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教学设计1
论教学设计
10教育班 陈佳慧 10114011005 教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要开始一节课或者是一时段的教学,教师首先是要了解并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实现的步骤,这些都是通过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通过都教学设计的概述、学习的类型、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简要论述教学设计。的选择这几方面来探讨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类特有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设计”
是人们在创造某种具有实效性的新事物或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性的系统计划过程。所以“教学设计”是 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师为达成一定德尔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 系统方法,它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有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要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建立在以下的前提假设上: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短时间的,也有长期的;
三、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理论。
要进行教学设计就必须要学习有关的学习理论的知识。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类行为的类比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奥苏贝尔、皮亚杰、加涅等人;在学习上,他们的学习理论有六个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和认知重组;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有助于迁移;
3、真正的学习不会遗忘;4顿悟学习本身就有奖励性质;
5、顿悟说即是对试误说的批判;6创造性思维。其中加涅的学习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基础。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得过程,这种建构是无人能代替的。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帝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他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相信人人都能教育自己;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 因此学习有关的学习理论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区别知道“如何”和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习得了某种智慧技能,就必须观察一类“行为表现”。
2、认知策略的学习
人类所学到的第二种很重要的才能叫做认知策略,这些技能是用来为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服务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第三个重要的学习才能是言语信息。我们期望个人在他们一生的历程中学习语言并保留许多言语信息,以备及时应用。当个人能够“讲出”或叙说言语信息时,他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态度学习是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三、学习任务分析
我们描绘了五种获得主要学习成果——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的最适宜的学习条件。如果教师要制订一个对学习进行指导的计划,第一步就是支撑所期待的特殊的学习成果的学习任务作描述。
1、学习的分析
首先,任务必须作为学习的成果而归入五种范畴(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中的一种。其次,必须对任务的每一个程序成分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揭示其先决条件
学习任务分析包括:(1)学习成果的归类;(2)将任务作为学习目的加以描绘
(3)任务前提条件分析;(4)先前学习支持新的学习
(5)作为所学东西组成部分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6)作为前提条件之陈述的学习的等级;(7)学习任务分析的用途
2、学习任务分析的步骤:(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条件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看着设计教学程序的一个步骤,但由于其格外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专门讨论。泰诺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学则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泰诺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五个基本来源。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4)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5)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这五个目标看上复杂,而且有些抽象,一些教师可能认为教师可能认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不必考虑这么复杂,也无法考虑的如此深入,然而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能在工作中经常依据这五个来源确定和检验自己的教学目标,便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能使自己的教学成为真正的“育人”过程,成为面向未来的过程。
2、设计教学的程序
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位置”过渡到终点目标中规定的技能的获得(1)引起注意(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性能(4)呈现袭击材料(5)提供学习知道(6)引出行为表现(7)提供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
3、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现在,教师也常用一些补充的交流手段,从实物到图片和电影。
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语言:口头或书面的。所以教学手段问题上,教学设计者首先得挑选语言手段的类型,口型或书面的,或者这两者合一。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注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注1)
李秉德
编者按:李秉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尽管已经90多岁高龄,但仍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这是他有感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在南国农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前夕所写的文章。
摘要:“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却很少沟通,为什么?怎么办?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论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一、问题的产生
我之所以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是从我的学生那里来的。
几年前就有一个学生来问我:“我曾看到有专书讲教学设计,而教学论的专著却都没有专门来讲,这是为什么?”我说:“怎么没有讲?教学论的书刊一直都贯穿着教学设计的思想。从教学目的设置、课程编制与教材编写,到教学单元与课时计划,哪一部分能离开设计?而且在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学法的领域内,就有人把小学语文逐册逐课文分课时写出教案,书名就叫《教学设计》。显然,教学论中从头到尾都包含着教学设计的思想的。”
