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本课程手抄报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本课程“创意手抄报”教学计划
四二班:李云霞
2015年11月
班本课程“创意手抄报”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开展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指导学生自行设计编写手抄报是其中 之一。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同报刊、杂志、黑板报的版式设计基本相同。它是在一块固定 的平面上进行。一张好的手抄报,不仅内容充实、版式美观,而且会给读者以生动 活泼、富有新意的艺术感染力,它还可以促进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通过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的全过程,结合各种主题,以各种各而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祝愿或庆祝或歌功,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陶冶情操。在手抄报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在意志、思想品德、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锻炼。个性化的设计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通过手抄报设计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出手抄报的兴趣,促进他们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学生初步掌握出手抄报的基本知识,了解出手抄报的程序,具备出手抄报的初步技能。
3、培养学生的编排能力、写作能力、绘画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活动步骤:
创意手抄报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喜欢参加。但是它比较容易受到考试或者其他活动的限制和冲击,教师和学生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地坚持到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将特色办的有声有色。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组织健全创意手抄报的各项制度.活动要固定,每两周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星期五下午的第三节课,而且不能轻易暂停,除了特殊情况外。教师要做到精心计划,精心备课,精心上课,这样才能保证手抄报制做的质量。
创意手抄报,每两周制作一期,第一周学生打格子、设计版面,找资料,做好准备。第二周就写内容,进一步美化版面。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具体计划活动内容
创意手抄报是一个很广的课程,设计、绘画、欣赏等都是学习的内容。学的多不如学的精,所以应该给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以文学、美术、书法、手工为主,具体的活动内容分为三个:(1)重点辅导学生绘画方面的学习,欣赏名人名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2)重视基础方面的学习,从书法的字体、勾边、卡通画等方面入手,从而来解决课堂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3)指导学生从事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校园及社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的作品。
(三)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举办手抄报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则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的一些佳作可以在校内、班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对于一些才华出众、个性鲜明的同学,提供条件为他们举办联展和个展,努力培养出色的艺术人才。
(四)、举行比赛
比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每月举行一次,可以让学生通过训练比赛,能够促进学生快速、准确、熟练的技能。比赛之后进行总结和交流,对好的作品加以奖励.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美术更加热爱,从而 积极认真的去学习。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班本教研工作计划。
2.出好第一期以“欢庆教师节,喜迎国庆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十月份:
1.展评第一期手抄报。
2、制作第二期以“书香浸润童心”为主题的手抄报。十一月份: 1.展评第二期手抄报。
2.2.制作第三期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手抄报。十二月份:
1.展评第三期手抄报。
2.制作第四期以“喜迎元旦”为主题的手抄报。元月:
1.展评四期手抄报。
开展创意手抄报创作的活动,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应该做出很大的努力,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班本特色开展得丰富多彩。
第二篇:班本课程跳绳总结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班本课程跳绳总结
二(1)班
本学期,我担任的班本课程是跳绳,跳绳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全身 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跳绳能确定儿童数学观念 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他们并不明白数 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跳绳能提高孩 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孩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 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 应关系”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应关系”,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使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形象记忆。象记忆。跳绳能促进孩子们的心灵手巧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维,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 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 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发展。发展。跳绳能培养儿童节奏平衡 跳绳活动是左右两只手和左右两只脚都同时操作且有一定节奏 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还可培养 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跳绳还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时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准确地形成时间概 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念和方位知觉。念和方位知觉。跳绳活动,能使身体的上、下肢肌肉变得丰满、结实、富有弹性,促进儿童肌肉的生长发育。跳绳时,由于下肢肌肉有节奏地收缩,落地时身体重量对下肢骨骼有适宜的压力,从而能刺激骨质增强,促进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有摇与跳的上下肢 协调配合;跳长绳时,有同伴摇绳与集体跳绳的协调配合,完成这些 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因此,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判断能力 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培养他们密切协作的精神。此外,跳绳时,人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大,儿童可以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以保证机体活动的需要。正是由于对身体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选择了跳绳运动作为本学期的校本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准备教案,让孩子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项运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大帮助。渐渐地,我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成型了。第一节课,我给孩子讲解了跳绳的起源和好处,更加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掌握了跳绳的几种基本方法。
2、能进行连续跳绳30--80 次的基本技能
3、增强了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4、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5、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我的课程也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上的个别孩子活动量还不够,由于没带跳绳,下学期我会及时督促提醒,让所有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2016年7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班本课程走进花卉世界计划
三(1)班
“走进花卉世界”特色课程的开发,具有浓重的地方性和深远的人文性,孩子们以花为友,以花为伴,以花的品格为榜样,学花的精神,争做花样少年。从而探索出了“看花形、知花性、悟花品、学花神、养习惯、学做人”的“花文化”教育方法。
本学期,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了活动主题:侧重于对花卉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体验等活动,感受、研究花卉,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各班级还确立了极具个性的花的“图腾”,有傲骨幽香的梅、清丽脱俗的兰、经霜耐寒的菊、超凡脱俗的水仙花等。
同时,开展一系列与花有关的活动,开展手抄报比赛,颂花演讲,赞花征文,花诗诵读,开展种花、养花、花艺作品展示等综合实践活动,感受花的魅力,体味花的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班本课程的学习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身边的人,让他们学会充满爱心,学习花的美好品质,学会坚强、自信、勇敢。
在了解基本花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动手实践的环节,按照老师的指导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让这些植物和自己一起茁壮成长。组织孩子在学校的花箱种植一些常见的花,让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种植方法,掌握一些养护常识,使校本课程得到完善,使它更加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
2016年8月
第三篇:班本课程实施计划
