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容量,刻度线。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2.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3.《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反思
4.《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5.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6.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7.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范文
8.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课件
9.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优秀教案设计
第二篇: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铁的几种氧化物及其常见性质。
2、认识三价铁的氧化性、亚铁的还原性及Fe3+的检验、Fe2+和Fe3+相互转化。
3、会熟练书写Fe2+、Fe3+相互转化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4、知道Fe(OH)3 、Fe(OH)2的制备方法
知识点一:铁的氧化物
阅读教材59页铁的氧化物部分,完成下表
名称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化学式
色态
俗名
化合价
溶解性
与酸反应
知识点二:铁的氢氧化物
阅读教材60页,完成下表
加NaOH溶液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实验现象
分析Fe(OH)2颜色变化的原因,请用必要的文字与方程式加以说明:
探究与思考:
小组讨论Fe(OH)2的.制备实验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2、Fe(OH)2 、Fe(OH)3的其他性质(用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Fe(OH)3的热稳定性
(2)Fe(OH)2 、Fe(OH)3与酸反应(以盐酸为例)
知识点三:铁盐与亚铁盐
阅读教材61页实验3-10,完成下列表格:
(1) Fe3+的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FeCl3溶液(1mL)中滴加KSCN溶液(2滴)
FeSO4溶液 ①试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试管中滴加氯水
由实验我们可以得出Fe2+ 、Fe3+的检验方法:
Fe2+的检验:
Fe3+的检验:
探究与思考: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Fe2+ 、Fe3+
(2)Fe2+ 、Fe3+的转化
阅读教材61页科学与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FeCl3溶液 现象 方程式
加入铁粉,振荡后滴加KSCN溶液
上层清液加入氯水,振荡
探究与思考:
利用已有的知识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有关铁的化合物的知识,完成Fe 、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堂小结】1、铁的三种氧化物
2、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Fe2+ + 2OH- = Fe(OH)2↓ Fe3+ + 3OH- =Fe(OH)3↓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3、Fe3+的检验和Fe3+与Fe2+相互转化
(1)、Fe3+的检验: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课堂反馈:
1、为了检验FeSO4溶液是否已经氧化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 )
A.NaOH溶液 B.铁片 C. KSCN溶液 D.石蕊试液
2、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稀H2SO4 C.铁粉 D.KSCN溶液
3、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分开的是( )
A.BaCl2溶液 B.FeCl2溶液 C. FeCl3溶液 D. Ba(NO3)2溶液
4、① 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② 再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 ;
③ 再加入几滴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为 。说明 , 反应方程式为 ,还原剂是 。
5、要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其操作可以是:①加少许酸化的KMnO4溶液;②加少许氯水;③滴加少许KSCN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②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3
三维目标:
①巩固稀硫酸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③掌握二氧化硫气体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浓硫酸和碳的反应,了解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浓硫酸,树立
与价值观
绿色化学理念。
教学重点:
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和实验分析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言]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
酸的通性
稀硫酸
盐酸
硝酸
电离方程式
H2SO4==2H+ + SO42-
HCl==H+ + Cl-
HNO3==H+ + NO3-
指示剂
紫色石蕊变红
与碱反应
H+ + OH- == 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uO + 2H+ == Cu2+ + H2O
与盐反应
CO32- + 2H+ == CO2↑+ H2O
与金属反应
Fe + 2H+ == Fe2+ + H2↑(HNO3不产生H2)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H2SO4--- Zn+2H+ = Zn2++H2↑
NaOH+H2SO4----- OH-+H+ = H2O
Fe2O3+H2SO4---- Fe2O3+6H+ = 2Fe3++3H2O
BaCl2+H2SO4--- Ba2++ SO42— = BaSO4↓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来制取,说明它们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质。
二、硫酸的氧化性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1、浓硫酸的特性
[案例]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①难挥发性:硫酸不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属于难挥发性酸(盐酸和硝酸属于易挥发酸)。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②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其它物质中的现成水,具有吸水性。
[思考题]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讲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使用。
浓H2SO4
[板书]吸水性:吸收现存的'水。
CuSO4·5H2O ====== CuSO4 + 5H2O
[思考与交流] ①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②浓盐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都会变稀,它们的变化相同吗?
③脱水性:浓硫酸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2:1)脱去。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实验现象]:①蔗糖由白→黑;②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黑色物质;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现象本质:加载中...
