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班班本课程《种子发芽了》
课程起源:
春天来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们感受着春天带来的生机:小草发芽了,细细的、软软的;树木发芽了,绿绿的、能能的;连自然角的小豆子,也长出了可爱的小芽儿,在有一次吃苹果点心的时候,王书雅小朋友问老师苹果中间的黑黑的是什么呀?于是很多的小朋友在吃完苹果之后都将种子收集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这个是苹果的种子,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能吃的,还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种子会发芽吗?所有的吃的东西里面都有种子吗?基于偶尔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展了《发芽了》主题相关活动。
学情分析
资源盘点:
分类 | 地点 | 可开展 | |
社会资源 (场馆、场地) | 园内 | 一楼沙水池、植物角、各个班级的植物角、阅览室图书、电脑查询、图片视频观看 | 种一种自己喜欢的种子、种子成长故事分享会、探秘种子的生长过程 |
园外 | 联华超市、图书馆、公、水果店、农贸市场、种子农药专营店 | 寻找不同的种子、种子的故事、购买种子发芽所需的必要条件 | |
人文资源(职业、文化、特色节日活动) | 园内 | 厨房里的厨师、食堂阿姨、各个班级老师 | 种子可以吃吗、种子的秘密 |
园外 | 农民伯伯、菜场老板、家长分享的视频和照片(家长助教) | 种子可以这么种、种种子需要、种子相关绘本 | |
自然资源 (山、河、材料、) | 园内 | 植物角 | 我来种一种各种各样的种子 |
园外 | 山友天然食品、凤凰山、农田 | 种子生长记、我来种一种我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生长 |
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收集等活动了解种子的颜色、外形特征。
2.喜欢探究活动,在教室的引导下学习观察中发芽的过程并且做好记录,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自然条件。
3.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与表现。
思维导图:
课程故事:
种子发芽了
一、缘起:
在有一次吃苹果点心的时候,王书雅小朋友问老师苹果中间的黑黑的是什么呀?于是很多的小朋友在吃完苹果之后都将种子收集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这个是苹果的种子,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能吃的,还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种子会发芽吗?所有的吃的东西里面都有种子吗?基于偶尔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展了《发芽了》主题相关活动。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
(一)追随幼儿兴趣,确立主题方向
1.开展调查,了解幼儿兴趣点—周末种子大搜寻
了解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是确立主题活动的基点。关于种子,孩子具备了哪些已有经验?又想探究什么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前期经验调查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对于种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在主题行进中追随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内容。使主题开展更深入。
林芮羽:老师我知道这个南瓜里面有种子 | 黄良东:老师这个油菜花我打开里面有小小的种子 | 第一组小朋友:老师这个苹果里面有黑黑的种子 | 老师我们找到这些种子 |
图1 :日常找寻种子
2.结果汇总,确立主题研究点
根据幼儿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和汇总,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对种子的外形特征、颜色等有一定的经验,对哪些物体里面有种子、种子的生长过程等有探究兴趣,调查表汇总如下:
从上图可见,幼儿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点非常明确,他们对种子的外形特征、是否能吃非常感兴趣。
图2:幼儿介绍找到的种子
(ニ)聚焦心经验,明确主题内容。
1.分析主题核心经验与价值,制定主题目标。
通过对调查表的梳理与分析,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挖掘主题蕴含的核心经验和价值,梳理主题网络图,我们将分别从“认识并寻找种子”、“种子的外形特征”、“探秘种植”三四个方面开展主题。
根据主题网络图,充分挖掘主题蕴含的价值,梳理如下:
领域 | 发展价值 |
科学 | 在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中,通过观察、比较、制作等探究,了解种子的外型特征。 |
社会 | 喜欢种植种子,体会农民伯伯种食物的辛苦和种子发芽长大的喜悦 |
语言 | 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对种子发芽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感兴趣。 |
艺术 | 大胆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种子发芽了,感知种子的美。 |
健康 | 喜欢吃能吃的种子,尝试制作种子美食,学会珍惜食物。 |
根据对主题核心经验与价值的分析,制定了以下主题目标:
主题目标: |
1.通过观察、比较、收集等活动了解种子的颜色、外形特征。 |
2.喜欢探究活动,在教室的引导下学习观察中发芽的过程并且做好记录,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自然条件。 |
3.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
2.聚焦核心经验,明确主题内容与行进路径。
指南指出我们要关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和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主题的核心经验,结合主题自标,预设活动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图3:班本课程思维导图
(三)融合多种途径,促进主题开展
在主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融合多种途径推进主题的深入开展,高效有序集体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个别化学习和区域活动拓展延伸主题,多种途径的融合,有效地开展主题活动。
1.集体教学活动——梳理提升
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在了解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梳理提升幼儿对种子的认识,发现种子的秘密。