最近又有两个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作专题发言。一个人讲的题目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另一个讲的是“教学设计的本土化。”这两个题目就已经使我有些纳闷。再听听他俩所讲的内容,又觉得既似曾相识,又觉很陌生,而且很不好懂。似乎另有来历。后来问他们,才知道是根据教育技术学中“教学设计”专著想到的。于是我就找了一本《教学设计》教材来看。看了后,我才发现,教育技术学所讲的“教学设计”是涉及到教学论的许多方面内容,然而却又构建了另外一个体系。这就把我以前所感到“既似曾相识,又觉很陌生”的谜底揭穿了。原来“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基本相同,然而中间却隔着一道厚墙,彼此没有沟通。
“这是为什么?”难道这种彼此相隔的情况就这样仍然让它继续下去吗?这个问题很值得令人深思。这使我想起了京剧里的《三岔口》。两个人都是一家人,却又互不认识。彼此在摸着交手,却又打不起来,直到彼此认识原是一家人为止。
于是,我就本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先问:为什么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二者讨论的是同一对象,却又不相为谋?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二、问题的由来
要探究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得追本求源。
(一)先说教学论这一学科的由来
这要从欧美及中国关于教育学科中的最基本的“教育”与“教学”等几个概念谈起。
1.在欧洲
欧洲大陆国家很早就有Pedagogy一词,译为“教育学”,主要讲教育基本理论。也有didactics一词,译为“教学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是个显明的例子。后来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就是承继这一欧洲传统。他在所著的《教育学》一书中把教育学分为四大块,其中的一大块就是“教学论”。此书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2.在美国
在美国谈起教育,用的是education一词。中文译为“教育”,这是泛指教育现象,包括理论,而更偏重于实际。“学”字味道不如欧洲大陆那样浓。所以,有些学者在着重讲教育理论时就往往再加上theories或principles的字样。也有人主张用一个新造字educationalogy来加重理论成分。关于“教学”方面,则有“课程论”这个科目,包括内容很广。也有“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但是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像欧洲所讲didactics(教学论)那样的东西。
3.在我国
我国在解放前学的是美国的一套。关于教学理论只有“课程论”与“普通教学法”二者,也没有系统的教学论。解放后改学苏联的一套,接受了凯洛夫教育学中四大块之一的“教学论”这一传统。以后便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改革开放后又吸收世界各国的新理论。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深入探讨研究,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一套教学论。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命名为“课程与教学论”。现在正式出版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书刊已经不可胜数。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学论这一学科仍在继续深入完善。但它已在我国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许多基本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识,这已是明显的事实,不应予以忽视。
(二)现在再来看“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渊源
教育技术学产生及发展的情况,与教育其它的学科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教育的许多学科大都是从“教育学”pedagogy或“教育”education分化乃至演绎出来的。而教育技术则不然。教育技术的产生根本不在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演化,而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例如广播电视机、计算机、因特网等都是来自电子工程技术。这些东西问世之后,很快就被社会上广泛采用,当然就影响到教育、教学领域。于是“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用于教育教学实际”这个问题就产生了,而且非得很快解决不可。但是如前所述,在美国无现成一套教学论可用来作为其理论支柱。于是“教学设计”这门学问就应运而生。由于在应用这些新技术于教育教学时不能不考虑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的条件与方法、结果评价等问题,这就必然与教学论内容重复。所以说,“教学设计”中有教学论,就是这个缘故。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全面照顾到教学论中其它许多重要内容,所以它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或具体模式,也就必然有不够全面之处。这就是它与我国现有的教学论二者范围相同而各不相谋的根本原因。
三、怎样走出这个困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现象不应该令其长期存在下去。因为对同一对象的论述不能长期地各自用各自的语言、而应该用教育学科通用的语言来表达。而且同一名词概念不能用不同的含义来表达。而且同一名词的概念不能用不同含义来表达。否则就会引起学生或读者的理解上和思想的上混乱,这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于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是不利的。
怎么办?二者应各从自己本身上求改进。
前已述及,“教学设计”有不够全面之处。我认为:也不应该向“教学设计”提出“全面”的要求。因为“教学设计”根本不必而且也不可能再另外创立一个全面的教学论来。既然教育技术学是作为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学科,而“教学设计”,又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注2),就应该在这个分支范围内来根据教育学的全面理论和学科教学论的要求,来致力于如何制作教育软件,乃至具有一定整体性的教学包,也可进一步提出关于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些建议,以供教学人员的参考。因为教学过程,甚至一次课堂教学,它所包括的教学因素乃至其它的变数都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自己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的掌握运用。要想用一家教育学说来设计一套固定的模式来解决复杂而又多变的教学过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家一派的学说,也须经过加工与中介过程融入到整体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及其分支的“教学设计”要找准自己在我国教育学科群中的定位,方可集中精力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并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离“群”索居或单独求大求全,反而会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