[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2、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与金属反应:
[实验4-8]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②液:无→棕黑→蓝色;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Cu+2H2加载中...O4(浓) 加载中...Cu(SO4)2+加载中...O2↑+2H2O
[思考与交流] (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铜先变成氧化铜,再继续反应生成硫酸铜)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产生了SO2和Cu2+,硫元素从+6价变成了+4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铜从0价变成了+2价,被氧化。硫酸表现氧化性,作氧化剂;铜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浓硫酸与铜反应除了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4)酸本身可以和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氧化性,为什么说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这里的强表现在什么哪里?
[讲解]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盐酸和稀硫酸具有氧化性,但不能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反应。【顺藤摸瓜】请同学们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问】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结论]浓硫酸可以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常温Al,Fe钝化。
[讲述]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过渡]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②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2H2SO4(浓)加载中...CO2↑+2SO2↑+2H2O
2H2SO4(浓)+S====3SO2↑+2H2O
[问题]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又能氧化大多数金属,那么能否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呢?如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H2SO4制取及干燥H2S?
③氧化某些还原性化合物:
2NaI+H2SO4(浓)===Na2SO4+I2+SO2↑+2H2O;H2S+H2SO4(浓)==S↓+SO2+2H2O
说明:浓硫酸不能和亚硫酸及其盐反应,原因是相邻价态不反应。
[问题]为什么浓、稀H2SO4性质有这么大差别呢?
+6
[分析]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S(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现,而Cu+H2SO4(稀)不反应。可见,H+的氧化性比高价S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小结]略
[作业]P89 4 、5 、7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二、硫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特性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2)吸水性;(3)脱水性
2、强氧化性:Cu+2H2加载中...O4(浓)====Cu(SO4)2+加载中...O2↑+2H2O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4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资源,能说出我国资源的现状,能列举出重要的资源。
2.认识、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
3.能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4.初步学会解释、区分、说明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
2.通过对比图片和环境材料的影像资料,使学生产生情感冲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步步设疑-解答的方式,学习本课知识,通过影像资料和小组研讨,教师指点突破本课难点。
4.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合作精神,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表达能力和正确的化学符号表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感受和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意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体会和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环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2.通过问题和问题的讨论总结,使学生产生对资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驱害谋利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小组讨论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和体会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关注资源和环境,遵守规则。
4.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法制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的方法
2.加聚反应的产物的书写
3.应用绿色化学要求设计合成实验路线。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我们前面已讲游离态的氮只要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氮。我们看到这是氮气液化的图。那么氮气又有哪些用途呢?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 、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3.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3.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4.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
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8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9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甲烷的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了解甲烷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能力。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能源利用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解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掌握甲烷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媒体选用:实验、投影、电脑动画、录像
教学过程:
[引言]初中的时候我们已学过甲烷,那么大家一起回忆下甲烷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回忆回答]
[教师讲解]由初中我们可以知道甲烷的分子式是CH4
[板书]一、甲烷的结构
1、甲烷的分子式:CH4
[提问]那么甲烷的电子式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2、甲烷的电子式:
[模型展示]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
[过渡]我们知道了甲烷是最简单的一种有机物,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甲烷的性质,认识甲烷的用途。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甲烷的色态、水溶性,小心地闻气味,动手演示甲烷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实验器。
[归纳、板书]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演示]将甲烷分别通入加了酸碱指示剂的盐酸、氢氧化钠、高猛酸钾溶液中。
[学生观察描述]溶液颜色均无变化
[归纳、板书]
2、化学性质:
a、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讲述]甲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板书]
b、特定条件下的反应。
[演示]氯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用一只配双孔塞的大试管,把试管的体积划分成五等份并做上标记。试管内装满饱和食盐水,塞上双孔塞,两导管用止水夹夹住,倒放大试管,让导管A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相通。将装置放在化学投影仪前,从导管B通人氯气,收集氯气到标记四的地方,再通入甲烷,使试管内的食盐水排到标记五的地方。这样试管内甲烷和氯的比是1∶4。打开投影仪开关,使强光照射试管并投影到银幕上。
[讲述]注意观察反应现象,用化学投影仪光源代替自然光源的好处是反应易控制且不受天气影响。
[观察]盐水面上升。黄绿色消失,油状物出现(请学生讲述实验现象)
[讲述]实验现象说明甲烷跟氯气在光照下直接起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这一反应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生成物又是什么呢?这个反应是什么类型的反应呢?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这些问题,我们用电脑动画模拟反应过程表示如下。
[演示]电脑动画模拟一氯甲烷的生成过程。
[讲述]从模拟过程可以看出,在光照的条件下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可被氯气中的氯原子所取代而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但是反应并没有终止,生成的一氯甲烷仍继续跟氯气作用,依次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请看反应模拟过程:
[演示]电脑动画模拟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生成过程。
[讲述]根据反应过程,这个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式比较有何不同?
