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教学设计[5篇范例]

时间:2022-04-30 01: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名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们自由结合,4至6人为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课堂上的讨论、合作)

这一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怎样合作学习

阅读应该是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速读要求,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方法的学习,借速读来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精读作准备。这里的复述设计,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教给了把握课文的方法;对复述也提出了要求,为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的复述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来阅读课文。请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阅读。

[多媒体镜头1]

速读要求

1、用速读法阅读课文,要求能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读后要能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阅读时边读边用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请同学在3分钟内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后,请个别同学来概括课文)

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复述时请注意:既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同学点评,补充,老师点拨)

教师明确:刚才同学复述得都不错,这里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对于这一类内容较多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复述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请同学们在刚才复述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

阅读小说,把握主题,重在选准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现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易于把握课文主旨。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注重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师生讨论后明确:

这些句子是: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教师启发: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者影响最深?

借助初读后的分析,水到渠成,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分析,指导学生在细读中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阅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中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方式。阅读方法的学习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应融合起来。

明确:显然是第三只猫。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三只猫,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镜头2]

思考讨论

1、开始时“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和对前两只猫有很大不同?(请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2、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3、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请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

(同学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能从多角度展开,将异与同分析透彻。这些阅读都为后面把握课文作准备,学会有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课文。

好,请同学分别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注意回答时尽量用文中语句来解答以上问题。

师生讨论后明确: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而第一、二只猫则是家中的宠物。

教师引导学生选准角度分析,鼓励学生阅读时的合作交流,为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3、(这个问题,同学可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适当归类。)

从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比如:

(1)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作者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人;

时刻抓住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思路,是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的先决条件。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

(3)我们不要像第三只猫那样,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常常会被别人误解。

(4)……

教师启发:看来,前两个问题,同学通过文本的阅读,比较容易掌握。而第三个问题分歧较大,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比较贴切呢?我们又应如何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也就是从全文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部分内容,才能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答案。

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刚才从写第三只猫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能涵盖全文,或者说作者从这三只猫中想共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前,老师想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和思考,你们可以用来帮助思考,也可不必理会。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围绕文本展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多媒体镜头3]

思考讨论

1、此文主题反映的侧重点是“猫”还是“我”?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2、这三只猫详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题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我”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你觉得是怎样的?

(教师朗读这几道题)

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键是教师要注意他们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体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据。

教师总结:

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方法讲给学生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示,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问题,体现了平等的民主氛围。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分析问题较全面,较有思想;有的同学则把握得不够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听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异同?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不论是写“我”,写猫,还是写其他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说是想告诉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做人的道理,不仅仅指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因为如果为了反映这一点的话,前两只猫在文中就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一点仅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从猫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写第二只猫中捉去猫的过路人和“周家丫头”又分别代表了损人利己和不闻不问的两种世人。第二只猫遭到丢失的悲剧,难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吗?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出了人间众生像,各种小人物的处世态度、做人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大家学会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脱离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开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第三只猫的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对同学们是否有启示。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作业

1、对于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些文章资料,看看别人是怎样来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读后是否对你有所启发,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写一篇小的评论文章,谈谈你的新认识。

设计目的:

从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就渗透了这样一个理念:阅读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方法应是科学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见地必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这个作业就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个开放的阅读理念。读读他人的评价,听听他人的理解,说说自己的体会,都是精读一篇文章可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争议较大的文章,怎样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样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样阐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2、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来明确主题的方法。当然,课上学到的方法,我们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去。以“猫”为题的文学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下这类文章,先用学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选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可以将这些写“猫”的文章作一个比较阅读。

设计目的:

课堂上教师教给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通过让学生上网搜索写“猫”的作品并进行阅读,旨在将课内的学习引入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的体验。同时教师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对阅读的范围及阅读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议。这说明每节课布置的课外阅读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系统地、有计划、有步骤展开的。这样的学习,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结构清晰、思想内涵却较深的小说。所以此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习、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学习这一类小说的方法。这种自主学习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只要是学生阅读获得的感受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上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需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落实到每一课也应有所侧重。所以一课一得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整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主旨,不能割断课文,孤立地借某几个片断的分析就得出某种结论。但为了整体把握,我们又可以选准突破口,先从对某些重要片断的分析、理解入手,从而扩展到对全文的把握。

本设计注意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注意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即借一遍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每一次阅读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对课文的理解不是读一遍就能获得的,每一步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读;要求:借助关键句能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第二步,方法:有侧重的细读;要求:借助比较法,把握关键片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三步,方法:精读;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几个细节问题,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阅读过程,由浅入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平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任意驰骋。

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并不简单的小说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引导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实在而有效地进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辅助作用,重在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推荐阅读他人的评论文章,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学习正确评价他人的结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深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断深入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迁移阅读,借助网络可阅读大量的写同类事物的文章,而比较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课上学到方法,为的是到课外进行更大量的阅读。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与视野,是大大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义诗题

1.谈话导入。

(1)师: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的?(预设:风景是美的;画画是美的;舞蹈是美的……)

(2)师:人们常说“发现美是能力,留住美是本事”,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美?(预设:画画、拍照、写诗……)

(3)师:美就像一扇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诗歌这把钥匙开启美这扇大门。(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2.释义诗题。

(1)板书课题:短诗三首。(师指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诗有短有长,其中篇幅不超过14行的诗可以称为短诗。

(2)了解“繁星”,指导书写。

①师:看看课文,我们将要学习的三首短诗的诗题是什么?谁来读读诗题?(预设:繁星)(板书:繁星)

②指导书写“繁”字。(出示课件)

③解释“繁星”。

a.师:再读诗题“繁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b.示例:密密麻麻的星星、满天的星星……

师:一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繁星,多而密的星星,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好。(生齐读)

(3)明确诗序,简介作者。

①明确诗序。

a.师:仔细看看三首短诗,诗题后面还有一串数字,分别是什么?(生齐读)

b.师:《繁星》共收录164首短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七一、第一三一和第一五九首。

②简介作者。(课件出示冰心简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读诗。

①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新词。

②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师指导读准“啊”的音变。(出示课件)

a.师范读后,指名读。

b.生在课本上标出读音,齐读;师生合作读。

c.师:把这两句送回诗中,再读读三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

(1)检查要求会写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指名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③易错提示:“藤”读后鼻音,“膝”读“xī”,不要读成了“qī”。

④师引导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

a.同音字识记:漫(漫灭)慢(快慢)萝(藤萝)箩(箩筐)

b.说文解字识记“蔓”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蔓,形声,从艹,曼声。本义: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c.形近字识记:膝(膝盖)漆(油漆)躲(躲开)剁(剁肉)

⑤指导书写。“藤”下面的“氺”,笔顺是:竖钩、点、提、撇、点,不要写成了“水”。“躲”左边的“身”里面是两横,“身”为偏旁时第七笔长撇改成短撇。

(2)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短诗三首》。

(2)师指名分别读三首短诗。

2.学习课文。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发现短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里面可藏着秘密呢!