另一方面。教学论工作者也应对教学论本身进行反思。教学论这一学科对于进行教学的物质条件的必要性一向也还是很注意的。从“教学设备”、“教学工具”到“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词语的相继出现,已可看出它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渐重视。但是,今天看来这样的重视程度已经很不够了。因为,由于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进步而产生的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组合、信息网络、卫星广播之类产物的出现,对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已经产生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影响决不亚于纸及印刷术的发明对于当时教育教学的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教学论工作者应该扩大视野,转变已往的狭隘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认识并进行研究,使教学论的本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与提升,这是教学论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总之,我认为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二者各有各的任务有待完成,各有自己范围以内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要再长期地仪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中而纠缠不清,应该各奔前程取得新的胜利。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美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教学论”这一现成可供参考的学科,而不得不另辟“教学设计”这一词语。根据我国国情是否可以不用来自美国Instructional Design或Design of Instruction一词的直译名词“教学设计”,或者在这个名词前再加上一个限制词如“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设计”或“教学技术设计”之类,以明确它的定位与范围,而避免与国内已有“教学设计”这一词语的重复与混淆。例如,我手边就有一套书,书名也叫“教学设计”。可是它专讲小学各年级语文各课的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完全两码事。可是那套书已于1985年出版,而且第一次就印了30000册,为国内许多小学所使用。
我是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学的一个拥护者,是它的拉拉队的一个热心的队员,一直在为电化教育叫好。但另一方面我又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门外汉。另然看了这方面的几本书和文章,仍不免有一知半解乃至误解的地方。但我很关心这个问题,并想应该予以合理的解决。所以提出以上意见,用来抛砖引玉,不当之处,希予指正!
(作者单位:西北师大 730070)(注1)这里的“教学设计”专指电化教育或教学技术学中常用的一词,故加引号:(“”)(注2)见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一书的“前言”。
第三篇:论教学设计
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包括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这些不同层次的计划应相互协调并整个教学的目标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含义、学习的类型、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简要论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的。智慧技能构成了正规教育的最基本和最广泛的结构,从造句这样最基本的语言到科学、工程和其他学科的高级技术性技能。又可以分为:
(1)辨别技能的学习(2)具体概念的学习(3)定义性概念的学习(4)规则的学习
(5)高级规则与解决问题的学习
2、认知技能的学习
人类所学到的第二种很重要的才能叫做认知策略,这些技能是用来为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服务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第三个重要的学习才能是言语信息。我们期望个人在他们一生的历程中学习语言并保留许多言语信息,以备及时应用。当个人能够“讲出”或叙说言语信息时,他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的分析
从学习的观点来看,学习任务的描绘提现了对于“末端的”或“预定的”学习成活的描绘;也就是说,它描绘了人们设计出来的一个学习纲领的行为,而至所以设计这个学习纲领就是为了保证学习者在完成这个纲领时获得这些行为。
2、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条件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泰诺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学则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泰诺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五个基本来源。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4)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5)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2、设计教学的程序(1)引起注意(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性能(4)呈现袭击材料(5)提供学习知道(6)引出行为表现(7)提供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
3、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现在,教师也常用一些补充的交流手段,从实物到图片和电影。
第四篇:论教学设计
论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这些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它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其过程就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最佳的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
教学设计分为五种类型:
(一)智慧技能的学习。其又可细分为辨别技能的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型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与问题解决的学习
(二)认知策略的学习。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技能,它是支配一个人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学习认知策略是鼓励学习者在各种新的情景中“练习”使用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的学习。
(四)动作技能的学习。
(五)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任务分析
为了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首先要求识别学习者所从事的每一个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成果的类别,其次,采取一些步骤来发现哪些内部条件可以用于这个学习任务,进而安排一些外部的条件,以便获得预期的成果。
(一)学习的分析。
1、学习成果的归类。也就是和根据学习任务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类型进行归类。
2、将任务作为学习目的加以描绘。
3、任务的前提条件分析。这一步骤是识别和判断需要学习的能力的前提条件。
4、先前的学习支持新的学习。
5、作为所学东西组成部分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6、作为前提条件之陈述的学习的登记
7、学习任务分析的用途。
(二)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
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性条件
四、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过程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需要考虑五个基本来源,分别是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里学选择目标。
(二)设计教学程序
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位置”过渡到终点目标中规定的技能的获得。他们的作用是激活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不是取代这些过程。
(三)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构成教学时间的外部刺激经常采取言语交流的形式。当学习者不能理解言语的教学时,对言语教学就要加以特殊的计划。
第五篇:教学论答案 1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
1.若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小学毕业班中等水平的学生每分钟大约能读(320)个字。
