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第二课时(简案)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一、回读全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嘉、隔、慧”三个字的书写。
2.练习书写13个生字,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四、小练笔:赞美长城。
[课堂实录]
长城上课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冰心奶奶说读书好,读好书。你读过什么书?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就去游览雄伟的建筑那就是万里长城。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长城,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一起读一遍。生:读课题
师:读得真好,打开书,课文都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先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自己先小声地读一读出示课件上的词。生自由小声读
师:这里面觉得哪个词语不太好读需要给大家提醒一下。生:瞭望的瞭
师:对,刚才我听到大家读瞭望指导读瞭望 师:还有哪个词不好读 生:血汗的血指导读血
师:你们发现了吗,第三行的词都含有一个多音字指导读词 师:还有哪个词不好读 生:我觉得屯不好读。指导读屯
师:什么是屯兵?
生:就是在堡垒里兵都聚集在那儿。
师:说得很对,屯兵就是兵都驻扎在那,易于防守,这样的地方就叫 生:堡垒
师:非常坚固。堡垒的垒怎么写,来跟我一起写,上面的撇折点要写得匀称,下面的土要长才能稳,你看多像叠土成墙的样子
师:写完垒,我们再一起响亮地读一读这十个词语。生读词语
师:这十个词一会儿学习课文时再边学边理解。
师:读得非常好,这些词意我们一会边读课文再理解,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还做了记号,这说明认真了,思考了,非常好,通过读书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情况?生:我知道了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长城有多长你知道了,还知道了 生:长城是用石和方砖垒成的 师:你读书非常细心,你呢 生;我还知道长城顶上特别宽 师:你也是细心的孩子
生:我还知道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伟大的奇迹 生:我知道长城修在八达岭上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是按一定顺序的?你发现了吗 生:它的顺序是从远到近
师:从远到近,对了,板书“从远到近”,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小段话远看长城有个远 师:这是远,那近呢
生:„„ 师:没关系,细细地找一找你找到了
生:就是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看着非常明显,就是近处看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近看长城就比远看要清晰一些师;多有道理啊,作者是在从由远到近地看长城。(板书)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写了他——你说 生:还有他想到的 师:从看到想,咱们就按作者的这个顺序,我们先一起去远看长城,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像 生读
师: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很长 师:很长,就把这种长的感觉读出来。生再读
师: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
生:„„ 师:二十多年有一个叫XXX的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读出我们的惊叹。谁来读,就读写长的这一句生读师:令人惊叹的长,还有谁来读,请你生读 师:真是万里长城万长,全班男同学我们一起读。男生读
师: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觉得它怎么样 生:长城是弯弯曲曲的 师:感受到了它的形状,还有
生:感觉它很雄伟,像一条龙师:你是从这句话感觉的吧,来,就读读这句生读师:崇山峻岭,那是怎样的山啊
生:一座座连起来非常高非常雄伟的山 师:连绵不断的
生:就是高高低低的师:把你的高高低低的再换一词来说生:这叫连绵起伏师:崇山峻岭还是什么样的山 生:非常高
师:高大陡峭,这就是崇山峻岭,这长城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下有气势吧 生:有
师:想像一下顺着连绵起伏的山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一下高一下低,一下转过来,一下转过去。生:非常险要,是悬崖峭壁师:还有吗 生:非常雄伟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很陡峭师:是山陡峭随着起伏 生:很美
师:姿态真美啊,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生:想
师放课件演示长城
师: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他时而盘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一起告诉我 生:蜿蜒盘旋
师:对,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再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生读
师:谁能读得比她更美,更有气势?找个男孩子一男生读 师: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师:好一条东方巨龙,我们走近长城好吗? 生:好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看图,看课文中具体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在图上把这些地方标出来。静静默读。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上来,指给大家看,带上书一生上台:这是一个城台的垛子,主是城台,师:同学们,她标的,是课文写的一样吗?这些设置有什么作用吗?你读出来了吗? 生:射口可以用来射击 生:瞭望口是瞭望远处用的 师:查看敌情 生:城台是屯兵用,师:对了,屯兵还可以——
生:还可以把备用的枪枝放在里面 师:看书,除了屯兵还可以
生:互相呼应师:你看既能屯兵又能呼应,真是一举两得,还读出谁的作用
生:垛子可以当防护墙师: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同学们读懂了它们的作用,同学们你们看——指着图,从瞭望口建敌情,城墙之间可以互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难攻 生:坚固 生:高大坚固 师:好词 生:天衣无缝 师:想得很周全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板书)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站的在长城上,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作者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己读,读好后,你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反复读一读,可以放声地读。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句话。请你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很艰难
师:修筑长城非常得难,同学们也来看看这句话从哪里你看出了劳动人民难?生:我从一步一步体会到的,那时山非常陡峭,他们又要背着山石
师:多么艰难的一步一步,还有哪读出了难
生:两三千斤重,我们一个同学才五十多斤,三千斤重,那不累死了
师:两三千斤重,大概是我们全班五十个孩子体重的总和。多难搬啊,你还从哪里看出了难? 生:从数不清读出难,下面说一块有两三千斤数,那条石数不清
师:数不清的条石,多重啊生:条石压在肩膀上,山这么陡峭,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师:这字里行间都写满了难。你还发现了?
生:就是陡峭。条石特别重,压在身上就特别大的压力,山还很陡峭很容易滑下去 师:沉重的石块,还有陡峭的山,真是无法想像的难
生:没有车,没有起重机。都靠劳动人民的肩膀,十分的艰难
师:没有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多难啊,还有什么地方能读出难?生:还从一步一步看出来。两三千斤重就等于五十多个孩子,还有无数双手,无数个肩膀,他们一步一步的修过来,还要接着来铺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抬上这个词可以说明,因为当时没有机器,只能用手,抬上去是很重的 师:从一个抬字感受到了,还有
生:还有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无数看出很难„„很多人为建筑长城付出血汗。师: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从数不清看出师:真是困难重重,来,把我们体会到的送到这句话中。你来读生读师: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师范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很多人受伤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从陡峭的山掉下来摔下来 生: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压死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抬着条石无奈的低着头,我看到了那些人民为了长城都累死在长城脚下。师:一块石头那么重,劳动人看到血汗,一块石条这么重,怎么办,生:我还看到监工在打民工师: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的劳动,请你读生齐读 师: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一起再读齐读
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拿起书,自己再读读第三自然段。配乐指名一男生读课文。师:我们的祖先用,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欣赏媒体——长城 师:此刻,你面对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长城我爱你 生:长城我为你骄傲 生:谢谢祖先们师:谢谢你
生:长城你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
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师:俄罗斯原总统赞叹说生: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这样大的工程师:以色列前总统说
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点击屏幕上的网站,这节课就上到了,下课
第五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图片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屯兵、堡垒、瞭望口”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字理会写“隔”字。
2.通过朗读,借助资料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欣赏歌曲,感受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过程:
一、欣赏长城图片,让孩子谈感受,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两句话。也可以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要求:边读边思考,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思考看文中能不能找到答案?
三、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些句子让你感受了长城气魄雄伟,是伟大的奇迹?
(一)学生读文、勾画、批注。
(二)汇报 1.品析句子,2.理解词语 3.指导书写“隔”,利用字理。4.理解垛口、瞭望口、射口。
5.理解“互相呼应”从课文内容上理解,(填充资料)从写作方法上理解。
每一次汇报都会到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播放《长城长》歌曲,感受长城的是伟大奇迹。
五、带着问题下课
六、若有时间,再写几句赞美长城的话。板书设计
长城
长 远
看
奇迹
高大坚固近
血汗 智慧 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