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森林的歌声》教学案例案例主题: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乐曲的特点,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乐器表现音乐内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案例背景:本课为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六课《风景如画》中的一首聆听乐曲,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要求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能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并通过聆听、分析乐曲、口风琴吹奏乐曲主题旋律等方法,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当前,一些音乐课过于注重表面形式,一节课上即学唱歌曲又创编表演动作,看似内容丰富、热热闹闹,实际上是忽略了音乐课对音乐内涵的表现,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等)而忽视了审美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基于这些原因,本课教学围绕参与——体验模式,从对学生的情感唤起(定向激趣),到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再到情感外化(创造与再现),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以达到让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传统器乐教学重技能训练的弊病,结合口风琴这种乐器直观、表现力丰富的特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案例描述:片段一:结合旧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联想,继而进行再创造。
教师:上一个单元,我们听了一首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体验了各种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同学们从中一定受到不少启发,老师给了三个命题,让同学们创编一条旋律,同学们还记得吗?(投影显示图:笨重的大象、机灵的兔子、快乐的小鸟。请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自己创编的旋律,其他学生根据其旋律特征,猜一猜创编的是表现哪种动物形象的旋律。)
设计意图:初步的旋律创编实践练习,是上节课知识的吸收反馈与延伸,让学生从学习过的知识中受到启发,找到音乐规律,感受音乐表现的内涵,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的音乐知识及教师形象的提示,在口风琴的低音区用长音吹奏出表现大象的音乐旋律,在高音区模仿出悦耳的鸟鸣,用短促的节奏表现出活泼机灵的小兔子的形象,而其他学生也能够根据他们创编的音乐旋律很快地听出是表现哪种小动物的形象,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后还在交流自己创作的旋律。
片段二:运用循序渐进的感受与鉴赏活动,体验乐曲表现的内在情感
1、教师:同学们,你们说森林里有歌声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茂密而又神秘的大森林,听一听来自森林的歌声。(教师投影出示课题。播放乐曲《森林的歌声》,初步完整地感受乐曲。)
设计意图:初听乐曲,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完整的印象,感受乐曲的情绪。
2、设问: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投影出示树蟾、飞鼠、中华蛙等图)在浓密的原始森林里,不仅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许多同学们见都没有见过的小动物,这些森林里的小精灵们共同唱出了森林之歌。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第一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由答)这首乐曲旋律简洁、轻快流畅,老师听完第一个感觉是耳目一新,心情舒畅。如果你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乐曲的话,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大森林,呼吸到了森林里的新鲜空气一样。
3、教师:这首乐曲有三段主题旋律,老师弹一遍这三段旋律,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弹奏的是第几段?听出来用手示意你听出的段落。(教师按2、3、1的顺序弹奏乐曲的主题旋律,学生听辨出主题后,用手示意自己听出的段落。)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听觉印象。
4、教师:我们这首乐曲的演奏顺序又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竖起耳朵再来听一听,边听边把乐曲的演奏顺序记在纸上。(教师再次播放乐曲,让学生边听边记乐曲结构顺序。并请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黑板板书:引子 1 2 1 2 3 1
设计意图: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音乐主题,提高音乐记忆力,避免盲目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关注音乐。
5、教师:刚才我们听音乐时,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乐曲在重复演奏每个主题时,有一些小的变化,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学生答)是声音上的变化,也叫音色的变化,每段主题它用了不同的主奏乐器来演奏,让音色发生变化,使得乐曲变得丰富动听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种乐器,你们听一听它们的音色。(教师与学生共同向学生演示竖笛、小提琴、吉它三种乐器的音色,学生闭目听辨乐器音色。)
设计意图:实物演示乐器,听辨乐器音色,让学生直观、近距离地接触、感受乐器音色,同班同学的演奏更能激发学生由羡慕到渴望的音乐学习欲望。
6、教师:我们这首乐曲就是用这三种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来演奏的,但它用的不是竖笛,而是横吹的笛子,伴奏乐器用的是一些弹拨乐器。那么每段主题是哪种乐器在演奏呢?我们再来听一听。(第三次播放乐曲。学生边听边说出每个段落的主奏乐器,教师把学生总结的结果在黑板上板书。)
7、教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学生讨论后答)乐曲的第三段用了所有乐器的合奏来表现的,这样处理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乐曲的第三段音区提高,节奏拉宽,与前两段形成了一个对比,加上各种乐器的加入,使得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里的动物都放声地歌唱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段落变化、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反映,提高听辨、分析乐曲的能力。