(1)用结构式代替分子式;
(2)用箭号(→)代替等号(=)。
[讲述]为了明显起见,用结构式代替分子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箭号(→)表示。这是因为有机化合物参加的化学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等。因此,这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等号,而是用箭号(→)表示,且常常用结构式代替分子式。
[设问]同学们能否将生成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投影]四个反应的方程式。
[讲述]在这些反应里,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代替而生成了四种取代产物,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演示](1)取代反应:
[演示]电脑动画重复模拟取代反应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讲述]纯净的甲烷能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生氧化反应。
[演示]点燃纯净的甲烷,注意观察火焰。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把烧杯倒转过来,向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很快变模糊有水生成,生成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述]纯净的甲烷能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板书](2)氧化反应:
CH4+2O2CO2+2H2O+Q
[讲述]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但是必须注意,如点燃甲烷跟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会立即发生爆炸。在煤矿的矿井里,如果空气中甲烷的含量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火花就会发生爆炸,所以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如严禁烟火、注意通风等,以防止爆炸事故发生。此例说明,对一个化学反应有充分、全面的认识,才能利用它、控制它,防止其有害的一面。
[讲述]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1000℃左右,甲烷就开始分解;当温度再升高时,分解比较完全,生成炭和氢气。
[板书](3)热解反应:
CH4C+2H2↑
[小结]甲烷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讲述]由于甲烷在特定条件下的这些性质决定了甲烷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广泛用途。
[板书]
三、甲烷的用途
[讲述]性质决定用途。甲烷取代反应的产物(CH3Cl、CH2Cl、CHCl3、CCl4)都是很好的有机溶剂,热解反应的产物氢是合成氨和汽油的重要原料,热解反应的产物炭黑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制造颜料、油墨和油漆等。甲烷燃烧时放出很多的热量,所以甲烷可用做气体燃料。简介天然气的应用和农村沼气制取的原料、发酵过程、使用和发酵废物利用。着重强调指出沼气的应用对合理开发农村能源、肥料,改善环境卫生,防止疾病的传染所起的作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甲烷的性质和用途,要求重点掌握甲烷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理解有机物取代反应含义,注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思考]1.甲烷的性质与氢气的性质有何区别?
2.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区别?
[作业]书本课后练习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 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 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 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2》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 )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 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 (2)三设备 (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 技能应用
《5》 体悟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分析
课题引入氧化铝的性质氧化铝性质小结
氢氧化铝的性质氢氧化铝性质
小结
总结课后作业
课件展示:展示红宝石、蓝宝石。
【问题】同学们知道如何清洗这些珍贵的宝石吗?
课件展示:宝石的清洗
宝石的清洗应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中,以软毛刷轻擦,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追问】宝石的清洗为何要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中呢?
(停顿)
【问题】下面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一起来探究一下红宝石、蓝宝石为何要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
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l2O3。大家面前的化学试剂里有Al2O3。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氧化铝所属物质类别推测其可能原因,并用所给药品进行验证。(现有试剂:氧化铝、浓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实验探究1】宝石的清洗为何浸泡在中性清洁剂中呢?
【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强调10%盐酸,氢氧化钠取用注意事项。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结论:蒸馏水与氧化铝不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
【评定反馈】肯定实验结论,讲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细节性问题与今后注意事项。
【板书】一、氧化铝的性质
a.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b.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问题】Na2O、CaO、CO2各属于哪类氧化物?
【问题】Al2O3属于哪一类氧化物?
【讲述】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和酸碱氧化物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Al2O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我们将Al2O3这类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
【板书】两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氧化物。
【自学】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问题】前几天,小王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吃酸菜鱼火锅。一走进火锅店,那铝锅上炖着的酸菜鱼正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这时,小王突然想起了……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火锅是吃还是不吃呢?
