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0:4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几辆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第一篇: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获奖名单

国家级特等奖:

朱彩英

张国斌

丘飞雁

刘滢莹

李文英

柯丽宁

崔良敏

徐夏丹

韩慧姝

王艳丽

王晓霞

张红蕾

金丹叶

唐向东

王美丽

刘雪红

唐晓英

时金龙

陆敬梅

李新文

冯加聪

程东升

孟祥霞

段新艳

季竹秀

丁毅斌

黄新囡

国家级一等奖:

郑扬菲

张细林 吴海燕

唐永富

苏红梅 梁佩坤

李丽萍 王洋玉

刘会琼 车

陈慧轶

吕小梅 龚

刘云翔

葛明雯 林道雄

屈艳梅 彭福春

周胜

谢沿红 杨玉秋

邱孝生

刘彦华 国家级二等奖:

卓柳玲

朱美仙

涵 杨海龙

谢中华

夏福胜 鲁洁贞

刘滢莹

刘雪芬 黄

黄翠红

黄成艳 陈泰茂

敏 张雪莲

孙希凤

睿 陈

董建军

平杨

陆昕慧

姬爱华 庞海霞

喆 张凤艳

薛丽萍

王晓湘 张

刘瑞芳

荣 卢启仁

胡永志

吕胜强 方家友

马金红

仉小红 罗开智

唐华秀

立 王敬华

陈荣华

周卫东

省级特等奖:

