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出示天平图,增加感性认识。
出示天平图。
让学生说说对天平的认识;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出示图片情境。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3页的看图填空。
⑵同桌交流。
交流填写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确性;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
⑶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正确性。
班级举例;同桌举例验证。
⑷适当推理。
由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
希望推理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规律的引用。
⑴出示方程,引发学生的求未知数的兴趣。
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出的部分方程x+50=150和2x=200,谈话:你知道x表示多少,介绍你的想法。
⑵引用规律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⑶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x+50=150
解:x+50-50=150-50
x=100
⑷学习验证答案的方法。
方法:代入法。
格式:把x=100代入原方程,100+50=150,x=100是正确的。
⑸练一练。
解方程x―30=80。
⑹全课小结,完成作业。
小结: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作业:第4页练一练1~2。
篇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篇3: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分组合作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然后学生抽象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性质。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汇报导学解疑释难
等式的性质:(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bc,
注意:(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小结:
用简单的知识结构图小结等式的性质。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
思考: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我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篇4: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若 ,则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说明: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板书设计
§6.1.2 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教学重点:定理4,5的证明.
教学难点:定理4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定理4:若
若
证明: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当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推论1:若
证明:
①
又
∴ ②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若
说明:(1)推论2是推论1的特殊情形;
(2)应强调学生注意n∈N 的条件.
定理5:若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说明:假定 不大于 ,这有两种情况:或者 ,或者 .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当 时,显然有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 矛盾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已知
证明:由
例3 已知
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6.1 4,5.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4 推论1 定理5 例3 学生
内容 内容
证明 推论2 证明 例4 练习
篇5: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
x=24
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
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习二、3~4题
篇6: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
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
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
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
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篇7: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天平游戏中,让学生发现天平平衡的规律,从中悟出等式的性质并学会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天平游戏活动,发现规律,探索新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运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什么叫方程?生回答,PPT出示,师标注重点词。
2、判断一下几道题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3、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方程的新知识――等式的性质。
二、知识新授
(一)学习“等式的性质1”
1、出示天平实物,简介天平。
2、老师在天平右边放入一件物品,取名为x 。
老师在天平左边放入一件物品,取名为y。放了两个所以是2y。
让学生看清x、y,师板书x、2y。
现在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什么样的?
生回答:现在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
师:现在我在天平右边放入20g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要想使天平左右平衡,应该怎么办?哪位同学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生摆砝码)谁能有式子表示?师板书x+20=2y+20。
3、我在左边放入30g砝码,如何让天平平衡?
(生摆砝码),用式子怎么表示?x+50=2y+50。(注意50的由来。)
4、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拿走左边或右边任意一个小砝码,天平又不平衡了,怎么办?谁来解决?(学生再来拿砝码),用式子怎样表示?同时板书。你们还可以怎样去掉砝码,而天平还可以保持平衡,(一个学生操作),谁能用式子来表示?(生板书)
5、让生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导出“等式的性质1”(师注意用上肢体动作)
PPT出示“等式的性质1”,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填空读。
(二)学习“等式的性质2”
1、我们学习过四则运算,知道有加法,减法,还有?(生说乘、除法)
2、老师想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加减法等式的性质”推理出“乘除法等式的性质”,请每组的组长拿出学具。
(师利用PPT,先让学生看一下如何摆放,通过让生观察,知道一个文具盒的重量等于两个墨水瓶的重量。)
3、现在请组内分工,两人分别摆一摆,注意要体现出“扩大”和“缩小”的概念,另外两人请根据所摆的过程列式,然后,全组合力试着写出“乘除法等式的性质”,哪组完成了就请以标准的坐姿示意我,现在开始。(师走到组内交流必要时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学生,尤其是除法这部分)。
4、汇报交流
(1)哪组想跟大家交流?
(2)一组到黑板前,一个摆过程,一个解说,解说后一个列式,最后一个说性质。
(3)他们说的是乘法(除法)等式的性质,哪组有不同的摆法和想法?(过程同2)
5、刚才老师发现其他组也是类似的摆法及列式,谁能完整地说出“乘、除法等式的性质”,指名说,(要其他两组说,两名即可)
6、A如果学生说得很完美,就PPT出示:“等式的性质2”,感谢同学们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B如果落了“除数不能为0”,师简单引导“除数不能为0”。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真厉害,让我们趁热打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几道题,有信心吗?