在感受与鉴赏的这一环节中,运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至深地体验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并结合本班音乐特长生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直观感受小提琴、吉它及与笛子音色接近的竖笛音色的教学环节,目的之一是通过同班同学的演奏,激起学生从羡慕到渴望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个目的是源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而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的养成。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听赏习惯,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片段三:利用课堂乐器进行二度创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老师有一个想法,想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再现一下这首乐曲,试试来演奏我们自己的森林之歌,同学们你们能行吗?主奏乐器就用我们的口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同学们说一说每段主题用哪种乐器?(学生选用身边的乐器作为主奏乐器,并自行确定每个段落的演奏乐器,并请学生用自己搜集的鸟类、蛙类声音做音响效果,师生共同再现乐曲《森林的歌声》。)引子 1 2 1 2 3 1 口风琴 小提琴 电子琴 口风琴 合奏 口风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自主意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的情绪,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这是本课的高潮部分。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音乐教育理念。学生运用平常的课堂乐器,自主设计各个乐段的主奏乐器,配合他们自己搜集的自然界中各种的音响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学生们自己的森林之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活动,使学生不仅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了音乐兴趣和爱好,学生获得了音乐审美的体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欢愉。
片段四:运用合作演奏的方式,体现面向全体的参与理念,培养群体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同学们,今天的吹拉弹奏时间,老师想我们一起来演奏另一种风格的乐曲《瑶族舞曲》好不好?(学生用口风琴吹奏乐曲《瑶族舞曲》,部分学生用大鼓、镲、碰钟、沙锤等打击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风格乐曲的演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丰富的表现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愉悦感受。虽然学生的演奏有时是稚嫩的,但他们足以在这样的演奏当中体会到音乐家那样的感受与激动。实践证明,器乐教学是中小
学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于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片段五:小结(投影显示: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教师: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反思: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感受与鉴赏、表现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感受与鉴赏的教学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它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会贯通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中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达到让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目的呢?通过教学实践,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将音乐教学各个领域进行有机的整合音乐教学的四个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要善于将其融合成一体,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器乐欣赏《森林的歌声》一课中,我有意识地将鉴赏与表现、器乐演奏结合起来。在学生欣赏乐曲后,让学生通过演奏乐曲主题旋律来进一步的感受乐曲的情绪,学生通过参与演奏、实践体验的方式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乐曲轻快流畅的旋律与轻松活泼的东方情调。
二、将音乐学习规律与方法传达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奠定基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我觉得是否“授之以渔”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音乐是一门非语义性的学科,它即给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教学空间,又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善于将学生与音乐沟通起来,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音乐中规律性的东西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行探索音乐的方法。在《森林的歌声》一课中,学生通过听赏《彼得与狼》知道了音乐的表现要素及各种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再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及图像提示(如:笨重的大象、机灵的兔子、快乐的小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很自然地用口风琴在低音区用长音吹奏出表现大象的旋律、在高音区吹奏出小鸟的旋律、用紧凑的节奏表现小兔子跳跃的音乐形象,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的。
三、器乐教学中要遵循人人参与、降低难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还应看到音乐是一门学生能力差异存在比较多的学科,尤其是器乐教学,学生的能力差异非常明显。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因材施教,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人人参与演奏活动,如让能力差的学生只吹奏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或在合奏中演奏打击乐器,能力强的学生吹奏主旋律。其次要降低难度循序渐进。为不使学生丧失信心,教师在器乐教
学中要适当地降低难度,以保持学生学习器乐的自信心。在《森林的歌声》一课中,我有意将三个主题旋律分给三个小组,每组只演奏一个主题旋律,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锻炼了学生协调、合作演奏的能力,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总之,学生在这节课中,从听赏录音中的演奏到自己亲身演奏乐曲,实现了一个自我飞跃的过程。虽然他们的演奏还不成熟,但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却是不可估量的,也许在一个孩子的心中从此就悄悄地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这也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我最大的心愿。
第二篇: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森林的歌声》
一、教学目标:
1、聆听与感受乐曲中各段音乐主题的情绪,能听辨出各段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
2、能在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愉悦。
3、.能和同伴探索用打击乐器表现出乐曲欢快、轻松的情绪。
二、教学重点: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能听辨并记住各段的主题旋律。
三、教学难点: 探索用打击乐器伴奏,体验和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大自然美妙景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听(完整听赏全曲)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 谁能告诉老师,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乐曲中你听到了几处没有音乐旋律伴奏的声音?(教师提示是在乐曲开始、结尾、还是中间?)
