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准确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2、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
3、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并能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编创活动。教学重点
体验劳动歌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演唱歌曲。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师生合作活动,引出课题劳动号子。
2、介绍“劳动号子”
简介:劳动号子,是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
特点:
1、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零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2、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
3、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
分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图片见课件)
二、展示课题《军民大生产》
1、作者简介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2、《军民大生产》背景资料介绍(见课件)
三、聆听歌曲《军民大生产》
1、聆听歌曲《军民大生产》范唱,熟悉歌曲的旋律。
2、再次聆听,回答问题:
歌曲为几拍子歌曲?强弱规律是什么?音乐情绪怎样? 2∕4拍子;强-弱;热烈的,积极的,乐观的
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试着在曲谱中找一找。领唱、齐唱(一领众和)
三、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1、视唱曲谱解决难点乐句。
2、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3、聆听范唱,模仿唱歌曲。
四、实践与创造
根据《军民大生产》的旋律,自己作词创编一段歌词,结合图片,内容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可参考素材:跑步、拔河、扫地、学习)
第二篇:七年级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重点、难点
1生活实践的交流,上网查找资料情况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搜集信息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2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3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5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三篇:音乐七年级下册《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延津县石婆固乡初级中学
李妍妍
一、教学内容
1.回顾旧知:民族管弦乐队打击乐器组:鼓、锣;
2.辨别民族五声调式、探究民歌中“鱼咬尾”的创作方法;
3.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4.用人声模仿鼓和锣的声音并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演唱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 2.在歌曲乐段分析中,探究民歌中“鱼咬尾”的创作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四、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
五、教学方法
视唱法、演示法、讲述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上课问好
(二)新课导入
聆听歌曲《凤阳花鼓》旋律片段。师:听听看这段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打击乐器;鼓和锣。
师,这是双条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敲击 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双条鼓起源于凤阳,又称凤阳花鼓,在安徽有一首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唱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学习,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对歌曲旋律的设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辨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学习1.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2.初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你知道它是哪种曲艺表演形式吗?)
3.再听歌曲,学唱并分析歌曲
a.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你发现歌曲中缺少哪两个基本音符吗?(缺少“4”和“7”两个音符);
b.《凤阳花鼓》仅使用了do、re、mi、sol、la五个音,这五个音在我国古代分别被称为宫、商、角、徵、羽。这就构成了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 c.念一念、唱一唱,歌曲中“手拿着”、“别的”、“单会”三处有什么共同之处?(切分节奏;特点是:中间长,两边短)
d.学唱歌曲前半部分,探究民歌中“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并随伴奏演唱,e.你认为歌曲在感情、声音的表现上应该注意什么?
4.分小组配合表演歌曲。用什么声音可以来代替花鼓和小锣?让我们随音乐表演一下吧!(鼓:咚咚咚咚咚咚;锣:锵锵锵锵锵锵)
5.表演展示
1.再听歌曲范唱,注意听歌曲的前奏音乐及歌曲的速度、音调、情绪等信息,为接下来的跟伴奏演唱做准备;
2.完整地、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
七、拓展与提高
1.以人声模仿的鼓和锣作为伴奏,分小组进行练习。2.用合唱中轮唱的方法重新编排歌曲。
八、知识总结
1.民族管弦乐队打击乐器组:鼓、锣; 2.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 3.切分节奏、“鱼咬尾”; 4.轮唱。
第四篇:七年级音乐唱歌教学设计2(推荐)
唱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3.学吹坚笛:《蒙古小夜曲》。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学会用坚笛吹奏《蒙古小夜曲》。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2.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比如:第 1、2小节与 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最后四小节基本上是5—8小节的低五度变化形式。)
3.采用跟随录音 比D唱片)哼唱、教师范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4.组织学生演唱。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上下旬接唱等方式进行。
5.跟随录音或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二)欣赏
1.《牧歌》
(1)向学生介绍:《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霍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2)播放录音。
(3)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5)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画面(教师也可另外提供一些图片)和对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文字,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2.《万马奔腾》
(1)向学生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
(2)播放录音。
(3)参看教科书第33页的两幅图,用语言描述你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三)音乐表现──吹竖笛
1.画出这首乐曲的拱型旋律线。
2.了解这首小曲的节奏特点。
3.自己练习5分钟,看谁先学会,看谁吹得好。
4.以不同方式抽查。
5.鼓励学生创作一条相关旋律或长音,与之形成对比。
6.尝试着练习两声部的重奏。
第五篇:七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篇一:七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
《班级演唱组合》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体”的原则,依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学生为中心,紧扣三个目标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在音乐中做主任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本单元教学内容较多,共安排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歌曲《青春舞曲》,让学生初步了解演唱组合,为后两节课的班级组合活动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性的表现歌曲;对组合演唱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2、技能目标: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学习歌曲,珍惜美好时光,昔时如金,好好学习。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尤其对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特长生极少,大部分孩子表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教学策略】: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中的《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在学习演唱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强大 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学歌曲的热情。并通过随后的各种类型的组合的演唱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创作班级演唱组合兴趣,达到本节课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
【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帮助学生克服羞涩情绪,积极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克服心理恐惧,有表情地演唱所学歌曲。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课题《班级演唱组合》
一、激情导入
播放维吾尔族歌舞图片,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能说出这个民族相应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特产——如:哈密瓜、葡萄等(教学课件
二、课件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图片,考一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谁
能认出这是我国哪个民族?(播放课件2,请学生欣赏图片)
课件二
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少数民族图片并回答):新疆维吾尔族。
师:谁能描绘一下维吾尔族地区的地方特产
生:(争先恐后)——哈密瓜、葡萄干、烤羊肉等。师:通过图片以及日常观察。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族是一个载歌载舞 的民族,那他的舞蹈动作都由什么?
