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5篇材料]

时间:2019-09-13 20:4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

第一篇: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

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第二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第三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太谷中学

冯丽桃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意象,在意象的品析中把握情感。

2、对开头七组叠字的深层解读。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首中华三千年古文学史,能够彪炳史册的女文人很少,而这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李清照,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词作时,无不为她那卓绝的才情所折服。中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对联这样评价她:“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这首《声声慢》,体会她的千古愁情。

二、知人论世,把握基调

通过导学案中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她的一生坎坷多变,有人曾经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即“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晚年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痛苦,词风哀婉凄凉,《声声慢》就写在这个时候。

好,大家齐声朗读,感受词人的这种词风。(生齐读)

问:这首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心绪?

生:“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很好,可以说本词的词眼就是“愁”字,基本的基调就是“愁”。

三、诵读涵咏,体会愁情

师引导:一般读表达悲愁的诗歌,语调要低沉,语速要缓慢,韵脚尽量拖得长些,但也要有轻重和抑扬。

师范读,与同学们一起感受李清照的愁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点拨鼓励.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的节奏、语调、语速中感受愁情。

四、深入词句,品析意象

师导入:这首《声声慢》自诞生以来就备受推崇,说讲离愁,讲孤寂,讲悲愁,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那么李清照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愁情的?我们先来一起品析上阕。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问:词人开篇用了一种什么手法?(生答叠字或叠词)

叠词这种修辞我们常见,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崔颢的《登金陵凤凰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是一下出现这么多叠词的并不多见,这句是李清照的招牌、标志,历来为人所称道,宋朝的一个评论家张端义评价李清照的这句:“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的确,很难得,但是更难得的是这七组叠词有感情上的层层深入,请大家小组交流赏析这三句中感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生交流,展示,师点拨。

明确: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凄苦惨痛而不能言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这三句词人从外部动作,再到外部环境,引发主观感受,由外而内,感情层层加深,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 可以给出另类解读:这七组叠词之间的层层加深可以从字与字之间领悟,“寻” 2 是较大范围的寻找,而“觅”是很仔细的找寻,加深一层;“冷”表现一种不甚温暖的感觉,而“冷”到极致就是“清”,再加深一层;“凄”可以理解为“凄苦”,“惨”即“凄惨”“惨痛”,这就要比“凄苦”痛,而“戚”是内心的伤痛不能言说的悲痛,就更深一层了。

总结:仅此三句,运用叠词来直抒胸臆,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2、品析“乍暖还寒时候……却是旧时相识。”

问:这几句在表达感情时与前三句有何不同?(含蓄)对,因为这几句借助了一些意象来抒情,哪些意象?如何抒发愁情的?

答:酒、风、雁、(淡)酒、(急)风、(过)雁、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 “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酒非但没有御寒,更无法消愁,因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秋风”肃杀,往往会渲染一种悲苦和凄凉,在这里,更是使抒情主人公愁上加愁。

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怀乡思国之意。而这只大雁曾给词人和丈夫捎过书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飞时,月满西楼”),所以是旧相识,但是大雁还在,丈夫却已故去,遂又产生 3 物是人非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上阕总结:

词人在一个寂寥的秋日,词人独居而寻觅旧迹,但寻觅到的只是满目冷清,内心油然而生无限凄凉愁苦,想去解愁,但不但无法解愁,愁绪越积越重,越积越多,所见之景无不牵愁,惹愁。

回顾赏析上阕的方法,主要是深入词句,通过赏析意象来体会词人的愁情。具体方法是:

板书:理解内涵,明确特点,联想想象 五:自主合作,赏析下阕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运用赏析上阕意象品析所用的方法和直接抒情的句子,赏析下阕。交流、展示。

师总结:黄花:喻女子容颜的憔悴;梧桐细雨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了。正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北雁南飞人难归,满地黄花何人赏,细雨梧桐到黄昏”。至此,词人的内心已经无法抑制这种愁苦,只能长叹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总结概括“愁”的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哀 漂泊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板书:

知人论世

把握基调 诵读涵咏

体会愁情 深入词句

品析意象 内涵特点

联想想象

第四篇:声声慢 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沙河一中

杨晓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化用李清照前期作品《一剪梅》安雯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同时展示《一剪梅》全文。引出新课《声声慢》。

(二)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留有《漱玉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后:北宋灭亡,飘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 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创作背景: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 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 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 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 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 慢 》便是这时期的典 型代表作品之一。