2.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3.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决定其评估应以(定性)分析为主。4.(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的关键。
5.我国宋代学者(朱熹)的“宽著期限,紧着课程”中“课程”意为“课业、进程”。
6.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称为(蒙学)。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反馈)、激励和(调节)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平时考察)和(考试)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0.继续教育具有(延续性)、连续性、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11.对一节语文课要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要从教师的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材处理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2.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听说训练的方式包括(重述训练)、(听辨训练),评价训练和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训练。
13.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抓好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与练习)和系统小结。
14.阅读和作文可以互相促进。(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
15.迄今为止叙述是最为详尽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56)年颁布的,而(1992)年颁布的大纲则对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16.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怎样表达)这样一往一返阅读才算基本完成。17.指导小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入手。
18.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靠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的。
19.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背诵的条件是(熟读)和(理解)课文。20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历史继承性),一是(时代适应性)。
21.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方面)和(一般发展方面)。
22.小学语文基本功,概括起来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23.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4.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整体,1964年叶圣陶先生呼吁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5.小学语文预习程序指导的六步骤是:(读、划、查、思、写、议)。26.古代识字教材“
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7.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28.小学语文教学评估要做到(科学)、(全面)才有实效。
29.教给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从作家的 3
书稿中学习修改)、(教师要给学生作修改示范)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30.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延续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训用一致性。
31.小学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和(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3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3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生活实践)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联系发展)的观点。
3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2500)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日常读写)的需要。
3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3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读写训练),而且要抓(听说训练)。
不定项选择题
1.听说教学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是(ABC)A.思维是听话、说话的基础 C.听说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 E.听说训练不能促进思维发展
2.识字的质量标准是(ACDE)A.会读 C.会讲 E.会用
3.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ABCDE)A.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 B.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C.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 D.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 E.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
4.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ACDE)A.语言 C.朗读 E.教态
5.常用的收集评估信息的方法有(ABCDE)
B.思维对听话、说话起组织调控作用 D.思维与听说没有明显关系
B.会拼写 D.会写
B.科研 D.板书
A.观察法 C.测验法 E.抽样法
B.调查法 D.文献资料法
6.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要求包括(ABCDE)A..训练学生说普通话 C.训练学生语句完整通顺 E.训练学生说话音量和语速适中
7.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ABCDE)A.延续性 C.针对性 E.层次性
8.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主要特点有(ABCD)A.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B.强调加强“双基”教学 C.提出选文要体现文道统一
D.教学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 E.第一次将“国文”改为“语文”
9.我国1923年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提出的教学目的主要有(ABCDE)A.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
B.启发想像思考 B.连续性 D.多样性
B.训练学生用词恰当 D.训练学生说话没有语病
C.引导读书兴趣
E.养成能达己意的表达能力
D.建立进修国文的良好基础
10.《急就篇》的主要特点有(BCD)A.生字的密度小 C.包含比较丰富的知识 E.仅包含姓氏名字
11.1927—1937年间的国语教科书的类型主要有(AB)A.国民政府国语课本 C.《共产儿童读本》 E.《国语课本》
12.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有(ABCDE)A.分析教材的能力 C.课堂应变的能力 E.教学研究的能力
13.命题作文的优点是(BCD)A.容易审题 C.便于统一指导
E.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
14.识字能力的结构包括(AE)A.掌握字的形音义
B.理解字的发展
B.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作文 D.便于统一讲评 B.设计教学的能力 D.语言表达的能力 B.苏区政府国语读本 D.新文化读本