【教师】大家讨论的好极了。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共同看一个生活情景【图片展示】明矾净水。
同学们知道明矾为何能净水吗?因为明矾与水反应生成了另一铝的重要的化合物--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净水的功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净水功臣——氢氧化铝的有关知识。
【实验探究2】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同属铝的化合物,那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并用所给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①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铝是否反应②探究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铝是否反应
仪器:同实验探究1。药品:氢氧化铝(提前制备)、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要求:(同实验探究1)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汇报交流】各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问题】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我们得出:Al(OH)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类比Al2O3如何把Al(OH)3归类呢?
【板书】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氢氧化物。
【板书】二、氢氧化物的性质
a.与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b.与强碱反应:
Al(OH)3+NaOH===NaAlO2+2H2O
强调: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铝盐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实验探究3】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我们一起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三个任务: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所需仪器:试管,药匙,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药品:氧化铝、Al2(SO4)3溶液、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巡视与指导】
学生实验,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实验中,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汇报与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
【结论】用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弱碱)反应制备
【板书】三、氢氧化铝的制备:
Al3++3NH3·H2O==Al(OH)3↓+3NH4+(Al(OH)3易溶于强碱,难溶于弱碱:氨水)【练习】写出硫酸铝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自学】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⑴医学上的应用⑵净水
【总结】在这节课上大家表现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会了两性物质的性质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非常有用。
【问题】胃舒平(复方氢氧化铝片)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它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的胃痛,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
研究性学习:铝的许多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大家回去(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交流。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2
三维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及杀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应把用好物质,使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与水及碱液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引导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投影海洋图片,阅读海洋中的化学资源: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与确认。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到18,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确认。
[思考与交流]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时间长达30多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仍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结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4HCl(浓)+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一、氯气
1、物理性质:
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闻气体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或试管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讲解]闻气体的时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确操作。
[故事] 因为Cl2有毒,在一战中,曾被德军制成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用于战争。在战场上使得英法联军伤亡惨重。
[讨论]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当遇到由氯气制成的毒气弹顺风爆炸时,你认为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防御?(①人躲向地势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学性质
[自主探究]
请画出17号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结论]氯元素非金属性强,易得一个电子形成Cl-。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2Na+Cl2加载中...2NaCl
[分析]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反应。
[板书]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顺藤摸瓜]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们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跟铝反应: 。 ②跟镁反应: 。
[过渡]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现象]
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
HCl是无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打开浓盐酸可以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与交流】通过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燃烧反应,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结论】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②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顺藤摸瓜]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P在Cl2里燃烧:
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体)
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体)
②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Na+Cl2加载中...2NaCl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
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4
三维目标: 授课人:董 xx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②了解两性氢氧化物及氧化物。
③通过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加强实验教学,按照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
与价值观②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
[复习]金属钠与氧气及水的.反应方程式。
三、金属与盐反应
【分析】金属由于活动性不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混合物中置换出来。
请同学们写出铁与硫酸铜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设问]很多金属能与酸反应,但大多数金属却不能与碱起反应,有没有遇到碱时能发生反应的金属,铝遇到碱时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实验3-4]在2支试管里各加入5mlHCl和5 mL浓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都有气泡产生,试管口点燃都燃烧。
[板书]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练习]写出以上反应的离子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思考与交流]①Al与NaOH水溶液的反应中Al显示什么性质?上述反应产物中的NaAlO2是如何产生的?
Al显还原性,因其化合价升高。以上反应不是一步反应,而是多步反应的结果:2Al+6H2O=2Al(OH)3+3H2↑,Al(OH)3+NaOH=NaAlO2+2H2O,因而只有水为氧化剂。
②Mg比Al活泼,Mg能否与NaOH水溶液发生反应?
Al与碱溶液反应是因为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的原因,Mg(OH)2属于碱,因而不反应。
[思考]实验中为何开始慢,随后逐渐加快?