邹莉莉

朱桂桃

周衍月 赵国汉

张细林

张西云 余仿彬

叶源宗

珍 唐

谭艳君

谭敏红 詹俊华

余锦耀 舒吉武

莫肇琼 胡

何雪梅 卢凤山

赵艳梅 齐丽玲

宋小朋 王晓蓉

静 卢

丰万华 邹

吴莹莹 杨

顾立欣 郑师佳

郑佩茵 席

吴英浓 刘从容

梁球容 何

何超民 陈丽娟

陈承英 张

边丽秋 叶翠艳

阎凤敏 杨风华

亮 胡新丽

周雪玲 刘家元

郑桂兰 王

李春梅 房淑杰

王晓虹 李连彬

王孝珍 张

韩贵杰 薛汉忠

霱 钟

赵柳勤 张韶华

张萍萍 熊清怡

肖悦华 苏蕴瑜

苏国华 徐晓梅

武宏伟 罗志群

陆茵茵 何晓红

刁永红 李

吴晓智 吴凌夫

徐红梅 张金秀

刘远秀 闫明伟

王德富 胡玉琴

魏凤芳 曾继翔

丁毅斌 张永森

张西云 王衍胜

唐升辉 梁大成李钟涛 傅哲夫

方曼梨 蔡建国

王忠义 王

朴明丽 赵

田秋实 粟

王献琴 汪玉玲

荷 胡婵娟

曾祥花 陈晓君

辉 李新文

席昌琴 高吉龙

孙会玲 胡侠靖

梁国庆 戴

张红军 赵建萍

俊 张慧珍

虹 吴小丹

巫彩琴 舒吉武

施丽华 吴艳珍

宇 卢桂英

江 陈

陈翠红 刘

马秀娜 王

周志珍 徐冬兰

骆红军 曹彩虹

黄鹏飞 张荣卫

荀洪燕 华嫣飞

俊 詹凌云

苗 邱宇宁

潘海燕 邝英嫦

黄燕锋 陈友贤

陈颖蓉 邵

倩 吴凌夫

潘建英 赵颖新

慧 周健

萍 吴

红 李金萍

安俊英 王艳玲

邱小倩 吴

萍 姚雪莲

李世玲 孙世良

吴惠清 李海艳

郭东志 薛菊香

周文忠 曾红坚

余青娜 王玉芬

旭 彭海苑

潘希光 路秀芬 林镜炎

徐文健 金红玉

谷磐歌

孙惠娟

廖冬明

张洪明

杨文英 陆茵茵

黄文珍

陈燕玲

贾丽娜

曹晓红

刘远秀

张凤华

黄桂玲

郑兴华

李朝国

崔国庆

陈梅华 余锦耀

田秋燕

潘海燕

罗志民

卢桂英

刘滢莹

刘明广

刘丽萍

刘红雨

梁雪艳

梁二珍

李志嫦

严丽华 李玉玲

何雪梅

范旭玫

于秋菊 黎小婵

何雪玲

范新国

杨玉华 赖文花

崔艳茹

林基涛 赖海容

韩平丽

陈友贤

邝少苗

韩平丽

李姝娟

江玉芬

郭聘鑫

陈凤婷

佟德丽

黄文珍

关亮凯

黄美红

冯燕珊

王东辉

魏吉娥

黄露芹

尹秀梅

郑宏稳 王丽英

朱艳军

张春英

鲁成霞

赵敬伟

张艳红

赵万玉

蔡俊梅

李宁宁

刘丽梅

邱园园

郭桂春

高纪红

周煜晴

李成荣

马碧珍

杨淑雅

马江梅

胡曼玲

潘建华

徐忠莲

廖丽平

宋心心

王献琴

杨晓莉

吴宏燕

戴春平

杨越斌

陈祥亮

王双利 吴云发

李海军

江永鸽 崔永芳

李天勇

黄振芬 赵

李小娟

朝 王济洪

叶志峰 李六柱

毛永柱 姜

何其方 林

李伟霞

吴媚媚 省级一等奖:

