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良》教学设计
《善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善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善良》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5个生字,其中会写“传、掉、星、助、灭、赶、别、所”8个字。
能力目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男孩的善良,懂得应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二、教学重点
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男孩的善良。
四、教具准备
录音、生字卡片、幻灯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质疑激趣,导入全文。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善良”是什么意思?这个“善良的孩子”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善良的孩子”)
3、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汇报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句子:“有个男孩,他有许多愿望。”
引导学生思考:“愿望”是什么?想想:小男孩会有什么愿望?(小男孩会有什么愿望,学生可以随意想像,只要合理就行)
2、再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小男孩与妈妈的对话,练习朗读,加以理解体会。
1)思考: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小组讨论交流。
2)指导朗读,着重指导读问句,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师生分角色读,激发学生兴趣。
3、自读课文第6—————10自然段,以小组的形式找出小男孩与星星的对话。学生相互交流:从它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
1)练习朗读小男孩与星星的对话,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词句的体会。
思考:句子中“赶紧”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你可以换一个词吗?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赶紧”是马上的意思,表现了男孩的毫不犹豫,“快”表现了男孩害怕星星熄灭的急切心理,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充分表现了男孩的善良)
练习用“赶紧”说话。指导朗读。
2)拓展想象:星星知道自己可以回到天空,它会有什么表现?(加上表情或动作加以理解)飞回到天空后,它会对伙伴们说些什么?
3)引导学生扣住课题,体会关键词“善良”(心肠好,关心别人)。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可以举事例来说一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或在电影、电视、课外书上见过的善良的人。
三、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排练课本剧。
3、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选一项完成)
星星飞回天空以后,会对伙伴们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善良》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
二、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
三、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
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
(二)说一说:
观看唤醒善良:让人震撼的网络照片
(1)除夕之夜,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我们多少人曾经假装生活在别处,我们闭上眼睛,以为不会看见。但在这些图片面前,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复苏。每一张都能给人深深的震撼。
我们只有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让这些成为过去,迎接新的时代。
(2)乞儿!这也是骗子吗?
这是一张让我满怀酸楚、泪流满面的照片。请您也仔细看!所有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全家都欢天喜地,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
他们没有生存能力,沦为乞儿不是他们的错,是世态炎凉的错,是我们的错。天下的父母啊,可否把对自己孩子过剩的.爱,分一些给这些需要母爱的幼小的心(3)你听到吗?--那是最震撼的呐喊!
(4)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我们的孩子吃一次麦当劳花如果33元,刘小环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80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这是个只有11岁的孩子啊......(5)冷漠
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社会的进步。富足而没有爱心的世界,是绚丽的地狱。
(三)议一议:善良是什么?
故事一: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雨果说:“我也很穷,没有钱给你。”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故事二: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提示: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他就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具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没有对美的深切的爱,就没有对丑的深切的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是父母所生,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自己欲望的无止尽满足。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有爱心才真美丽,懂善良堪称真汉子。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变的冷漠,让爱永驻心中。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如果你被这些图片震撼,那么让我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用我们的眼多关注他们,用我们的心常惦念他们,用我们的手多帮扶他们,用我们的钱多救济他们,用我们柔软温润的手也去抚摸孤儿的头,把给自己孩子过于奢侈的消费分一点给那个背砖坯的11岁的刘小环......。
(四)写一写
仿照下面的语段,以“善良”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焦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风度是王羲之的行书……善良是……
四、课外
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善良》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善良的作用与内涵,做一个善良的人。
3.理解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过程
【预习】
1.阅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阅读时,要想一想作者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做批注
2.朗读课文
(一)方法: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第一句。
第2段:“善良即愚蠢”
第3段:“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是错误的。
第4段:“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也是错误的。
第5段:第一句。
第6段:第一句。
第7段:第一句。
第8段:凶恶与善良的对比。
第9段:善良的内涵。
第10段:第一句。
第11段:凶恶与善良的对比。
第12段:第一句。
第一部分(1-4):驳斥人们对有关善良的错误看法:“善良早就过时了”;“善良即愚蠢”。(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强调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二)本文论证的特色:有破有立,破立结合
1.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了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你最认同的是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认为善良有哪些作用?你认为善良还有哪些作用?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玩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第6段: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第7段:善良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3.第6、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4.作者认为善良有哪些内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第9段)
文章将“善良”与“凶恶”进行了对比。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5段,从力量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
第8段,从结果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
第11段,从心态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
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善良”与“凶恶”的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论证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善良》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
2.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领会。
3.懂得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如何做个善良的人。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启发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插图,指导观察,看图说话。
2.交待任务,板书课题:22善良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明自然段。
3.点名学生说一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细读课文,朗读语感。
1.从课题入手提问: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带着上面的问题读课文,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3.理解句子中的词句:
有个男孩,他有许多愿望。
男孩赶紧对他说……
星星飞回了天空。
4.说一说,讲一讲。
在你生活中有像小男孩这样善良的人吗?
你在电影、电视及课外书中见到过这样善良的人吗?