(2)朗读《繁星》(一三一)。

师:大家集中注意力听朗诵,并想一想,短诗为什么朗朗上口?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3.反复朗读,发现诗“韵”。

(1)根据诗句开头的“哪一”可以看出,有的句子句式相仿。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反复诵读。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2)关注句末的“?”,读出节奏。师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注意读出问号的语气。

(3)关注“同音成韵”。感知“光、香、响”的韵脚“ɑnɡ”,读出节奏。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师指名读,感受韵脚“anɡ”。

③师范读后生练习读。

④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感受通过排比句式表达的强烈情感。

⑤理解“思潮”。

师指导: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这就是思潮。

⑥师指名读,读出作者起伏的思潮。

二、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1.学习《繁星》(一五九)。

(1)师引导:还有哪首诗,你也读出了这种感觉?

(2)课件出示诗句。

(3)反复诵读。师指名读后生分小组合作朗读。

(4)体会诗韵。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首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了吗?

②预设:韵脚“了、里”。

③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a.反复诵读。师指名读,评价朗读;师范读后师生合作朗读。

b.理解“风雨”。师:“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一样吗?

示例1:“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示例2:“心中的风雨”指经历的困难、挫折、痛苦……

c.朗读《繁星》(一五九),注意复沓的手法,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她“心中的风雨”。(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2.学习《繁星》(七一)。

师过渡:当你一遍一遍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它的节奏,想到了它的画面,更感受到了它的情感。在朗读中,你发现了这首诗的情感,这首诗便有了生命。作者心中的风雨、耳边的海浪声,都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回忆,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习:

r自由读繁星(七一),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r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3)同桌交流问题。

(4)师指名交流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想到的画面放到朗读中。

①延长字音: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师范读,生模仿朗读)

②补白想象。

a.师指导想象: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当时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作者会做些什么呢?此刻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b.生想象、交流后,再读诗句。

c.师引导: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谁言寸草心……在母亲的膝上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③顺势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这些记忆都是作者无法忘记的,这就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5)师:让我们想象作者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桌前,回忆着那些发生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的事。带着这样的想象,让我们再读诗句。

(6)师引导: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生自由交流)

三、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仿写诗句。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渐渐进入作者的诗中,仿佛看到她童年的画面。现在请你们自定题目,按照《繁星》(七一)的句式,仿写诗歌。

(2)出示课件。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的(),()的(),()的()。

(3)生仿写诗句。师巡视指导。

2.分享仿写的诗歌。

(1)师指名朗读自创的诗歌。(相机出示课件)

(2)师生评议。

3.深情诵读《繁星》。

(1)师引导:听着你们朗读创作的诗,仿佛置身于我们童年的画面之中,现在让我们走进《繁星》,重温这段星光之旅。

(2)全班齐读。

4.师小结:我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诗歌,读出了诗的韵律,想象出它的画面,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不仅走近了诗人,也走近了我们自己,这就是诗的味道。(板书:味)

5.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繁星》一书。

(2)推荐课后读物。(出示课件)

(3)师要求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嚣、吭”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5个字,正确读写“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

4.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白公鹅》中的鹅的共同点,体会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嚣、吭”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文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的“侍”读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

3.比较课文中的鹅与课后“阅读链接”《白公鹅》中的鹅的共同点,体会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

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而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2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接了上文,还引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①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②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尽职尽责。)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突出白鹅的叫声大而严厉的特点。)

④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傲然。)

②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

④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3)白鹅的吃相。

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②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偷偷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④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⑤作者把白鹅称作“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有势的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侃白鹅拥有特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了白鹅的特点,又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高傲,步态从容,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③语言风趣幽默。)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róng毛蔓màn延凋diāo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

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

(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叹息: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

四:小结:《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自己欣作业赏阅读四幕剧,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能够让你感撼的一个人物。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你的观点会更趋于正确。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8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

2.连近义词,学习补充句子,朗读背诵成语,积累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学做名人卡,了解名人的典型事迹,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1.写好汉字,积累语言,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2.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其更加具体、生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名人事迹。

四、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我会写。

(1)出示两组汉字,读一读,仔细观察,说说这两组字的区别。(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偏旁:第一组都是“折文旁”,第二组都是“反文旁”。

结构:第一组都是上下结构,第二组都是左右结构。

(2)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别指学生说,教师归纳,顺口溜帮助识记)

(3)教师示范书写。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第一组字中的“复、夏”要区分,“复”的中间是个“曰”字,“夏”的中间是个“目”字,写“折文旁”时,“横撇”与“捺”之间拉开一点更美观。第二组“反文旁”的字,基本上以竖中线为界,“牛”字和“正”字的末笔改“提”)

(4)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书写时坐姿要端正,每个字要写匀称,写美观,写正确,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5)同桌互相评议,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贴上一面小红旗。

2.我能连。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2)观察范例,理解题意。

(“毁灭—消灭”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这道题目就是要我们将近义词有线连起来)

(3)学生自由地连线。

(4)品读五对近义词,全班交流,说一说每对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我能填。

(1)播放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个句子:

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又潜入水底叉鱼去了。

(2)读一读,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句子,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生动、更具体)

(3)好句欣赏。(播放课件)

穷孩子凯利不得不挨家挨户推销产品。

顶着烈焰的火箭,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插蓝天。

狡猾的狐狸在树林里垂头丧气地转来转去。

(4)你能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生动、具体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评议。

(5)鼓励学生读好句,并在平时习作中要学会将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二)百宝箱

1.出示三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找规律,说说成语的意思。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表情和心情的描写)

第一组成语都以“眉”字开头,这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第二组成语都以“心”字开头,“心平气和”指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及其舒畅、愉快;“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悦。第三组成语都以“笑”字开头,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2.你还能说出用“眉”、“心”、“笑”这三个字开头的成语吗?