朱美仙

周永生

钟俊球 叶树胜

杨文星

婷 韦盛海

王秀端

旭 莫

梅越明

麦弄雅 林

林文金

林进军 黎惠芳 赖海容 黄湘丽 陈燕玲

陈燕华

陈佩娜 朱

李晓春

刘桂萍 厉

韩秀荣

杨永奎 马

盖丽敬

孟丽华 钱忠福

张慧敏

安海美 孙

吴潇彬

俊 周琛云

郭雨泠

谢莎莎 尹伟红

芸 张惠军

陈丽萍

玲 刘文华

保积丽

莉 吴国禹

胡晋红

于美莲 吴成伟

潘培国

王德富 贺国卿

尹红英

陈黎明 段翠芝

王绍勇 秦长元

杨建平

静 吴赛富

雷旭峰

汪莉莉 朱金源

燕桂荣

李宝珠 刘云霞

解文艳 刘海静

王晓清

赵新华 张

张爱林 顾爱萍

瑾 徐文容

琳 舒永明

丽 刘红莉

姜怡珍 孟祥国

岩 杨

伍小平钟菊莲

吴英敏 张韶华

娜 杨琦璧

杨君伟 唐升辉

欢 罗志群

陆慧凌 梁雪艳

梁球容 黄成艳

黄碧娟 陈晖东

陈合群 吴雅丽

赵玉芹 崔凤杰

原 史宏伟

伊 俞凤兰

杨冬梅 蒋小芬

洁 李

杨燕平马小慧

王世珍 杨春明

蒋祖明 肖祥菊

勇 李

王元早 李淑慎

邢淑华 汤玉萍

张小荣 杨国平

侯翠萍 张旺生

张西仓 朱

郭静雯 刘运芳

黄宏生 范红英

烨 田

杨春霞 宋淑阳

杨冀玲 薛丽萍

林道雄 李

何承玲 李雕琦

袁图波 张文辉

胡志勇 隗继刚

党翠香 李

张明宣 王

文 余茵妮

余茵妮 严燕娟

丹 任小红

区燕平陆国汉

陆碧珊 李

李卫华 胡

洪李香 蔡德仙

爽 于

昱 李善姬

房胜非 彭

新 李

惠 李

王丽敏 冯

静 程

旭 高

琼 张荣丽

程晓丽 闫爱娟

王伦芳 朱金环

廉艳双 王玲玲

涛 李

郭俊普 邓

汤红军 杨木根

魏海芬 吴凤梅

李雪莹 佟桂玲

王慧艳 侯久立

刘宏燕 孙清誉

王世珍 任希贤

陈凤梅 荚恒水

马雪峰 兰明顶

平田墨文

桑玉蓉 张允宝

霞 张中海

宁 郭玉亚

余晓东 余青娜

余仿彬 冼

彤 彭祖成彭旭辉 刘妙青

刘红雨 李升华

李启铭 戴

陈玉荣 柴

谭清平魏

涛 熊丽迪

芳 赵国静

路晓熳 关

佳 谷磐歌

张清玲 田

刘景帜 叶春琴

胡立新 张

张戈英 张学峰

斌 吴

秋 单

叶志峰 王

宋彩霞 贺跃齐

唐海波 赵航标

胡永玲 王

祈寿举 高

静 郭文英

高秀敏 李学东

柴米娜 吕迎凤

李正成 王

邢淑华

邓灿明

李冬梅

韩梅红

叶源宗

吴洁妮

欧阳凌

刘红艳

黎小婵

吕庆荣

刘德宏

郭艳艳

海永红

周榕

陈凝洁

康志华

敖光萍

窦兰奎

陈朝玲

徐冬花

魏恩友

李满园

省级二等奖:

钟秀珍

钟小玉

赵柳勤

赵建萍

赵国汉

刘华明

王雪梅

吕庆荣 张伟裕

曾红坚

姚容兴

杨锡辉

谢丽君

吴洁妮

吴凤芳

巫彩琴

王文钢

汪和欣

盛冬芬

饶宝华

区燕平

邱宇宁

欧平富

莫健火

陆碧珊

刘淑翩

刘妙青

刘丽萍

刘惠霞

林卓宏

林泽纯

林茵茵

林清桃

廖国庆

梁月芬

梁柳眉

梁二珍

李子山

李子庚

李志嫦

李吴金

李剑平

黎惠芳

蓝兴军

赖文花

赖三明

邝少苗

孔令斌

黄媛娟

黄新明

黄敏华

黄冬梅

黄翠红

韩平丽 邓设花

邓勤茂 胡素杰

单志冰 孙岚凤

赵沛玲 岳彩杰

张越越 张新宇

英 钟少君

张玉成 姬淑芬

枫 王晓珍

李淑琴 黄立荣

李永芬 马

王伦芳 房淑杰

王晓虹 张祖瑜

李松梅 朱

马玉敏 李家钰

孔祥春 杨

丽 李永红 何纯华

婧 张

施晓清 陶明义

刘洪军 张

官学燕

高焕容 邓勤茂

戴冬梅 曹金兰

李庆玲 林轶群

迪 季婉莹

任亚英 韩

马秀娜 刘

伟 王美丽

杨明玉 楚德艳

杨伟林 高小平

华 谭春燕

罗贤科 彭建元

秀 高艳玲

吴江宇 季生贵

彬 李勤昌

王晓辉 李寿奎 吴学文 舒理敏

项爱红 何

北 王秀云

张志萍 解文艳

李雪莹 冯燕珊

方振宗 陈小兰

陈社教 李文婷

吝俊起 焦淑娟

杨 李秀文

原 孟

陈慧轶 王

王彩红 许丽芳

燕 薛少娟

李淑琴 吴永前

闫明伟 兰明顶

张重庆 张北平

陈传福 何

张先锋 顾秀丽

党翠莲 李朝晖

华 高启荣

涛 雷旭峰

陈黎琴 江陈树

王海燕 柏玉梅

郭永刚 马立民

梁艳秋 方惠青

范旭玫 陈国丽

陈朝枫 张淑田

刘建华 汪宗仁

才国君 马继伟

王新全 龚

王湘豫 张蓉蓉

张晓洁 邓爱萍

沈爱芳 殷

杨敬军 王艳玲

勘静梅 任

王德富 周胜

裘学均 王

曾宪贵 李文英

丽 黄

李继军 张爱华

进 章姝兰

刘志勇 师菊花

任文知 贾清艳

静 代琳娜

鄢海林 范新国

邓永荣

曹彩霞

胡金玲

宋立巍

杨凤兰

姬淑芬

吴四光

刘桂英

刘爱玲

张晓非

卢信友

单永杰

赵春梅

刘汝瑞

张云波

董修青

张白鸽

邓菊红

杨新华

史卫军

李海良

严金山

郭丽琴

张春利

林以广

沈修峰

戴丽敏

熊素文

王立荣

第二篇:《有几辆车》教学反思

一、规律的总结

这一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加法交换律,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的笑笑与淘淘看图根据视觉先后感知“有几辆车”,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但在课中学生只能说出2+3=5,3+2也等于5,却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话,在这里我便出示了2+3=3+2的规律性总结,并引出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后来发现,其实类似这种规律性的总结不必过早出示,应继续让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自己探索总结。

二、“加数”概念的提出

加法交换律的规则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在给学生出示加法交换律概念时,我用了“加数”一词,忽略了以前我并没有提到过这个概念,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规律理解模糊。所以在课堂中的用语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三、“兔子”能加“萝卜”吗?