七年级(2)班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笛子训练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班将以“笛子”为特色,逐步展开训练。笛子是一种传统乐器,它发音纯正、音色忧美。学生学习笛子能培养音准,增强音乐表现能力,尤其在视唱、唱歌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笛子皆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扩大音乐视野,培养乐感来说,笛子作为一种乐器,也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活动目的:
通过笛子兴趣学习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活动要求:
1、组织班级学生在早操及科技文体活动时间,每天抽出20-40分钟时间学习笛子。
2、每天早操及科技文体活动时间,各小组(准备成立六个兴趣小组)组长必须组织学生到达教室进行训练。
三、本学期笛子教学目标:
1、掌握笛子演奏的基本知识:
笛子的各部位名称;吹奏的姿势;怎样拿笛;吹奏的口形;笛子演奏指法表;
2、能够用吐音、连音干净有表情的吹奏五首笛子曲并以此为起点掌握笛子的基本吹奏技巧(吐音及连音);
3、对本学年的笛子音乐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
4、将所学知识点的构成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5、根据不同学生全面施教,注意分层次教学,并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
四、活动具体安排:
第十三周:掌握笛子的各部位名称。
第十四周:学习1、2、3、4、5、6、7等基本音及简谱。
第十五周:学习1、2、3、4、5、6、7等基本音的演奏。
第十六周:练习演奏2首曲子《音乐书中的简单歌曲》。第十七周:熟练演奏4首曲子。
第十八周:复习演奏前面学过的曲子,并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国歌》《王村中学校歌》。
五、学习笛子成果展示
1、学生百分之八十必须掌握笛子演奏。、学期结束班级抽调一个小组演奏笛子曲2首。
第四篇:班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
班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
“班本课程”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一些课程理论的论著中都曾出现,但在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中它确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遥相呼应,它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带着对于“班本课程”的憧憬,我们经过历时一年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和总结,“生活取
向的班本课程”渐渐成型,“班本课程”不再是空中楼阁,它真实得存在、发展着。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在理论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念,通过实践渐渐孕育起自己的理论土壤,它们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的根茎。
班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
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
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
②图式:
③举例剖析:
统计分类
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兴趣:略
面临的问题:
1.分类的标准
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
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
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
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
材料:略
教师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
活动效果:略
(4)主题实施:
参观与教、学(场所调研情境中的亮点之一)
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
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
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5)主题评价:略
(6)困扰我们的问题:略
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构成了“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五年级班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校本文明礼仪教学计划
山南小学
校本文明礼仪教学计划
五年级
文明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就要从小做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为了把这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制定本学期校本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及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训练,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或通过专门的教育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内容,掌握文明礼貌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义。并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本校校本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大多数学生对文明礼仪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校本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校本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1.学“规范”用“规范”,使“规范”深入人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力求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2.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文明礼仪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遵循文明礼仪的要求,来指导、约束自己日常生活学习、行为和习惯。
3.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立志做文明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4.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型的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文明礼仪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5.通过评选“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少年”活动,在班内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争做模范班级。
6.树立对待校本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校本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校本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明礼仪文化。2.感恩教育。
五、教学措施
1.创建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根据每日工作重点布置有关墙饰、展牌、宣传标语或警示语;在语言角设放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图片,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
2.将规范训练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
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把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位,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平时仪表、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训练,把《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进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的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并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小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文明利息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趋于规范化。
4.开展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
每月开展“文明小天使”和“文明小少年”评比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5.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好不定期的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礼仪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共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6.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密切联系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做好本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7.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
8.进入车站、公园、社区等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止不文明现象。
9.针对当前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大力宣传文明购物、文明就餐、文明乘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着重纠正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绿化、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做一个懂礼仪规矩、讲文明语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学生,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10.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11.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我们师生共行动,学习礼仪知识,促进礼仪习惯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着力塑造创新、诚信、包容、开放、文明的现代公民的良好形象,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