[讲述]盐酸及氢氧化钠先与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保护膜破坏后才与铝反应。
[思考]铝制餐具为何不能蒸煮或长期盛放酸碱咸物质?小结:金属单质在反应中都是化合价从0价升为正价,所以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由于大多数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只有少数金属如金可以以单质形式存在。
[实践活动]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向一金属铝的易拉罐内充满CO2,然后向罐内注入足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解释上述变化的实验现象: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
(2)罐壁重新鼓起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
解答:(1)是因为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使得罐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2)是因为过量的NaOH与铝罐反应生成H2,使罐内气压等于或大于外界大气压;小结:几种重要金属的常见反应的产物
钠镁铝铁铜
氧气Na2O;Na2O2MgOAl2O3Fe3O4CuO
氯气NaClMgCl2AlCl3FeCl3CuCl2
硫Na2SMgSAl2S3FeSCu2S
水NaOHMg(OH)2—Fe3O4—
盐酸NaClMgCl2—FeCl2—
氢氧化钠NaOH—NaAlO2——
[作业]1、阅读:科学视野—金属钛 2、P54 3、4、5、6、7
〖板书设计〗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
Al2O3+2NaOH=2NaAlO2+H2O
Al(OH)3+NaOH=NaAlO2+2H2O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5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原电池实验探究
第三篇:高一化学物质量的计算
高一化学物质量的计算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符号n,单位摩尔(mol),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mol。如果该物质含有2个微观粒子群,那么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2mol。对于物质的量,它只是把计量微观粒子的单位做了一下改变,即将“个”换成“群或堆”。看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有几群或几堆微观粒子,当然群或堆的大小应该固定。现实生活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啤酒可以论“瓶”,也可以论“打”,一打就是12瓶,这里的打就类似于上面的微观粒子群或微观粒子堆。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使用摩尔这个单位要注意:
①.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中国有多少摩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②.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种类。如“1mol氢”的说法就不对,因氢是元素名称,而氢元素可以是氢原子(H)也可以是氢离子(H+)或氢分子(H2),不知所指。种类可用汉字名称或其对应的符号、化学式等表示:如1molH表示1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或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
③.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多少摩尔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微粒。如1mol磷酸表示1mol磷酸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建立在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计数标准,作为物质的量(即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或微粒群)的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自身是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的,即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也就是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微粒个数(N)与物质的量(n)换算关系为:
n=N/NA
4.摩尔质量(M):
摩尔质量是一个由质量和物质的量导出的物理量,将质量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不同于单一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指的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因此可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n=m/M
由此式可知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摩(g/mol)。根据公式,知道任两个量,就可求出第三个量。当然对这个公式的记忆,应记清每一个概念或物理量的单位,再由单位理解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而不应死记硬背。
①.摩尔质量指1mol微粒的质量(g),所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式量。如1molCO2的质量等于44g,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1molCl的质量等于35.5g,Cl的摩尔质量为35.5g/mol;1molCa2+的质量等于40g,Ca2+的摩尔质量为40g/mol;
1molCuSO4·5H2O的质量等于250克,CuSO4·5H2O的摩尔质量为250g/mol。
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g/mol,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②.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
5.物质的计量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之比等于微粒的物质的量之比。
2H2 + O2=2 H2O
物质的计量数之比:2: 1:2
微粒数之比:2: 1:2
物质的量之比2: 1:
2高一 化学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物质量浓度与质量百分数的换算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c=1000pw/M
其中,c是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p是溶液的密度,单位g/mL,w是溶液的质量分数,M是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
推导过程可以有2种方法:
方法一
设1L溶液,质量分数w
则溶液质量1000p
溶质质量1000pw
溶质物质的量=1000pw/M
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1000pw/M)/1L=1000pw/M
方法二
设1000g溶液,质量分数w
则溶质质量1000w
溶质物质的量1000w/M
溶液体积1000/p 毫升=1/p 升
溶质物质的量浓度=(1000w/M)/(1/p)=1000pw/M
建议这个公式能记住,这在解题时会更快
【高一化学】摩尔质量公式推导》》
根据一定质量(m)物质中的粒子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求相对分子质量(或摩尔质量),即
M=(NA*m)/N
书本上只有求摩尔质量的4条公式,分别是n=N/NA,n=m/M,n=V/Vm,n=c*V,但谁能告诉我这个式子怎样推导出来的?