这是一个很多低年级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当这节课中,一个学生将兔子和萝卜加在一起时,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不是同类的事物是不可以加在一起的。课后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告诉我,遇到这类问题不如让班里其他同学来说说,兔子能不能和萝卜加在一起,并且反问那个学生,如果加在一起了,得出来的是兔子还是萝卜呢?这样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远比老师硬给的效果要好。

这节数学课虽然创设了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但仍有诸如整节课都局限在课本之中缺乏创新精神,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激励手段不够丰富等遗憾之处。希望能和更多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学习探讨,设计出更好的数学课。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活动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2.是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能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有一天猴妈妈给小猴子分桃子,她说:“今天我们早上吃两个桃子,晚上吃三个,好吗?”贪吃的小猴子一听,觉得早上才两个,太少了,纷纷摇头表示不满意。聪明的猴妈妈灵机一动,说:“那么这样吧,改成早上三个,晚上两个,可以吗?”小猴子一听,觉得早上有三个桃子吃,好像是多了,于是高兴地答应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猴妈妈第二次的分法,比第一次分的桃子是不是多了? 生:„„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意见,没关系,等我们学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通过摆一摆,形象感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笑笑和淘气也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喜欢吗?

1、出示小棒图。

师:看,这是笑笑摆的小棒图。你们能照着样子,摆一摆吗? 学生活动。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 生:„„

师:哦,明白了,你是从左边开始看起的,先摆了左边的1根,再摆了右边的2根,是这样吗? 生:是。

师:那好,看着这幅小棒图,老师提一个数学问题,大家动动脑筋想想,怎么列式计算。听好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生:1+2=3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

师:听明白了吗?老师也听明白了,刚才这个同学是这样摆的,她从左边开始摆起,先摆1根,再摆2根,所以列成加法算式就是1+2=3。你们同意吗? 生:„„

师:大家都是这样的吗?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

师:你是怎么摆的?先摆几根?再摆几根? 生:„„

师:你这种摆法,是从右边看起的,如果要算一共要多少根小棒,又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2+1=3 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

师:嗯。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老师也明白了,重复一遍他的意思。

2、课件演示。

师:咦,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幅图,解决的也是同样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列了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呢?

生:„„因为从左边看,从右边看起„„

师:真了不起的发现。原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看,所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如果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例题。

师:下面,让笑笑和小淘气带我们一起到室外走走,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好吗?

1、出示图画。师:这是哪里? 生:停车场里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汽车是怎么停放的? 生:„„

师: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像老师刚才那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有多少辆车? 板书:有几辆车。师:怎样列式? 生:2+3=5 师:你是怎么看的?能说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吗? 生:„„

师:哦,你是先看到2辆车,再看到3辆车,合起来就是5辆车,对吗? 生:对

师:真棒,笑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呢。还有谁想到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3+2=5 师: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生:„„

师:真棒,刚才学到的知识,马上就能运用了。小淘气的看法和你的一样呢。老师奖给你一朵红花。

2、比较算式。

师:同学们看一幅图列出了两道加法算式,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眼睛最雪亮,能找出这两首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到的先跟旁边的同学互相说说,好吗?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师: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有3、2、5这几个数。但是2和3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很了不起。3和2的位置虽然调换了一下,但3+2和2+3的结果是一样。聪明的智慧老人告诉我们。3+2和2+3的结果都等于5,那么我们就可以说:3+2=2+3 板书:3+2=2+3

四、巩固。

1、试一试。

师:同学们真不错,老师相信下面的练习肯定难不倒大家的。请看第一幅图,画的是什么? 生:„„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练习。

2、练一练第1题。

师:好了,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做手指操轻松一下。还记得吗? 1个手指点点,2个手指剪剪,3个手指弯弯,4个手指擦擦,5个手指抓抓。老师做动作学生列式。学生同桌间互相做一做,说一说。

3、蝴蝶采花。

师:小朋友们,秋天已经到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你们成为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校里收获知识,连小蝴蝶也要去收集花粉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朵花,你们能帮帮忙吗?