(小组合作,边说边记,看哪组记得最多。如:眉清目秀、眉目如画、眉目传情、心悦诚服、心不在焉、心服口服、心驰神往、笑逐颜开、笑里藏刀……)

3.成语接龙。

(用开火车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快、跑得远)

4.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

(三)大舞台

1.汇报交流搜集的名人事迹。

2.你了解到的名人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名人名字)

3.这么多的名人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4.播放课件,教师展示搜集到的名人简介及其典型事迹。

(小结:这些名人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做名人卡,向名人学习。

(1)出示名人卡片范例,仔细观察卡片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2)学生动手制作名人卡。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并美化名人卡)

6.交流分享,展示名人卡。

(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7.举办“名人展览”。

(此活动可放在班上举办,邀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参观,也可以放在校园内举办,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名人,向名人学习)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9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平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春天的词语,增强识字、学词的能力。

2、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儿歌,积累评议,培养语感。

3、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提高识字、学词的能力。

2、培养说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漂亮可爱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她吗?

2、课件出示春姑娘,画外音: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今天我特地起来和大家一起活动活动,相信我们一定会玩得开心。

3、出示课题。

(二)万花筒

1、创设情境,引出词语。

2、认读词语。

(1)大家快试一试,借助拼音读读花儿上的词语吧。

(2)指名读词语,大家评,正音,小组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3、自主发现:写春天的词语。

(1)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听春姑娘的评价吧。

(2)春天来了,你有什么新发现呀,请你们像小鸟一样把自己发现的春天写在杯子上吧。

(3)分组比赛汇报词语,写得好的鼓励。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儿歌

1、小朋友们真会用心观察,有这么多的新发现,春姑娘又有话要对大家说呢。

课件演示,出示儿歌《春天来啦》。

2、读读背背儿歌。

(1)春姑娘的礼物真特别,你们能读好儿歌吗?快试试吧,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轮流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

(4)试背儿歌。

第二篇:六下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篇一:名师教案获奖教案优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鲁宾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六 年级 语文 第 十二 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 王成玲2013 年 3 月 19 日

篇二:语文s版六下:《出色的老师》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s版六下:《出色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在美国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朋友送我一只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地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德。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好朋友伦捷送“我”一只电子手表,“我”非常喜爱它。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讲“我”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我”幡然醒悟,认识到这位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篇末点题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突出。

编选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按照“丢失手表——寻找手表——找到手表——受到处罚”记叙的。课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做人的道理,给人启迪。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入手,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边读边思考文章表达的特点,通过朗读加深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树立公德意识,培养自觉遵守校规的精神。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讲课文故事梗概,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帮助学生学会“揣、昧、屉、蔼”4个生字,掌握“揣测、拾金不昧、抽屉、和蔼可亲”及“至理名言、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失而复得、坐立不安、赫然、告诫、困惑、居然、遗憾、幡然醒悟、迂回”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

教学准备:

1、积累遵守或违背校规或社会公德的现象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能谈谈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或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有无遵守或违背校规或社会公德的现象?

【联系生活,从身边的事情说起,有利于课文内容的衔接。】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坚守公共道德的故事,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

2、同桌间交流预习情况。

① 生字的认识和记忆方法:揣、昧、屉、蔼

【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都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识字,也可以让学生与熟字进行比较,来记忆它们的读音和字形。】

② 认读词语:

流动、揣测、拾金不昧、乐极生悲、至理明言、告诫、困惑、愤愤不平、和蔼、重洋、幡然醒悟、公德、迂回

③理解词语:

揣测:推测;猜测。

拾金不昧:昧,隐藏。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已有。

乐极生悲: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发生悲痛的事情。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愤愤不平:因感到不公平而很生气的样子。

幡然醒悟:同翻然,很快而彻底地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检测识字效果。

二、朗读课文,抓住梗概。

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让学生倾听,集体评价。】

2、指名学生用自己 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让学生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朋友送我一只电子手表,我非常的喜爱,接着写我的手表失而复得。<丢失手表——寻找手表——找到手表——受到处罚。>最后写我幡然醒悟。)

4、按课文继续的顺序,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写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书写词语。

2、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揭示新课

1、认读词语(课件)

揣测 拾金不昧 抽屉 和蔼可亲至理名言 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失而复得坐立不安 赫然 告诫 困惑 居然 遗憾 幡然醒悟 迂回

2、回顾课文内容,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在美国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朋友送我一只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的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德。)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色的老师》。

二、自读交流,感悟内容

1、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那位黑人是位出色的老师?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你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想法。

【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提出关键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语句,从而教会学生阅读,培养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2、学生自学。

3、交流体会。

交流一:送还手表

就在当天晚上,一位陌生的黑人同学走进我的宿舍,他的手中拿着块手表。天哪,这是我心爱的电子手表。我高兴得眼泪都要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谢意。他只是微微耸肩一笑,还没等我从手表失而复得的喜悦中反应过来,他就走了,连名字我都没来得及问。

点拨要点:

1、为什么说“这是我心爱的电子手表”?(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

2、“他只是微微耸肩一笑”看出黑大哥有怎样的品质?

3、想象一下,当时“我”应该怎么表达谢意?

4、什么是“拾金不昧”?你对黑大哥怎么评价?

5、读出喜悦和敬佩的感情。

交流二:黑大哥告发

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手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目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篇三:六下语文教案(完整版)第一单元: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3、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的知识作铺垫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

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 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听老师介绍。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默记

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

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 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小组合作完成。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小组探究后回答。

烛在夜间游赏。

第三篇:名师教学设计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 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1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2 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让独特的情思和语言同构共生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作者:北京 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让独特的情思与语言共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 1.师诵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一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

(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2.生诵名言。我听说你们积累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能不能背诵几句给我听。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名言”相互呼应,使整堂课连成一个整体。3.师赠名言:

(出示: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4.生提问题。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为什么说“收益匪浅”)人为什么跑不过时间?)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和时间赛跑》。我们把课题写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三、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板书:读通)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板书:读懂、读好)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3.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4.下面一句话不太好读,我们先练一练。请推荐两位高手读。我也来试一试。这样读可以吗?朗读其实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请同桌合作一下,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孩子,站起来对话。可以根据感情表达需要改变课文中的个别字词。

(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5.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引读:a师:听了爸爸的话,——(生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读出来。4 b师:人真的是跑不过时间呀———& 生读’每天放学回家,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 c 师:我是跑不过时间,我还是要跟他比一比,放学了,我往家走———&生读’ d 师:从那以后,我常常和时间赛跑——(生读)e师: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生读)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

出的有关问题。)f师:我最大的收获是——:(生读)童年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收益匪浅。(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4.谁敢在讲台上来读这句话?