n=N/NA n=m/M
推出 N/NA=m/M
把M移过来 M=(NA*m)/N
求关于高一化学三度转换的公式及推导过程,还有做有关摩尔质量题的思路.要详解。最佳答案
推导:
m1表示溶质质量,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1/M;m2表示溶液质量,ρ表示溶液密度,溶液体积V=m2/ρ。但是化学中质量单位一般用克,密度单位用克/厘米3,所以求出体积的单位是厘米3,而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摩尔/升,要换算成升,所以除以1000。
物质的量浓度c=n/V=(m1/M)/[(m2/ρ)/1000]
用P%表示质量分数,P%=m1/m2。整理,得,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百分比浓度之间的转换公式为
c=1000ρP%/M
高一化学反应怎样用电子转移配平
双线桥法
1.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号起止所指的均为同一种元素。
2.线上标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及价的升降、被氧化或被还原等内容。
单桥线法
1.箭号由还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
2.线上只标出转移电子的总数。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根据电子守恒来做题。
举个例子。
Zn+HNO3=Zn(NO3)2+NO+H2O
这个反映,来说,那么得到电子的是N元素,从+5到+2,所以一个得到3个电子,而失去电子的Zn从0价到+2价,失去2个电子,得失电子守恒,所以要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6,那么,NO ×2,在题中体现出来,然后,在给Zn×3,在题中体现出来,在找出反应物中N原子个数,加在一起,在HNO3前体现,HNO3×8,题中体现,最后在看H的个数,H2O × 4,就是本题答案。正确的是,3Zn+8HNO3=3Zn(NO3)2+2NO+4H2O
其他的几乎都是这个样子,为了方便看的话,你还可以这样:
N +5 →N+2==3e×2
Zn 0 →Zn +2 == 2e×3,这种方式体现出来,然后现在生成物中先加上序数,尤其是单个元素只在1个物质中的,最后在找出所有的添加在原来的反应物中。
过氧化氢和氯气反应生成1摩尔氧气转移多少摩尔电子,为什么是两摩尔不是一摩尔,氧不是由负一价到零价么
H2O2 + Cl2=2HCl + O21个氧原子是由负一价到零价,转移1e-,但总共有2个氧原子变化,所以转移电子总数是2e-,生成1摩尔氧气即1摩尔O2分子,有2摩尔氧原子,所以转移电子是2摩尔
实验室可以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当有0.10摩尔电子发生转移时,生成氯气的体积为多少?
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实验室老师这么做,但是所谓的实验室制氯气却用的MnO4)
Mn由+7-+2,Cl(-1-0)
所以0.1摩电子转移=0.1molCl-被氧化=出0.05mol Cl2,标况下是1.12L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当有3mol电子转移时,问生成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当有3mol电子转移时,问生成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关系式为:MnO2---4HCl---Cl2
所以每生成1molCl2,就有2molCl-变为1molCl2
即转移2mol
所以有3mol电子转移时,生成1.5molCl2V=33.6L
用43.5克二氧化锰与足量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体积是多少(标准状况下测定),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MnO2+4HCl=MnCl2+Cl2↑+2H2O
看价态变化,Mn +4→+2得2个电子
Cl-1→0 因为是Cl2 失去2个电子,得失电子数相当,反应比为1:1
所以有43.5g 的MnO2物质的量为43.5/87=0.5mol 即有0.5mol的Cl2生成转移电子1mol
第四篇: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
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
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
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 :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2)本节课的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
三 教学过程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
【展示】 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
【质疑 】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
【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乙醇的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
【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
【讨论交流】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
【进述】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取代;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归纳】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板书】像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者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提问】除了乙醇还能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
【讨论回答】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硝基苯、溴苯等
【质疑】烃的衍生物跟相应的烃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讨论回答】不同。因为取代氢原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造成二者化学性质的不同。
【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提问】请举出其它几种常用的官能团
【回答】—x(卤素原子)、—oh、—no2、≡
【小结】有机物结构较为复杂,但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是官能团,在性质分析判断时,只要抓住官能团这个主要因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板书】一 乙醇 1 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6o 结构:略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过度】 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
【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c键,c—o键,o—h键,c—h键。
【学生活动】探究实验1:教材实验3-2 【提示】在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并总结实验现象。
【展示问题】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 2:描述实验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3:实验中生成了什么气体? 4:什么事实可以证明断键的位置是o—h键而不是c—h键或c—c键?(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5:对比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教材第69页表格。
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学生活动】完成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
【板书】2 化学性质
(1)与钠反应
【质疑】1上述实验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如果可以,请举例。
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由学生回答并补充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方程式略
【过渡】现在我们改变条件,一起完成教材实验3-3,注意观察铜丝的变化并小心闻液体的气味。
【学生活动】探究实验2:教材实验3-3。
【展示问题】1:实验中的现象有哪些?