4、比一比,谁最快。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孩子,下面我们来做个口头游戏,好吗?

注意听老师说的算式,你们算出结果后,再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出另一道与它意思一样的加法算式来,听明白了吗?

5、送信。

师:好,最后一个游戏;送信。这里有三个信箱。分别是3、4、5号,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加法算式结果等于3、4、5的,你们想到哪一道就在纸上写出哪一道,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放进篮子里,听明白了吗? 学生活动。师:小淘气也写出一道算式,大家想想他应该送到哪一个篮子里面去呢? 生:„„

师:如果要你根据这道加法算式,写出另一道加法算式,谁能想出来?

五、解决故事问题

师: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完了。回过头来看看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她第二次分给猴子们整天的桃子,比第一次分的是不是多了?

六、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有几辆车

小棒图 汽车图

1+2=3 2+3=5 2+3=3+2

第四篇:《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御锦城小学数学教师

雒甜

【教材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5页至46页,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的第一课时《有多重》。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有一定的挑战性。教科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知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只有让学生亲生经历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教学中不仅引入了视频教学,还应该设计一些丰富的体验活动,注重学生活动的实效性,由简入深,具体而真实的感知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建立准确的质量概念。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① 结合“称体重”的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②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③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方法与途径:

通过感知,掂一掂,估一估让学生经历物体有多重;通过测量,测出物体的质量。

(3)情感与评价: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能力,养成估一估,测一测的好习惯。(4)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亲身体验1千克和1克各有多重。

(2)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学准备

1.翻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认真研读课本与教参;

2.运用网络查阅关于“千克”与“克”的相关资料;

3.录制视频(视频1:主要内容以“有多重”提出问题,采访班里的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多重的视频;视频2:主要是教师利用天平测量3个曲别针的质量); 4.寻找生活中物体有多重,准备课件需要的图片; 5.制作Focusky课件 ;

6.准备教具,若干个苹果,400克的盐若干袋,天平,1千克白砂糖,弹簧秤,曲别针,500克的砝码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千克”和“克”与生活的联系(1)播放视频(视频主要内容采访班里的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有多重)。

【学习成果预设:

学生通过视频播放,提出质疑,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有多重》。】(2)观察情境图,找出重要信息

① 提出问题:图中淘气和小鸟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有多重? 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习成果预设: 生:在称体重;

生: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 生:淘气比小鸟重; 生:人比小鸟重多了】

② 归纳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kg”来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这两个单位表示的质量是不同的,一个重一个轻。

(3)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质量并且认识秤 ① 掂一掂,估一估谁的质量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准备的两个质量相近的物体(红色和蓝色)哪一个重一些。

【学生成果预设:

生:红色物体的质量重一些; 生:蓝色物体的质量重一些。】 ② 认识秤,学会看上面的读数。

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两个物体的质量哪个重该怎么办?在生活 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学生成果预设: 生:测量;

生: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等 生:超市,家里,菜市场等】

③ 出示准备的弹簧秤,提出问题,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和数表示的意思吗?

2.动手操作,建立“千克”的概念

(1)称一称:称一称物体的质量,建立1千克的概念。(2)掂一掂:掂一掂准备的学具,感受1千克有多重。(3)估一估: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测。

(4)找一找: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质量大约是1千克? 3.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1)估一估:估一估3个曲别针的质量。

(2)测量:视频导入(教师录制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测量出3个曲别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

【设计目的:知道1克有多重,测量较轻物体时运用天平】(3)掂一掂:把称出的1克的物体放在手上来掂一掂。(4)寻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4.掌握1千克=1000克

(1)估一估: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克的物体和1千克的物体,让学生说一说多少个1克的物体是1千克。

(2)认一认:出示foucsky让学生观察得出1千克=1000克。5.深化认识“千克”和“克”(练一练)

(1)通过游戏让学生感知几千克,几十千克。(出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来掂一掂,估一估物体的质量)