5.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着重对话和问句的朗读。
6.自由组合,排练情景剧。先出上、中、下三组在全班表演。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四、作业。
1.自学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的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用生字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1.“使、助、善、神”都是翘舌音。
2.“良”为后鼻音;
“赶、善、愿、紧”为前鼻音。
3.“愿、实”为整体认读音节。
4.“良”的声母为“l”,不为“n”。
二、用多种方法识字,然后交流。
1.熟字加偏旁:助别实
2.拆字法:善紧
3.借助形声字:传赶愿
神熄
4.借助会意字:灭
三、指导书写。
传:第五笔为竖折撇。
掉:右上部分不是十。
助:左边最后一笔是提。
赶: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要长平。
所:左右结构,左边稍大,右边稍小一些。
四、作业。
课后作业题。
第二篇:善良的种子教学设计
善良的种子教学设计
河北武强县周窝镇刘厂完全小学 夏秋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本课出现的生字,四字词语。能力目标:品读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感悟坚守善良是一种传递的力量,于人于己于和谐社会都是一种支持,从而让学生最终达成对这个理念的共识。
教学重点:感悟父亲的善举对我和周围人的影响。教学难点:品读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热心助人自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体现自身社会价值,同时在付出的时候,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次心灵净化,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快乐和幸福感。五年级学生大多单纯善良,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善良等一些道德观产生了偏差,比如“好心没好报”。在利己主义横行的今天,“坚守善良”,就应教会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我们感悟善良是一种传递的力量,最终将影响着周围的人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我们社会成员的温暖与快乐。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交流,丰富、拓展学生的认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小调查,调查1:有过东西、钱经历的同学,请举手。有过东西、钱,心情是什么样的?当你丢的东西失而复得时,心情怎么样?
师:调查2:在家里谁说了算?遇到有一些买房、签约等大事时,谁说了算? 学生„„
现在开始正式上课。出示课题《善良的种子》。
二、出示教学要求: 活动一:积累词语 出示学习提示:
朗读课文,圈出带拼音的词语和四字词语。将这些词语读3遍,读正确。出示字词检查:认知情况。活动二:品味词句
浏览课文,你觉得父亲是个—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用直线标记。
品读重点语句:
1、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 对比:这突出了什么?
2、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对比:丢钱时:父亲的心理什么样?
钱失而复得时:父亲的心理什么样?
3、思考:父亲的钱为什么能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讨论„„ 活动三:体会写法
1、学生先自己交流讨论一下本课的有什么写作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出示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总结我学我思:
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 积累词语、品味词句、体会写法。出示点击超连接:《善良的种子》的歌曲。拓展阅读:
点击超链接:《杭州拾荒王红意外身亡》。结语:
最后,布置一项作业,这是一项叫“善良”的作业。“ 善良”作业的标准答案是坚守爱心
“善良”作业的考核方式是见诸行动 “善良”作业考核的时限是恒久永远
老师:同学们,在将来的人生路上,你们能很好的完成这项作业吗?来,请大声地告诉在做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那就拿出你们的行动吧。
第三篇:《善良》教学目标(范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课文,排演短剧《善良归家》。
二、导入
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明确:
提出问题(第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第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第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是否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明确: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一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2.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第6自然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是否有进一步的阐述? 明确:第10、11自然段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六、课堂讨论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七、拓展练习
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
八、课后延伸
1.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2.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除了为善与不为善之外,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写一篇随笔。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善良》教学设计2
《善良》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
二、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
三、学习过程 :
(一)读一读:
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第五、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二)说一说:
观看唤醒善良:让人震撼的网络照片
(1)除夕之夜,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我们多少人曾经假装生活在别处,我们闭上眼睛,以为不会看见。但在这些图片面前,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复苏。每一张都能给人深深的震撼。
我们只有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让这些成为过去,迎接新的时代。
(2)乞儿!这也是骗子吗?
这是一张让我满怀酸楚、泪流满面的照片。请您也仔细看!所有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全家都欢天喜地,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
他们没有生存能力,沦为乞儿不是他们的错,是世态炎凉的错,是我们的错。天下的父母啊,可否把对自己孩子过剩的爱,分一些给这些需要母爱的幼小的心(3)你听到吗?--那是最震撼的呐喊!
(4)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我们的孩子吃一次麦当劳花如果33元,刘小环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80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
这是个只有11岁的孩子啊......(5)冷漠
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社会的进步。富足而没有爱心的世界,是绚丽的地狱。
(三)议一议:善良是什么?
故事一: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雨果说:“我也很穷,没有钱给你。”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故事二: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 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提示: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他就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具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没有对美的深切的爱,就没有对丑的深切的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是父母所生,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自己欲望的无止尽满足。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有爱心才真美丽,懂善良堪称真汉子。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变的冷漠,让爱永驻心中。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如果你被这些图片震撼,那么让我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用我们的眼多关注他们,用我们的心常惦念他们,用我们的手多帮扶他们,用我们的钱多救济他们,用我们柔软温润的手也去抚摸孤儿的头,把给自己孩子过于奢侈的消费分一点给那个背砖坯的11岁的刘小环......。
(四)写一写
仿照下面的语段,以“善良”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焦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风度是王羲之的行书…… 善良是……
四、课外
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善良》教学设计1
《善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善良?
二、整体阅读
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三、阅读前四个自然段,注意以下问题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一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2.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先破后立,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
四、速读后半部分,解答以下问题
(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
“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对比论证: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注意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六、拓展深化
(一)作者的主张十分鲜明犀利,让人获益良多,然而文中的论据似乎少了些,能否作些补充?
提示:什么可以作为论据;证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
合作交流:就下面或文中其他观点补充出论据
1.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2.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3.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4.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
(二)提出新观点
本文写作于1995年,是针对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价值观变化和思想波动而写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又会提出一些什么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