(三)诵读整首词,整体感知

1、借助音频、图像等资料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感受情感。通过齐读——个读——感知——再齐读的流程,让学生感受声律美,熟悉课文内容。

2、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 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3、拓展延伸:这两首词都是写愁的,那么这两种“愁”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是一种相思之愁;而《声声慢》中是一种“浓愁”,是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亡夫的思念之情。

4、愁不同的原因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5、怎样入愁(1)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起强调作用。(结合诗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寻寻觅觅——动作 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 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 凄苦无告、沉痛凄厉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2)间接抒情

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酒是愁的象征

讨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呢?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感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了,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惨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尽书难寄, 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过雁象征离愁 雁声凄惨

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到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黄花”喻指什么呢? 明确: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小组讨论:对于这满地堆积的黄花,你们怎么理解? 明确: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梧桐是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细雨

哀伤、愁思的象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四)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颠沛流离之苦。

(五)评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愁 颠沛流离之苦。

(六)课堂小结: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 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七)作业: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第五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大邑县安仁中学 唐翠兰

一、以写李清照的对联引入李清照

大河百代 众浪齐奔 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 群芳竞秀 盛开一枝女儿花 同学们,词苑盛开的这支女儿花便是——李清照。

二、导入新课

都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诗人给我们带来了充满愁情的诗词。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进李清照来感受这位饱经离乱的女词人晚年的别样情思。

三、深入探究

(一)、听读: 初味词情

1、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感受词情。(一听读)①同学们,你听出了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

诗歌鉴赏方法之一:抓诗(词)眼

(二)、品读:深味愁情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让我们再来品读诗歌,体味词人的满腔愁情。(配乐全班诵读)同时请你找出词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二品读)一)如何入愁——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加以品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的结果却寻而不得,这样的寻觅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和惨淡。处境的冷清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凄凉悲愁。这三句奠定下全词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基调。

品读时一定要读出词人内心中无法倾泻的苦闷和悲愁,一字一顿,字字含悲。(学生配乐朗诵前三句,可多抽几位学生)(三品读前三句)

这几位同学的诵读把情感拿捏得很好,从词作的感情基调入手,更便于我们感受词情。诗歌鉴赏方法之二:抓感情基调 二)借何写愁——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愁巨痛? 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 4

探究性学习:

你感慨最深的是哪个意象?结合所积累诗文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学生展开自主讨论、交流)老师准备资料:

1、酒——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举例拓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明确:酒是“愁”的象征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举例拓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明确: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举例拓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结论:过雁象征思念、离愁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举例拓展: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4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 举例拓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6、雨——细雨绵长,细雨与愁绪相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词人的心坎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

这酒、这风、这雁、这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直截了当地倾泻出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诗歌鉴赏的第三种方法:抓意象。明确:诗歌鉴赏方法之三:抓意象

接下来,让我们再读诗歌,一起探究词人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到底缘何而生。(四品读)三)缘何生愁——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诗歌鉴赏方法之四:知人论世

结合着词人的人生际遇,同学们,你认为李清照是因何而生愁?(抽几位学生回答)参考:词人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

老师总结:《声声慢》一词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凝聚了她一生的艰辛,一世的情愁。

藕花深处,那争渡的笑声,已如梦如烟;雨疏风骤,那绿肥红瘦的海棠,又几番花开花落? 金戈铁马击碎她宁静的生活,国已不国,爱人永逝,何以为家? 明确:缘何生愁 孀居之悲 思念之痛

/ 4

亡国之恨 飘零之苦

(四)、拓展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可以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小结:李清照这满腔的愁情,的确重得载不动,更浓得化不开,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动吗?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断地擦拭着李清照的灵魂,李清照的词却成为了苦难时代的最动人的灵魂绝唱。

四、赏读:回味词韵(五赏读诗歌)

五、作业 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下联: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同桌可以相互交流。示例:下联: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 4

下载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铁岭市高级中学 李岱山 一、教材分析 1、《声声慢》一文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词的风格、句式、节奏感及艺......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女,她半世孤苦,却清高脱俗;一生坎坷,却坚韧执着。她能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亦能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 王焕样 教学目标: 1、分析李清照写“愁”的方法。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总结意境,赏析愁情。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2人,男生25人,女生27......

    《声声慢》教学设计

    胡精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意象的特定属性; 2.体会作者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方法与过程: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意象,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1 声声慢李清照教学目的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方......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 品读意......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王欣 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