B.整齐押韵,便于记忆 D.生字的密度大
C.学会造字方法
E.具有独立识字能力和习惯 15.优化阅读结构的要求是(ABCD)A.教学结构要反映阅读教学的特点 B.教学目标要明确 C.教学思路要清晰 D.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E.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
D.使用普通话
16.识字的质量标准是(ABCD)
A.会读 B.会讲 C.会写 D.会用 17.小学语文评估的系统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C)A.教材的选择 B.活动的实施 C.效果的评估 D.教法的确定
18.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要求(ABC)
A.导课要有针对性 B.导课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C.导课语言要简洁性 D.导课要有阅读性 19.教给儿童三套识字工具是指(ACD)
A.查字典 B.看书 C.拼音 D.汉字构字规律 20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沿革历程是(D)A.国文教科书—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
B.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国文教科书 C.国语教科书—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 D.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
21、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的作用(BCD)A.增加阅读速度 B.集中注意力 C.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 D.训练语感
22、语文课外作业的类型包括准备型、(ABC)A.练习型的课外作业 B.扩展型的课外作业 C.创造型的课外作业 D.美术型的课外作业
23、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是(ABD)A.记分 B.等级 C.口试 D.评语
24、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C)A.进行识字训练 B.进行阅读训练 C.进行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 D.进行读写训练
25.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BCDE)A.符合时代的需要 B.体系科学 C.语言文字规范
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6.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DE)A.综合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阶段性 E.实践性
27.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CDE)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28.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BCD)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
29.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ABCDE)几个方面。
A.认真读书的习惯;
B.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C.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D.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E.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0.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包括以下(ABCD)几个方面。
A.理解词语的能力;
B.理解句子的能力;
C.理解语言结构能力;
D.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E.一定的阅读速度。
3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教学目的包括(ABCDE)。
A.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B.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C.正确的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
D.发展学生的智力;
E.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教学大纲具有四大功能(ABCD)。
A.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B.进行教学的依据;
C.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D.考试命题和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
E.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
33.《开明国语课本》是当时编的较好的教科书,它的特点是(ABCD)。
A.有浓厚的“儿童重文学”的创新;
B.有利于学生读写;
C.有利于教师教学;
D.全书图文并茂;
E.有押韵。
4.1948年11月出版的边区小学国语课本有三个优点(ABE)。
A.密切联系抗日战争的解放战争的实际;
B.密切联系儿童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
C.偏重政治;
D.不够儿童化;
E.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边区群众生活实际。
35.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特点是(ACD)。
A.综合性;
B.多元性; C.阶段性;
D.实践性;
E.开放性。
36.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B.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C.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原则;
E.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7.要求小学生掌握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的科学应依据是(ACD)。
A.《汉字频度表》;
B.《大众常用字汇研究》;
C.《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D.《常用字表》
E.《语体文应用字汇》。
38.正确的写字能力包括(ACDE)。
A.正确书写基本笔画;
B.正确用钢笔书写;
C.掌握笔顺规律;
E.使用书写工具。
39.好的教学结构特点是(ABCDE)。
A.教学目标明确; B.教学思路清晰;
C.教学环节简单、实用;D.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E.有鲜明的特点。
D.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40.理解词语主要指理解下列词语(ABCD)。
A.对表现中心有重大作用的词语;
B.熟词在新课文中有新含义;
C.在课文中有特殊表达作用的词语;
D.影响对课文理解的词语;
E.通俗易懂且口语中常用的词语。
你的选项为:A 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41.命题作文的优点是(ABC)
A.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作文 B.便于统一指导 C.便于统一讲评 D.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 42.以集中识字为主的教材,多采用(ABD)的形式 A.看图归类识字 B.基本字带字 C.以词句带字 D.反义词归类 43.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关系是(ABC)A.听是说的基础 B.读是写的基础 C.听说在前读写在后 D.四种能力相互独立
44.将“国文”改为“国语”的划时代变化在于实现了(B)A.白话文 B.言文一致 C.言行一致 D.实施了文言文
45.汉字字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BC)
A.笔画笔顺 B.偏旁 C.间架结构 D.汉语拼音
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D)。
A.语为语言,文为文学;
B.语为国语,文为国文;