现在,你占据着朗读冠军台,谁能读得比他更有味,让他离开冠军台。

(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读着读着,大家都已经会背诵这句话了,我们一起诵读。)(“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语)。)

四、创编名言

1.学生谈感受,在刚才所谈的内容后面署上大名。2.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只要你在平常的业余时间里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就会出现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了乐趣。)3.学生动笔创编名言。学生交流评价。4.相互交流自编的名言。5.学生在高度的亢奋之中能产生言语的欲望与冲动,其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相信“每一个话语,每一个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着活生生的个性。”且不同的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心灵空间在交流中会不断扩大,语言的施展领域也同时得到拓展。)

五、拓展积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在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5篇二:名师教案课堂实录一等奖《老王》特级教师肖培东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 有特点。你来说。

生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

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生14:大部分人。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

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

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文革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

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

男生齐读。

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

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

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

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

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

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

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

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篇三:名师精品教案 春 篇四:《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九册)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

第四篇:名师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走进居里

1、猜猜她是谁: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丽的女科学家,大家来猜猜她是谁她是谁?(课件出示:她,美丽庄重;她,发现了镭;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谁能简介一下居里夫人?

2、师小结;是啊!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粱衡却写出了另一番景致。首先,题目就不落俗套,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先导,它唤起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二、默读课文,初识美丽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预习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去理解本课的词语,大家去预习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

2、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3、简单考考你们:“鼎”字的结构是什么?多少画?怎样写?课件演示:写“鼎”

[设计意图]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但目前有许多学生写字时笔顺易错,而这些生字词中最难写又最易写错的就是“鼎”,因此十分有必要教学生写写。

3、、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居里夫人的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美丽)。

[设计意图]这一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体把握,方可高屋建瓴。

三、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课件出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

a、执著追求的美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②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③理解“烟熏火燎”并想象情境:居里夫人依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在烟熏火燎中,你仿佛看到居里夫人——

④引读:清晨,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上午,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中午,居里夫人还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下午,居里夫人仍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晚上,居里夫人依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生读画线部分)

⑤师小结;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居里夫人?你知道她一搅就是搅了多久才发现了0.1克镭?(课件出示: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搅0.1克镭。)

⑥你从“三年又九个月”“终于”又能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重点句子及其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及感悟居里夫人执著追求的美。

⑦师: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b、献身科学的美。

①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②图片对比

③资料补充:镭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居里夫人由于长期提炼镭,慢性中毒得可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了,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镭]

(通过以上句子及图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c、贡献巨大的美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

d、淡泊名利的美

①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②资料补充:由于镭的惊人特性和它在医学上的广泛用途,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许多人劝居里夫人申请专利,一旦申请,里夫妇立即成为百万富翁。居里夫人却毫不动心。她说︰“我发现了镭,研究它,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她甚至在居里先生去世后,把自己千辛万苦提炼出的,价值高达100多万金法郎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当她的朋友十分惊讶地看见她将这些奖章给她女儿玩时,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人品。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丽

1、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请同学自由读下面的故事,看看你还能居里夫人发现哪些美丽?

课件出示:阅读小链接

故事一:居里夫人对时间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故事二: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故事三:居里夫人读书非常专注,一次,小伙伴们在她伏案读书的时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后垒起了一座椅子塔: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25分钟过去了,居里夫人还没有发觉,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

生汇报。3、你们谁还了解居里夫人的其他故事?交流课前搜集。

4、(播放录像)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这句话阐述了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5、师:是的,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即便金钱和权利不在。居里夫人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她认为最美丽的人生就是在不懈地追寻当中,寻找到的那份幸福,以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读课题。(齐)

6、我想现在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7、师生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我认为这样的美丽不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因为这样的精神(手指板书)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甚至是永远那这应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呢?(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设计意图]新课标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因此这样简化集中,优化处理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受到她的人格熏陶。

五、写颁奖词,书写美丽

1、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美丽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世界。假如在镭发现一百周年的时候,评选“感动世界百年人物”,居里夫人入选,请你替“感动世界百年人物”评选组委会给居里夫人写一份颁奖词。根据你对居里夫人的理解及阅读课后链接,写出居里夫人的感人之处及其你对她的评价。

2、课件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和大写尊严金晶的颁奖词

3、学生练笔及汇报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延伸美丽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收集其他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本篇课文,写写你心中的美丽。

3﹑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

七、总结全文,送赠言

师生配乐朗读: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但玫瑰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能象征伟大,但珠穆郎玛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历史记载,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孩子们,让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在不懈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

[设计意图]用诗一般的语言,声情并茂地结束全文,摆渡学生的心灵。

名师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课前准备工作:PPT课件,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胡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2、将录象中雨果的话用文字形式出示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

维克多8226;雨果

1861.10

知道录像中的仙境是哪里吗?看着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这三个字。(板书圆明园,朗读课题)

出示圆明园废墟图:然而,那仙境般的圆明园如今呢?它已不再是那豪华奢侈的皇家园林,也不再是诗情画意的一千零一个梦,更不是那令人神往的“世界奇迹”,它只是矗立在北京西北郊的几根残垣断壁,向我们诉说着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3、引出课题,边说边把课题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把课题来读一读。(注意“毁灭”2字的朗读)

(二)初读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大声读,用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感受字里行间所传递着的强烈的感情。

2.课文已经读完了,能不能告诉大家,此刻你内心最深刻、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痛惜的,仇恨的,气愤的等等)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那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能不能用“圆明园是。”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贴: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学生回答的时候,也注意倾听他们读这三句话的语气,引导他们应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这三句话。(可以这样引导:找得很对,能读得更好点吗?嗯,这一次,我听出来了,你因圆明园的举世闻名而自豪。或者说:嗯,找得对,读得也不错。)

就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一起来读这三句话。教师引读,圆明园是:学生接下去把这三句话读一读。

屏幕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更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品读生情,感受圆明园“举世闻名”的价值。

师: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板书“举世闻名”。它凭什么举世闻名呢?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默读课文2、3两节,圆明园建筑宏伟表现在哪些地方?在课文中做做记号,圈圈划划,也可以写写旁注。

(1)学生自己读读画画,老师四周巡视一下,了解学生的情况。

(2)好,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些同学还在课文旁做了批注,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一下,谁愿意先来说说?