生:听到了蝉声、蛙声和溪水,……乐曲开始、中间、结尾共三处。
大家再来听一听这神奇的声音,教师分别播放乐曲开始、中间、结尾的音效,并让学生模仿
师:大家学得很好,老师都陶醉了,可是你们觉得和音乐里的声音一模一样吗?(解释音效)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
师:同学们请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可能有:《美丽的大森林》《森林的早晨》等)师:同学们给乐曲起的名字真好听,音乐家也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教师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
(二)复听(听辩情绪)
师:这首乐曲这么好听,你们想不想再听一次?
老师有两个要求:
1、音效出现时起立模仿
2、思考:有几个主题出现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分别唱一唱这三个主题
师:这三个主题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速度稍快,旋律跳跃
三、(再听)听辨结构
阶段目标:听辨乐曲结构,了解曲式特点。
1.记忆主题
师:现在我们在来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同学一起听音乐表演(第一主题坐着拍腿,第二主题二人对拍,第三主题晃动身体,音效部分模拟自然声音)
2.听辨多段体结构
师:同学们听辨得非常准确,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主题。将三个主题曲式结构用字母排列出来。除三个主题外,听到的声音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现。如:≈
找两个小组写出自己的答案。
教师播放全曲。(课件6)
四、小组表演探究
1、根据学过的歌曲选三首创编回旋曲式
2、用手中的乐器每组演奏一个主题
第三篇: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东岸小学:周米兰
讲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次讲什么?这是我第一堂音乐公开课,我不想一直一成不变的听赏然后老师讲,想有一些创新的东西,让来观摩我的公开课的老师能看到不一样的听赏课。
欣赏课是音乐课中很难讲的类型,所以我觉得要讲一节欣赏课,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
器乐曲《森林的歌声》是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乐曲融入了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而和谐的鸣叫声。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A段是乐曲的主部,B、C段是插部,演奏顺序为A-B-A-B-C-A,这是个回旋曲式。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在感受聆听、识谱、音色听辩、音乐记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乐意参与音乐活动,并有较强的兴趣,更喜欢将欣赏与演唱、欣赏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聆听,以此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将在学习中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有进一步的提高。
本堂课我自己还是很满意的,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学生的配合和掌握情况都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环节比较紧凑,通过主旋律的模唱,画旋律线、创编动作等方式,学生熟悉了乐曲各主题的旋律,了解主奏乐器笛子和小提琴的音色,能够很清晰的分辨记忆各段主题曲调演奏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各主题音乐。对于第一次尝试讲授音乐欣赏公开课,还是很不错的。
本堂课不足之处是语言组织方面不够简练,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时间也没有控制太好,课堂最后的情感升华总结热爱环境部分还没讲到就下课了。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语言组织还要加强。多听课、多总结,取别人长处,补自己短处,多历练自己,提高应变能力。
反思即成长!希望通过一次次的历练,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能够更快的成长。
第四篇: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老师就请你们来听几段音乐。你们听听,这是怎样的歌声?(播放音乐)
出示()
()的歌声
()
2、师:这是今天的歌声带给我们的感觉,那生活中,歌声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3、师:看来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
出示课题歌声(齐读)
二、新授课文理解词句
过渡:刚才有同学说歌声能救人,那到底是怎样的歌声呢?为什么说能救人命呢?我们不急着回答,先一起来读读课文。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认真的把课文读一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师:课文有几小节?
学生:手势表示。
2、师:为了让更多同学能读课文,老师想请同学们开火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准字音了吗?有没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出示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他(),绝望了。这时候,小姑娘用她()、()的歌声()了人们的()和(),是歌声救了大家。
(1)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个填空。
(2)师:能不能读了课文,自己完成填空,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师:谁能来说说这个填空怎么做?(火车继续往下开)
(4)师:在这个填空中有四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触:读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翘舌音)开火车读
绝:
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换部首)
增:读时要注意?(平舌音也是后鼻音)指名读、齐读、分析字形、书空。
添:写右边时要注意什么?谁能有好方法记住这个点?(加上一点就是添)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写着两点时要从左往右写。请你在桌子上写一遍。
(5)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筋疲力尽”,“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一小节,你们就能找到答案。(读第一节)
4、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1)师:对呀!课文中谁筋疲力尽了?
生答:马金纳。
师:他再也„„
生答:没有力气游了。
师:马金纳绝望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望”是什么意思吗?