(2)填一填学生根据托盘秤上的指数说一说物体的质量(题目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46页练一练第一题填一填)。

(3)学生根据情境图和刚才的体验来填出合适的质量单位(题目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46页练一练第二题)。

(4)“1千克的棉花重还是1千克的盐重”学生独立思考完成。(5)思维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46页练一练第六题)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数学课开展了什么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7.作业设计:小册 8.板书设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的第一课时《有多重》。

本节课课前进行了资料查阅,准备学具,录制视频等保障了活动的质量。视频教学的引入,减少了学生在测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学会利用天平测量较轻的物体,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测量让学生学会测量,读出测量结果。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感知千克和克,让学生不断的感知生活中物体大约有多重。本节课操作活动较多,在课堂上及时了解了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以及范围,提高了活动效率,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并且活动中通过奖励千克,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在掂一掂,估一估,测一测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真实体验,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知1千克和1克。

本节课学生的测量活动较少,只是掂一掂,估一估,应该让学生自己也去尝试如何去测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可以更好的将数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1千克=1000克的过程中,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的过程中还是设计的不够完美,可以通过测量真实的物体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奖励机制应该更加完善具体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有多重教学设计

课题:有多重(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认识质量的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教学难点:

1、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教具:乒乓球、铅笔、书、八宝粥、饮料、台秤、天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个同学,一个力气大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让力气大的背另外两个)

师:问背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师:人的体重是有轻重之分的。

师:让学生感受数学课本和铅笔的质量,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师:物体的质量也是有轻有重的。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师:老师想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同学帮老师把八宝粥上这几个字读一下。生:净含量430克。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师:对!但在国际上通用的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是克、千克。用英文表示是g kg。我们叫它们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板书:克、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你要想知道物体有多重,你怎么办? 师:那么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呢?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我们在不同地方、称不同重量的物体,会选择用不同的秤。但在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天平、台秤来称物体。

师:老师这有一个乒乓球,一本书你会怎么选择这两个秤?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选?

2、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称一称

1个乒乓球到底有多重?现在我们就自己动手称一称。(先找个学生上来看看称的单位,再称出一个乒乓球的重量1g)

板书:1克

1g(2)掂一掂

每人轮着拿一个乒乓球在手里掂一掂,你觉得1g怎么样?你觉得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g ?

你再拿5克的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有的组说硬币不够怎么办?这里就看合作的精神,每人5个不够,合起来够不够呢?

10克的硬币呢?(3)估一估,称一称

根据我们刚才的体验,我们再来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每个小组先掂一掂,再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

物品名称 估一估

一支铅笔()g

一个笔盒 学生汇报。老师称量出真实质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为单位的物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拎一拎

一袋盐是500克,老师这里有两袋盐,也就是1000克。

()g

一本数学课本

()g 师:我们再用台秤称一下。(先找学生读单位,再称出来是1千克)也就是:1千克=1000克

也可以写成:1kg=1000g 齐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kg是比g大的质量单位。

那么我们在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克作单位。(先问,再写,要求学生与自己同步完成)

那么1kg大约是多少?大家先掂一掂两袋盐到底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千克)师:这瓶柠檬味饮料也是1千克,大家也来掂一掂吧。再次感受1千克,掂一掂两袋盐和饮料。

三、拓展延伸

1、游戏(猜一猜)

既然你们这么乖,老师就奖励给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老师这有四包东西,猜一猜哪个重? 1kg棉花、1kg苹果、1kg米、1kg铁 师: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

四、练一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关于质量的很多问题,我们试着来解决一下吧?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个乒乓球重1()

2、一袋洗衣粉中1()

3、一管牙膏重100()

4、一个鸭蛋重60()

5、一只鸡重2()

6、小明体重28()

二、填一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8千克=()克

板书设计:

有多重

克(g)

千克(kg)

1克(1g)

1千克=1000克(1kg=1000g)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物体的重量时,用克作单位

下载有几辆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几辆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 和1克 的实际质量。......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20内容,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

    有余数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P50-5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

    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

    吃饭有讲究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十课 吃饭有讲究 宿迁市苏州外国语王冕 【活动内容解读】《课程标准》对于新入学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明确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

    《有多重》教学设计[五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