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吉林省李春红老师—省级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解决生字新词。
2.通过自读感悟、合作理解、探究提升等方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死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及表达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第一篇议论文。这篇议论文是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桌追悼会上的演讲词,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课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和合作探究,班内探究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3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初步体会引用、对比、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
生:(齐答)老师辛苦了!
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如果我军战士听到这样的问候又会怎样回答呢?同学们请坐,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国庆60年阅兵式的精彩片段。(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的回答是——(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生:(齐答)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
师:“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再读一遍!(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活动2【讲授】解疑合探
二、围绕课题,设疑自探(4分钟)
师:此时你头脑中一定有好多问题在盘旋,请大胆说出来吧!
生自主质疑,教师侍机鼓励评价。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探究的价值,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这节课我们只探究其中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看自探提示!
自探提示:
1、自由地多读几遍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同时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标记。
2、默读课文想想: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研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毛主席运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5页按照提示自主读书学习吧。(学生自主学习8分钟)
三、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5分钟)师过渡语:看着同学们读书时专注的神情,相信你们一定有好多的收获,下面就和组内成员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未解决的问题。老师相信各个小组的同学都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开始!(教师巡视,倾听。)
四、班内合探,汇报交流(19分钟)
1、聚焦文体,提纲挈领
师:看着同学们在组内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与思考,并且做到了互帮互助,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愿意在班内分享一下吗?(生齐答:愿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过多遍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呢?(随着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侍机点评:有发现,有思考,有预习……)
师: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既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细致的描写,它就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种文体叫什么吗?——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师: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说这篇课文特别,还特别在它是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板书:演讲辞)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先偷偷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议论文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这些重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大家的读文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读文?(指组中随机一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读,听他读得字音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畅。
引导本组组员来评价朗读情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生:第一句。
师:对,毛主席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死的意义。
师:找的关键词要让人一听就明白本段的主要内容。(板书:死的意义)请你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可要思考:哪句话是重点,重点词又是什么?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吗?哪句话是重点句?
师:对,是第一句,那提炼的关键词是?
生:不怕批评。师:准确。(板书:不怕批评)
师: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板书:鼎。边说边范写。鼎”字中间是个目字,左下脚起笔要注意,起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你们拿起食指跟我写。(生集体书空)右下脚和它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知道什么是“鼎”吗?
生:“鼎”是古代人煮东西用的。
师:没错。(课件出示鼎的图片)“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小会议室就有一个方形四足的鼎,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师:看到鼎,你能想到和它有关的成语吗?
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
师:下面就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个你喜欢的带“鼎”字的成语吧。注意把“鼎”的笔顺。(生书写。)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认真,字也端端正正,做事和做人一样就得这样。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继续读文,请你们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像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看谁先找到!
(生自学,师巡视。)
师:哪个组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同意)提炼的关键词是——生1:团结互助。生2:互相关爱。生3:互帮互助。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真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师指板书,生齐声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批评);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同学们,这样抓重点、抓关键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师板书:薄)
2、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师:老师这样演讲怎么样?
生:这样太简单了。
师:简单明了不好吗?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地说、具体地说、深入地说,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师:主席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生: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仍旧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知道这句话的意识吗?(指名说: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是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对生死的看法啊,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看法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生6: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同学们,刚才你们所说就是在引用的名人名言。所以,主席想说明“死的意义”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用名人名言。(指板书)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生:应该是用对比的办法。
师:谁和谁比?(板书:对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日本侵略者做事,比如汉奸的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哪个字?
生:(齐答)死。
师:(点击课件变颜色: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这句话中的“死”什么意思?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纷纷举手,逐一回答不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
师: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生: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师: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你刚才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试试看?
生:(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对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师: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子。
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的例子。
师: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看一段图片资料。(播放电影《张思德》的剪辑片段,师穿插解说:张思德于1933年12月参加红军,37年入党,由于长征途中屡立战功,1943年初被选派到中央警备团,1944年被派到安塞县山里烧炭。张思德最吝啬的是话语,最不吝啬的是付出、是力气。这位哑巴老头儿不是他的父亲,但张思德经常照料老人起居,陪老人谈心,待他比父亲还亲;这个孩子是孤儿,因为亲眼目睹父母被敌人杀害,他得了严重的自闭症,从此一句话不说,张思德对他就像亲儿子一样,这孩子最后开口叫张思德爸爸;老百姓家的猪丢了,张思德就奋不顾身地跳进大河去追猪,终于笑着为百姓抱回了猪;夜深了,战友睡了,可张思德还在为战友编织草鞋;张思德一生都在跑,跑去给主席送水、为部队扛物、为伤员磨豆浆、为同志送轮胎……这样的事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因为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做事。)
师:对张思德有一些了解了,说说你最喜欢、最打动你的是哪幅画面?生1:最喜欢跳下河去追猪的镜头。他跳下水,那是有生命危险的,可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生2:我喜欢张思德帮助哑巴老头的镜头,有一个细节,是张恩德为老人戴眼镜,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张思德饱含深情、细致周到,充满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
师: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刚才你们在说镜头,其实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
师: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哦!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到1944年9月5日的那一天,(播放张思德牺牲的电影片段,同时师深情解说。)张思德像往常一样正在炭窑工作,炭窑突然崩塌,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士小白推出了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当时他才29岁。张思德永远离去了,但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好战士,他的名字叫——张思德!我们更记住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正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历经了风风雨雨,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所以主席说——(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3【作业】拓展延伸
作业小结(1分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去问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知道不知道张思德,都知道不知道“为人民服务”,今天也轮到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了。可是由于你的年龄小,离那个年代又远,此时你心中一定又有了好多新的疑问?请你课下整理出来吧!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黑板上未解决的问题和你整理出的新问题。