1.感受布局的独特,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A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1)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给你印象最深刻?

众星拱月,学生可能会从这个词体会到圆明园内建筑很多。然后教师出示圆明园的全景图给学生看,将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用红标记做出,指给学生看,并说,这三个园就是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周围这么多的小园就像星星一般围绕着它们,这就是——引学生说“众星拱月”。

(2)(此时可适时点拨学生:作者能说出这番话来,是站在一个什么地方看圆明园?山上,飞机上等。结论:本段是以俯瞰或鸟瞰的角度描写的。)

(3)大屏幕上出示这个句子,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4)还有补充吗?——面积很大。(视学生情况而定)

真会读课文,圆明园确实很大,据老师了解,它占地约5200亩,相当于650个我们学校这么大。圆明园布局巧妙独特,园中有园,真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啊!那就让我们再把这个句子来读一读,读出那宏伟的气势来。

2、感受景观风格各异

(5)嗯,还有什么句子总的概括了圆明园建筑艺术的特点?

B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饱览”是地看?(充分地看,尽情地看。)能看够吗?

师:“流连”又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看,既看不够,又不想走,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2)你能这个句子中看出圆明园里有怎样几种类型的建筑艺术?

(有中国的建筑艺术,外国的建筑艺术,还有诗情画意的幻想的建筑艺术)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园内,领略圆明园的无限风光,它到底有哪些景观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C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1)你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景观很多)

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从“有…也有”看出来的。)

(2)师:他从并列分句中体会到景观的多,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阅读,启发明白风格各异)划线“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人间万象)让学生具体说说。“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范读)我朗读得怎么样?(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师:哪高,哪低,哪重,哪轻?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是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

师: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大家都听得出来,你们真会听!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之后,师生齐读这句话。)

(3)师:引读——圆明园中的景物就是这样风格各异,包含了中华大地天南海北的景致,当我们漫步园中——生读

师:文中列举了哪些景观?

D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说说你的感受?

(看到家乡的著名景点也被仿建,心里很自豪,园林艺术的精华等)

很遗憾,老师没有去过西湖,谁来向我描述一下平湖秋月的景色呢?(“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安澜园”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

根据资料记载,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都能在圆明园中见到。有些同学在课前已查过一些关于园林的`资料,你还知道圆明园中仿造了什么地方的名胜呢?

总结:你们刚才所说的,仅仅只是圆明园建筑艺术中的冰山一角,那里汇聚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啊,所以它被称为万园之园。引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E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原因:如梦如幻,浪漫诗意)

听说过蓬莱瑶台和武陵春色吗?出示图片并配简短文字:“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蓬莱是八仙过海经过的仙境,瑶台是王母举办蟠桃大会的圣地)“武陵春色”则是陶渊明在散文《桃花源记》中所想象出来的世外桃源。它们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只是人们幻想出来的。

你觉得园中还会有什么设计?(花果山,龙宫、鹊桥、广寒宫等)引导学生简单说在什么故事或名著中得来。

如果让你在这样的园林中漫步,你会觉得——引导学生想象。

是啊,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仙境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引读“漫步园中”那一句。

F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西洋景观也就是——模仿欧洲风格建造的建筑物。

让我们来欣赏几张最有名的西洋景观图。

老师从同学们脸上读出了你们内心的惊讶。是的,圆明园汇集了中外风景名胜,有哪个园林能包容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呢?再读,“漫步园中”这一句。

3.圆明园建筑艺术特点

(1)那你们觉得圆明园的建筑艺术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壮观,宏伟,风格包罗万象等)

生自由说,师:那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宏伟。(板书)

(2)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漫游宏伟的圆明园。(配乐朗读,带着激情,赞叹,自豪)

(3)如果此时你有一架照相机,你最喜欢拍园内哪一处景物?为什么?

(4)当你漫步园中,你感觉怎样?生自由说,用文中的话说:我漫步园中——

(5)这样的感觉我们现在还能体会得到吗?(不能)因为现在的圆明园却只剩下了那几残垣断壁,它是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我们再来读——

(6)积累:老师给大家点时间自由读,尽情读,看能不能背诵下来。(学生练背)

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背诵,这段分三层,先概括写园内景观。(映出提示性)词语: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4.领略珍贵的文物:

(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请同学们自学第4节,找关键词来理解体会。

(2)学生谈各自的感受,如数量很多、品种繁多、年代久远等。抓住“先秦”。“上自”“下至”

生: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有“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师:“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都是当年园中的收藏品,你找到的这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文物多。

师:文物的什么多

生:文物的种类多。

师:你们还画了哪些词

生:“上自──下至”。

师:“上自”和“下至”是什么意思

生:“上自”是从,“下至”是到。

师: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时间有多长

生:从先秦时代到清代,大概有二千多年。

师:经过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还能留下来,说明这些文物怎样

生:说明这些文物很珍贵。

(3)出示一则新闻:最近在海外拍卖圆明园珍品青铜兽首,价格飙升的新闻。

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新闻,你们看了有什么想法?

