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伴性遗传规律
(2)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尊重科学,勇于献身科学,做生活有心人
(2)树立优生优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阐述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病的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的伴性遗传方式的推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亚运会查出变性人导入课题
学生活动
书写基因型和主要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表达和交流
归纳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学生探究活动: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
进一步探究
研究性作业布置:
其它伴性遗传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情景引入
播放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视频,讲述亚运会上出现变性人丑闻,得出染色体分类,从而能引出课题——伴性遗传
观察与思考:
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有何特点?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探讨
一、伴性遗传概念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症的发现
2、资料分析
展示红绿色盲检测图
问题1:观察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男性占7%,女性占0.5%,发现此病与何有关?
问题引入: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过渡: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我们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
激发带着道尔顿精神分析资料红绿色盲家系图,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推导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举例:人的红绿色盲(道尔顿家族系谱图)
问题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问题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问题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
问题6:如何书写男女色盲患者和正常色觉基因型?
通过回答得出伴性遗传概念
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感悟道尔顿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层层推导,最终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根据已学过的基因分离定律答:
“无中生有”所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讨论回答:
根据患者男女比例不同,同时我们知道女性也有患者推导出:控制色盲遗传的基因应该在性染色体上。
学生得出结论: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调动学生积极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研究能力。
提出问题
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对此教师需要随机应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直到划线答案程度,再继续教学。
得出结论
3、男女色盲患者和正常色觉基因型
4、分析四个遗传图解
启发学生写出男女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问题7:有哪几种不同婚配方式?
启发学生写出不同的婚配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重点讨论: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的遗传途径,归纳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思考、写出男女五种基因型
女性正常(XBXB)
女性携带者
(XBXb)
女性色盲(XbXb)
男性正常(XBY)
男性色盲(XbY)
思考回答每对夫妇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关概率
分析色盲基因遗传途径归纳遗传特点
学习书写相关的基因型
学习书写有关遗传图解,要求书写规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小结:
1、回顾伴性遗传(主要红绿色盲)遗传方式、遗传规律。
2、除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外,还有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如毛耳症等,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如何预防遗传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已经出生的患病儿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总结回顾:
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父亲致病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母亲的致病基因既可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引导学生总结并复习,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作业:
完成练习册作业
训练与巩固。
【板书设计】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概念: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发现者——道尔顿
2、遗传性质:色盲基因是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3、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隔代、交叉遗传;
③女病父子必病
【教学设计反思】
在“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提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应用启发性、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以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并重,同时灵活穿插其它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综合灵活的应用。
在探究、合作、讲授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即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力争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