生答:一点希望也没有。
(2)师:是呀,他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价:你读对了,可我还是没有听出绝望的感觉。
你读得真有感情,好像让我看到了马金纳落入海中绝望的样子。
师: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5、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填空,请女同学读一读,男同学读,一起读,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诵读课文理解词句
1、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是小姑娘用歌声拯救了大家,那课文是怎样描写歌声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第二、第三小节,用“——”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
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教学:隐(前鼻音)
聚:(“聚拢”的近义词、反义词)
2、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请2、3位学生读)
(1)师:
“隐隐约约”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谁能换个词语说一说?
生答:模模糊糊
师:谁能学着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模模糊糊这些词语的样子再来说几个?
(2)师:刚才同学们找到句子,说小姑娘的歌声是清脆、激昂的,那为什么马金纳听到的却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
生答:因为距离远,当时风浪很大,马金纳也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气了。
师:是呀,他当时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游了,所以他听到的歌声是——。
生答: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请学生读,齐读)
(3)师: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浑身没有一点力气,这时,他突然怎样了呢?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4)指导朗读。
师:当筋疲力尽的马金纳听到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读下去——。
学生读: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拓展部分
师:同学们,马金纳顿时有了力气啊,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学生读。
师:他是拼命游的呀!谁能读出拼命的语气?(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马金纳正拼命游的样子齐读)
3、师:不久,马金纳看到什么呢?
生读。
教学:罩(翘舍音)
妇:(复习“女”字旁的字基本上和“女”有关)
抹:(右边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师:她一次又一次怎样呢?
生读
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句子,想象一下,这个小姑娘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具体说说这是怎样的恶劣环境?对呀,成人的马金纳都已经筋疲力尽,想想这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又会是怎样的处境呢?)
个别读(指名读).师:这真是个勇敢、顽强的小姑娘(齐读这句话)
4、师:正是因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不停地唱歌,所以海风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齐读)
5、歌声不仅为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为其他落水的人增添勇气和力量。当他们听到歌声后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一个小男孩大叫:“”;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于是,()。
小女孩用她的歌声把落水的人召唤了过来(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歌声还把什么召唤了过来?
指名读最后一节。
交流。
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还——,所以这歌声是——。
三、拓展说话,写字教学。课文中的歌声可以救人,请你说说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四、总结全文指导书写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小姑娘用自己清脆、激昂的歌声增添了人们的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读词语
3、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2课歌声,知道了一个小姑娘在落入大海后,不仅用歌声鼓励自己,鼓励马金纳,还鼓励了所有落水的人,使听到歌声的人都得救了,这真是救命的歌声呀!
五、拓展
《歌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写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体会小姑娘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1920年的那个夜晚,对于马金納和和同乘一条船的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生死考验的夜晚,今天让我们去看看那个夜晚。
二、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一)体验沉船后绝望的环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吗?
生:沉船后人们都拼命地挣扎,非常惊慌,非常害怕。生:沉船后,惊叫声、呼喊声,救命声、哭声混成一片。
2、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师:船沉入海底,求生的本能让船上的人们垂死挣扎,喊声,叫声,救命声伴着冰冷刺骨的海风考验着每一个落水的人,马金纳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着这生与死的考验,马金纳能经受的住考验吗?请同学们赶快读第一自然段,哪个词语告诉你答案了呢?
(绝望)
师:马金納为什么绝望了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马金納绝望的原因。(a、轮船是在夜间沉没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难了。
(b、时间过了很久也没有救生船来,马金納拼命挣扎的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理解“筋疲力尽“
(c、马金納此时已经绝望了,他对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理解“绝望”
3、师:此时马金納会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的。
生:我对生存不报希望了。
4、师引语:是啊,周围一片黑暗,海面雾气笼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游,也已经没有力气游了,此时马金納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他绝望了,他丧失了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向命运屈服了。一个人如果向命运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摆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垂死挣扎、把马金納的绝望读出来。(二)、体会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不相命运屈服的勇气
1、师: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金納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了什么? 生:歌声
师:什么样的歌声?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清脆的歌声 生:激昂的歌声
师:还有什么样的歌声?(教师相机板书: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2、师:我们一起读读,(学生读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师:知道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是隐隐约约传来?为什么是断断续续?