生:动脖子、抖肩膀、捻步?? 一起随音乐跳几个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四,播放新疆音乐mp3)
课件四:
请班里学过舞蹈的同学做几个示范动作,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课堂气氛此时达到一个小高潮,教师趁机到处本节课的课题——《青春舞曲》。)
师:看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啊,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五:
接下来,我们共同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播放音乐,展示课件
六、课件七)
课件六: 课件七:
师: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谁能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篇二: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青春舞曲》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
第一课时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方案
周次:第8周 班级:七年级1-12班
执笔审核:科组长 科组成员 上课班级:七年级1-12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课件的欣赏,知道新疆歌曲的风格特征,通过表现创造,培养
学生们的创新与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体验作品的内涵,知道珍惜宝贵的青春的道理。
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体验作品中的情绪。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歌曲的理解作节奏创编活动,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手段: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多媒体播放新疆歌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掌握旋律之后,采用伴奏法,律动法为歌曲伴奏编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和创造音乐。师生互动学习歌曲,用舞蹈和器乐的形式来表现歌曲。让学生自编节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及创作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与步骤解析: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你们都累了吗?现在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轻松一下吧。(多媒体放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请大家随着音乐击拍或者律动吧。(师生随音乐律动)
1、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我国哪个地区的音乐呢? 生:新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新疆的地理位置。(课件出示)
生:我国的西北部。师:对,这节课我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神秘而美丽的新疆,同学们能谈谈你们所知道的新疆吗?(民族信仰,服饰,小吃,土特产,乐器,民族舞蹈等)
2、体会新疆地区语言特点:
师:新疆的语言很有特点,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陈佩斯演的小品《羊肉串》中的那句台词:哎新疆的羊肉串,味道好极了!(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知道维语中的“好”该怎么说吗?(亚克西)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的导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新疆歌曲的风格,初步了解新疆的一些风俗,学习简单新疆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 学唱新歌
同学们在欣赏完刚才的歌曲之后,应该对新疆的音乐有一定了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洛宾改编的维吾尔族的民歌.(一)介绍王洛宾的生平及艺术成就.1 王洛宾(1913-1996)在他的一生中,有62年致力于音乐艺术的创作与实践,由他创作的歌曲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大家知道他创作过哪些歌曲吗?(《达板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出来》,,《在那遥远的地方》)他创作过这么多的描写西部的歌曲,“西部歌王”的称号对于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青春舞曲》。
1、听范唱。让学生试着随着节奏击拍。4/4拍,并思考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活泼,欢快,青春活力)
2、节奏练习。听伴奏做节奏练习。(课件出示)
(1)4/4拍节奏型
a x — — — |x— — — | bx — x — | x — x —|(集中精力)xx │ xx│
x x x ‖(此节奏可多练习几次)
3、学生试唱谱。(根据学生情况,先用“拉”模唱)
4、学生试填歌词。(指导学生“别”字语气要加重,老师可以范唱。要求吐字清晰有弹性,唱出欢快情绪。)
5、完整连唱歌曲,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唱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学唱歌曲环节,设计了节奏练习,解决难点,为下环节的节奏创编做铺垫,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乐谱和歌词,做出指导和示范。】
四、合作探究 集体演唱
1、肢体律动(老师教简单新疆舞蹈动作,比如动脖子,挽花,托帽等)
2、创编节奏
多媒体出示节奏型: ax b c x-d x(1集体节奏联系。2分组创编节奏。3学生展示分组创编的节奏型。)
【以上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利用简单肢体律动和节奏创编进行音乐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五、知识升华 感悟青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告诉了我们有事物是可以去而复返,有些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应该珍惜宝贵的青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六、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西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们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时代,美丽的西部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衷心祝愿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立足现在,拼搏进取,在不久的将来加入西部大开发的队伍,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同学们在《青春舞曲》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知识的升华,告诫我们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七、作业:回去唱熟歌曲,下节课请同学们演唱。
八、教学反思: 2 篇三:七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
《班级演唱组合》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体”的原则,依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学生为中心,紧扣三个目标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在音乐中做主任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
义务教育初中音乐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本单元教学内容较多,共安排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歌曲《青春舞曲》,让学生初步了解演唱组合,为后两节课的班级组合活动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性的表现歌曲;对组合演唱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2、技能目标: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学习歌曲,珍惜美好时光,昔时如金,好好学习。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尤其对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特长生极少,大部分孩子表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教学策略】: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中的《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在学习演唱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强大 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学歌曲的热情。并通过随后的各种类型的组合的演唱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创作班级演唱组合兴趣,达到本节课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
【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帮助学生克服羞涩情绪,积极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克服心理恐惧,有表情地演唱所学歌曲。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课题《班级演唱组合》
一、激情导入
播放维吾尔族歌舞图片,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能说出这个民族相应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特产——如:哈密瓜、葡萄等(教学课件
二、课件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图片,考一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谁
能认出这是我国哪个民族?(播放课件2,请学生欣赏图片)
课件二
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少数民族图片并回答):新疆维吾尔族。
师:谁能描绘一下维吾尔族地区的地方特产
生:(争先恐后)——哈密瓜、葡萄干、烤羊肉等。
师:通过图片以及日常观察。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族是一个载歌载舞 的民族,那他的舞蹈动作都由什么?
生:动脖子、抖肩膀、捻步?? 一起随音乐跳几个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四,播放新疆音乐mp3)
课件四:
请班里学过舞蹈的同学做几个示范动作,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课堂气氛此时达到一个小高潮,教师趁机到出本节课的课题——《青春舞曲》。)
师:看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啊,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五:
接下来,我们共同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播放音乐,展示课件
六、课件七)
课件六: 课件七:
师: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谁能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