1、判断哪个式子是正确的,哪个式子又是错误的,指出错误并改正。
2、小考官: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一个方程,并将等号左边在原来基础上加以变换,看哪位同学能将等式右边写出来,使等式仍成立。
3、小伙伴:已知2x=3y,找8位同学每人拿一张卡片,看哪两张卡片上的式子是相等的,那哪两个人就是好朋友。找到后要依次说为什么这两个式子相等。
四、总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等式的性质)
2、等式有什么性质?
3、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正确使用“等式的性质”完美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8: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等式性质里除法的推导及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了什么知识?什么叫方程?举例说明。
2.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
3.昨天我们借助什么研究方程?天平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保持平衡?
4.看这幅图(出示图1),
(1)你知道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描述。
(2)告诉你这些物品的质量,列出式子。(200 =100 100)为什么用等号?(用等式表示平衡的状态)
(3)如果质量用字母表示,你会列式吗?(a =b b)
5.天平不仅可以称一些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相关的数学知识。今天继续利用这个小助手做游戏,探究和等式有关的知识。
二、探究等式两边用加法和乘法的性质。
(一)1.如果要在天平两边放上一些物品,天平仍然要保持平衡,可以放些什么?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生可能回答:两边同时放上一个杯子。
(1)师:随意的杯子吗?杯子有要求吗?对,要相同的杯子。看图,请用算式表示出来。(200 100=100 100 100)
(2)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吗?左边等于300,右边也等于300,所以这个等式成立。
(3)用字母如何表示?(a b =b b b)
(4)我可以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吗?那这个式子又该如何写?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吗?用字母表示是……
3.生可能回答:两边同时放上一个茶壶。同上。
4.由此可得出什么结果?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再看看这些等式,你有什么话想说?(师评价:我听到他说了一个词,同一个数,说到关键了)
5.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等式两边加上 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注意空格)
(二)1.刚才有同学说到,在天平左边加上一个茶壶,右边加上2个茶杯,这样也能平衡吗?为什么?能只放1个茶杯吗?不行,必须把2个茶杯看做一个整体,必须2个2个地放。
2.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200 200=100 100 100 100)
3.如果天平左边加上2一个茶壶,右边要加上多少个茶杯?加上3个茶壶呢?用式子表示你觉得怎样?(太麻烦了)数学有时候可以偷懒的。想想有什么办法?
4.为什么用乘法?左边茶壶的数量多1个,我们也可以说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的茶杯的数量也要扩大到原来的2倍。写成算式是:200×2=(100 100)×2。为什么加小括号?刚才说过了,把2个茶杯看做一个整体,必须2个2个地放。
4.如果两边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5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5.那在等式上又怎么表示?(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探究等式两边用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1.学到这里,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乘同一个数的情况研究完了,接着还想继续研究吗?研究什么?(减法和除法)那你猜猜,结论是什么?
2.你们猜对了吗?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看图(出示例题图二、图四),选择一幅图,研究等式两边用减法和除法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小组合作学习。
3.反馈。
4.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也保持平衡。用式子说明则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在加法后加上“或减去”)
5.除法: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各去掉1份,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为:(300 300)÷2=600÷2。
6.除以任何数都可以吗?应该是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板书:在乘法的后面加上“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7.通过天平,我们又学习了等式的这些知识,这就是等式的性质。读一读。
四、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2. x+20=40
x+20-10 =40○( )
x+20 10=40○( )
x+20○( )=40○( )
x÷20=40
x÷20×40 =40 ○( )
x÷20÷20=40○ ( )
x÷20○( )=40○( )
提问:如果左边最后只留下X的话,等式两边该写什么?
3.练习十四第5题。
4. 天平左边放3个同样重的苹果,右边放9个同样重的梨,天平平衡。一个苹果和( )个梨同样重。
篇9: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
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分组合作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然后学生抽象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性质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学习等式的性质2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汇报导学解疑释难
等式的性质:
(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bc,
注意:
(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小结:
用简单的知识结构图小结等式的性质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