图4 :探秘果实肚子里的秘密
2.个别化学习一自主探究
主题活动中,幼儿是主动引发、积极参与,并相对掌握了自己想进行的活动,期望获得成功的过程。随着主题的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会随之增加。以孩子们的“问题”为主题开展的导向,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种子”的秘密。如:在主题开展中,我们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投放在班级区角里,日常孩子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种子、玩种子、说种子,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摸一摸、掂一掂、看一看、滚一滚等多种方法感知,比较各种种子之间大小、轻重、颜色、花纹等不同。
又如,在知道了很多食物的肚子里有种子后,孩子又提出种子可以做什么?有经验的孩子知道有的种子可以吃,有的种子不能吃。还有孩子提出每个种子都能种起来吗?于是孩子们回家纷纷开始种起了自己喜欢的种子。
图五:收集到的种子
图6 :幼儿种各种各样的种子
种子种起来后,一直没有发芽,是什么原因?通过孩子们的调查,有的孩子说要浇水,有的孩子说阳光...于是他们又开始带着种子宝宝去各种活动。
图7:种子播种需要
图7:保护种子宝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为了找到答案,他们持久地探、观察、寻找。此时的老师只是个倾听者、支持者,是促进幼儿产生灵感的伙伴,是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的玩伴…这种切身体验式学习是深刻且终身受益的。
图8:照顾种子宝宝
3.发芽区域间一一延伸拓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材料是主题活动得以延伸的首要条件,是幼儿主题探索的保障。随着主题的开展,投放适当、适量的材料,能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成功获得知识经验。在《发芽了》主题探究中,我们选择了适合的内容和丰富的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用多元的材料来表现南瓜,从而促使我们更完整地展现“南瓜”主题。
区域游戏 | 内容及材料 |
美工区 | 1.提供粘土材料制作种子。 2.提供纸板、彩色纸、彩色笔,进行撕纸贴画装饰种子。 3.提供辅助材料制作种子宝宝。 4.提供一些空白的简笔画、种子进行装饰画 |
图书区 | 投种子相关绘本。 |
植物角 | 观察种子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 |
图9:美术游戏《种子长大了》 图10:手工《花朵》
“一日活动皆课程”,在挖掘与利用园内资源,丰富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与科学、美食体验等活动相联系,鼓励小班孩子自己动手做一做,探索生活中的奥秘。而吃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最直接的体验。有的种子能吃,有的种子不能吃。结合班级生活特色区,幼儿集体带来可以吃的种子分享在说一说、尝一尝中感受种子的食之美。
图11:分享可以吃的种子
4.主题环境创设一一互动分享
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主题行进过程和幼儿探究过程,以主题墙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主题墙成为幼儿学习之地,同伴间、师幼间相互交流之地。如:在主题初始阶段,我们将“种子”主题调查表和幼儿的谈话张贴在主题墙上,并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们常常驻足主题墙前,互相分享自己对种子的认识与发现。在课程墙上面还配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有孩子们介绍的课程故事,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更便于大家了解我们的课程,同时也是家长了解班级课程的一种途径!
最后,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会说绘画本,从前期经验调查开始,到参与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整个探究过程可视化,满足幼儿的需要,使主题活动更有价值
图12:主题墙《我们一起种一种》 图13:阅读区:相关绘本推荐
三、拥抱一一我与南瓜深相知
(一)关注兴趣,深挖有效资源。
回顾这场我们与“种子”的约会,主题看似始于偶然,而这种偶然能够引发连串的惊喜,恰是因为我们敏锐地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看到了课程所蕴含的多种价值,有效利用身边资源,智慧地支持幼儿的探究。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地探究过程中,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品种及用途,动手操作一起种种子从而萌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主题探究中,老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做主角,自主推进课程的进程。
(二)追随儿童,促发展共成长。
当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课程时,我们就看到了《指南》所倡导的学习:尊重幼儿主体性、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在安全、温暖、互动、富于理解和激励的环境中的学习,各领域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整合式、灵活拓展和创造的学习,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的学习。我们深知:让儿童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去追根究底,让儿童可以探寻那些未知和有趣的主题,让儿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我们基于儿童,分、研究分析教材,立足园本,我们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质疑,达成共识。
“种子发芽了”课程始于孩子的兴趣和乐于探索,从认识、比较、种种子、绘画、美术游戏、品尝可以吃的种子无论是教师还是孩子,在民主对话、设问质疑、共同探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快乐的体验。教师们对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有了新的思考,更加相信儿童的学习能力。幼儿形成了积极主动、好奇好问、大胆探究的学习品质。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美好情感,在内心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最后,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追随孩子,观察孩子,读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