你们知道吗,在圆明园的珍藏中,这仅仅只是沧海一粟,园中的几乎每一间屋子,每一个角落都摆设着这样的,甚至比它们更珍贵的宝贝,其数量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成千上万等(引导学生说几个成语),其价值可谓是:——不可估量、价值连城、无价等。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

读得真不错,可是在我们自豪之后,心中不禁又涌起一阵无法言表的痛,因为这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物,这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要么流落海外,要么已经灰飞烟灭,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5.感情激发

这是一个奇迹,是谁创造的奇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但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1860年10月6日,一群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下节课我们再去回首那段不堪的历史。

三、布置作业

搜集并整理资料

课前同学们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课后再去补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提倡用表格、图画或文字表述,下一节课汇报交流。

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二、欣赏《森林的歌声》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乐曲在重复演奏每个主题时,有一些小的变化,大家想想是什么样的变化?这三段主旋律分别用了哪几样乐器来演奏?同学们能分辨它们的音色特点来吗?这三样乐器的合理搭配给同学们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4、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在欣赏这首乐曲,并想想学习了《森林的歌声》对大自然有一种怎么样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名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名师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们自由结合,4至6人为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课堂上的讨论、合作)

这一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怎样合作学习

阅读应该是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速读要求,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方法的学习,借速读来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精读作准备。这里的复述设计,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教给了把握课文的方法;对复述也提出了要求,为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的复述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来阅读课文。请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阅读。

[多媒体镜头1]

速读要求

1、用速读法阅读课文,要求能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读后要能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阅读时边读边用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请同学在3分钟内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后,请个别同学来概括课文)

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复述时请注意:既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同学点评,补充,老师点拨)

教师明确:刚才同学复述得都不错,这里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对于这一类内容较多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复述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请同学们在刚才复述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

阅读小说,把握主题,重在选准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现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易于把握课文主旨。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注重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师生讨论后明确:

这些句子是: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教师启发: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者影响最深?

借助初读后的分析,水到渠成,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分析,指导学生在细读中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阅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中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方式。阅读方法的学习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应融合起来。

明确:显然是第三只猫。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三只猫,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镜头2]

思考讨论

1、开始时“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和对前两只猫有很大不同?(请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2、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3、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请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

(同学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能从多角度展开,将异与同分析透彻。这些阅读都为后面把握课文作准备,学会有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课文。

好,请同学分别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注意回答时尽量用文中语句来解答以上问题。

师生讨论后明确: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而第一、二只猫则是家中的宠物。

教师引导学生选准角度分析,鼓励学生阅读时的合作交流,为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3、(这个问题,同学可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适当归类。)

从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比如:

(1)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作者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人;

时刻抓住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思路,是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的先决条件。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

(3)我们不要像第三只猫那样,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常常会被别人误解。

(4)……

教师启发:看来,前两个问题,同学通过文本的阅读,比较容易掌握。而第三个问题分歧较大,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比较贴切呢?我们又应如何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也就是从全文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部分内容,才能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答案。

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刚才从写第三只猫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能涵盖全文,或者说作者从这三只猫中想共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前,老师想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和思考,你们可以用来帮助思考,也可不必理会。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围绕文本展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多媒体镜头3]

思考讨论

1、此文主题反映的侧重点是“猫”还是“我”?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2、这三只猫详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题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我”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你觉得是怎样的?

(教师朗读这几道题)

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键是教师要注意他们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体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据。

教师总结:

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方法讲给学生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示,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问题,体现了平等的民主氛围。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分析问题较全面,较有思想;有的同学则把握得不够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听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异同?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不论是写“我”,写猫,还是写其他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说是想告诉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做人的道理,不仅仅指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因为如果为了反映这一点的话,前两只猫在文中就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一点仅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从猫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写第二只猫中捉去猫的过路人和“周家丫头”又分别代表了损人利己和不闻不问的两种世人。第二只猫遭到丢失的悲剧,难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吗?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出了人间众生像,各种小人物的处世态度、做人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大家学会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脱离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开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第三只猫的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对同学们是否有启示。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作业

1、对于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些文章资料,看看别人是怎样来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读后是否对你有所启发,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写一篇小的评论文章,谈谈你的新认识。

设计目的:

从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就渗透了这样一个理念:阅读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方法应是科学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见地必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这个作业就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个开放的阅读理念。读读他人的评价,听听他人的理解,说说自己的体会,都是精读一篇文章可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争议较大的文章,怎样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样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样阐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2、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来明确主题的方法。当然,课上学到的方法,我们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去。以“猫”为题的文学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下这类文章,先用学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选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可以将这些写“猫”的文章作一个比较阅读。

设计目的:

课堂上教师教给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通过让学生上网搜索写“猫”的作品并进行阅读,旨在将课内的学习引入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的体验。同时教师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对阅读的范围及阅读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议。这说明每节课布置的课外阅读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系统地、有计划、有步骤展开的。这样的学习,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结构清晰、思想内涵却较深的小说。所以此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习、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学习这一类小说的方法。这种自主学习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只要是学生阅读获得的感受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上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需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落实到每一课也应有所侧重。所以一课一得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整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主旨,不能割断课文,孤立地借某几个片断的分析就得出某种结论。但为了整体把握,我们又可以选准突破口,先从对某些重要片断的分析、理解入手,从而扩展到对全文的把握。

本设计注意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注意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即借一遍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每一次阅读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对课文的理解不是读一遍就能获得的,每一步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读;要求:借助关键句能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第二步,方法:有侧重的细读;要求:借助比较法,把握关键片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三步,方法:精读;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几个细节问题,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阅读过程,由浅入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平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任意驰骋。

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并不简单的小说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引导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实在而有效地进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辅助作用,重在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推荐阅读他人的评论文章,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学习正确评价他人的结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深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断深入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迁移阅读,借助网络可阅读大量的写同类事物的文章,而比较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课上学到方法,为的是到课外进行更大量的阅读。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与视野,是大大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

名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⑴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⑵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思考】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名师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的与材料互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若干、1-6不同数量的食物纸条一份、1-6数字人手一份。1-5的水果卡片若干。

教具:1-5的'数字卡、5只小白兔的动物瓶、1-5的动物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字卡、动物卡和幼儿进行问答游戏。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随机出示5以内的数字卡)。幼:嘿嘿,我的火车×点开。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随机出示5以内的动物卡)。幼:嘿嘿,来了×位小客人。以次来引起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师:火车开到了动物瓶城。(出示动物瓶)看到漂亮的动物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白兔?5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幼儿答数,教师操作)。

小结:5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2、请小朋友一起来制作动物瓶,要求是制作比5只小动物少的动物瓶。幼儿操作后讲述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小结:比5只小动物少的有4只、3只、2只、1只。

3、现在请小朋友为自己的动物瓶粘贴上门牌号,要求门牌号的数字是与动物瓶上的小动物一样多。幼儿操作好讲述门牌号是几,为什么?小结:比5少的数有4、3、2、1。

4、小朋友们制作的动物瓶太漂亮了,有一些花生宝宝也想住

进去,现在请小朋友送花生宝宝进家,要求数量是与动物瓶上的动物一样多。

5、小朋友老师还要请你们帮个忙,这里有一些不同数量的水果,请大家分别放在等于5和比5少的家里。幼儿操作,教师讲评。

6、游戏:开火车请幼儿拿比5少的数字做车票排队上车。(请幼儿说说车票上的数字是几,为什么可以上车?)