2: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 3:由铜丝的变化可以推知乙醇发生了什么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述】在这个反应中,铜丝起催化剂的作用,乙醇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一种新的有机物——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
【板书】②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生活短片。
【播放短片】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短片
【讲解】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成绿色,由此可判断司机饮酒超过规定标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
【总结】 乙醇不仅能燃烧和发生催化氧化,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关于乙酸的性质,我们将在下一节学习。
【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我们熟悉的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不仅要求我们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主动探究的科学方法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发现奥秘、开拓创新。
【课后活动】1:除了做调味剂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 2:查阅相关资料,谈谈酒后驾车的危害有哪些? 篇二:乙醇 醇类教学设计
《乙醇 醇类》教学设计
钱晨洛阳市十九中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烷烃、卤代烃、醇的结构异同点入手,引出醇的官能团,然后围绕—oh这一官能团,以断键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实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由乙醇再推广到其它醇类的性质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中的内容,醇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乙醇的结构预测其性质,使学生初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同时结合实验验证性质,体验研究有机物性质的一般程序。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并且学生已接触过该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2、学习困难或问题:乙醇结构中官能团的作用,羟基在反应过程中对其它键的影响及断键的实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分析醇的结构了解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物质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利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进行科学探究。(2)通过有关乙醇的实验,提高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比较乙烷、溴乙烷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方法
从生活实际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隐藏的问题,具体分析,达到一种师生和谐、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采用边讲边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
七、教学手段
学案、教案的制作,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八、教学环节
篇三: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发生氧化反应3.发生消去反应)
能力目标: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通过收集乙醇用途的信息,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结构的特点,推断乙醇的化学性质,对学生进行结构是本质,性质是形象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乙醇在铜催化剂条件下,氧化生成乙醛,铜作为催化剂结论的得出,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美育目标:学生自学发酵法制酒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通过酒对人类社会的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科学思想: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科学品质: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和羟基的特性。
难点:乙醇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课件、投影仪、试管、无水乙醇、钠、火柴、酒精灯、铜丝、小刀。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利用乙醇的用途引入乙醇的这节课。请学生汇报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结果。后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2.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或者在线进行交流)学生学习完以后,利用某些典型例题和学生一起总结交流。3.指导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设计
1.以分组的形式汇报乙醇的用途。(这一信息收集工作学生在课前已经完成)2.进入到乙醇结构的学习中,并对乙醇可能的断键位置作出推测。
3.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与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在线的交流。学习完乙醇的化学性质,一起思考讨论某一些典型的例题。
4.进入在线检测系统,检验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
六、教学步骤
推测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
通过人人全 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培养学生通过论坛
学生实验] 乙醇和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分析乙烷、水和乙醇他们
.常温下为什么金属钠与乙
.铜在反应前后其质量是否
为什么温度要迅速上升到
度?(因为在140度,会
[讲述]好!同学们都很好的完成了学习。同学们在论坛上总结]和老师一起总结乙醇
具有比较强的实验能力。现在,一起来总结乙醇的化学性
质。
第五篇:高一化学月考质量分析
高一化学月考质量分析
一、对本次试卷的分析
本次试卷总体上较全面的考查了本阶段所学内容,非选择题部分比较容易,选择题部分难度不大,整个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学生感觉比较容易
二、学生成绩的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815人,全年级的成绩分布如下: 90分以上 1名 80----89 32名 70----79 171名 60----69 204名
及格率为50%,情况比预想的要差,从各班情况来看,除个别班级外,差异不是很大,说明整个年级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虽然试卷客观上比较荣翻译,但如此多的低分表明:在化学学科方面,掉队同学有增多的趋势。
三、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除试题中一道题偏难外,错误最多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对不少学生对这些一知半解,或平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不应有的错误。
其次是重要知识的掌握不够到位。课堂上强调的知识学生答题情况仍不是很好,示课堂听课的效率有待提高。再次是一些基本公式的运用不够熟练、灵活,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及粒子数目几个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不清楚、等不少学生不能将具体题目与之相联系。
四、阶段教学工作总结与计划
本月以来,备课组针对第一章内容较抽象、难学的特点,一方面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慢慢加深难度的做法,从学生的成绩来看,反映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还有待加强。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准备作好以下工作:在进行新课学习的同时继续巩固本章知识的掌握,突出真正的重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尤其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这一点,;尽可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并作好平时的形成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