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C.语为语言,文为“文言”;
2.人教出版的全国通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安排学习(A)了常用汉字。
A.2500个; B.3000个; C.3500个;
D.认识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会用;
3.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合理、辩论的大纲是(D)。
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C.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义务教育大纲》; 4.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历程是(D)。
A.国文教科书--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
B.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国文教科书;
C.国语教科书--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
D.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5.《千字文》的作者是(A)。
A.周兴嗣;B.史游;
C.王应麟;
D.佚名;
6.中国《蒙学读本》比驰名西方的夸美曲折的课本是(D)。
A.五百年; B.一百多年;
D.一千多年;
C.二百多年;
7.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B)为指导。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 8.“文”与“道”的统一是(C)。
A.文等于道; B.文加道;
C.文中有道,道中有文,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D.文不等于道
9.要使小学生获语文基本功,必须通过(B)方式。
A.讲授; B.训练;
C.模仿;
D.理解;
10.义务教育大纲对一、二、三年级安排的识字量分别为(B)。
A.400、700、600; C.400、600、300;
B.400、750、550; D.300、400、500;
11.小学生识字教学的难点是(C)。
A.字音教学;
C.字形教学;
B.字义教学; D.别字教学;
12.小学生错别字有多种类型,未来写末来是属于(E)。
A.减少笔画; B.增加笔画;
C.同音相混; D.左右颠倒; 13.阅读能力的核心是(A)。
A.理解书面语言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能力;
B.认读书面语言能力; D.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E.形近相混。
14.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
A.理解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C.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B.读懂课文培养记忆能力; D.从读学写,培养作文能力;
15.一个单元组教材的学习要体现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即(B)。
A.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
B.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C.从分析到抽象再到综合; D.从分析到概括再到分析; 16.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A)。
A.读书; B.写字; C.作文; D.听故事; E.学拼音。17.阅读教学要以学生(B)为基础。
A.认真观察;
B.独立思考;
C.强迫记忆;
D.坚强意志; E.努力读书。
18.在西方,“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其含义是(B)A.学科 C.课业
B.跑马道 D.课型
19.既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又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措施之一的是(A)A.正确的写字姿势 C.爱惜写字用具
B.正确的执笔方法 D.认真的写字态度
20.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应当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是(C)A.课内外的关系
B.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C.文道统一关系 D.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2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B)
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
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2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D)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2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C)
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2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B)
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2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D)
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2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B)
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2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D)
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9.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是(C)A.写真情实感
C.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
B.全批全改
D.没有系统的写作理论
30.体现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的阅读教学结构是(D)A.变序阅读 C.听—读—讲—练
B.“看图作文”的教学结构 D.导读—扶读—自读
3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观察、理解、表达和(D)A.记忆 C.想像
B.注意 D.思维
32.小学生阶段,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C)A.直观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B.多元思维 D.抽象复杂思维
33.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学科定名时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是在(A)A.1964年 C.1978年
B.1956年 D.1986年
34.日本语言学家西尾实把语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D)A.语言交际 C.语言生活
B.语言体系 D.语言文化
35.说话能力构成要素包括表情达意能力、应变能力和(A)A.组织语言能力 C.理解能力
B.记忆能力 D.观察能力
36.小学语文教学评估的系统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C)A.教材的选择 C.效果的评估
B.活动的实施 D.教法的确定
37.看图说话这种听说训练方式主要用于小学的(A)A.低年级 C.中年级
B.高年级 D.中高年级
3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时间是(B)A.1985年 C.1978年
B.1986年 D.1996年
39.明确提出文教工作“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纲领是(A)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教育纲领》 C.《学校系统改革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纲领》
40.将“国文”改为“国语”的划时代变化在于实现了(B)A.白话文 C.言行一致
B.言文一致 D.实施了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