名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二、课堂探究

(一)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范读,感悟思考(结合背景)《迷娘》(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读

(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情赏析第一小节

1.合作探究一:阅读《迷娘》第一节内容,分析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迷娘》写出了柠檬花,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梢头高昂的月桂(柠檬花就是柠檬树体上开的花朵,然后结成果实柠檬,相传是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少女圣维维亚纳之花,少女为护教而丧失了性命。桃金娘是美神维纳斯的神树,是爱情的象征。月桂是阿波罗的神树)。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写出了故国的宁静、神秘与美好。

表达了三种情感:

①表达了对意大利这神奇的国度的深情迷恋与无限向往,流露出隐隐的神秘之美,给人以辽远而朦胧的美好遐想,表现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②同时,对于迷娘来说,意大利是那么美好,又表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③再者,也表达了迷娘复杂的情感中对恩人麦斯特的真切爱慕之情,赋予“桃金娘”、“月桂”以象征意义,既有那种抑制不住的迫切倾诉,又有含蓄羞涩的流露。这里迷娘呼喊麦斯特为“爱人”已经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关系,多少感恩,报答之情都蕴含其中。为什么迷娘如此感情激动呢?一个流浪的孤儿面对收养自己的恩人,多少辛酸,多少漂泊,多少凄凉的经历,怎能不在她的心中激荡,正是这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引起我们深深的震撼。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赏析二三小节

1.合作探究二:

诗的二三节写了哪里的场景?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第二节写出了宏伟的建筑物,它由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构成,这些意象是她的幼时的家园,所列举的意象明亮温暖,具有浓厚的罗马哥特式建筑的风格。这是作者提到“恩人啊,我愿同你前往”,由“爱人”转变为“恩人”,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既有对麦斯特的爱,又有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三节中迷娘在经历一条崎岖而又充满风险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云径、山岗、觅路前进的驴儿、岩洞、危崖、瀑布,这条路危险曲折,是她离开祖国和故乡的道路,也是她回归故园的道路,表达迷娘思乡和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

3.合作探究三:副歌结尾完成了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转变,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是三个人,爱人可能是她依恋的人,恩人可能是麦斯特也可能是给过他温暖的人,而父亲则是养育他的人。

②是一个人,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麦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艺

1.合作探究四: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歌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特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了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复沓叠唱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结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语气上,它起到强调作用;结构上,起圆合作用;内容上,丰富诗歌的内容。

2.学生齐读复沓部分。

(四)复读诗歌,感悟诗韵三、本课小结不管是意大利优美的自然景物,还是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还是沿途凶险的风光,这一切令人魂悸魄动的景物,引起了迷娘深深的思乡之情。在迷娘看来,意大利是她的理想的王国,那里没有痛苦、没有贫穷、没有欺凌,有的是光明和幸福,自由与欢乐。这实际上反映着诗人歌德对意大利出自内心的憧憬,正是他对当时现实和环境不满,追求光明未来的心绪的一种艺术体现。当然诗人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一种理想。

四、迁移拓展赏析《迷娘》之二、之三。迷娘(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曲(之三)

别让我讲,

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

日出会驱散黑夜,

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

名师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完整的跟着念出诗歌。

2、能用语言表述出对树叶外形的想象,并模仿树叶飘落的动作。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图片,小船,帽子,小伞图片,大树,树叶,小白纸若干,图钉。

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树叶飘落动作导入。

师:秋天到了,小树叶怎样样了

生:落下来了

师:小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呢请你们学一学。

(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树叶飘落的动作)

二、欣赏学习诗歌。

出示PPT图片,讲解诗歌资料。

师:今日请你们听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秋天》。

秋天来了,一片片的树叶落在地上(出示大树和落叶图片)

提问:小蚂蚁把小树叶当成什么了,请你们猜一猜!

小蚂蚁(出示图片)捡起一片说:这是我的小船!(出示小船图片)

小老鼠(出示图片)捡起一片说:这是我的帽子!(出示帽子图片)

小刺猬(出示图片)捡起一片说:这是我的`小伞!(出示小伞图片)

秋天捡树叶,大家真开心。

提问:这首诗歌真好听,你听到了什么

请幼儿一齐跟着朗读诗歌。

多种形式请幼儿团体念诗歌一遍。

三、尝试创编诗歌歌词。

1、提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捡树叶了他们把小树叶当成什么了

2、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小动物,教师将幼儿想象的事物用笔画出来,替换原先的歌词。

请幼儿将新的诗歌一齐念一遍。

名师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

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探究苏轼身上的可贵精神及对我们的教益;

分析苏、李实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知识资源准备从学过的游记散文中,知道一般游记的特点;

阅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罗洪先、俞樾等短文资料。

方法技能准备有一点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知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

问题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问题2: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3: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主要学习活动与步骤

活动一活动任务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与以前学过的游记作品的不同。

问题引领《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骤

导入新课

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游记重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怀;

本文重在叙事议论,缘事明理。

2.《石钟山记》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单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确:

第一段——疑命名之说:探游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实:冒险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义:缘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险动因

三笑为线笑谓迈曰得名之由——探险悟名

讥笑李渤浅陋臆断——探险思考

活动二活动任务合作学习:研讨苏轼实地考察的价值。

问题引领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要步骤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班级交流分享。

3.教师总结:

①勇于质疑,大胆挑战

②注重实践,小心求证

③切忌妄断,实事求是

④吃苦耐劳,才有收获

⑤透过表象,总结规律

活动三活动任务延伸探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必须深入、全面探究

问题引领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

主要步骤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钟山的?如何理解苏轼的'“目见耳闻”?