生:因为可能马金納离小姑娘比较远,所以听起来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隐隐约约听见。
生: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海浪不停地打过来,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当海浪盖过小姑娘的头时,她不能呼吸;当她钻出头来时,她不但要呼吸,还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气不接下气,唱得断断续续。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
3、师:读书不能只读表面意思,我们知道读书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它所隐藏的意思来,让我们再来研读这几句话。看看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生:我从“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从海浪中冒出头来,不止一次的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读出她的勇敢,你有没有读出这半句话中还有体现小姑娘勇敢的字词吗? 生:冒
师:说的真好!看屏幕:两个句子对比a、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
B、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露出头来。
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点,因为“冒出”比“露出”要困难,就更能体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从“她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到的。
师 :你从这句话的那个词语体会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坚强,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师:海水打在她的 脸上多少次?最终小姑娘还在唱吗? 生:无数次,还在唱。
师:a、多么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啊,可是这里有一个“抹一抹”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写?(动作)
B、她是怎样抹一抹,轻轻的,慢慢的,还是怎样抹一抹?谁能做一做?(使劲的抹一抹)(找个同学到前面做)
C、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一脸的坚强,一脸的不屈服)
D、从她的动作和表情上我们看出了她的坚定,她的顽强,她的不屈不挠。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小姑娘的动作边读出小姑娘的精神。
(前面做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
师:假如小姑娘,你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a、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我想人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和困难和死亡做斗争,只有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你,才有胜利的希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我要高声歌唱)B、大家说,她是怎么想的?
(我要用我的歌声给大家勇气,我要用我的歌声给救生船传去信息,让他们来就我们。)
师:你会对一次又一次把你压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脸上的海浪你说什么呢?
生:海浪你尽管来吧,我不会怕你的
生:让海浪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类坚强的意志,一定会打败你的。
师:说得真好,你请回,同学们小姑娘面对要夺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把她压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一起说。
面对要夺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向她打来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是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多么镇定勇敢,藐视死亡,不向命运屈服的小姑娘,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让听到你的朗读的人都体会到小姑娘顽强。齐读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激昂的歌声了吧?(激昂:激动昂扬)
师:要想把课文理解的透彻,我们不但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对比。
在这里让我们把小姑娘和马金納对比一下,和远处的人们对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她能满怀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还能坚持抗争,当一般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她还能高声歌唱,这就是一个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声是救命的歌声。
师: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听到的歌声,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想一想:
课件出示:
马金納隐隐约约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他想(),想到这,马金納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马金納看到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马金納想()。
师:小姑娘的歌声给了马金納求生的勇气,给了马金納力量,让马金納跳出了绝望。仅仅是马金納一个人受到小姑娘的歌声影响吗?
课件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的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位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納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理解“激昂”、“聚拢”
在小姑娘的歌声的激励下,最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终于”说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课件出示:填空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给人们增添了(),是()救了大家。
师:课文最后说是歌声救了大家,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回答
(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难发现遇难的人们,也很难找到零零散散的遇难人,没有小姑娘的歌声,绝望的人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力量继续挣扎下去,所以说“是歌声救了了大家”。小姑娘给予遇难人们的,不久是生命,而且是一种精神,是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和作为。那些获救的人们,一生一世都会从这次历险中汲取力量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是隐隐约约的个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了吗?如果除了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老师再让你给歌声加个形容词的话,你想加个什么样的歌声?(救命的歌声)
四、与小姑娘对话
师:此时,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小姑娘听到你的话会怎么说?
《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是一位小英雄,那这位勇敢的小姑娘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影响了大家,以致让大家获救算不算的一位英雄?
五:联系实际
师:同学们,最近呢我们是国难当头,我们的四川汶川同胞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热泪纵横,我们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献了我们的一片爱心,其实他们此时此刻不单单需要我们物资的救援,更需要我给予他们精神的安慰,你打算用什么来激励那些灾难中的兄弟姐妹们?
第五篇: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刘丰盛
森林的歌声是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作品,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不带一点修饰,不带一点剪辑的纯自然声息。
刚拿到这首作品是觉得可能上起来应该不会很难,这首作品我可以把聆听演奏乐器以及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作为重点,通过欣赏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还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于是开始准备起来。
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欣赏课真的很难弄,我不可能做到1+1+1=3,支离破碎之后,整体美没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我有不肯能只关注整体,毕竟有些音乐技能小孩子也需要了解,所以说备课成了一个难题。曾经听过某人说过“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用一生去备课,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但是,在这节课备课的过程中,我似乎体会到了一些。《森里的歌声》这首作品当中有竹笛这种乐器出现,师范的时候我学过一点点竹笛,我在想,如果当初我好好学了,现在有可能还能现场演奏一下,如果老师现场演奏,那么整堂课的效果以及氛围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可惜的是,我没有那么高的本事,我的学生更没有这种荣幸,“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我现在的状态。现在想想用一生去备课,那不是一种境界,到成了必须。
《森里的歌声》上完了,中间出现了很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欣赏课很难上,这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但上课之外的思考如《森林的歌声》一样,不带一点剪辑与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