讨论、分析

①李渤能对郦元之说提出质疑,并且亲赴石钟山考证,身历其境,以目见之,以耳闻之,当是“目见耳闻”。(苏轼另有他意)

②苏轼认为“目见耳闻”应该是要做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停留于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的认识。苏轼在其文论中一向强调要对生活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践。

2.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①季节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

②白天与夜晚、晴天与阴天、风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③囿于“声音论”的影响

④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3.苏、李实地考察却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①跳出前人思维的窠臼,多角度看问题

②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深入调查研究

③分辨真伪,分清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真理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谁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真理。

4.苏轼实地考察却“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是否影响《石钟山记》的地位和价值呢?

①不是科学论文,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②作者不畏艰难实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学习。

③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客观规律。

刘克庄:“坡公此记:议沦,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

方苞:“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

刘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

吕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学习成果(作业)

就本文学习的诸多启迪,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习作。

后续教学预习(非必须填写)

教学反思《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记,与一般的游记在内容与写法上有较大的差异,更多以叙事和议论为主,阐明目见耳闻对于客观真理认知的重要性,本节课确立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这是立足课本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个是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个以课本为媒介,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所以前一个目标重在从课文的解读中提升学生的认识,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辨,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时“记”这种文体,也一直是高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对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评价等,让我校这样层次的学生在心里多少灌输一些高考的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人以问题为抓手,设计了三个问题,《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第一个问题紧承上节课课文的词、句、语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来,对内容和思路进行梳理,这也是为后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正面去理解,发掘和学校苏轼身上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和人格品质;第三个问题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并从中能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逐步分析,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时三个问题贯穿一节课能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有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游离。

当然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还不是很熟悉,思维的能力与层次还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程度还很肤浅,回答问题还是不够流畅,只能靠教师反复提示诱导才能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

故此针对设低层次的学生而言,设计的问题还是很浅显一些,力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出问题可能更好一些。

名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名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4、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不断长大,但我们是否研究过父爱、母爱呢?最起码思考过?至少关于母爱的文章我们是写过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分析学家不仅思考过,而且深入研究过父爱、母爱。他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有多少和我们的感受吻合?今天我们就随弗洛姆先生见解去探讨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板书)

二、作者简介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本文节选自该书。

三、解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研讨。

运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两部分之关系及基本行文特点。

1、平时我们常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文章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是文章从哪一段才开始正式写到父母之爱的?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答案——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针对分歧,教师结合文本加以点拨。明确:第四段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承上;段尾句“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启下。【板书】

第五段首句“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照应上文,提示下文主要内容是阐述父母之爱的区别。【板书】

2、那么此前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抓关键句加以概括。

明确:根据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为“爱的能力发展”。【板书】

3、“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请赏析这句话!

明确: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4、《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母亲一个东西……

5、“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

6、请尝试解读第三段加点字句子——与课文后的另一版本比较。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问: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课文运用了因果倒装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明作者的观点,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后者才是成熟的爱,才是作者所提倡的爱。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7、那么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铺垫。为下文引出父母之爱的区别打下伏笔。本文其实按两条线行文,一条写孩子的成长,一条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孩子的成长、爱的能力的发展,源于父母之爱。

教师过渡:我们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继续了解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把握母爱父爱的区别。

(二)第二部分研讨

1、默读五、六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2、探讨:母爱真是无条件么?你对母爱有哪些认识?

明确:母爱确实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作者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母爱比较细腻;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母爱有时不如父爱理智。

3、学生朗读第七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朗读进行评点。(抓关键句)

教师用不同语调朗读第四行: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读后让学生辨别哪一种读法是最准确的。(读体现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根据文意对此处排比句的表达意图做出正确判断)

4、探讨:你怎么看父爱是有条件的?

明确:其实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生活中不少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相对于母爱来说,父爱往往更理智。

教师:这一部分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母爱、父爱各自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似乎已无再写下去的必要。合上书本,猜猜下文应该写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猜读后面内容。然后带着问题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以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第三部分研讨

1、齐读第8-10段,了解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第8段: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爱、母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这样写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几句话显得论述辩证而严谨呢?

明确: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总结性研讨

1、请同学们最后整理一下文章结构,体会其行文特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二部分(第4~8段):母爱的性质,父爱的本质和原则,母爱和父爱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总结全文,成熟的人应该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

一个人从需要父母之爱,到逐渐发展了爱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爱,最终成为一个综合了父母爱的特点成熟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逐层深入的结构。

2、本文到底意在表现什么主旨呢?

明确: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3、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文章论证方法。

学生研讨后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

首先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项进行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文章还采用了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说明。

(2)视角新颖、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且辩证地阐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以及父爱与母爱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极具哲理性。

五、作业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1、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2、结合生活中父爱母爱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的家乡——风景秀美的莒南(出示图片),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这样的地方:

(1)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

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

黄沙满天 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生交流)

2.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板书:青山不老)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 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3.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4.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①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③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

①“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

②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

③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

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④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

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生交流)

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没有。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三)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感悟杨柳之“品”

(1)让我们随着这位执着的老人,去看看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指生读。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这是怎样的杨树、柳树?(抓住“如臂如股”“劲挺”“顶住”等词语感受杨树柳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3)读出杨柳的品格。

(4)树的品格就是老人的品格,树如人、人如树。再读。评:你们不仅仅读懂了一棵树,还读懂了老人的心,作者的心。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1)师引读:

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

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交流)

(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

(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

①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②马永顺,劳动模范。自1960年,40多年种树不止。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4)回读课题(出示)青山不老 3.推荐阅读

出示: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书中精选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

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环境衬托

下载语文名师教学设计[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名师教学设计[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

    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 一、名师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在其所在的地区和系统中,很自然地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

    詹天佑名师教学设计

    《詹天佑》教学设计 5 詹天佑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2、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

    荷花教学设计 名师

    《荷花》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挨、胀、翩”,书写“荷、挨、莲蓬”。 2、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3......

    《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

    《陋室铭》名师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1)......

    桥名师教学设计

    傅登顺老师《桥》教学设计与评析作者: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3期教材分析:《桥》一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构思......

    忆江南名师教学设计

    篇一:《忆江南》教学设计《忆江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中国是......

    坐井观天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成语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一场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